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蠣鴴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蠣鴴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鳥綱 Aves
目: 鴴形目 Charadriiformes
科: 蠣鷸科 Haematopodidae
屬: 蠣鷸屬 Haematopus
種:
蠣鴴 H. ostralegus
二名法
Haematopus ostralegus
(Linnaeus, 1758)[2]
Range of H. ostralegus
  繁殖區
  全年
  冬季

蠣鴴學名Haematopus ostralegus,又稱為歐亞蠣鴴)又名蠣鷸,為蠣鷸科蠣鷸屬鳥類。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波羅的海[2]牠擁有鮮明的黑白羽毛、長而筆直的橙紅色喙、紅色的眼睛和相對短的暗粉紅色腿。雌雄外觀相似,但雌鳥的喙比雄鳥稍長。

這是最廣泛分佈的蠣鴴科鳥類,擁有三個亞種,分佈於西歐洲、中部古北界堪察加半島中國朝鮮半島的西海岸。在這一區域內,沒有其他蠣鴴科鳥類出現。

Haematopus ostralegus 蛋 - 圖盧茲博物館

分類

[編輯]

蠣鴴由瑞典博物學家卡爾·林奈於1758年在其自然系統自然系統第十版中列出,並使用雙名法命名為Haemotopus ostralegus[3] 屬名Haematopus結合了古希臘語haima αἳμα,意為「血」,和pous πούς,意為「足」。種小名ostralegus則結合了拉丁語ostrea,意為「牡蠣」,和legere,意為「收集」。[4]

「oyster catcher」這個名字由馬克·蓋茨比於1731年首次用作美洲蠣鴴通用名,描述了牠們以牡蠣為食。[5][6] 1843年,威廉·亞雷爾將這個名稱確立為首選名稱,取代了舊名sea pie[7][6]

目前認可四個亞種[8]

  • H. o. ostralegus 林奈,1758年 – 在冰島至斯堪的納維亞和南歐繁殖,冬季在西非過冬
  • H. o. longipes 布圖林,1910年 – 在烏克蘭和土耳其至中俄和西西伯利亞繁殖,冬季在東非過冬
  • H. o. buturlini 德門季耶夫,1941年 – 在西哈薩克斯坦至中國西北繁殖,冬季在西南亞和印度過冬
  • H. o. osculans 郇和,1871年 – 在堪察加半島朝鮮半島和中國東北繁殖,冬季在中國東部過冬。在中國大陸,分佈於沿海地區。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遼寧[9]

滅絕的加那利群島蠣鴴(Haematopus meadewaldoi),通常被認為是獨立物種,但實際上可能是蠣鴴的一個孤立亞種或獨立族群。[10][11]

描述

[編輯]
蠣鴴,拍攝子挪威
蠣鷸在斯利加坎湖上飛行 斯凱島, 蘇格蘭

蠣鴴是該地區最大的涉禽之一。牠身長40—45 cm(16—18英寸),長佔8—9 cm(3—312英寸),翼展80—85 cm(31—33英寸)。[12] 牠是一種顯眼且吵鬧的類鴴鳥,擁有黑白相間的羽毛、粉紅色的腿和一個強壯而寬闊的紅色喙,用於敲開或撬開軟體動物貽貝,或尋找蚯蚓[12] 雌雄在羽毛上相似,但雌鳥的喙比雄鳥長。[13] 儘管名字中提到牡蠣,但牡蠣並不是其主要食物來源。這種鳥類仍然名副其實,因為很少有其他涉禽能打開牡蠣。

這種蠣鴴在飛行中是無法誤認的,翅膀和尾部有白色斑塊,其他部分上部為黑色,下部為白色。幼鳥顏色較棕,有白色頸圈和顏色較暗的喙。其叫聲為典型的響亮管鳴。

喙的形狀各異;擁有寬喙尖的蠣鴴通過撬開或敲破貝殼來開啟軟體動物,而尖喙鳥則挖掘蚯蚓。這多半是由於攝食習慣導致的磨損造成的。個別鳥類專門學習某一技術,並從父母那裏學到。[12] 牠們從西向東表現出漸變,亞種longipes具有明顯的棕色上部,鼻溝延伸到喙的一半以上。在亞種ostralegus中,鼻溝在喙的一半處終止。osculans亞種外側2-3枚初級飛羽的軸上沒有白色,外側五枚初級飛羽的外側翅羽也沒有白色。[14]

美洲蠣鴴(Haematopus palliatus)與蠣鴴的區別在於前者有黃色的眼睛和黑褐色而非黑色的背部羽毛。[15]

分佈與遷徙

[編輯]

