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江户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江户人(日语:江戸っ子、えどっこ、江戸っ児,另译:江户之子)是日本的一个词,用来指在德川时代江户出生和长大的居民,通常指具有特定精神的人。

概要[编辑]

江户时代初期,随着日比谷湾的填海,在江户城和武家屋敷周围修建了惣构(日语:そうがまえ,指广阔的城堡或堡垒的最外层围墙),江户发展成为被称为“大江户八百八町”的大都市,日本近代早期的主要城市之一。 随着武家创建城市,每个城镇因其地理位置而繁荣了商业和工业,并在每个城镇建立了具有江户文化气质的城市居民(町人),具有这种气质的江户平民被称为“江户人”,以民谣《佃节》中‘热情的深川、潇洒的神田’(日语:意気な深川、いなせな神田)为代表。

成立[编辑]

关于江户居民的称呼,古时被称为“江户物”(江戸もの),“江户人”这个词在明和时代之前并没有出现过。文献上最古老的作品,被认为是在明和8年(1771年)创作的川柳“江户人穿着草鞋真可笑”(江戸ッ子のわらんじをはくらんがしさ)[1][2]。另外,宽政9年(1797年)发行的洒落本(关于红灯区生活的江户时代先进中篇小说)‘廓通游子’可以看到江户人这个词[3]文化文正年间自称“江户人”的人越来越多[3]。那时候,江户人已被描述为“浅薄、鲁莽、好斗(喧哗)”[4]

浜田义一郎、石母田俊、西山松之助等人认为江户人的成形始于明和年间。而三田村鸢鱼、竹内诚、川崎房五郎则认为是在文化文政年间形成。此外,西山认为江户人的概念源流可追溯至宝暦年间的纪伊国屋文左卫门、奈良屋茂左卫门,那时有些富商在游郭中竞相做出名为“男伊达”(日语:おとこだて,指打着侠义做事的痞子)的行为[5]

江户时代成为日本近代早期的主要城市之一,发展为武家的城镇,同时也衍生出了具有自己独特文化和气质的江户平民(城市居民)。

江户人的概念[编辑]

许多研究者认为江户人的性格特点包括:“爱面子”、“鲁莽自负”、“好斗”、“生活浮浅轻率”、“自我中心”等[2]。此外,也流传着“要三代在江户出生才算真正的江户人”这样的概念[6]。描绘江户人性格的谚语有:“江户人如五月之鲤[7]”、“江户人存不到明天的钱”等,表现出他们对于金钱观淡薄的一面。现代所描绘的江户人典型形象则是:“金钱观淡薄,不拘小节,任性易怒好斗,擅长插科打诨但讨论能力不强,富有人情味且易动感情,充满正义感”,也有人称之为“性急易燥”等等,统称为“江户人气质”(江戸っ子気质,えどっこかたぎ)。

研究江户人的先驱三田村鸢鱼认为,所谓的“江户人”与住在大街上的町人不同,他们更多是住在小巷弄的火消、武家奉公人、泥水匠和木匠等日工为江户人的代表[8]。三田村认为,像《东海道中膝栗毛》和《浮世床》等作品中对江户人的嘲讽,源于这些“江户人”大多是未受教育的文盲[9]。三田村指出,随着幕末的经济衰退,这些江户人逐渐消失[10]

昭和55年(1980年)撰写《江户人》的西山松之助研究了江户时代撰写的有关江户人的书籍,并将江户人分为“自称江户人”(日语:自称江戸っ子)和“真正的江户人”(日语:本格の江戸っ子)。根据这些说法,真正的江户人形象应该是:“出生于德川将军家所在地江户”、“不存储过夜的钱”、“曾受乳母撑阳伞照顾的高级町人”、“喜爱市川团十郎,注重‘仪态’和‘品味’来磨练男子气概的有趣人物”。而“好斗”(日语:喧哗っ早い)等性格特点,只是江户人的形态或相反[11]

天明戏作家山东京传对这类江户人进行夸张描写,在作品中塑造自称“江户人”的人物形象[5]。京传在1787年(天明7年)出版的《通言总篱》一书中,生动描绘自负而又毫无成就的江户人,引发了广泛的回响和后续的仿效作品。在《通言总篱》中,记载了以下这样的江户人自白:

盯着金色的𩾇,用水道水洗沐浴,生于大元帅所在的江户,吃着拜捣的米[12],靠乳母撑著遮阳伞长大,对金银的细螺[13]毫不在意,即使是陆奥山也视为低微,只要在吉原本田之间摆弄,连安房上总都与我相近,隅水(隅田川)的银鱼(鲌)我也不屑一顾,丢下本町的角屋擅闯大门,就是我等江户人的根性本色,从日本桥正中心散发出来的...(后略)

