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革命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社會革命黨
Партия социалистов-революционеров
創始人阿爾古諾夫
米哈伊爾·高斯
格里高里·格舒尼
維克多·切爾諾夫
成立1902年 (1902)
解散1921年(停止運作)
1940年(正式解散)
總部莫斯科
黨報革命俄羅斯
準軍事組織社會革命黨戰鬥組織
黨員
(1917)
1,000,000
意識形態農業社會主義
民主社會主義
俄國民粹主義
聯邦主義[1]
派別:
政治立場左翼
國際組織第二國際 (1889–1916)
社會主義工人國際 (1923–1940)
口號Въ борьбѣ обрѣтешь ты право свое! ("只有鬥爭才能奪回你的權利!")
黨歌工人馬賽曲
官方色彩  紅色
黨旗
Flag with the SR slogan
俄羅斯政治
政黨 · 選舉

社會革命黨(俄語:Партия социалистов-революционеров (ПСР), эсеры)是一個活動在1906年到俄國內戰結束前的俄羅斯帝國境內的主要政黨之一。黨的前身是北方社會革命黨同盟以及南方社會革命黨。黨的核心領導綱領是1906年確立的《社會革命黨綱領》。黨初期的主要領導人有:維克多·切爾諾夫葉卡捷琳娜·布列什科-布列什科斯卡婭戰鬥組織領導人格爾舒尼以及尼古拉·米海洛夫斯基黨報是《革命的俄羅斯》。

歷史[編輯]

早在19世紀70年代就有了社會革命黨這一稱呼,也有過小範圍內的政黨聯合組織,但是成果以及影響完全可以忽略。後在1891以及1902饑荒的影響下,農民運動工人運動在逐年的增加,民粹主義也得到了極大地復興。在若干的、分散的民粹主義社會革命黨小組的基礎上以及在切爾諾夫的推動下,格爾舒尼與柳謝克達成共識,在《革命的俄羅斯》上宣佈北方社會革命黨同盟將與南方社會革命黨合併建成一個統一的社會革命黨,同時成立了一個臨時的中央委員會。但因為兩黨在意識形態、組織原則、鬥爭方式等問題上的分歧並沒有確立正式的黨綱領,直到在芬蘭伊馬特拉舉辦的1905年社會革命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上之後才有了一個統一的選舉機關、章程和入黨準則,雖然絕大多數的地方委員會並未按照黨統一的章程行事。[來源請求]

社會革命黨實際上由社會革命黨中央委員會、社會革命黨各地方委員會、社會革命黨戰鬥組織三部分組成。由於在建黨初期,社會革命黨僅僅是一個以《革命的俄羅斯》為載體建立了一個目標統一的,但思想綱領都不一致的政黨聯合組織。故而導致了各個地方上的委員會所依照的綱領、行為原則都是按照未統一前的或者是自擬的組織原則所行動的。以至於之後黨的中央委員會對於地方委員會的控制力極低。[原創研究?]

在1905年第一次代表大會之後社會革命黨積極推動對專制主義革命鬥爭的宣傳與行動,相對來說黨對於恐怖運動的支持已大不如前,在鬥爭中已不佔主要部分,反而將重點轉向了罷工、集會等。同時,黨還建立了一系列的工人聯合會、農民兄弟聯合會、教師聯合會。同時又建立了一系列的專門委員會去海外購買武裝鬥爭所需要的武器,雖然並沒有成果。

在沙皇十月詔書發出之後,社會革命黨中央委員會一部分中央委員對於第一屆杜馬的態度與布爾什維克相同,但是還有一部分委員反對對杜馬的抵制。因為這種抵制並沒有得到農民以及大部分黨支持者的認同,故而之後的社會革命黨改變戰略,接受並要求參與杜馬。隨後在第一屆杜馬解散後,社會革命黨號召無產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以及地方黨組織立即開展對專制政府的武裝鬥爭。

隨着第二屆國家杜馬選舉的召開,社會革命黨再次放棄武裝鬥爭,參與到了選舉當中,並獲得了37個席位,並且向支持者承諾,如果此次杜馬解散,那麼社會革命黨將發起總罷工以及大規模反專制武裝鬥爭。可惜的是黨在第二屆杜馬當中並沒有起到任何的作用,毫無亮點。而且在隨後的第二屆杜馬解散之後,社會革命黨也並沒有按照之前的約定,進行大規模反專制的武裝鬥爭。[來源請求]

社會革命黨聯盟在處理這一系列問題當中分裂成三個部分:

  • 原本聯合組織內的溫和派獨立為勞動人民社會黨
  • 原本聯合組織內的中左派和中派組成的社會革命黨。

一戰爆發後的1914年8月22日,流亡在外的社會革命黨中央委員會工作人員在瑞士討論社會革命黨在一戰形勢下的方針路線,但是此次會議並沒有建立一個統一的行動綱領,反而激增了黨內部派系的分歧。社會革命黨內部自此分裂出了兩個個大派系:社會革命黨國際主義派、社會革命黨護國派。護國派、國際主義派下又根據意識形態派系分為:社會革命黨國際主義左派、社會革命黨國際主義中左派、社會革命黨護國派中左派、社會革命黨護國派右派。內派系眾多,矛盾尖銳由此導致了國外社會革命黨內部的機關工作的全面的癱瘓,這也是左翼社會革命黨的實際獨立時間。

