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聲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消音室中的人工全向聲源

聲學是物理學中波動學的一個領域,研究媒質中機械波,包括聲波超聲波次聲波。研究課題包括聲波的產生,接收,轉換和聲波的各種效應。同時聲學測量技術是一種重要的測量技術,有着廣泛的應用。[1]

歷史

[編輯]

中國商代(公元前17~12世紀)的編磬已有很接近自然律的樂律,比畢達哥拉斯利用提出自然律的樂律要早一千多年。

基本概念

[編輯]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它可在氣體液體固體中傳播,但真空不能傳聲。聲音在不同物質中的傳播速度也是不同的,一般在固體中傳播的速度最快,液體次之,在氣體中傳播得最慢。並且,在氣體中傳播的速度還與氣體的溫度和壓強有關。正常情況下,聲速約等於331+0.6*攝氏溫度 m/s,室溫15攝氏度時聲速約340 m/s,常溫(15攝氏度)時聲速約340米/秒。

一般而言,波長越長之聲音可以傳得越遠,但容易因散射而失真。相反地波長短的聲音雖然能量衰減快但不易散射,能夠直線傳遞聲音。

有規律的聲音叫樂音,沒有規律的聲音叫噪音。 響度、音調和音色是決定樂音特徵的三個因素。

  • 響度。物理學中把人耳能感覺到的聲音的強弱稱為響度。聲音的響度大小一般與聲源振動的幅度有關,振動幅度越大,響度越大。分貝(dB)則常用來表示聲音的強弱。
  • 音調。物理學中把聲音的高、低稱為音調。聲音的音調高低一般與發生體振動快慢有關,物體振動頻率越大,音調就越高。
  • 音色。音色又叫音品,它反映了聲音的品質和特色。不同物體發出的聲音,其音色是不同的,因此我們才能分辨不同人講話的聲音、不同樂器演奏的聲音等。

另外,有許多聲音是正常人的耳朵聽不到的。因為聲波的頻率範圍很寬,由10-4Hz到1012Hz,但正常人的耳朵在80分貝(dB)之下只能聽到20Hz到20000Hz之間的聲音。通常把高於20000Hz的聲音稱為超聲波,低於20Hz的聲音稱為次聲波,在20Hz到20000Hz之間的聲音稱為可聞聲

一般來說正常人說話時,頻率通常落在150~2000HZ之間。而人耳對於約3000HZ的聲音最為敏感(由於人耳~2.7cm=波長/4)。

而音樂中所謂的音階,每差一個音階其頻率就差了兩倍(中音Do約262HZ,是低音Do之131HZ的兩倍)。在各自音階中每半音頻率會增加21/12倍(約1.0595倍)。

聲學分支

[編輯]

延伸閱讀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關定華. 声学的进展. 中國科學院院刊. 1993年, (第3期): 第210頁. 

3.Jian-Jiun Ding, Advanced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class note, the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NTU), Taipei, Taiwan, 2020.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