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用户讨论:春卷柯南/认识世界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提请开展“认识世界计划”

[编辑]

首先,作为这层楼的楼主,先设定一下这儿的规则:一、我鼓励大家做出有建设性、有意义的讨论,二、请某两位仁兄别在这儿扯淡,要做自己开博客、微博对骂去,三、这里不讨论政治、宗教,为了营造一个好的讨论氛围,请各位务必遵守之。

那么我开始说了。维基百科是以服务全人类为己任的,中文维基百科也不例外。可是,虽然我们使用的中文是全世界做多人说的语言——汉语的载体,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中文维基百科的条目数比欧美语言的维基百科少(英文、德文、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俄文、瑞典文,其他我不说了,别拉度娘下水)。且不说人家的内容是怎样比我们丰富,人家特色、优良条目的数量是怎样比我们多。我想,这点我们不能怪人,只能怪自己。

中文维基百科关于外国的条目,欧美日韩方面(甚至是越南、琉球),的确有不少同工尽心尽力,他们创作的部分条目,素质已经达到优良、特色条目的水平。但是另一边厢,关于其他地方的条目,虽然也有像印尼那样优良条目,但是还有条目写的不周全,内容(较欧美语言的维基百科)贫乏,错漏不可考之处尤多,例如葡属印度东南亚国家联盟老挝汶莱;也有另一些条目写得很长,但是未经查证的内容还不算少,例如泰国越南。而且,中文维基百科关于这些国家,而具有重要性的条目,有部分我想是缺了(例如寮国内战)。不但条目如此,维基人或许也有问题:我参考过其他同工在个人用户页或者传媒访问中提出的看法(User:Clithering/加入中文维基一周年感言乐当藏镜人 维基女神挂网10年),我看到的图像是,我们(部分)同工,侧重的是生活周遭、时事、交通资讯,甚至是成人内容(恕我理解不清)。我想,那么文史哲呢?其他国家的国情、社会资料呢?难道在座的就不重视这些?

故此,面对上述问题,我初步建议我们有两件事可以做。第一件是在维基百科搞考据学,也就是各位同工可以通过参考书报等资料,鉴别维基百科所列载的内容是否正确。但是这个不是我今天要说的主题,在此暂且不谈。第二件事设立一个新的条目质量提升计划。我在User:春卷柯南/认识世界这个临时页面(或者可以这么说,计划的草案)已经提出这个计划的目的,是旨在让各路同工贡献自己的知识,有系统地(不求速度)补完中文维基百科缺漏,使中文维基百科关于其他国家的条目的质量得以提升,而不是偏重于和本地、日常生活有关的条目。我相信,既然讲欧美语言的维基人有能力编撰介绍别国自然地理、社会体制、文化风俗的详尽条目,我们不能做到其实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只要我们肯做,我相信我们的条目数量不会永远留在12位。

我的建议是,先趁这几个星期在这儿讨论一下计划实施的详情,例如主持人的角色、小组协作的安排、宣传的方法等等,在取得共识之后(最好是在3月初),才开展计划。希望各路同工对此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我觉得这个计划还是有意义的,不希望一开始就把他打掉。--春卷柯南夫子 ( 夫子茶寮 (茶聚) | 土木记 | 功名记 )2013年1月30日 (三) 23:58 (UTC)[回复]

