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西米連·馮·斯比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馬克西米連·馮·斯比
Maximilian von Spee
斯比中將
出生1861年6月22日
 丹麥哥本哈根
逝世1914年12月8日(1914歲—12—08)(53歲)
 福克蘭群島一帶
效命 德意志帝國
軍種 德意志帝國海軍
服役年份1878-1914
軍銜海軍中將
統率東亞分艦隊
參與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

馬克西米連·約翰內斯·瑪莉亞·胡貝特·馮·斯比(德語:Maximilian Johannes Maria Hubert Reichsgraf von Spee ,1861年6月22日—1914年12月8日),帝國伯爵英語Imperial Count德意志帝國的海軍將領,德國東亞分艦隊最後一任司令。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有鑑於東亞分艦隊所在的膠州灣強敵環伺,遲早會受困當地而彈盡糧絕,斯比率領艦隊離港,嘗試跨越太平洋返回德國。路途上他曾於科羅內爾海戰中擊敗由英國海軍少將克里斯托弗·克拉多克英語Christopher Cradock帶領的英國分艦隊。此戰是英國皇家海軍自拿破崙戰爭以來首次失利,之後斯比艦隊遭英軍派遣大批艦隊圍殲,最後於福克蘭群島海戰中被消滅,斯比本人也在海戰中陣亡。

此後德國舉國視斯比為挑戰英國海權的英雄,該國海軍先後以他命名了多艘艦艇以示紀念,其中最有名者是納粹德國後來進行海軍重建計劃時建造的斯比伯爵將軍號裝甲艦

早年生活[編輯]

斯比於1861年6月22日出生在丹麥哥本哈根,並在德國萊茵蘭地區的家族莊園中長大。他在1878年加入了德意志帝國海軍,以海軍少尉(德語:Leutnant zur See)的軍銜在基爾海軍基地服役。[1][2]幾年後他獲任海鷗號英語SMS Möwe (1879)炮艇的艦長,隨艦前往西非。在這次航行中,德國當局通過和當地統治者談判的方式,成功在西非海岸創建了多哥蘭德屬喀麥隆兩個殖民地。[3]1887年,斯比轉任喀麥隆杜阿拉,擔任當地港口的指揮官。不幸的是,他在任上罹患了風濕熱,被迫回國治療。[1][2]

回國後,斯比於1889年娶了瑪格麗塔女男爵(德語:Margareta geb. Freiin von der Osten-Sacken),他們生了兩個兒子:奧托和海因里希,和一個女兒:胡貝塔。[4][5]1897年11月,德國強割膠澳地區建立了膠州灣租借地,斯比也因此在12月轉到新成立的東亞分艦隊里任職,擔任海軍中將棣德利的參謀。[3][4]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斯比在膠州灣和長江上參與了一些邊緣軍事行動。[2]

戰後斯比被調回德國,被晉升為海軍少校(德語:Korvettenkapitän)並任前無畏艦勃蘭登堡號的大副。[4] 在接下來的十年裏,斯比晉升得很快,先後任殖民地炮艦赫拉號,掃雷艦鵜鶘號,以及前無畏艦維特爾斯巴赫號的艦長。在1910年,他被授予海軍少將(德語:Konteradmiral)的軍銜,擔任公海艦隊偵察力量的副指揮官。[1][2][3][4]

東亞分艦隊[編輯]

斯比的旗艦沙恩霍斯特號

1912年末,斯比再次前往德屬青島,代替岡瑟·馮·克羅西克(德語:Günther von Krosigk)海軍少將擔任東亞分艦隊的指揮官。到任後,斯比的工作重心是為德國進行外交訪問。他先是率領沙恩霍斯特號格奈森瑙號裝甲巡洋艦環遊了西南太平洋,友好訪問了包括新加坡巴達維亞在內的好幾個港口。[6]1913年,斯比被晉升為海軍中將。[2]1913年4年1日至5月7日,沙恩霍斯特號造訪日本,斯比拜會了大正天皇[6]之後,斯比又率艦隊訪問了暹羅,覲見了國王拉瑪五世。1914年,斯比開始了中國之行,先後造訪了大連天津,並在北京會見了袁世凱。最終斯比於1914年5月11日返回了青島。[7]

