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束玉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6年10月7日) |
皇甫束玉(1918年5月20日—2015年11月30日),男,山西辽县(今左权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出版家、文艺活动家、剧作家、诗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2]
生平
[编辑]皇甫束玉早年自初中毕业。1937年考取太原成成中学并准备入学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回太行山参加革命。1942年5月25日,左权在十字岭殉国。1943年9月18日,辽县召开易名大会,大会前夜,皇甫束玉和朋友们接受上级布置的任务,合作创作出《左权将军之歌》。此歌在次日的大会上唱响,从此广为传唱。皇甫束玉曾被评为太行抗日根据地模范戏剧工作者。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离开太行山到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的工作。其间为配合“土地改革”运动,创作出秧歌剧《土地还家》,其同名主题歌此后成为久唱不衰的山西民歌。[2][1]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随所在单位进北平(同年改称北京),接收中国国民党的华北教育机构。调入北京后,皇甫束玉一直在教育部及其下属单位工作。1954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副主任,任命书由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签发。当时皇甫束玉是司局级干部,这一级别一直保持到离休。当时的教育部部长杨秀峰是皇甫束玉的老上级,皇甫束玉的工作之一是为杨秀峰起草讲稿。1961年2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发出大抓高校教材建设工作的指示,要求“从无到有,课前到书,人手一册,印刷清楚”。教育部部长杨秀峰向中央保证1961年秋季供书。1961年,教育部副部长黄辛白偏重抓教材编写工作,皇甫束玉偏重抓教材出版工作,由此皇甫束玉奉派到高等教育出版社任党委书记。经过这次大会战,高校教材同中小学教材一样获得保证,并由此形成制度。[2][1]
1966年文革开始后,皇甫束玉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头号走资派,连续多年遭到批斗,文革初期还被抄家。继造反派之后,进驻的工宣队、军宣队也批判皇甫束玉执行了刘少奇的“修正主义路线”。起初批判的线索是“刘少奇→林枫→蒋南翔→黄辛白→皇甫束玉”,后来简化为“刘少奇→皇甫束玉”。他的罪状主要有三条:一是从教材中删除了毛主席语录,二是招降纳叛,重用一些有所谓国民党、三青团等历史背景的编辑和出版干部,三是走专家路线,事事听取专家意见。直到进五七干校,皇甫束玉仍被审查。[2][1]
文革结束后,已在安徽任职的皇甫束玉1977年被召回北京,重新主持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工作,解决因文革造成的新一轮“教材荒”。皇甫束玉领导了又一次“高等教材大会战”,为改革开放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教材保证。1983年实行“职称评定”时,即将离休的皇甫束玉任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为高等教育出版社80多位资深编辑评上高级职称,但没有把自己评上。[2]
1983年,皇甫束玉离休。离休后,皇甫束玉撰写和编辑了许多文稿和书籍,留下了不少回忆文章。1987年,皇甫束玉获“第一届韬奋出版奖”,成为全国10名获奖者之一。2009年,获“新中国60年百名优秀出版人物”称号。2012年,皇甫束玉将积累的全部书籍、作品等无偿捐献给晋中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该校以此创建“皇甫束玉文化教育艺术馆”。[2][1]
2015年11月30日,皇甫束玉在北京病逝。
身后
[编辑]2015年12月6日,皇甫束玉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仪式不播哀乐,而播山西民歌手刘改鱼演唱的《土地还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