(-)反对:@user:安可,前车可鉴。安可当年丢下的质量提升计划,随着其(据说)照顾家庭为重不了了之。开展一个计划,首先是要有一位有统合力的维基人,如果没有一群的话。然后计划本身必须要有事前的准备、活动的执行,中途的小结以及回馈意见。这些年,我看到空喊口号的人不少,实实在在地做事的人不多。你初步建议的话,请放出一个初步的方案,让我们看看是否可行。可行就做,不可行宁愿扼杀于初始之时,免得建立个页面图添垃圾。--魔法少年爱德华★爱生活圆神萝莉塔 2013年1月31日 (四) 00:06 (UTC)[回复]
容我逐点回应。一、你别理其他人。我们固然是要吸取以往的教训,但是我不会像他那样半途而废,既然我站出来,我就准备了要承担责任。当然小弟资历尚浅,以我一人之力未必能独撑大梁,所以也欢迎其他维基人自荐担任主持人。二、我在这里开始这个讨论,就是要就这个计划的实行事宜做出讨论,包括主持人的分工、小组协作的安排等等,好让计划一开展就有一个既定的规则、轨道,那总比我一开始就把这个计划搞得一盘散沙,不能守成的样子好。三、我不是那种吹水不抹嘴,放马屁不刷屁股的人,如果我是吹水放马屁,在User:春卷柯南/认识世界意淫已经可以做到了,何须在此扯淡?其实如果是说计划的草案,在这儿已经看到了,只不过我没有主持这么样计划的经验,所以才把它摆上台面,让大家参详。最后我重申一次,我认为这个计划是有意义的,如果这个计划成功推行,可以提升和国外有关的条目的质量。请问各位,你们是想要一个中外内容兼收,实用价值高,可靠的百科全书,还是维持现状?我认为中文维基百科和一本中外内容兼收,实用价值高,可靠的百科全书还有很大的距离,而这个计划正是为了(试图)收窄这个距离而做的,绝非什么该拿去焚化、堆填的东西。我觉得中文维基百科定有其他东西(比如明星的三围、对某战争、人物和领土问题的主观评价)比这个更该拿去焚化、堆填。--春卷柯南夫子 ( 夫子茶寮 (茶聚) | 土木记 | 功名记 )2013年1月31日 (四) 04:06 (UTC)[回复]
我简单阅读了一下你的草案,跟安可的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尤其是,缺乏反思环节。没有阶段性的评估,就算是你堆砌出一个“计划”,你也无法证实其对编辑之间的优化程度有多高,是不是没有了这个计划条目就不能做到这方面的事情。建议你先去安可的那堆东西那边先看看,比较一下你们内容间的差异,再反思一下安可的东西为何接近沉默。
网上拍心口的承诺可是按动键盘输入法几分钟可以完成的事情,粤语又可以称之为“发誓当食生菜”。我并非不支持有组织的编辑行动和扶持计划,我只是不想一批又一批的新人,像晓美焰那样,自己让自己对这个世界感到绝望。--魔法少年爱德华★爱生活圆神萝莉塔 2013年1月31日 (四) 04:20 (UTC)[回复]
是的,我的草案的确是抄袭安可的。不过首先你别说我和安可一样都是那种“讲就天下无敌,做就无能为力”的人。其次是,我也想过评估、反思、检讨的事宜,我的计划是一个五年计划,每年在这里或者在计划开一个分页作出检讨一次,或者是有个用户增补了一条条目之后,拿去让这个计划的参与者(除了自己)评等第(A级、B级等,这方面是仿效英文版)。我承认安可在这方面的确是比较忽视(连带我的草案也是),可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写。因为英文、日文、印尼文的每周条目提升计划(现已不活跃),还有安可制造的一堆计划,统统没这堆东西。暂且改了一段“意见反映,评量”,开了个意见反映区,好让参与者(甚而外行人)随时反映计划的问题。虽然我知道这样的东西,你未必会收货。
“你也无法证实其对编辑之间的优化程度有多高”这句,我觉得很荒谬,不合逻辑:计划还没开始,怎样证实它的成果呢?我就是想问你,你是不是有超能力,能在吃那东西之前及时知道那东西的味道?“是不是没有了这个计划条目就不能做到这方面的事情。”我告诉你你说的没错,可是如果一个人做,需要很多力气、资源、时间,不是人人都有这个能力(比如上班族、学生。说句老实话,我之前也意图自己开一个改善东南亚条目的计划,结果迫于功课、时间压力而没有开展到,全变成积压工作)。我开了这个计划,就是想更多人知道我们要改善什么条目,集众人之力而善之,多几个人做,只要确定了分工,大家分担一点,事情就容易完成了。假如你是搬迁工人,你会愿意独自背着一根又长又重的木头上山,还是和其他工人一起背着同一根木头上山?--春卷柯南夫子 ( 夫子茶寮 (茶聚) | 土木记 | 功名记 )2013年1月31日 (四) 06:16 (UTC)[回复]
扯一下:最近回顾过去的超重元素提删讨论,发现很多提保留的人都是化学条目改善计划的参与者,可是过了几个月再提删,很多人都不来了,就算说的有一点道理的都不来了,这差点没把我搞晕。从另一方面来说:烂摊子什么的,一次留下了,下次再锲而不舍地把它补上不就可以了,没什么可怕的。难道别的方法就不会出烂摊子吗?--管闲事且对地图炮具有100%抗性的Inspector留言(←讨论页被墙?也请用HTTPS 2013年1月31日 (四) 04:49 (UTC)[回复]
扯一下可以,那你去补安可的摊子好不?那个还不算烂。--魔法少年爱德华★爱生活圆神萝莉塔 2013年1月31日 (四) 04:56 (UTC)[回复]
好吧,我先不说话好了。话说查一下你的编辑历史实际上跟我差不多一个时候进来,甚至还比我早......黑历史期就不算了。--魔法少年爱德华★爱生活圆神萝莉塔 2013年1月31日 (四) 06:44 (UTC)[回复]
  • 在下从来都是安可牌条目质量提升计划的唱衰者,没别的原因,分的太细根本没有人气。中文维基里持续的贡献者基本都是在自己爱好的领域创建条目,如果脱离开兴趣去响应某个持续时间很久的质量提升计划,个人不看好。当然阁下有心经营还是值得鼓励,只是建议不要把范围限定太小,否则门可罗雀就不好了。另外能优先改善基础条目是最好不过的。--Kuailong 2013年1月31日 (四) 09:28 (UTC)[回复]
