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維基專題:太平洋颱風季/條目/優良條目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系列頁面

太平洋颱風季專題有11篇優良條目,值得其他條目參考,如下(排名按熱帶氣旋生成先後順序):

原創條目(8)

[編輯]

熱帶風暴思雅當年太平洋颱風季中的第22個熱帶氣旋,也是當年首個登陸日本的熱帶氣旋。它起源於1999年9月在馬利安納群島東部的一個對流區,系統在向西北行進的過程中不斷增強,並在13日於增強為熱帶風暴,並在次日於九州宮崎縣南部登陸,隨後轉向東北移動並轉化溫帶氣旋。思雅在其生命史後期為日本帶來了大雨和大風天氣,在日本的九州到東北地方均出現大雨天氣,思雅在日本造成了7人死亡,另有11人受傷,1人失蹤。部分地區在風暴影響下出現城市內澇或積水,全日本有超過三千幢房屋入水,另有31幢建築不同程度受損。此外,風暴導致日本海陸空交通出現問題,部分班機、列車取消、渡輪、接駁船等停駛。在長野縣松本市上高地,有超過1,300名遊客受風暴影響而被迫滯留。風暴在日本共造成了21億日元(約合1988萬美元)的損失。此外,數日後的颱風巴特在熊本縣北部登陸,同樣給日本造成了嚴重損失,並導致31人喪生,1,218人受傷。

颱風百合2001年太平洋颱風季第十六個被命名的風暴,其發展過程與路徑相當奇特詭譎、活躍期特別長久,乃該風季十分致命的風暴之一。該系統於2001年9月5日在琉球群島南方海面形成,初期受鋒面影響而往東北行進並吹襲沖繩本島,其後往西移動且與颱風丹娜絲發生藤原效應,期間又受副熱帶高壓脊與華北地區的中層大陸高壓所形成之鞍型場影響,期間數回強度反覆增強與減弱、移速遲緩乃至原地滯留、三度急轉彎吹襲琉球群島、四次超過90度大轉彎,造成當地2人罹難或失蹤。9月13日晚間起,中層大陸高壓的所挾帶之導引氣流佔有主導地位,納莉因而往西南方向緩慢行進,並於9月16日晚間開始吹襲且滯留臺灣本島長達49小時又20分鐘,為當地帶來強降雨而導致九一七水災,為臺北都會區造成繼2000年象神之後最嚴重的水浸災害,同時亦刷新各地測站雨量紀錄,共造成94人罹難、10人失蹤、經濟損失高達300億新臺幣。自臺灣出海後進入台灣海峽南部、南海北部一帶,受副熱帶高壓勢力影響而往西行,直撲華南地區並在當地引致零星災害,有3人罹難與3人失蹤,經濟損失達6000億人民幣。納莉最終深入內陸而受地形影響,9月21日在廣西消散。

強烈熱帶風暴佩娃2013年太平洋颶風季第九個被命名的風暴,以及2013年太平洋颱風季第十三個風暴,是2013年太平洋颱風季首個越過國際日期變更線從中北太平洋進入西北太平洋的風暴,更是自熱帶風暴奧梅卡以來首個中太平洋風暴。「佩娃」以熱帶風暴的強度進入西北太平洋海域,進入西北太平洋海域後雖一度增強,但不久後因移到不利其發展的風切變環境而開始減弱,此風暴並無造成顯著破壞或死亡。

熱帶風暴烏娜拉2013年太平洋颶風季第十個被命名的風暴,以及2013年太平洋颱風季第十四個風暴,是2013年太平洋颱風季強烈熱帶風暴佩娃後,第二個越過國際日期變更線從中北太平洋進入西北太平洋的風暴,而「烏娜拉」自形成至消散並無造成顯著破壞或死亡。

颱風天兔2013年太平洋颱風季中第17個被命名的風暴,是當年西北太平洋風季中頗為引人注目的熱帶氣旋,其強度相當猛烈,所有官方氣象部門均評定其中心風力達每小時200公里或以上。天兔的爆發性增強成為其最大特徵,引起國際關注,被形容為「怪獸風暴」、「暴力兔」、「魔兔」等;同時其路徑亦對華南沿岸構成重大威脅,使地區,尤其是汕頭汕尾珠江口一帶嚴陣以待。

颱風紅霞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6個被命名的風暴。「紅霞」一名是由北韓所提供,是指日落時紅色的天空。根據數位颱風網資料顯示,紅霞於5月4日被給予國際編號與命名,是史上第二早被日本氣象廳升格為熱帶風暴的第6號熱帶氣旋,僅次於1971年熱帶風暴貝貝的5月3日升格紀錄。而紅霞在5月9日傍晚被香港天文台升格為該部門之超強颱風,連同2月的颱風海高斯和3月至4月的颱風美沙克,這意味着2015年風季是2009年香港天文台採用新熱帶氣旋分級制,新增「強颱風」及「超強颱風」以來,首個於5月或之前出現3個超強颱風的風季;紅霞亦是年內第2個達到日本氣象廳之「猛烈的」評級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之「超級颱風」分級的熱帶氣旋。紅霞的路徑符合「轉向型」的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沿副熱帶高壓脊西行逼近菲律賓呂宋,之後繞過該高壓脊西側和改向東北直衝,掠過琉球群島及日本;但紅霞在轉向後的移速飆升至每小時90公里,是其西行速度的大約5倍,只消30小時便由臺灣東南面海域直達日本本州,速度之快在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中非常罕有。