之後,斯比計劃訪問德屬新畿內亞;6月20日,他帶領兩艘裝甲巡洋艦離開了青島,前往長崎進行裝煤。在前往特魯克的途中,斯比收到了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被刺殺的消息,於是他前往加羅林群島波納佩島待命。[8] 接下來的一個月里,歐陸的局勢不斷升溫:7月28號,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7月30日,俄國總動員;7月31日,德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俄國在12小時內取消總動員,而俄國對此通牒置之不理;8月1日,德國對俄國宣戰,同時要求法國中立;8月3日,德國對法國宣戰,併入侵比利時施里芬計劃);同日英國向德國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9][10][11][12][13]

第一次世界大戰[編輯]

東亞分艦隊從1914年到1915年的航程

德國東亞分艦隊的主力艦艇包括2艘裝甲巡洋艦——沙恩霍斯特號格奈森瑙號以及3艘輕巡洋艦——萊比錫號埃姆登號以及紐倫堡號[14] 然而開戰時,這五艘巡洋艦分散在太平洋各地:2艘裝甲巡洋艦在波納佩島、紐倫堡號正在從北美西海岸返回的路上、萊比錫號剛剛接替了紐倫堡號,於墨西哥海岸巡邏[a]、埃姆登號仍然駐留在青島。[15] 斯比的當下之急便是集合旗下的兵力。8月6日,斯比艦隊和紐倫堡號會合,3艘巡洋艦和她們的煤船一起前往德屬馬利安納群島帕甘島。8月12日,埃姆登號和輔助巡洋艦艾特爾·腓特烈親王號英語SS Prinz Eitel Friedrich (1904)加入了斯比艦隊。[15]斯比與艦長商議後決定前往智利,取道合恩角返回德國。8月13日,埃姆登號的艦長卡爾·馮·穆勒英語Karl von Müller說服了斯比,於是埃姆登號和艾特爾·腓特烈親王號離開主艦隊,前往印度洋進行破交作戰以吸引敵軍注意力。8月14日,斯比艦隊的其餘艦船開往馬紹爾群島埃內韋塔克環礁[16] 途中,斯比廢除了一些艦上禮節,取消了軍官、士官和隨艦工程師之間的區分。[17]

9月8日,紐倫堡號前往中立的夏威夷搜集情報,並使用無線電和德國海軍部聯繫。再次會合時,紐倫堡號帶來了8月29日德屬薩摩亞陷落的消息。[b]因此斯比帶領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瑙號前往阿庇亞,希望能突襲那裏的英艦。[18] 然而當斯比艦隊於9月14日到達時,他卻發現阿庇亞港中沒有敵艦。[19]斯比沒有炮擊阿庇亞,而是選擇掉頭離開,因為他覺得炮擊只會傷及土著人口以及破壞德國人之前在島上建設的資產。[20]9月22日,東亞分艦隊抵達大溪地島並轟炸了法屬波利尼西亞的首府巴比提市,同時擊沉了法國炮艦熱忱號英語French gunboat Zélée。法國岸炮雖然進行了還擊,但沒有傷到德國艦船。由於害怕法國人在港口中佈設了水雷,斯比沒有下令水兵登陸,因此他沒能繳獲港口中儲存的燃煤。[21][22]之後,斯比率艦前往馬克薩斯群島,在那裏艦隊通過以物易物,購買和沒收弄到了不少物資。[23]10月12日,艦隊抵達了復活節島,與輕巡洋艦萊比錫號、德累斯頓號以及另外4艘煤船會合。11月1日,斯比來到了智利外海,此時他接到情報稱英艦輕巡洋艦格拉斯哥號英語HMS Glasgow (1909)單獨出現在智利科羅內爾港內。斯比覺得這是個好機會,於是他率艦隊前往科羅內爾,試圖圍殲格拉斯哥號。[24]

科羅內爾海戰[編輯]