感谢 阁下的鼓励。 阁下“中文维基里持续的贡献者基本都是在自己爱好的领域创建条目”这句窃以为说得好,可以为我刚才举出两位同工的看法那儿作注脚(文史哲那么沉闷,冷门国家和自己扯不上边,能指望他们去关心吗?)。本来其实也有什么基础条目提升计划:虽然那个不是安可牌的,可是现在貌似是没了进展。顺带一提,之所以我不叫安可替我创建,而是搬到这儿,是因为在那儿没人会理会我,也不会有人知道。
范围的问题,其实在我拟定草稿的时候,就有考虑过。根据小弟的初衷,计划是以国家/地区为经,以自然地理、社会体制和文化风俗这三块东西为纬。文化风俗这个东西已经是无底深潭,地理学、社会学这些都是大学问。而且这个计划可以说是适用于全世界(按照我的初衷,大中华地区、世界性内容不算,但是万一拉杂到日韩、越南、琉球则仍然是适用范围)。之所以我的草案去掉了安可牌产品的“范围”、“相关主题、专题”这两回事,就是因为范围根本就太广了,要写就很麻烦,相关的分类、主题、专题太多了,我也懒的写了。顺便拉杂一下,我同时考虑到会不会有人参加,而我知道过往的动员令也有以“世界各地”为题的中动员令,而且每次都有人参加,所以我是不担心没有人会参加的,只是我们现在不是搞DC11,担心就没有诱因去驱使维基人参加这个大工程。--春卷柯南夫子 ( 夫子茶寮 (茶聚) | 土木记 | 功名记 )2013年1月31日 (四) 10:26 (UTC)[回复]
  • 我觉得,我们在此讨论一个新的条目质量提升计划,不好好宣传如同明珠暗投,因为不是人人都会到互助客栈,如果找不到足够的人支持这个提案,它很有可能会胎死腹中,就算创建了和垃圾也没分别,因为没人理。故此我建议在公告栏上加一条说我们正在讨论开展“认识世界计划”的事宜,欢迎大家参与讨论云云。诸位同意否?--春卷柯南夫子 ( 夫子茶寮 (茶聚) | 土木记 | 功名记 )2013年1月31日 (四) 13:05 (UTC)[回复]
化繁为简吧。先做第一步,尝试征集同好,编写老挝内战。正如论坛要先有一群人定期灌水,才可吸引他人加入;维基的协作计划同样要有维基人互动为基础。这种互动网络,说白了,就是网络游戏的“联盟”、“群组”。抱歉,协作计划其实不只是写,还是一种Social gathering。没有人就没有协作,先由小做起吧。过往的提升计划虽用意良好,却未免眼高手低了,也疏于细节,比如:
一,协作的过程是否吸引?如果参与计划的沉闷程度与独自MS Word相同,为何要参与计划?
二,各编者的分工是否明细?人多可以是手脚乱的,特别是写文章。
三,计划可否持续不息?大家都有现实生活的,不是每个人都可按照计划行事。
四,有些事情无关参与人数,四个人的小组可能比四十人更有效率。
上述都是推计划前要考虑的事。现阶段,不如先尝试做“编辑小组”计划:弄一个三四人的小组,每个月襄定一个条目编写计划(可以很简单的,比如美国海军驱逐舰列表 (1945年前)DD-5至DD-13的简短编写,不要一开始就定得太远,大家也要忙的),然后逢月底于客栈公布小组编写结果。这种模式一来消耗精力低;二来弹性大,不受任何特定计划的编写方向限制(比如我看到科技提升之类的字眼,连进都不会进);三来可以让人看到你的成绩,而不是雷声大雨点小,一个月就消声匿迹;四来可以中途检讨协作途中遇到的问题;五来还算建立了一个基本的协作网络,四个人比一个人也多了三个。长远先做一年,我想这模式总比冷冰冰的计分页更吸引他人加入吧。Oneam 01:00 AM留言2013年1月31日 (四) 13:17 (UTC)[回复]
(~)补充:上述的想法其实是受楼主提及的老挝内战启发。因为以前写航母经常看到这个红连,也有一些零碎资料涉及。我刚刚看到楼主提及时就想,若果你公开征集人合作编写这个红连,我应该要加入的--但紧接着,我想起我根本没有时间,如果是要我按照任何旧有计划页的形式协作编写,根本不可能。故此,就算计划页如何完美,最终我也只会过门不入。然后就有后来“编辑小组”的想法。我想大家真的要理解这些现实问题,尽量弹性行事。计划得愈仔细,效果似乎愈差。Oneam 01:00 AM留言2013年1月31日 (四) 13:42 (UTC)[回复]
感谢 阁下的建言。我同意你的看法,计划是死的,人是生的,计划推行的关键始终是人——没人去参与计划,计划就没有推展的动力。而且,总不可能强行要所有维基人配合自己,或者让我独自一个人完成计划。我认为,各路同工按照兴趣,提出不同的写作提案,分多路发展,那是最好;万一凑不够人也可以先来个小组试试。不过,找资料、写文章,从来不是什么有趣的事。窃以为同工按兴趣自行组织编辑小队已经是不会令他们觉得沉闷,无心协作的了。请仁兄赐教:除此之外,怎样才能让一个协作计划更吸引人参加?
想到这儿,根据我的初衷,是几个人提出一个提案,没限定每组的人数,然后大家分好工就出发。后来又想起最近我们干小剧场的活儿。我们设定某地的地理、历史、文化、宗教、政治背景,每个人按兴趣分组,限定每组两个人,每组大概有几个星期时间筹备(具体时长忘了;用这里的程序是搜寻文献、参考资料),然后一个月时间整理(用这里的程序是编辑)。大家可以透过语言软件(Skype、YY等)和聊天软件(IRC、QQ、脸书内建的聊天功能等)讨论,互相协调。如是者,我觉得可以这样做:各路同工按照兴趣建立不同的提案,有4-8位同工支持提案就可以行动了(如果那位同工这个月要考试、筹办婚礼等,可以不参加)。先分工,后筹备,之后做编辑(半个月至一个月不等),在筹备、编辑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即时聊天或视像/语音会议交流,协调,反映问题。最后为主题条目作出一个评估,总结经验,检讨这一次协作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需要改善。大家同意么?
