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德国号装甲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德国号/吕佐号
DeutschlandLützow
概观
舰种装甲舰/重巡洋舰
舰级德国级
制造厂基尔德意志造船厂
动工1929年2月5日
下水1931年5月19日
服役1933年4月1日(德国)
1946年9月26日(苏联)
结局1945年5月4日被凿沉(德国)
1947年7月22日被击沉(苏联)
技术数据
标准排水量12,100吨
满载排水量16,200吨
全长186米
全宽21.6米
吃水7.4米
动力8具9缸2行程MAN柴油机
2轴
功率52,050匹马力
最高速度28.5节(极速)
续航距离8,900浬(20节)
乘员1,150人
武器装备2座三连装280毫米/L52 SK C/28主炮
8门单管150毫米副炮
3座双联装105毫米/L65高炮
4座双连装37毫米高炮
10门20毫米高炮
2座四连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
装甲装甲带80毫米
甲板40毫米
炮塔正面160毫米
舰载机2架Ar 196水上侦察机
设有1台弹射器

德国号装甲舰或称德意志号装甲舰[a]德语Deutschland,之后改称“吕佐号Lützow)是纳粹德国的一艘德国级装甲舰。该舰是德国第一艘的装甲舰,后来纳粹德国海军于1940年2月将其重新分类为重巡洋舰,英国最初将含本舰的同级三艘船称为“袖珍战舰”,事实上它们在火力方面也胜过当时其他海军所有的巡洋舰。

概述

[编辑]

德国号装甲舰的设计与特点是源于凡尔赛条约的严格限制,当中规定德国禁止建造排水量超过10,000吨的军舰,为了弥补在吨位上的劣势,德国使用大量的焊接技术和柴油引擎来减轻重量,尽可能在限制的吨位中增加其实力。然而最后德国号仍有超过限制2000吨,出于政治上的考量而对外宣称德国号排水量仅有10,000吨。另外还有与德国号极为相似的2艘姊妹舰—施佩伯爵将军号舍尔将军号被建造,由于德国号为本级的起头舰,在设计上较为陈旧,特别是缺乏较高的指挥塔、舰桥和施佩伯爵将军号与舍尔将军号的桅杆(其桅杆的设计使得这两艘船类似于近代战舰

历史

[编辑]
1933年的德国号

德国号的龙骨于1929年2月在基尔德意志造船厂铺设,并于1931年5月,在兴登堡总统的出席的典礼中下水,同年后半完成了装修,于1932年5月进行了处女航。在西班牙内战期间,德国号被派遣到西班牙沿海支援佛朗哥西班牙国民军1936年至1939年间共7个的作战行动,其中在1937年5月29日,德国号被共和军的轰炸机所击伤,共造成31人死亡、101人受伤。为了报复共和军此行动,德国号姊妹舰舍尔将军号炮轰了阿尔梅里亚,共造成19人身亡、35栋建筑物被摧毁[1]。阵亡的德国水手原本被带到直布罗陀并埋于该地,但之后在希特勒的命令下将那些尸体又再挖了出来,连同德国号回到德国经由希特勒主办大型军事葬礼。[2]

二战爆发后,希特勒由于担忧这艘以国家命名的军舰若遭受损失会对战争宣传和民心士气造成不良影响,而将其舰名改为吕佐号(Lützow)[3],而它的姊妹舰施佩伯爵将军号则在战初1939年12月的拉普拉塔河口海战后就被德国水手自行凿沉。1940年2月,它与姊妹船舍尔将军号被重新归类为重巡洋舰,并在同年4月9日参加了入侵挪威威瑟演习作战,而其中的领头舰布吕歇尔号重巡洋舰被挪威奥斯卡博格要塞(Oscarsborg Fortress)的岸防士兵用鱼雷击沉。虽然吕佐号已成功逃脱,但该要塞的攻击仍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它被要塞科帕斯炮台(Kopaas battery)的150毫米岸炮击中了3次,还被摧毁了舰尾的280毫米火炮炮塔[4]。其后德国舰队赶紧撤出该要塞的射程,德国号使用它剩余的前行炮塔沿着峡湾对11公里内的要塞兵进行炮轰。不久后德国空军也对该要塞进行了轰炸,但因为大部分的挪威要塞兵都转往了地下要塞而成效不大。