格拉斯哥號事實上是由海軍少將克里斯托弗·克拉多克英語Christopher Cradock所率領的英國皇家海軍第4巡洋艦分艦隊[c]的斥候,在科羅內爾港尋找德國萊比錫號輕巡洋艦的蹤跡。11月1日下午,英德雙方在科羅內爾外海意外相遇。英國艦隊包括裝甲巡洋艦好望角號英語HMS Good Hope (1901)(旗艦)、蒙茅斯號英語HMS Monmouth (1901)、輕巡洋艦格拉斯哥號和輔助巡洋艦奧特朗托號英語HMS Otranto。雖然在實力上佔優,但是斯比在發現英艦後並沒有立刻迎戰,而是利用自己手下艦船的速度優勢與英軍保持距離,在海面上拖延時間。斯比知道只要夕陽繼續西沉,被照亮的地平線就能將英艦的剪影襯得一清二楚。[26]18時7分,斯比下令開火,他手下的裝甲巡洋艦迎擊好望角號和蒙茅斯號,輕巡洋艦迎擊格拉斯哥號和奧特朗托號。克拉多克很快命令奧特朗托號撤退,因為這艘前郵輪所能發揮的作用實在有限。18時50分,格奈森瑙號成功癱瘓了蒙茅斯號,於是轉而向好望角號開火。19時23分,好望角號失去了戰鬥能力。最終斯比下令格奈森瑙號和沙恩霍斯特號後撤併讓手下的輕巡洋艦終結了這兩艘英國裝甲巡洋艦。[27]戰鬥中,英軍有超過1600名官兵陣亡,包括指揮官克拉多克海軍少將。德艦損傷輕微,只有3人傷亡,但消耗了超過40%的彈藥儲備。[28]科羅內爾海戰是皇家海軍百年來首次失利,斯比成功擊敗了一整隻英國分艦隊,而上次這種情況要追溯到1814年的尚普蘭湖戰役[29][d]

德軍艦隊在戰後於1914年11月3日離開瓦爾帕萊索

戰後,斯比帶領艦隊前往智利瓦爾帕萊索。由於智利奉行中立政策,所以一次只允許3艘德艦入港補給。於是11月3日,沙恩霍斯特號,格奈森瑙號和紐倫堡號先行入港,而萊比錫號,德累斯頓號和剩下的煤船前往亞歷山大塞爾扣克島待命。在瓦爾帕萊索,東亞分艦隊艦隊採購了急需的燃煤,斯比本人也和德國海軍部交換了情報,討論了皇家海軍在此地區的軍事部署。[31]科羅內爾海戰後,英文媒體一直在以最大程度地瞞報英軍損失並誇大德國的人員傷亡,所以斯比決定在瓦爾帕萊索的德國俱樂部召開一次低調的招待會以澄清事實。[32]儘管斯比獲得了勝利,但他對接下來的戰鬥感到十分悲觀。聚會上有人為他獻上了一束鮮花,他拒絕了,並評論道:「這些花在我的墳墓上一定很好看[33],」 以及:

「您一定不要忘記我其實無家可歸。我無法回到德國。我們沒有其他安全港。我必須在全世界的海洋上興風作浪,盡我所能地奮鬥,才有可能殺出一條血路。路上我的彈藥可能用盡,或者實力強得多的敵人成功抓住了我。但是在壞蛋擊敗我之前,我一定會讓他們付出代價。[34]

在港內時,德國海軍部發來消息,要求斯比想辦法突圍回到德國。[35]由於中立政策的限制,德軍船艦隻能在瓦爾帕萊索停留24小時,之後他們前往亞歷山大塞爾扣克島,來換取萊比錫號和德累斯頓號入港。在島上,他們成功從俘獲的英法商船上搜刮到了更多的燃煤。[36] 最後,補給完畢的五艘德國巡洋艦再次會合,繞過了合恩角,前往南大西洋海域。[35]他們不知道的是,此時皇家海軍派出了強大的戰鬥巡洋艦無敵號不屈號英語HMS Inflexible (1907),正試圖找到並摧毀斯比艦隊,為科羅內爾海戰和克拉多克海軍少將報仇。[29]

福克蘭群島海戰[編輯]