另外 阁下讲过计划的编写方向。之前草案里边,自然地理、社会体制、文化风俗这三个章节,下设十几个小章节,本身已经觉得这么做绑手绑脚,听 阁下良言,恍然大悟,把那些小章节全删了。不过我觉得设定自然地理、社会体制、文化风俗这三个分目的范围是必需的,就像以往小动员令,提出主题时也为该动员令限定范围,这样提出提案的时候就不会因为分类而烦恼了。--春卷柯南夫子 ( 夫子茶寮 (茶聚) | 土木记 | 功名记 )2013年1月31日 (四) 15:32 (UTC)[回复]
既然提到了,在下也再多说一下编辑小组的问题,可以考虑类似大陆民间字幕组的方式,将工程分包后各写一段。其实之前某口译网站做过这样的事情,效率很高,只是他们不懂得保留维基代码导致后期维基化工作过大。--Kuailong 2013年1月31日 (四) 14:29 (UTC)[回复]
对,就像(伟大的)字幕组那样。另外楼主,当下的重点在于:你想聚集三四人,然后做什么?做多大?是消红、略写还是详写?分目范围长远虽是必要,但目前可先搁在一边,那些分类在协作过程中自然就会出现,当下无须急于规划。比如你上面提及的“关于其他国家的条目”,其他国家可以是很大的,大到最近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那样的协作编写,恐怕不是你的计划一开始就做到的事;而由各人提案再支持,那里又消耗了不少人力精力时间了。倒不如就由你一人提案,找一个/一些可让志趣不同的维基人编写的红连,定下编写目标(比如消红类的,只要求翻译英文维基对应条目的导言及模版;单一条目分包编写的,就只要求翻译对应章节的首段),然后再视乎情况,往后再慢慢扩充。一步一步来吧。Oneam 01:00 AM留言2013年2月1日 (五) 04:09 (UTC)[回复]
不错的构想,但重整期和存档期好像太常了,不太能马上反映阶段性的需求。另外刚刚随手消红了寮国内战。--Ching~受体革兰氏检验/真菌专题 2013年2月1日 (五) 06:37 (UTC)[回复]
  • 对于Oneam同工的意见,我要说的是我不是但求一步登天,急功近利。我的意思是,我聚集4-8个人,是去做一个提案。提案的任务可以是消红、扩充/修整、翻译、润饰/维基化等,在这方面我没有限定。而大小也不打算限定,如果强行限定计划就少了弹性。“关于其他国家的条目”那儿,我的初衷是把条目分成几个部分,例如地理、社会体制(政治、经济)、文化(民族文化、体育、媒体等),然后让不同同工认领这些package(想不到中文译法),分组搜集文献、进行编辑;也可以自己找人帮你完成。在筹备、编辑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即时聊天或视像/语音会议交流,协调,反映问题。最后为主题条目作出一个评估,总结经验,检讨这一次协作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需要改善。或者是自己提案,限定主题和目标,聚集同工,每个同工在那个范围消红,编辑/扩充规模较小的条目,尽力达到目标。但我不同意这个方案,因为缺乏弹性,未必人人对你的提案有兴趣,而且会不会有豆腐渣我不敢说。
除此之外,我最初最初的想法是,提案一经提出就可以开始的了,不需等其他同工票选支持。好处是可以快点令项目上马,节省时间;坏处是没有人知道你的计划一开始有什么问题症结(即使是我现在的草案,我也不相信那是完美的),而且你也未必能找到其他人帮你完成,因为他们对你的提案不必有兴趣,也未必能省掉人力物力。
另外,顷接靖天子同工的意见,我也想到时间的问题。本来英文、日文、印尼文搞的是每周协作(Collaboration of the Week、今周の强化记事、Kolaborasi Minggu Ini)。对于规模比较小的条目,这个是可行的,不过这个模式肯定是不可以搬去大型条目的,因为筹备、搜集文献、编写需时比小条目长,绝非一周能成之事。我想,可以把计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为时一个月的大型条目修缮工程,由8-10个人完成,大家负责一个小package,自行搜集资料、编写有关内容(例如我负责某条目的政治、外交部分,我搜集有关该国政治、外交政策有关的书籍,再修整我负责的章节),大家在过程中协调、检讨。另一部分是每周(消红或扩充)协作小组,1-4个人完成,可以只是设一个小组,数目也可以更多,不过小组越多,便需要更多同工负责统筹,比较费功夫。那又如何呢?--春卷柯南夫子 ( 夫子茶寮 (茶聚) | 土木记 | 功名记 )2013年2月1日 (五) 10:17 (UTC)[回复]
之前日本地震时,安可曾在客栈发起一个临时的提升计划,提升与该主题相关的条目(包含主条目、善后情形、各界援助、出问题的核电厂与许多辐射物理相关条目),成效还不错,我的想法是每个月选定一个国家为主题,以寮国为例,阁下可以在开始前一周于计划页面规划架构:
较大的条目,如寮国历史可能需多人协作,会芬高原则只需一人,阁下可广邀有兴趣的维基人(如曾编辑寮国历史这个条目的用户,但邀到人很难,有两三人就不错了),分配工作并分享参考资料等,像编辑这类条目可能需背景知识,阁下(或其他参与者)可先整理易混淆点或整体知识脉络于计划页面(即懒人包)方便彼此进入状况,并可设定一些目标,如将永珍这个条目编成优良,之前我主持的生物质量提升计划和user:jason22主持的历史计划都曾经这样搞过,并弄出了一些优特,但后来都因为参与者不够而无法继续。以上一点意见供阁下参考。--Ching~受体革兰氏检验/真菌专题 2013年2月1日 (五) 14:55 (UTC)[回复]
我在大学图书馆看到一本书介绍寮国,内容包罗万有,可惜年份有点久远--113.254.176.198留言2013年2月1日 (五) 18:08 (UTC)[回复]

