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農派
外觀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8年5月7日) |
勞農派(日語:労農派/ろうのうは)是二戰前日本的非日共系的馬克思主義團體。以1927年創立的雜誌《勞農》為中心,稱作勞農派。由與「日本資本主義論爭」中的對抗講座派的經濟學家、左翼無產階級社會活動家、《文藝戰線》的無產階級文學作家組成。其思想被稱作「勞農派馬克思主義」。
形成
[編輯]1922年7月15日,日本共產黨秘密成立。日本共產黨成立以後不久,1923年就被特高(「特別高等警察」,日本政府專為打擊社會運動而設立的政治警察)一網打盡。
1924年,山川均等領導人,在未與共產國際商討的情況下,解散了日本共產黨。
1926年12月,在共產國際指導下,日本共產黨正式重建(第二次共產黨)。1927年,通過《27年綱領》[1],批判山川均、福本和夫等前領導人。
1927年,在山川均主導下的一些左翼知識分子反對建設少數人的、非合法的共產黨,而主張建立統一、合法、大眾的無產階級政黨。他們以山川均、豬俁津南雄為中心,發行了雜誌《勞農》(1927年12月創刊),以《勞農》雜誌為中心的馬克思主義者稱為「勞農派」。
理論
[編輯]勞農派無明文的組織及共識。依1971年《社會主義協會綱領》的描述中,勞農派具備下列特徵:[2]
- 日本資本主義的性格:明治維新是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天皇制是資產階級君主制,現今(1927年)的政治鬥爭對象是以金融資本、壟斷資本為中心帝國主義資產階級。因此,革命的性格就是社會主義革命。
- 對布爾什維克和共產國際的評價:列寧主義是基於俄羅斯條件的理論,不是馬克思主義的唯一發展。日本社會主義運動的任務不是模仿德國社會民主主義或俄國共產主義,而是以日本的現實出發。革命運動不應以世界的某一中心指導。
- 政黨論:對群眾而言,資本主義抑或社會主義不是當前問題。因此,必須組織所有與資產階級相衝突的社會團體,成立群眾的、合法的政黨。這個政黨必須是具有統一戰線性質的單一無產政黨。馬克思主義者要在這政黨的動員和成長中發揮積極作用,擴大其領導力。
- 工會理論:工會不是政黨的替代品,必須統一工會運動。以社會主義革命為目標的鬥爭,和提升日常生活品質的鬥爭,不能被機械式區分,不應該忽視、否定後者。
後續
[編輯]1938年2月的第二次人民戰線事件中,勞農派多數人士遭到逮捕。戰爭結束後,日本社會黨左派的理論團體社會主義協會繼承了勞農派理論,並對日本社會黨和日本勞動組合總評議會產生深遠影響,形成所謂的日本型社會民主主義。
人物
[編輯]*僅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活躍的人士。
經濟學家
- 櫛田民蔵
- 大內兵衛
- 豬俁津南雄
- 土屋喬雄
- 向坂逸郎
- 有沢広巳
- 岡崎次郎
- 大森義太郎
社會運動家・政治家
作家
參考文獻
[編輯]註腳
[編輯]文獻
[編輯]- 佐藤優・山崎耕一郎『マルクスと日本人』明石書店、2015年
- 千坂恭二『思想としてのファシズム』彩流社、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