1914年12月,東亞分艦隊收到了一系列關於英國皇家海軍在南大西洋海域部署的情報,但是這些情報不僅零碎,而且互相矛盾——有的聲稱英軍已派重兵增援,有的聲稱福克蘭群島無人把守。12月6日早上,斯比和手下艦長們商議,開始計劃下一步的行動:斯比和兩名艦長希望能進攻福克蘭群島,摧毀那裏的英國無線電站;另外三名艦長卻希望能繞過福克蘭群島,前往阿根廷海岸,襲擊附近的英國商船。斯比堅持己見,決定進攻,於是艦隊於12月6日中午12時開赴福克蘭群島。12月8日早上,格奈森瑙號和紐倫堡號前往斯坦利港,試圖轟炸港口。然而,當他們靠近時,格奈森瑙號的瞭望哨發現港里有不少煙柱,但她的艦長認為那是英國人在焚毀自己的燃煤儲備以防止被德國人繳獲,於是不以為意繼續前進。[37]9時20分,德國人的進軍被來自前無畏艦克諾珀斯號英語HMS Canopus (1897)的12英寸(305毫米)火炮齊射打斷了。[e]海面上炮彈爆炸產生的水柱讓斯比立刻取消了進攻,他命令格奈森瑙號和紐倫堡號向自己匯攏,準備撤離。另一邊,港內由海軍中將道維頓·斯特迪爵士英語Doveton Sturdee率領的英國圍捕艦隊正在抓緊完成整備,很快英軍艦隊出海,開始追擊斯比艦隊。[39]

沙恩霍斯特號的沉沒

13時20分,英軍的戰鬥巡洋艦追上了斯比艦隊。斯比意識自己手下速度較慢的裝甲巡洋艦不可能有機會逃離,於是他命令手下的輕巡洋艦轉向南方,而自己帶領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瑙號迎戰英國人以爭取時間。斯特迪同樣命令自己的艦隊分離,一部分向南追擊德軍輕巡洋艦,而自己帶領主力迎擊斯比。[40]斯比通過一些巧妙的操作,成功讓自己的艦船處於英國艦隊的下風處,這樣英艦上來自煙囪的濃煙就會籠罩整個船頭,遮蔽艦橋和觀察哨的視野。沙恩霍斯特號在第三次齊射就取得了跨射,而且很快就命中了無敵號兩次,自己卻毫髮無傷。[41]斯特迪開始向北轉向以拉開距離,發揮自己艦上火炮的射程優勢,斯比乘機轉向南準備逃離。於是斯特迪被迫向南轉向追擊斯比,而逃跑無望的斯比則順勢轉向向北,拉近了距離,這樣他艦上的150毫米副炮就可以開火。[42]

隨着戰鬥進展,英國人的準頭終於開始變好,逐漸取得越來越多的命中。下午16時,沙恩霍斯特號開始側傾,艦上燃起熊熊大火。斯比命令格奈森瑙號脫離接觸逃離戰場,同時他帶領沙恩霍斯特號沖向英軍,可能是想發射魚雷。16時17分,沙恩霍斯特號傾覆沉沒,斯比海軍中將陣亡,沙恩霍斯特號全艦沒有倖存者。英國人專注於追擊格奈森瑙號,所以沒有進行搜救。[43]在接下來的戰鬥中,格奈森瑙號,紐倫堡號和萊比錫號同樣被英國人擊沉,只有德累斯頓號暫時逃離,雖然她最終還是在3個月之後的馬斯地島海戰英語Battle of Más a Tierra中被迫自沉。在橫跨半個地球的航行之後,德國東亞分艦隊全軍覆沒,一共有2200名官兵陣亡,包括斯比的兩個兒子——在格奈森瑙號上服役的海因里希和在紐倫堡號上服役的奧托。[44][45]

紀念[編輯]

陣亡後,斯比被德國視作戰爭英雄。德國媒體廣泛報道了東亞分艦隊官兵的勇氣以及他們戰鬥到最後一刻的決心。[46]1917年9月,第二艘馬肯森級戰鬥巡洋艦被命名為斯比伯爵號,由斯比的遺孀瑪格麗塔命名,擲瓶下水。[f][47]但直到一戰結束斯比伯爵號也沒能完工,最後於1921年被拆解報廢。[48]1934年,納粹德國海軍用斯比的名字命名了袖珍戰艦斯比伯爵將軍號裝甲艦,和之前一樣,斯比的家人為這艘船命名,這次是由斯比的女兒為其擲瓶下水。[49]1939年12月,斯比伯爵將軍號在拉普拉塔河口海戰中被3艘英國巡洋艦擊傷,被困在中立國烏拉圭蒙特維多港,最後因為誤信英軍捏造的假情報而被迫自沉。[50]1959年到1964年,聯邦德國海軍也有一艘訓練護衛艦也被命名為斯比伯爵號英語HMS Flamingo (L18)[51]