在二月革命之後,以瑪麗亞宮為中心的由立憲民主黨人為主的臨時委員會杜馬成員,掌握着國家的控制權;與此同時,在塔夫利達宮產生了另一個權力機關即工人和士兵代表蘇維埃。在工兵代表蘇維埃中孟什維克的影響力最強,但是社會革命黨的影響力也不弱於孟什維克,除了克倫斯基擔任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蘇維埃副主席外、還有一系列的社會革命黨黨員進入了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蘇維埃執行會中擔任中央委員、還在一些重要城市裏,社會革命黨黨員也經常擔任市工兵代表蘇維埃主席。

但是在社會革命黨中央委員會以及黨員眼中,工兵代表蘇維埃的作用僅僅是監督俄羅斯臨時政府的、聯合無產階級的、推動政府改革步伐的監督機關。臨時政府才是真正的國家管理機關。故此社會革命黨在二月革命之後,一直想要擴大其在政府的影響力、部長人數,改革俄羅斯現有制度也導致了克倫斯基在10月25日沒有聽取馬爾托夫的建議奪取全俄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主動權。[原創研究?]

1917年7月1日,陸軍部長克倫斯基下令向奧匈帝國和德意志帝國的軍隊發動進攻,結果迅速失敗,使傾向於臨時政府的軍隊受到沉重打擊,並引起國內反戰勢力,尤其是推翻了沙皇的起義軍隊強烈不滿;7月16日至7月20日彼得格勒發生七月危機 (俄國),布爾什維克參與士兵和工人反對臨時政府示威遊行,臨時政府開展針對布爾什維克的恐怖活動,緊急調集忠於自己的軍隊武力鎮壓示威,導致400多人傷亡,臨時政府逮捕了一些布爾什維克領袖包括列夫·達維多維奇·托洛茨基,弗拉基米爾·列寧被迫逃離彼得格勒。

十月革命爆發後,社會革命黨並不承認純由布爾什維克組成的蘇俄人民委員會為合法的中央國家管理機關。隨後立憲會議的召開就是社會革命黨人與布爾什維克中衝突的最大問題了。社會革命黨人與孟什維克認為召開立憲會議,建立議會制的民主的俄羅斯就可以解決俄羅斯的內部的大多數問題,並在1917年11月建立了保衛立憲會議委員會,但是布爾什維克還是在隨後將立憲會議召開日期推遲到了全俄工兵蘇維埃第三次代表大會選舉的同日期內,1918年1月5日,立憲會議第一次會議及最後一次會議由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斯維爾德洛夫宣佈召開,並且向在立憲會議中的佔有36%的社會革命黨-孟什維克同盟下達了最後通牒,黨領袖切爾諾夫在立憲會議發言試圖緩和社會革命黨與布爾什維克的關係,但最終在1918年1月6日早上5點塔夫利達宮衛隊長要求立憲會議所有代表退場,此刻會議主席在最後一刻通過了《關於俄國國家制度》宣佈俄國是「民主聯邦共和國,是在聯邦憲法範圍內享有主權的各自有民族的聯盟!」。

蘇俄內戰爆發後,各地爆發了反布爾什維克的起義,並重啟了戰鬥組織重新開始針對布爾什維克的恐怖活動。社會革命黨支持反布爾什維克的一方,並加入了各種反布爾什維克的政府。但其報紙仍然公開在莫斯科發行。1918年6月14日,因社會革命黨與反革命勾結被從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清除出去。但是在黨內,針對布爾什維克的態度又發生了分歧。1918年12月5日在烏法的中央委員曾通過允許黨員參加蘇維埃活動的決議,但是此決議又在1918年12月10日被社會革命黨中央委員會會議推翻,但是社會革命黨中央又在1919年2月認為武裝反對蘇維埃是不合法的,認為應該全力對抗帝國主義的干涉。1919年2月25日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決定依據社會革命黨1919決議,願意接受轉變了立場的社會革命黨在蘇維埃內任職。但是在地方上,全俄肅反委員會依然對社會革命黨人進行全力的打壓。1920年末,一些社會革命黨人還參加了第八屆全俄蘇維埃代表大會。1921年3月發生了喀琅施塔得起義,提出了打倒布爾什維克的口號。列寧指責社會革命黨與孟什維克鼓動了喀琅施塔得起義,對其活動做了十分嚴格限制。1923年3月社會革命黨在莫斯科召開代表大會,宣佈該黨解散。列寧執政末期主張依法審判社會革命黨人,但實際上大部分社會革命黨領導人遭到長期監禁,直到列寧的繼任者斯大林在1936年發起大清洗後才遭到處決。

參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Lapeshkin (1977),第318頁.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