(&)建议:可从已有的1000个Wikipedia:基础条目及10000万Wikipedia:中文领域基础条目开始着手改进,这些条目是百科的核心,完美并提优自然就有认识世界的效果:

基础条目
人物 | 社会、语文与艺术 | 科学、数学与技术 | 历史与地理

--(研究维基和百度百科的hanteng|留言) 2013年2月3日 (日) 02:30 (UTC)[回复]

有关基础条目的扩充,可参考Wikipedia:条目质量提升计划/基础条目攻坚战--Wolfch (留言) 2013年2月3日 (日) 18:48 (UTC)--Wolfch (留言) 2013年2月3日 (日) 18:48 (UTC)[回复]
谢谢您提点,已报到更新,若有问题请告知。--(研究维基v百度百科hanteng) 2013年2月6日 (三) 05:44 (UTC)[回复]

(~)补充:至于个别维基人发起的计划,想加入的就加入,认为不会成的,就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批评,无需看坏或看好。维基百科做为一个开源计划,就算开源软件一样,有不少专案是一阵子没人推,但因为有记录有开放的素材,让后来想接手的人以继续或改做的方式发展出一样或不太一样的东西,没有必要去批评这样的开源生态中的常态,有人做就有活力,没人做至少有记录和资源供人参考。--(研究维基和百度百科的hanteng|留言) 2013年2月3日 (日) 02:36 (UTC)[回复]

对,所以我觉得不可行的,我劝告过也就算了。反正每次失败的东西,结局都只有发起人不再活跃,或发起人不再提起这件事。--魔法少年爱德华★爱生活圆神萝莉塔 2013年2月3日 (日) 06:22 (UTC)[回复]

看到以上新增的讨论,我想我是需要逐点回应的。

首先是靖天子同工的意见。他说我们每周可以选定一个国家为提升计划的主题,又可以先划定提升项目的范围,以及在计划页面说明与该主题有关而易于混淆的概念、以及整体知识脉络。这个建议我觉得还可以,但是对于某些冷门国家,我们或许找不了熟悉这些国家的同工,如 阁下提到的老挝即为一例。虽然如此,不过请恕小弟固执,我仍然觉得应该把计划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为时一个月的大型条目修缮计划,第二部分是小组(扩展、消红)协作。不过我在此刻有几点需要补充:一、我认为“大型条目修缮计划”只需以一个条目(例如〈美国〉、〈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为主题就可以了,就像以前的香港条目提升计划。我觉得如果以一个国家做主题,要找一群同工去修缮一堆和那个主题相关的条目,很容易出麻烦,手忙脚乱。此外我也有另一个设想,就是我们也该定下一个目标,例如使之成为优良条目。二、我们可以由浅入深,先从热门条目(可以先从基础条目开始)着手。以国家为例,我们可以先从具有重要国际地位的国家(例如美国和俄罗斯)和旅游目的地(例如泰国新加坡)着手。先按此广邀有兴趣的同工参与协作会比较易,因为我们多接触有关这些国家的资讯,我觉得总能在这儿找到两三个对此有兴趣的同工,甚至更多。最后才慢慢扩展到冷门国家(例如老挝瓦努阿图)。