斯比的旗艦沙恩霍斯特號的殘骸於2019年12月5日在福克蘭群島附近被發現,發現日距她沉沒差不多正好105年。馮·斯比家族的族長威廉·馮·斯比伯爵把沉船的地點叫做「苦樂參半」——他說:「這麼多人的最後安息之地能夠被找到,並得到保護,我們家族感到十分欣慰;同時,沉船也是關於生命巨大浪費的一種告誡:作為一個家庭,我們在一天裏失去了一個父親和兩個兒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有成千上萬的家庭和我們一樣,遭受了這樣不可思議的損失。我們必須懷念逝者並且確保他們的犧牲沒有白費。」[52]

註釋與參考文獻[編輯]

註釋
  1. ^ 墨西哥此時處於革命之中,德國東亞分艦隊因此需要在北美西海岸保持存在。
  2. ^ 紐倫堡號在途中順道襲擊了范寧島,摧毀了當地的電纜站。
  3. ^ 第4巡洋艦分艦隊的前身是北美和西印度群島艦隊,所以有的資料稱克拉多克艦隊為西印度分艦隊。[25]
  4. ^ 另有說法,認為以交戰規模和損失而言,皇家海軍上次這種程度的戰敗應是1810年的大港戰役[30]
  5. ^ 擱淺的克諾珀斯號和德艦之間隔了一座山,此時在依靠山頂的炮兵觀察哨進行間瞄射擊,因此德軍並不知道是誰在向他們開火。[38]
  6. ^ 西方習慣在下水時給艦船舉行命名儀式,具體見艦船下水儀式
腳註
  1. ^ 1.0 1.1 1.2 Stewart,第283頁
  2. ^ 2.0 2.1 2.2 2.3 2.4 Tucker & Roberts,第1108頁
  3. ^ 3.0 3.1 3.2 Callo & Wilson,第290頁
  4. ^ 4.0 4.1 4.2 4.3 McNally,第32頁
  5. ^ Kirchhoff,第8頁
  6. ^ 6.0 6.1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7,第109頁
  7.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7,第110頁
  8. ^ Hough,第11–12頁
  9. ^ Crowe & 2001,第4–5頁
  10. ^ Dell, Pamela. A World War I Timeline (Smithsonian War Timelines Series). Capstone. 2013: 10–12. ISBN 978-1-4765-4159-4. 
  11. ^ Willmott & 2003,第29頁
  12. ^ Daily Mirror Headlines: The Declaration of War, Published 4 August 1914. BBC. [2010-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24). 
  13. ^ Sondhaus,第98頁
  14. ^ Halpern,第66頁
  15. ^ 15.0 15.1 Staff,第29頁
  16. ^ Hough,第23頁
  17. ^ Sondhaus,第70頁
  18. ^ Strachan,第471頁
  19. ^ Staff,第29–30頁
  20. ^ Sondhaus,第70–71頁
  21. ^ Staff,第30頁
  22. ^ Halpern,第89頁
  23. ^ Sondhaus,第72頁
  24. ^ Staff,第30–31頁
  25. ^ McNally, Michael. Coronel and Falklands 1914: Duel in the South Atlantic. Campaign. Oxford: Osprey. 2012. ISBN 978-1-84908-674-5.  |number=被忽略 (幫助)
  26. ^ Staff,第32頁
  27. ^ Staff,第33–36頁
  28. ^ Halpern,第93頁
  29. ^ 29.0 29.1 Sondhaus,第79頁
  30. ^ Battle of Coronel. [2021-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5). 
  31. ^ Staff,第58–59頁
  32. ^ Sondhaus,第76–77頁
  33. ^ Gray,第185頁
  34. ^ Sondhaus,第77頁
  35. ^ 35.0 35.1 Sondhaus,第78頁
  36. ^ Staff,第59頁
  37. ^ Staff,第61–62頁
  38. ^ Burt, R. A. British Battleships 1889–1904.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8. ISBN 978-0-87021-061-7. 
  39. ^ Strachan,第47頁
  40. ^ Bennett,第117頁
  41. ^ Staff,第66頁
  42. ^ Bennett,第118頁
  43. ^ Staff,第68–69頁
  44. ^ Herwig,第158頁
  45. ^ Sondhaus,第82頁
  46. ^ Jones,第184, 193–194頁
  47.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3,第238頁
  48. ^ Gröner,第58頁
  49. ^ Williamson,第39頁
  50. ^ Bidlingmaier,第93頁
  51.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3,第239–240頁
  52. ^ German WWI wreck Scharnhorst discovered off Falklands. BBC News. 2019-12-05 [2019-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5). 
參考文獻
  • Bennett, Geoffrey. Naval Battles of the First World War. Barnsley: Pen & Sword Military Classics. 2005. ISBN 978-1-84415-300-8. 
  • Bidlingmaier, Gerhard. KM Admiral Graf Spee. Warship Profile 4. Windsor: Profile Publications. 1971: 73–96. OCLC 20229321. 
