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印度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印度犀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奇蹄目 Perissodactyla
科: 犀科 Rhinocerotidae
屬: 獨角犀屬 Rhinoceros
種:
印度犀 R. unicornis
二名法
Rhinoceros unicornis
(Linnaeus, 1758)
印度犀的分佈範圍

印度犀學名Rhinoceros unicornis)又稱獨角犀大獨角犀,是產自南亞的一種犀牛,現僅見於印度阿薩姆邦尼泊爾草原沼澤森林地帶,野生活體總數約3600頭[1],是數量最多的亞洲犀牛。

印度犀是現存體型最大的犀牛之一,鼻上僅有一角,與爪哇犀是近親。

外表特徵

[編輯]

印度犀重達4000磅,鼻上只有一隻角,是世上體型最大的大單角犀牛。印度犀的角並不是很長,通常受威脅時牠們會用28英哩的速度衝撞對方,但求偶時則會利用下顎幾顆3.5英吋的獠牙互咬,覓食時牠們一次能吃下50磅的植物。印度犀的皮厚且十分大片,有數層的皺摺,但牠們的皮膚相當敏感,因此會定時去泥潭來驅除皮膚上的寄生蟲。

生長範圍

[編輯]

印度犀在歷史上曾經居住於巴基斯坦到緬甸的廣大地區,甚至在中國境內廣泛分佈。但由於人類居住地的擴大,分佈範圍大大收縮,目前只在印度東北部尼泊爾境內少量存在。歷史上,托馬斯·C·捷爾頓曾於1874年這樣描寫這種印度的哺乳動物:「這種巨大的犀牛居住於喜馬拉雅山的尼泊爾山腳。它在西藏地區的東部比西部分佈更爲廣泛,在阿薩姆(印度東北部一邦)是種群最為繁盛。」

約一個世紀前,印度犀剩不到200頭存活於阿薩姆邦。經過保育後,2010年,約有2700餘頭,其中四分之一被限制在印度北部和鄰近尼泊爾的十個小型保留區內,其餘約2000頭幾乎生活在布拉馬普得拉河上的加濟蘭加國家公園內。

現在主要分佈於尼泊爾的奇特旺國家公園

繁殖

[編輯]

雄性的印度犀在九歲達到性成熟期,而雌性則在五歲就達到,一般在6-8歲產下第一胎。母犀牛在發情期發出叫聲,以吸引公犀牛的注意,從而進行交配。公犀牛之間則通過打鬥來決定交配權,由於他們使用鋒利的牙齒進行決鬥,因此往往可以造成致命的傷害。

孕期為16個月,斷奶期為18個月。繁殖間歇期約為三年。小犀牛在出生後會與母親共同相處好幾年,等到新的犀牛出生後,母親就會趕走年齡較大的孩子。

參考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