颱風尼伯特2016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個被命名的風暴。「尼伯特」一名是由密克羅尼西亞提供,是庫賽埃著名的戰士。尼伯特在2016年7月2日才生成、翌晨獲得命名,是自1998年熱帶風暴麗歌以來,該區域最晚出現的全年首個獲命名熱帶氣旋。寂靜大半年的西北太平洋積聚極大能量,讓尼伯特不斷吸收,從而導致其強度爆發,終使其成為該年第1個同時達到日本氣象廳颱風分級之「猛烈」程度、中國國家氣象中心香港天文台之「超強颱風」、臺灣中央氣象局之「強烈颱風」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之「超級颱風」強度的熱帶氣旋,屬最少近60年以來最強全年首個獲命名風暴。此外尼伯特也刷新上一年颱風蘇迪勒的紀錄,成為中國福建省經濟損失最嚴重的風災,但此紀錄維持2個半月即再遭颱風莫蘭蒂打破。

熱帶風暴玫瑰是一個短命和弱的熱帶氣旋,在7月20日從國際換日線西面的斜壓系統轉化而成,初期曾被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評為副熱帶氣旋,之後才正式轉化為熱帶系統並被命名為玫瑰,並向北移動,然後才在副熱帶高壓脊引導下向西移動,並受奧鹿的流出而減弱,最終併入奧鹿的環流當中。

翻譯條目(3)

[編輯]

颱風伊莎1997年太平洋颱風季期間發生的11場超級颱風中的第一場。本季第二場熱帶氣旋,伊莎在4月12日從加羅林群島附近的季候風槽的擾動內形成。它起初飄忽不定地移動,在達到熱帶風暴標準後,受風暴以北的副熱帶高壓脊影響轉向西移動。伊莎逐漸增強,而在4月20日,據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指出,颱風達到最高1分鐘風速每小時270公里;日本氣象廳報告指出其最高10分鐘風速為每小時155公里。在轉向北移動後,它加速到向東北移動,並在4月24日與較大的溫帶氣旋合併。在風暴早期,伊莎在波納佩島導致輕微的降雨和中等程度的風速。後來,來自颱風的一道停滯的雨帶關島降下大量降水,時値關島的旱季。關島國家氣象局負責區域的損失總額達100萬(1997年美元,相當於2024年的190萬美元),大部分來自農作物的損失。沒有死亡的報告。

2009年9月越南熱帶低氣壓2009年太平洋颱風季的一個熱帶低氣壓,此熱帶低氣壓在9月上旬為越南沔中地區帶來強烈的降雨並造成當地水浸。早於9月1日,一道廣闊低壓區北部灣形成,受到良好的發展環境的影響,逐漸發展。9月4日,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對其發佈熱帶氣旋形成警告。受到南海風切變的影響,導致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翌日撤銷針對它所發佈的警告。9月4日,熱帶低氣壓曾一度登陸越南峴港市,但數小時後再度出海,進入南海中部,移向西沙群島一帶。在9月8日,由於熱帶風暴彩虹的前身擾動也於南海形成為一熱帶低氣壓,其強度因而迅速下減,翌日更與彩虹的雲系結合成一個系統。儘管此熱帶低氣壓並未直接登陸陸地,但其外部環流的影響也使得越南沔中地區的降雨量達到430毫米。強烈的降雨造成越南沔中多處水浸,並造成有6人死亡、3人失蹤。此熱帶低氣壓造成越南沔中地區多處房屋受損及農業災害。據越南官方統計資料顯示,廣南省的損失估計約為252萬美元。

熱帶風暴艾濤是自2004年颱風蝎虎以來影響日本並造成最多人死亡的熱帶氣旋。在2009年8月8日從低氣壓區形成,系統逐漸增強為熱帶風暴。它沿着副熱帶高壓脊的邊緣,採取轉向型的路徑移動,艾濤繼續增強,並靠近日本。8月11日,氣旋達到風力時速75公里(10分鐘持續)、氣壓992百帕(毫巴)的最高強度,僅達弱熱帶風暴的標準。此後不久,艾濤開始減弱。風切變增加導致中心沒有對流,該系統最終在8月13日減弱為熱帶低氣壓。艾濤的殘留維持了將近三天,在8月16日早上消散。雖然艾濤並未登陸,但它的外圍雨帶在日本造成暴雨,雨量最高達到326.5毫米。這些降雨導致危及性命的洪災和泥石流,特別在兵庫縣。風暴期間有28人遇難,受影響地區的損失達71億日圓(折合約8750萬美元)。據火災與災害管理局指出,共有5,602個家庭被洪水淹沒,183個家庭被毀。在風暴之後,從東京部署了600名日本士兵,協助清理工作。

另有7個前優良條目,分別是強烈熱帶風暴斯蒂娜2006年強烈熱帶風暴碧利斯2006年颱風艾雲尼2006年颱風桑美2006年颱風象神2014年颱風浣熊2016年颱風南修,由於品質無符合標準,而皆未能通過重審;此外熱帶風暴艾濤對日本的影響則被併入於2009年熱帶風暴艾濤,以上8個條目已先後喪失優良條目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