  • Callo, Joseph F.; Wilson, Alastair. Who's Who in Naval History: From 1550 to the Present. London: Routledge. 2004. ISBN 9781134395408. 
  • Gray, J.A.C. Amerika Samoa, A History of American Samoa and its United States Naval Administration.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60. OCLC 498821. 
  • Gröner, Erich.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978-0-87021-790-6. 
  • Halpern, Paul G. A Naval History of World War I.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5. ISBN 978-1-55750-352-7. 
  • Herwig, Holger. "Luxury" Fleet: The Imperial German Navy 1888–1918. Amherst: Humanity Books. 1998 [1980]. ISBN 978-1-57392-286-9.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iographien: ein Spiegel der Marinegeschichte von 1815 bis zur Gegenwart (Band 3) [The German Warships: Biographies: A Reflection of Naval History from 1815 to the Present (Volume 3)].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 ISBN 978-3-7822-0211-4 (德語).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iographien: ein Spiegel der Marinegeschichte von 1815 bis zur Gegenwart (Band 7) [The German Warships: Biographies: A Reflection of Naval History from 1815 to the Present (Volume 7)].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 ISBN 978-3-7822-0267-1 (德語). 
  • Hough, Richard. Falklands 1914: The Pursuit of Admiral Von Spee. Penzance: Periscope Publishing. 1980. ISBN 978-1-904381-12-9. 
  • Jones, Mark. Graf von Spee's Untergang and the Corporate Identity of the Imperial German Navy. Redford, Duncan (編). Maritime History and Identity: The Sea and Culture in the Modern World. London: I.B.Tauris. 2013. ISBN 9781780763293. 
  • Kirchhoff, Hermann. Maximilian, graf von Spee, der Sieger von Coronel: das Lebensbild und die Erinnerungen eines deutsches Seemanns. Berlin: Marinedank-Verlag. 1915. OCLC 11653122 (德語). 
  • McNally, Michael. Coronel and Falklands 1914: Duel in the South Atlantic. Oxford: Osprey Publishing. 2012. ISBN 9781782002987. 
  • Sondhaus, Lawrence. The Great War at Sea: A Naval History of the First World Wa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 
  • Staff, Gary. Battle on the Seven Seas: German Cruiser Battles, 1914–1918. Barnsley: Pen & Sword Maritime. 2011. ISBN 978-1-84884-182-6. 
  • Stewart, William. Admirals of the World: A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1500 to the Present. Jefferson: McFarland & Co. 2009. ISBN 9780786438099. 
  • Strachan, Hew. The First World War: Volume 1: To Arm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ISBN 978-0-19-926191-8. 
  • Tucker, Spencer; Roberts, Priscilla. World War I: A Student Encyclopedia. Santa Barbara: ABC-CLIO. 2005. ISBN 1-85109-879-8. 
  • Williamson, Gordon. German Battleships 1939–45. Oxford: Osprey Publishing. 2003. ISBN 978-1-84176-498-6.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