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猶他黎女蟲屬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多毛猶他黎女蟲
化石時期:508–500 Ma
寒武紀烏溜期鼓山期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綱: 恐蝦綱 Dinocaridida
科: 歐巴賓海蠍科 Opabiniidae
屬: 猶他黎女蟲屬 Utaurora
Pates et al., 2022
種:
多毛猶他黎女蟲 U. comosa
二名法
Utaurora comosa
Pates et al., 2022

多毛猶他黎女蟲學名Utaurora comosa)是猶他黎女蟲屬學名Utaurora)唯一一個物種,也是模式種。被分類再恐蝦綱底下的歐巴賓海蠍類一種,生存在寒武紀烏溜期鼓山期美國猶他州。身體約有13至15節,身體的尾端大約有七隊的尾扇。原本是因為被認成奇蝦而被歸類為放射齒目(Radiodonta)。而有着許多與歐巴賓海蠍的共通點,所以被移入歐巴賓海蠍科(Opabiniidae)。[1]

上面是皇室歐巴賓海蠍(Opabinia regalis)的化石圖片,中間跟下面分別為由他女蟲的化石照片和化石保存的部分。

發現與命名

[編輯]

猶他黎女蟲是在美國猶他州羚羊山英語Antelope Mountain (Utah)(Antelope Mountain)西南方車夫頁岩英語Wheeler Formation(Wheeler Formation)發現的。只發現了一個名為KUMIP 314087標本。目前存放在美國堪薩斯州勞倫斯堪薩斯大學附屬的生物多樣性研究所(University of Kansas Biodiversity Institute,簡稱KUMIP)。其實早在2008年就發現了標本,但是當時誤認為奇蝦屬的一種(Anomalocaris sp.)[2],2021年,提出這個標本不是奇蝦,而是其他物種[3],2022年,才經由Pates等人發表並描述此物種。[1]

猶他黎女蟲屬的學名-Utaurora是由Utah是猶他州源自於此物種發現的地點,而結尾的Aurora是一位稱作奧羅拉羅馬黎明女神將愛人變成了,而猶他黎女蟲屬與節肢動物的起源非常接近,而種小名comosa拉丁文,有着「有毛的」或「多毛的」的意思。[1]

描述

[編輯]
(左)多毛猶他黎女蟲的全身復原圖。(中)多毛猶他黎女蟲的推定大小圖,身長大約2.9公分。(右)多毛猶他黎女蟲的身體橫切面;深藍色的部分是鰓(lanceolate blade/gill),淺藍色是葉片(flap/lobe),綠色為可能是多毛猶他黎女蟲的腳(lobopod/leg),目前還不確定。

猶他黎女蟲全身長2.9公分,有一個短小的頭部、細長的身體還有位在側邊的葉片和最後面的尾扇。頭部佔了全身的百分之十,在化石上保存了眼睛的痕跡,嘴巴和長鼻的樣貌也有保存下來。化石上兩個圓形組成的一個看似是圓形的紅色結構,可能是猶他黎女蟲的嘴巴或是保存不當的眼睛。

系統發生學

[編輯]

猶他黎女蟲屬在泛節肢動物中的演化地位, 歐巴賓海蠍科以粉色高亮顯示。[4]

埃謝櫛蠶屬 Aysheaia

爪網蟲屬 Onychodictyon

緩步動物門 Tardigrada

有爪動物門 Onychophora

大網蟲屬 Megadictyon

尖山葉足蟲屬 Jianshanopodia

鹿角蟲屬 Hadranax

宣揚爪蟲屬 Kerygmachela

厭惡蟲屬 Pambdelurion

猶他黎女蟲屬 Utaurora

歐巴賓海蠍屬 Opabinia

海神盔蝦屬 Aegirocassis

皮托蝦屬 Peytoia

巴特爾斯大鰭盔蝦 Schinderhannes bartelsi

顯爪蝦屬 Cambroraster

赫德蝦屬 Hurdia

抱怪蟲屬 Amplectobelua

里拉琴蟲屬 Lyrarapax

奇蝦屬 Anomalocaris

侯氏蝦屬 Houcaris

次足類 Deuteropoda

猶他黎女蟲屬的描述者們基於它與歐巴賓海蠍屬的相似性將它歸入了歐巴賓海蠍科,他們的系統發育學分析結果體現了對這一分類法的支持。[4]第三類可能的歐巴賓海蠍類肌蟲屬Myoscolex)發現於南澳大利亞州鴯鶓灣頁岩[5]然而,支持這種分類的形態學特徵存在爭議,[4]有人提出了一種假說,認為它可能是一種早期多毛綱蠕蟲。[6]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1.2 Pates, Stephen; Wolfe, Joanna M.; Lerosey-Aubril, Rudy; Daley, Allison C.; Ortega-Hernández, Javier. New opabiniid diversifies the weirdest wonders of the euarthropod lower stem group. dx.doi.org. 2021-03-11 [2024-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02). 
  2. ^ Briggs, Derek EG, et al. "Middle Cambrian arthropods from Utah."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Journal of Paleontology 82.2 (2008): 238-254.
  3. ^ Pates, Stephen, et al. "The diverse radiodont fauna from the Marjum Formation of Utah, USA (Cambrian: Drumia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PeerJ 9 (2021): e10509.
  4. ^ 4.0 4.1 4.2 Pates, Stephen; Wolfe, Joanna M.; Lerosey-Aubril, Rudy; Daley, Allison C.; Ortega-Hernández, Javier. New opabiniid diversifies the weirdest wonders of the euarthropod lower stem group. dx.doi.org. 2021-03-11 [2024-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02). 
  5. ^ Briggs, D. E. G.; Nedin, C. The Taphonomy and Affinities of the Problematic Fossil Myoscolex from the Lower Cambrian Emu Bay Shale of South Australia.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1997, 71 (1): 22–32. JSTOR 1306537. doi:10.1017/S0022336000038919. 
  6. ^ Dzik, Jerzy. Anatomy and relationships of the Early Cambrian worm Myoscolex. Zoologica Scripta. 2004, 33 (1): 57–69 [2022-02-21]. ISSN 1463-6409. doi:10.1111/j.1463-6409.2004.00136.x.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1)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