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皇甫束玉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皇甫束玉(1918年5月20日—2015年11月30日),男,山西遼縣(今左權縣)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出版家、文藝活動家、劇作家、詩人,中國共產黨黨員。[1][2]

生平[編輯]

皇甫束玉早年自初中畢業。1937年考取太原成成中學並準備入學時,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他回太行山參加革命。1942年5月25日,左權在十字嶺殉國。1943年9月18日,遼縣召開易名大會,大會前夜,皇甫束玉和朋友們接受上級佈置的任務,合作創作出《左權將軍之歌》。此歌在次日的大會上唱響,從此廣為傳唱。皇甫束玉曾被評為太行抗日根據地模範戲劇工作者。抗日戰爭勝利後,1947年離開太行山到晉冀魯豫邊區政府的工作。其間為配合「土地改革」運動,創作出秧歌劇《土地還家》,其同名主題歌此後成為久唱不衰的山西民歌。[2][1]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後,隨所在單位進北平(同年改稱北京),接收中國國民黨的華北教育機構。調入北京後,皇甫束玉一直在教育部及其下屬單位工作。1954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辦公廳副主任,任命書由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簽發。當時皇甫束玉是司局級幹部,這一級別一直保持到離休。當時的教育部部長楊秀峰是皇甫束玉的老上級,皇甫束玉的工作之一是為楊秀峰起草講稿。1961年2月,中共中央書記處發出大抓高校教材建設工作的指示,要求「從無到有,課前到書,人手一冊,印刷清楚」。教育部部長楊秀峰向中央保證1961年秋季供書。1961年,教育部副部長黃辛白偏重抓教材編寫工作,皇甫束玉偏重抓教材出版工作,由此皇甫束玉奉派到高等教育出版社任黨委書記。經過這次大會戰,高校教材同中小學教材一樣獲得保證,並由此形成制度。[2][1]

1966年文革開始後,皇甫束玉成為高等教育出版社頭號走資派,連續多年遭到批鬥,文革初期還被抄家。繼造反派之後,進駐的工宣隊、軍宣隊也批判皇甫束玉執行了劉少奇的「修正主義路線」。起初批判的線索是「劉少奇→林楓蔣南翔→黃辛白→皇甫束玉」,後來簡化為「劉少奇→皇甫束玉」。他的罪狀主要有三條:一是從教材中刪除了毛主席語錄,二是招降納叛,重用一些有所謂國民黨、三青團等歷史背景的編輯和出版幹部,三是走專家路線,事事聽取專家意見。直到進五七幹校,皇甫束玉仍被審查。[2][1]

文革結束後,已在安徽任職的皇甫束玉1977年被召回北京,重新主持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工作,解決因文革造成的新一輪「教材荒」。皇甫束玉領導了又一次「高等教材大會戰」,為改革開放的人才培養提供了教材保證。1983年實行「職稱評定」時,即將離休的皇甫束玉任職稱評審委員會主任委員,為高等教育出版社80多位資深編輯評上高級職稱,但沒有把自己評上。[2]

1983年,皇甫束玉離休。離休後,皇甫束玉撰寫和編輯了許多文稿和書籍,留下了不少回憶文章。1987年,皇甫束玉獲「第一屆韜奮出版獎」,成為全國10名獲獎者之一。2009年,獲「新中國60年百名優秀出版人物」稱號。2012年,皇甫束玉將積累的全部書籍、作品等無償捐獻給晉中高等師範專科學校,該校以此創建「皇甫束玉文化教育藝術館」。[2][1]

2015年11月30日,皇甫束玉在北京病逝。

身後[編輯]

2015年12月6日,皇甫束玉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舉行;儀式不播哀樂,而播山西民歌手劉改魚演唱的《土地還家》。[1]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杰出教育出版家皇甫束玉去世. 網易. 2015-12-02 [2016-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09). 
  2. ^ 2.0 2.1 2.2 2.3 2.4 2.5 初中生立军令状抓高校教材. 北京青年報. 2014-05-18 [2016-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