此外,我想我在构思这个计划的时候忽视了一件事:条目的维护。我初步的想法是建立一个条目维护小组,它是计划下辖的一个小组,地位相等于日后设立的条目(消红、扩充)协作组,组员分工负责巡查计划所有处理过的条目;或者让条目所属的分类小组的组员同时负责条目维护工作,例如〈美国〉是属于北美洲协作小组的,就有其中一位组员负责该条目的维护工作。

然后是IP用户的意见。其实他的话又不是全无价值:从此我们可以探究旧文献之于本计划有什么用。从旧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国家的历史,只是看不到现况而已。对于旧文献记载的某国历史、地理(这些资料不常或不会改动),我们可以从中找到有用的资料。政治经济方面,虽不可全然套用(例如我看过由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老撾: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书中记载,老挝国家主席坎代·西潘敦,而不是现任的朱马利·赛雅贡。我们就不能把这内容套用到条目中。),但是在编写和该国政治史、经济史相关的章节时,我们还是可以参考旧文献的。

再之后是H某的言论(我不称之为同工,是因为我意识到大家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下同)。根据个人的理解,你好像是说该从基础条目入手,并使之完美,如此即可认识世界。我同意的看法是,我们可以先以基础条目作为“大型条目修缮计划”的主题。但是看完你的言论,我觉得你好像是没看清楚我的引言,而且还有点儿像《左传·庄公十年》里面所提到的肉食者。请容我在你的话中间加入注脚:“这些条目是百科的核心,完美并提优自然就有认识世界一鳞半爪的效果”。我是着眼于中文维基百科关于外国的条目质量未如理想的问题,其范围厥不至于这1000篇条目。如果我只是为了改善中文维基百科基础条目质量未如理想的问题,我想我压根儿没需要来这儿吹水放马屁的。如是者我可以做的是:

一、直接重启基础条目提升计划
二、上面那招可以省掉。自己独立完成,或者自己找人来个私人的提升计划,不也行么?

为什么我没有这么做,而是来这儿展开讨论?是因为,我们的世界是很大的,1000条条目未必能说清一切。我们要逐步逐步来,以集体协作和小组协作的形式提升中文维基百科外国条目的质量(如果能覆盖所有条目那是最好的,可是我们一定不能一蹴而就,所以要逐步逐步来)。就这么了,我没什么闲心跟你说,请客官自便。然后也请你回去补补课吧,认识一下中文维基百科在内容方面的问题吧!

最后是E某的言论。他提到每次失败的东西(专题、计划),就是发起人不活跃,或者发起人放弃。我不知道你对现在我提出的计划抱存着什么态度(但是好像你还认为这计划=垃圾)。不过我重申:既然我愿意站出来,就准备承担责任。就算我因为课业、工作而未能拨冗,我也会先向社群告假,待新主持人上任,方才放假。旧事(←以前经常放空炮、有口无手的事)俱往矣。既然我是如此有决心去解决这个问题,我又怎会轻言放弃呢?在此刻,我是愿意和各位同工一道同心合力,使中文维基百科成为一本中外内容兼收,实用价值高,可靠的百科全书。问题只是我们肯不肯做,以及应该怎么做。

未来几天我将草拟计划的章程(这是以往安可牌条目提升计划没有的东西),我预计将在元宵节之前完成草稿,到时欢迎大家发表意见。另外为了吸引更多维基人关注这个讨论,也请同工们把和这个讨论相关的资讯加入到公告栏中。--春卷柯南夫子 ( 夫子茶寮 (茶聚) | 土木记 | 功名记 )2013年2月4日 (一) 14:25 (UTC)[回复]