蠣鴴在其大部分分佈區域內是一種遷徙物種。歐洲種群主要在北歐繁殖,但冬季時這些鳥類可在北非洲和歐洲南部發現。儘管該物種全年在愛爾蘭大不列顛及相鄰的歐洲海岸存在,仍有遷徙活動:冬季出現在英格蘭西南河口的大群鳥類主要在英格蘭北部或蘇格蘭繁殖。亞洲種群也表現出類似的遷徙行為。這些鳥在非繁殖季節高度群聚。

繁殖

[編輯]

蠣鴴的交配系統為一夫一妻制,配對關係通常會持續多年。牠們通常在三到五歲之間首次繁殖。[16] 巢是一個位於海岸或內陸礫石島上的裸露凹地。每次產下二到四顆蛋。蛋的平均尺寸為57 mm × 40 mm(2.2英寸 × 1.6英寸),重量為47 g(1.7 oz)。蛋呈淡黃色,帶有黑褐色斑點和條紋。蛋在最後一顆產下後開始由雙親共同孵化,並在24至27天後同步孵化。幼鳥屬於早熟性鳥類且離巢性[17] 雙親共同護育幼鳥,牠們在孵化後一到兩天內離巢。[18] 雙親共同餵養幼鳥。每季僅育一窩。[17] 蛋與雛鳥都有高度的隱蔽性

狀態

[編輯]

由於數量龐大且行為容易識別,蠣鴴是一種重要的指標物種,可用於評估其聚集的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對其在北德國荷蘭及特別是在英格蘭西南部埃克斯河河口的覓食行為進行了廣泛的長期研究。[19] 這些研究構成了現代行為生態學學科的重要基礎。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國際鳥盟. Haematopus ostraleg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9. [2010-10-27]. 
  2. ^ 2.0 2.1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蛎鹬. 《中國動物物種編目數據庫》.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3. ^ Linnaeus, Carl. Systema Naturae per regna tria naturae, secundum classes, ordines, genera, species, cum characteribus, differentiis, synonymis, locis 1 10th. Holmiae (Stockholm): Laurentii Salvii. 1758: 152 (Latin). 
  4. ^ Jobling, James A. The Helm 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rd Names. London: Christopher Helm. 2010: 184, 286. ISBN 978-1-4081-2501-4. 
  5. ^ Catesby, Mark. The Natural History of Carolina, Florida and the Bahama Islands 1. London: W. Innys and R. Manby. 1729–1732: 85, Plate 85 (English及French). 
  6. ^ 6.0 6.1 Lockwood, W. B.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British Bird Nam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113. ISBN 978-0-19-866196-2. 
  7. ^ Yarrell, William. A History of British Birds 2. London: J. Van Voorst. 1843: 432. 
  8. ^ Gill, Frank; Donsker, David; Rasmussen, Pamela (編). Buttonquail, thick-knees, sheathbills, plovers, oystercatchers, stilts, painted-snipes, jacanas, Plains-wanderer, seedsnipes. IOC World Bird List Version 11.2. International Ornithologists' Union. July 2021 [21 November 2021]. 
  9. ^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蛎鹬普通亚种. 《中國動物物種編目數據庫》.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10. ^ Senfeld, T.; Shannon, T.J.; van Grouw, H.; Paijmans, D.M.; Tavares, E.S.; Baker, A.J.; Lees, A.C.; Collinson, J.M. Taxonomic status of the extinct Canary Islands Oystercatcher Haematopus meadewaldoi. Ibis. 2019, 162 (3): 1068–1074. doi:10.1111/ibi.12778. hdl:2164/15137可免費查閱. 
  11. ^ Collar, N.J.; Donald, P.F.; Kirwan, G.M. Species, subspecies or morph—what was the Canary Islands Oystercatcher?. Ibis. 2021, 163 (4): 1500–1505. doi:10.1111/ibi.12980可免費查閱. 
  12. ^ 12.0 12.1 12.2 Snow, D.W.; Perrins, C.M. (編). The Birds of the Western Palearctic 1 Abridg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535–538. ISBN 0-19-854099-X. 
  13. ^ Cramp 1983,第17頁.
  14. ^ Hayman, Peter; Marchant, John; Prater, Tony. Shorebirds: An Identification Guide to the Waders of the World. London: Croom Helm. 1986. ISBN 978-0395602379. 
  15. ^ Hockey, P.A.R. Family Haematopodidae (Oystercatchers)需要免費註冊. del Hoyo, J.; Elliott, A.; Sargatal, J. (編). Handbook of the Birds of the World. 3: Hoatzin to Auks. Barcelona, Spain: Lynx Edicions. 1996: 308-325 [323]. ISBN 978-84-87334-20-7. 
  16. ^ Cramp 1983,第23頁.
  17. ^ 17.0 17.1 Cramp 1983,第32-33頁.
  18. ^ Cramp 1983,第28頁.
  19. ^ Goss-Custard, J. D. (Ed.) (1996). The Oystercatcher: From Individuals to Population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198546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