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米蘭大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University of Milan
米蘭大學
University of Milan
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Milano
Universitas Studiorum Mediolanensis
校訓知識啟迪賢能(Scientia illuminans dignus)
創辦時間1924年,​100年前​(1924
學校類型公立大學
預算€562 百萬 (2010)
校長Elio Franzini
行政人員1,875 + 72[1]
教師人數2159[2]
學生人數58,889 (2022/23)
本科生人數49,746
研究生人數6,655
博士生人數1,033
校址 意大利米蘭
校區城區
校隊CUS Milano
代表色  米蘭藍
隸屬歐洲大學協會
歐洲研究型大學聯盟
網站www.unimi.it 編輯維基數據鏈接
位置
地圖
Via Festa del Perdono,原本是 「Ospedal Maggiore」(大醫院)所在地,現在是米蘭大學的校址。

米蘭大學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Milano,UNIMI)是意大利最重要的公立大學之一。米蘭大學一共有62,801位學生,2,455位教職與研究人員,2,200 位非教職人員。米蘭大學是歐洲研究型大學聯盟的唯一意大利成員。

簡史

[編輯]

草創期

[編輯]

相對而言,米蘭大學是意大利乃至倫巴底地區較年輕的大學。它成立於1924年。此前,成立於1361年的帕維亞大學是倫巴底的傳統學術中心。婦科醫生路易吉·曼賈加利(Luigi Mangiagalli)創建了米蘭大學(La Statale),實現了他長期以來為倫巴底的首府建立大學的夢想。

路易吉·曼賈加利與一群米蘭高級文化促進協會成員一起,數世紀以來在米蘭地區數間傑出教育機構被合併為米蘭大學,包括:

  • 成立於17世紀初的帕拉丁學校(Palatine Schools)
  • 成立於19世紀的科學與文學學院
  • 獸醫和農業高級研究學院
  • 布雷拉天文台(Brera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
  • 1906年成立的臨床專業研究所

1913年,米蘭市授予該項目一片土地,命名為「學城」(Città degli Studi) ,該名稱仍然用於大學所在的區域。建築工作始於1915年,並在十多年後完成。

正式成立

[編輯]

1924年8月28日,意大利教育部長秦梯利簽署了米蘭大學的成立公文。米蘭市市長兼這所大學的校長路易吉·曼賈加利在為擴大原方案尋找資金起了主要的作用。這樣,這所新大學當時由四個系組成:

  • 法學系(Giurisprudenza)
  • 文哲學系(Lettere e Filosofia)
  • 醫學系(Medicina e Chirurgia)
  • 物理、數學和自然科學系(Scienze Fisiche Matematiche e Naturali)

大學開始只有1419名學生,到了1928和1929年間已增至1965人,使米蘭大學成為意大利第四大學府,僅次於那不勒斯大學羅馬大學帕多瓦大學

二戰後

[編輯]

20世紀60年代,由於此即彼伏的抗議運動,米蘭大學的入學人數大幅增加,學生人數從1959年的7461人增加到1969-70學年的近20,000。1978-79年,該大學的學生人數達到63642,十年來增加了40,000多名學生。

這是米蘭大學的一個變革時期,20世紀70年代,與米蘭地區的8家醫院簽訂的協議導致醫療設施的數量顯着增加,這些醫療設施用於培訓年輕醫務人員。這十年還看到了古老修道院建築在更大型和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中的彈性。大學規模的膨脹導致了米蘭比可卡大學和英蘇布里亞大學的成立。

分校設立

[編輯]

1998年6月,米蘭第二大學即米蘭比可卡大學(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Milano-Bicocca,英文:University of Milano-Bicocca)成立於比可卡(Bicocca)。它包括原來的兩個單獨的學院:即經濟學院和法律院和第二醫學院和第二物理學院:數學和自然科學,及四個新的學院:心理學、社會學、統計學等學院構成。

在Varese也建立了一所新大學,即米蘭第三大學,名為英蘇布里亞大學(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ell'Insubria,英文:University of Insubria),它把Varese 和Como等的各系都聚集在一起,這些系以前都作為米蘭大學的一部分。

隨着米蘭比可卡大學和英蘇布里亞大學的建立,米蘭大學現已有8所學院25個本科學位課程和21個職業文憑課程。共有73,000名學生,2,073名教師和2,043名行政及技術部門的職員。米蘭大學和米蘭比可卡大學之間協定相互合作,旨在建立一個大學之間的體制,促進合作與交流。同時建立成一個公平的、有序地、科學的、教育的自治團體;以便合理運用有效資源,為學區及他周圍的社會提供廣泛的課程內容和服務。

排名
全球排名
《泰晤士》世界排名[3]351–400
《QS》世界排名[4]=301
《US NEWS》世界排名[5]=164
《ARWU》世界排名[6]151–200
國內排名
《ARWU》國內排名[7]1-3

[8]

知名人物

[編輯]

參考來源

[編輯]
  1. ^ Fact and figures 201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 ^ Evaluation report 2014-2015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6-02-04..
  3. ^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4. ^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5. QS Quacquarelli Symonds Limited. 2025. 
  5. ^ Best Global Universities Rankings. 
  6. ^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7. ^ ARWU 2020 Top 1000 Universities in the world. Shanghai Ranking Consultancy. 
  8. ^ LLB. [2021-1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04).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