    • (!)意见--观察 User:春卷柯南的倡议几天了,个人几天前也成立Wikipedia:人权专题也在思考类似的问题,个人学识及经验、对维基百科的了解 都很有限,“抛砖引玉”一点意见供参,让大家见笑了,请包涵:
  1. 简单一句核心概念---不依赖英雄式个人,进行 机制、形式的实验”。
  2. 组织、社群 的目的之一,就是延续、扩大 “许多‘个人’”的贡献,得以超越个体而成就更大。一个英雄的时间就是有限!集体智慧+集体时间+集体阅读.....=维基百科
  3. 社群计划 是“活”的,活络社群、制造诱因,有些机制、开放选项...社群的现实是--每个人的关注度都很有限,因此 如何珍惜“高度、中度、低度参与者、甚至观众;实际编辑、贡献观点、提供掌声者” 每一刻 可能的参与愿望、热情 化为现实的贡献?
  4. 我知道 一项计划 有一个重要、核心的协调人付出,是成功的关键之一;但那却不一定是“成功得以延续”的关键---而是“创新”!因此, 我认为在维基上应多尝试 开展“机制、形式的实验”...不依赖个人--而让社群活起来。
    1. 对于“安可”的过去案例,我个人是很敬佩,我不认为那是“他的负面记录” --安可 毕竟在“既有机制”下“尝试了!”他的付出 已经超出许多用户,值得尊敬。
    2. 较悲观的几位资深用户的意见,也是很宝贵,毕竟他们看到 “社群在 既有模式下 的局限现实”。
    3. 不过“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除了“常想一二”,近年管理学更积极的走向,是研究“失败学”...开发“十之八九”的 积极价值!因此,建议User:春卷柯南邀集 安可 等几位曾经主导计划的朋友们,观察 “理想、现实”的差距与边界,看如何能做出“超现实的贡献”。
  5. Myspace、Flickr、Google、Facebook 每隔几年都面临很大的冲击与变化,其实--Wikipedia亦然,虽然有维基基金会在思考,但是每一位参与编辑者 的具体、跨语言文化的实际经验,就是最好的智库。推荐几本书叫做《玩家外包-社群改变游戏规则》、《网客圣经》、《Google会怎么做》都在谈这方面“社群经营”的原理原则,维基百科 就像是一个需要 升级“管理”、“创新”的地方,我很推荐有心者 阅读这几本书(我只读了一两本)
    1. 开发新蓝海?例如:---跟高中、大学学校老师合作,历史地理课老师,鼓励学生以 参与维基百科 当做学期作业?把学生的观察、学习重点整理上来?
  6. 综上,我很佩服User:春卷柯南的 倡议、勇于承担的承诺---只是提醒--维基百科 必须是“活”的,如果能借由每一次的集结能量,目标不仅仅是编写条目,同步进行 “机制、形式的实验 尝试”,从中发掘创新的模式,让维基百科 社群发展可长可久,那将是更大的贡献---毕竟,我们无法期待 社群中有很多愿意大量奉献的 User:春卷柯南、安可,但却明确看到社群有很多 有心朋友--如何让 涓滴 汇流?期待User:春卷柯南发起的计划,是一个维基百科的新步伐、垫脚石!
  7. 以上发言,可能“太傻太天真”,不过我相信“天公疼憨人”,所以也就 厚著脸皮“抛出砖”来了,感谢耐心阅读,希望对主事者有所帮助。Wetrace留言2013年2月4日 (一) 15:16 (UTC)[回复]

(:)回应:个人只有鼓励维基人如春卷柯南夫子对条目增进提出想法和号召,个人提1000条只是就有重叠的地方指出合作的可能,未必要完全重新造轮子,维基和open source的计划相同之处就是如何让个别的贡献者在解决自己认为值得做的事时,能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个人提1000条的事只是在提醒您可以怎么发挥网络效应的一种可能性,没有要盖过或并吞您更大范围的诉求的意思。加油。--(研究维基v百度百科hanteng) 2013年2月6日 (三) 05:44 (UTC)[回复]

