伊洛之戎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伊洛之戎
地位周朝諸侯國
國都河北省晉州市西
政府封地
• 爵位
不詳
分封

伊洛之戎,亦稱伊洛戎伊雒戎,中國古代部落,為西戎的一支,居住在伊水洛水一帶,分支自允姓之戎,與陸渾國有共同先祖。主要為晉國與秦國的附庸,戰國時為韓國魏國所滅。

歷史[編輯]

東周周平王末年,周王朝衰落,戎部落漸強,乘機深入中原逼迫諸夏,於是自隴山以東往往有戎人,而居住於伊水、洛水一帶(河南省盧氏嵩縣汝陽等地)之戎,統稱伊洛之戎。

周惠王時,曾先後攻掠曹國魯國周襄王三年(前649年),乘周王室內訌,聯合附近揚拒泉皋之戎附周襄王異母弟叔帶同伐京師洛邑(今河南洛陽西),入王城,焚東門。周襄王出奔於鄭國,向秦國晉國求救,秦穆公晉惠公出兵救周,伊洛之戎始退。叔帶逃到齊國。齊國管仲協調王室和戎人。二年後,再次侵周,齊桓公會集諸侯保衛周王室。周襄王八年(前644年)周襄王以戎難告於齊,齊國徵召諸侯戍周。周襄王十一年(前641年)叔帶回到王城。周襄王三十三年(前619年),伊洛之戎想要東伐魯,魯國公子遂與伊洛之戎在暴地結盟。

前638年,秦國與晉國將陸渾戎遷到河南伊川[1][2][3]

周簡王元年(前585年)伊洛之戎助晉國伐宋國。後依附於晉國。

學術考證[編輯]

學者楊憲益饒宗頤等主張伊洛之戎與陸渾戎等允姓之戎塞種先祖。余太山認為少昊後裔,原居於若水,後往西遷,由伊水、洛水間,遷至燉煌,成為允姓之戎,再西遷後成為塞種與月氏的先祖,建立烏孫大夏貴霜王朝等國家。由於塞種與月氏等皆與吐火羅人相同,具有原始印歐人血統[4][5]。余太山由此推測,與允姓之戎同樣起源自黃帝的各部族,皆可能帶有原始印歐人血統[6]。而曾憲法認為塞種人起源於克里米亞半島與黑海北岸,於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間東擴至羅布泊[7]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冉光榮等人[8],認為伊洛之戎與陸渾戎等,皆為姜姓之戎,與允姓之戎,皆源自羌族。黃烈等人支持這個說法。

學者林澐指出,西戎人群是由先秦華夏人群分裂出的一支[9],不是戰國以後的匈奴、鮮卑等各民族的祖先[10]

註釋 [編輯]

  1. ^ 《左傳》〈僖公22年〉:「初平王之東遷也,辛有適伊川,見披髮而祭於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禮先亡矣。』秋,秦、晉遷陸渾之戎於伊川。」
  2. ^ 杜預註:「允姓之戎,居陸渾,在秦、晉西北。二國誘而徙之伊川,遂從戎號,至今為陸渾縣也。計此去辛有過百年,而雲不及百年,傳舉其事驗,不必其年信。」
  3. ^ 孔穎達《正義》疏:「昭九年傳曰:『先王居檮杌於四裔,故允姓之奸居於瓜州。伯父惠公歸自秦,而誘以來。』是此戎為允姓也。彼注云:『瓜州,今敦煌。』則陸渾是敦煌之地名也。徙之伊川,復以陸渾為名,故至今為陸渾縣。十一年傳稱:『伊、洛之戎同伐京師』。則伊、洛先有戎矣。而以今始遷戎為辛有言驗者,蓋今之遷戎,始居被髮祭野之處故耳。」
  4. ^ 余太山,〈貴霜的族名、族源和族屬〉,發表於《文史》第38輯,1994年。
  5. ^ 余太山《塞種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頁138-141。
  6. ^ 余太山《古族新考》,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出版。
  7. ^ 曾憲法《先秦時期塞種人之族源及其東漸問題》
  8. ^ 冉光榮、李紹明、周錫銀等著《羌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
  9. ^ 《農業類型的演變與戎狄族群的興起》指出「晚商以前北方地區皆為華夏族群的活動地域,所謂『戎狄』族群應當是下一歷史階段里從華夏族群中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因此,華夏與戎狄在血緣上本亦同源。」
  10. ^ 林沄《戎狄非胡論》

參考資料[編輯]

  • 《中國歷史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