从挪威回来,正在基尔港整修的吕佐号。

吕佐号后来被命令撤回德国进行维修与改装,以准备进入大西洋进行破交战。然而它在4月11日于丹麦北部的斯卡格拉克海峡英国皇家海军潜艇旗鱼号(Spearfish)的鱼雷所攻击,这次的攻击几乎摧坏了吕佐号的船尾,导致它直到1941年春季都还无法修复,同年6月,吕佐号被英国皇家空军第42中队的英俊战士轰炸机(Bristol Beaufighter)的鱼雷所重创。后来吕佐号又被拖回基尔维修,直到1942年又参加了德国水面舰队的转捩点战役—巴伦支海海战。吕佐号之后一直执行小型、次要的作战任务,之后在1944年9月德国陆军从东线大撤退时,吕佐号在波罗的海提供了火力支援,并继续担任此任务直到1945年。1945年4月,吕佐号被皇家空军投下的6吨巨型炸弹—高脚柜炸弹严重损毁,被拖到希维诺乌伊希切进行维修,继续以火力支援帮助陆军撤退,直到5月4日德军将其凿沉。

战后,苏联于1946年春天将她打捞了上来,并使用吕佐号的名字(俄文:Лютцов)作为重巡洋舰服役编入后备舰队,原先苏联希望将其修复作为己用,不过在经过详细检视后得到无法修复的结论,最后被当作陆炮射击练习的靶船,于1947年7月22日沉于波罗的海。

历任舰长

[编辑]
1934年的德国号与希特勒
  • 海军上校:赫尔曼·冯·费舍尔(Hermann von Fischel) - 1933年4月1日 - 1935年9月30日
  • 海军上校:保罗·凡格尔(Paul Fanger) - 1935年9月30日 - 1937年9月2日
  • 海军上校 / 少将(1939年10月1日晋升):保罗·温内克(Paul Wenneker) - 1937年9月2日 - 1939年11月16日
  • 海军上校:奥古斯特·提勒(August Thiele) -1939年11月16日 – 1940年4月18日
  • 海军中校:弗里兹·克劳斯(Fritz Krauss) – 1940年4月18日 - 1940年6月23日(代理)
  • 海军少校:海勒(Heller) – 1940年6月23日 - 1940年8月8日(代理)
  • 海军上校:里欧·克莱施(Leo Kreisch) – 1941年3月31日 - 1941年7月3日
  • 海军上校:鲁道夫·史坦格(Rudolf Stange) – 1941年7月3日 - 1941年9月7日
  • 海军上校:里欧·克莱施 – 1941年9月7日 - 1942年1月17日
  • 海军上校 / 少将(1943年10月1日晋升):鲁道夫·史坦格 – 1942年1月17日 - 1943年11月10日
  • 海军中校:比斯特费尔德(Biesterfeld) –1943年11月10日 - 1944年1月
  • 海军上校:玻多-海因里希·科诺克(Bodo-Heinrich Knoke) – 1944年1月 - 1945年4月22日
  • 海军中校 / 上校:恩斯特·朗格(Ernst Lange) – 1945年4月22日 - 1945年5月4日

相关条目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Deutschland 即“德国”的德文称谓,一些中文专业文献将此译作“德意志”。见:现代舰船杂志社,第86页.

资料来源

[编辑]
  1. ^ The Bombing of "Deutscheland", Ibiza. May 29, 1937. [2010-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26). 
  2. ^ Deutschland-class.dk:Operational Histor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 ^ (荷兰文) – TracesOfWar.nl – Deutschland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 ^ Fjeld 1999: 36

参考书目

[编辑]
  • Siegfried Breyer, Gerhard Koop, (translated Edward Force), The German Navy At War 1939–1945: Volume 1 – The Battleships (Schiffer, West Chester, 1989)
  • Fjeld, Odd T. (ed.): "Kystartilleriet 100 år", Sjømilitære Samfund ved Norsk Tidsskrift for Sjøvesen, Hundvåg 1999 ISBN 82-994738-6-1 (挪威文)
  • Bernard Ireland, Tony Gibbons, Jane's Battleships of the 20th Century (HarperCollins, New York, 1996) pp. 42–43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