  • (!)意见,回顾过去数年,中文维基百科尝试以不同方法提升各类题材的条目数量和质量,成绩较为有目共睹的要算历次举行的“动员令”。“动员令”总括而言对中文维基百科是有正面影响的,因为带有竞赛性质的活动的确能够提供诱因,吸引维基编者创作更多条目和优化这些条目的内容。然而,“动员令”似乎未能对基础条目的质量提升带来实质效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维基编者倾向取易舍难,其次是因为他们倾向优先编写自己感兴趣的条目,而这些条目往往又不是基础条目。“动员令”订立的题材一般过于空泛、自由度大,因此鲜有基础条目透过“动员令”改善成为优良或特色条目。考虑到以上情况,我认为加强诱因是吸引维基编者编写基础条目的重要因素,而有效善用目前维基荣誉的制度相信是其中一项关键。我建议各位可以循以下方向探讨:
    • 一、设立以扩充基础条目为主题的“动员令”:可从目前的基础条目清单中挑选若干短小条目(如200至300条),在限定时间内(如三个月),参加者如果成功把一定数量的条目扩充登上新条目推荐栏(如30条)、当选优良条目(如6条)、当选特色条目(如3条),达标参加者即可当选为“维基内容专家”,而无需另外通过授奖投票。(透过“基础条目动员令”当选为“维基内容专家”的门槛可视乎实际情况修改,例如可修订为“参加者需累积参与若干次“基础条目动员令”,并在历次“基础条目动员令”中符合一定水平,才符合直接获授“维基内容专家”的资格”);
    • 二、设立“维基基础条目专家”奖项:在目前各项维基荣誉中加入“维基基础条目专家”一项,让致力于创建基础条目的维基编者得到肯定。在制定当选“维基基础条目专家”的准则,可考虑候选人是否在改善基础条目方面是否有非凡成就;
    • 三、设立“年度维基编者”奖项:仿效金像奖一类的奖项,一年一度选出在撰写条目方面具重要贡献的维基编者,以作表扬。奖项应设有提名期和投票期,名额应该有限,并订立高门槛,但得奖者日后可再度获得提名。
    • 四、设立“维基终身成就奖”:应作为最高荣誉,一年只选出一位在撰写条目方面多年来作出重要贡献的维基编者。奖项应设有提名期和投票期,名额每年只限一位,并订立高门槛,但得奖者日后不可再度获得提名。
    • 小结:上述建议相信可以提升不同类别维基编者撰写条目,特别是基础条目的诱因,但同样也潜在可能造成维基荣誉滥发和贬值,因此制定颁奖门槛的时候应相当谨慎。长远而言,“维基内容专家”、“维基翻译专家”、“维基内容大师”和“维基翻译大师”一类的奖项应停止透过投票产生,并考虑改为与各类“动员令”结合,只有在“动员令”表现优异者才能获得颁授(前提是当选门槛要相当高)。以上仅位个人意见,欢迎各位考虑,多谢垂注。--Clithering200+ DYK 2013年2月6日 (三) 16:46 (UTC)[回复]
  • 最近Wetrace同工、H某、Clithering同工也发表了他们的意见。容我逐点回应。
我想这个计划理念的时候,最初想到的是王安石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我认为,就算我们的条目数被瑞典文版维基赶过头也不足以成为阻挠计划开展的原因,我们应该痛定思痛,更积极地向前走。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我们该灵活地运用人力资源为维基百科带来裨益。至于E君在竭力反对,也就算了,我宁愿像王安石那样不理司马光他们唧唧歪歪,继续搞变法的(虽然王安石的变法最后是烂尾的)。虽然,我不是要排斥旧规矩、痛切欲急变一切;也不是要我行我素,党同伐异,以规为瑱。
实不相瞒,我有意图在维基百科推行机制化的实验。我的初衷是,先为“认识世界计划”设计一个不与维基百科既有方针、指引相抵触的章程,然后在章程的基础下,开展“认识世界计划”。不过虽然章程是需要遵循的,但是规则没定明的,可以灵活的操作。我不建议在章程限定宣传的方法,可是我们可以以宣传、创造诱因等方法,吸引同工踊跃参与本计划。不过我还是要说,有些收获不在终点,只在过程。我们不应过于看重条目的量,谁编纂的GA、FA更多。我只求大家能在计划下,编纂一些(无论多少)高质量(至少能去到DYK标准)的条目就够了。
我认为,在一个计划里面,人是最重要的——在这里容我长话短说。没有人去做的计划,算是什么计划?在这里姑勿论机器人。
导致计划失败的因素可以有很多:管理失当、主持人有心无力、计划散乱无序、宣传不足导致无人参与……所以我们要汲取这些经验,共同搞好这个计划,有问题大家有商量,一起解决,避免重蹈覆辙。(看商品好坏易,看人好坏难。会不会有人包藏祸心,借计划获取个人利益,令到社群受害?)这方面,我道行未深,宜与各位讨论斟酌。
要学校鼓励学校参与维基百科做就容易。但是,学校能否改变“维基百科学术上不可靠的观念”,鼓励学生去接触维基百科?学生有没有参与维基百科的机动性?这样会不会导致大量不规范(例如没有来源、不中立、偏帮××党……)内容出现?我们可以先透过和某些学校合作,让学生参与维基百科的编纂工作(记得当年纵横输入法也是和苏浙公学合作,让该校学生可以用纵横输入法打字,我想可以以个人或者台湾/香港/澳门维基媒体协会的名义去做这个。其实香港维基媒体协会也有搞这个,不过不是很深入)。待这些问题出现才逐个逐个解决这些问题(特别是前两个)都是有需要解决的。抱歉,说多了离题的话,望诸君包涵。
H某的意见已阅。既然如此,我明白您的意思了。也没有什么话需要补充。
Clithering同工提到要加强诱因来吸引同工们编写条目(特别是基础条目)。'我对于他的意见,有点同意。我是怕会出现狗尾续貂的情况,不过如Clithering同工所言,如果提高获奖门槛,可有望杜绝此问题。但是我还有另一个忧虑,就是这会否导致一堆人重视名利得失而轻视过程,不认真做条目,但求能得奖?其实我的想法是,每个月在计划的框架中推举出两位对计划作出重大贡献的维基人,嘉许其成就。门槛要高,审查把关要严。我不排除获得此头衔的维基人能再次获得该头衔,但是应该作出限制,限制他/她在一年内只能拿2-3次、不准连续两个月拿这个头衔。我先说到这儿,欢迎各位提点,如有不善之处迟点再补充。--春卷柯南夫子 ( 夫子茶寮 (茶聚) | 土木记 | 功名记 )2013年2月8日 (五) 17:45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