——山东京传‘通言总篱’,[14]

然而,由于宽政改革,这些作品因反体制而受到压制。 另一方面,天明期戏作支持者中的鱼问屋和札差,也对“江户人”这个概念怀有自豪感,并将其一代代传承下去[15]。另外,西山认为,在文化文政时期,下层町民开始参与文化活动,并开始透过自称“江户人”来维护自己的地位[16]

近代与现代文化中的“江户人”[编辑]

大友柳太郎饰演一心太助。‘发表天下意见的男子’(日语:天下の御意见番を意见する男)(1947、大映)

自明治时代以来,江户落语、讲谈和电影中都描绘了江户人。这个时期广为人知的代表性江户人形象就是一心太助,他在电影和电视节目中广为人知。在江户落语中,“江户人”被描述为:“信奉山王权现、神田明神的教徒(氏子、檀家)”、“出生于古町”、“三代都在江户下町生活的町人”等。像是《粗忽长屋》、《大山诣》(日语:大山诣り)、《小娘》(日语:たらちね)等落语作品,都有江户人的人物登场。“熊五郎、八五郎(熊さん・八っつぁん)”就是这类江户落语中,代表性的“住在长屋的江户人”角色[17]

在小说中,夏目漱石的主角“少爷”被描绘成一个以自己是江户人为荣的人[18]。此外,还有电视剧/电影《男人真命苦》的主角车寅次郎、漫画《葛饰区龟有公园前派出所》的两津勘吉、《猛烈阿太郎》的阿太郎等被称为江户人的角色。

下町出身的北野武经常扮演像是江户人的角色,像是鬼瓦权造(日语:鬼瓦権造)和火药田顿(日语:火薬田ドン)等角色,就是这种典型的江户人。在当时正值吉本漫才风行,大家都模仿上方语(日语:上方言叶,指江户时代京都和大阪使用的方言)的说话方式的情况下,北野武特意坚持使用江户腔调[19]。不仅是在旧江户地区,他也让全国更广泛地认识到江户人的特质。

身为现代居民的江户人[编辑]

从江户时代起就居住在此地的人,和明治东京改名后才陆续迁来的人,有时会被区分称为“东京之子”(日语:东京っ子,とうきょうっこ)。大致上,在东京旧市区内的各地区,人们倾向于用“(地区名)之子”((地域名)っ子)的称呼,来指称同一地区代代居住的人(如神田之子、下谷之子、本所之子、深川之子等)。

有时会用“ちゃきちゃきの~”这个词来描述他们,这意味着“真正的江户人”的强调。这个词源自于“嫡嫡”,指长子中的长子,后来演变成这种口语。

随着东京一极集中,日本全国14岁以下的儿童人数持续减少,但东京都却是例外,数量持续增加。到2019年(平成31/令和元年)现在,每10个人就有1个东京人。

关连项目[编辑]

脚注[编辑]

  1. ^ 日本国语大辞典、小学馆。
  2. ^ 2.0 2.1 田中克佳 2003,第143页.
  3. ^ 3.0 3.1 田中克佳 2003,第137页.
  4. ^ 田中克佳 2003,第138页.
  5. ^ 5.0 5.1 田中克佳 2003,第144页.
  6. ^ 田中克佳 2003,第139页.
  7. ^ 江户人如五月之鲤 -コトバンク
  8. ^ 田中克佳 2003,第136页.
  9. ^ 田中克佳 2003,第138-139,147页.
  10. ^ 田中克佳 2003,第140页.
  11. ^ 田中克佳 2003,第142-143页.
  12. ^ 用杵碾的精米
  13. ^ 一种螺贝
  14. ^ 田中克佳 2003,第147页.
  15. ^ 田中克佳 2003,第144-145页.
  16. ^ 田中克佳 2003,第146页.
  17. ^ 香取久三子 & 2003 134.
  18. ^ “虽然不太明白原因,但我绝对不会输掉。就这样随便了事是不行的,那关系到我的面子。被说江户人没有气魄,这真是令人遗憾。”少爷- 青空文库
  19. ^ 北野武在All Night Nippon中和高田文夫的对话

参考文献[编辑]

  • 田中克佳. 「江戸っ子」の人間像とその実体. 哲学 (庆应义塾大学). 2003, 109: 135-147. 
  • 香取久三子. 江戸東京落語「八つぁん熊さん」の名の成立背景とそのルーツ. 笑い学研究 (日本笑い学会). 2002, 9: 133-140. 
  • 西山松之助“江戸っ子”‘江戸町人の研究’第二巻、吉川弘文馆、1973年、1ー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