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粒园
31°19′13″N 120°37′14″E / 31.320249°N 120.62063°E
残粒园 | |
---|---|
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 |
地址 | 姑苏区人民路装驾桥巷34号 |
时代 | 清朝 |
认定时间 | 1998年11月24日 |
残粒园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人民路装驾桥巷34号,是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残粒园是面积最小的苏州古典园林。
历史
[编辑]残粒园原名东园,建于清朝末年,在光绪年间属扬州姚姓盐商名下,后来改归姚大赉所有[1][2]。
民国时期,知名画家吴待秋游历苏州,受当地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吸引,想在当地一处庭院定居;1920年代(一说1927年,一说1929年),吴待秋决定以一万两银子买下东园,装点亭台山水,携眷入住[1][3][4]。对“残粒园”一名由来,有说是吴待秋以诗句“红豆啄残鹦鹉粒”命名(另有一说为“香稻啄残坞坞粒”)[1][3][4]。
吴待秋一直居于残粒园,直至逝世;他的儿子吴劷木一度住在园内,并在园里继续父亲的艺术创作[3]。
在2000年代前后,残粒园进行大维修,耗资四万人民币,修缮项目包括修复亭木表面油漆、清洗假山缝隙、粉刷部分墙面;但由于年代久远,残粒园仍有一些问题,例如一些墙体后来出现倾斜[5]。
至2015年,残粒园仍属于吴待秋家族的私人产权,由吴待秋孙吴元和两个叔叔共同拥有,但吴家子孙不再住在园中,只有吴元之母独居在内,不对外界开放;吴家希望政府收购残粒园,以便提供专业保护,但产权持有者之间未有商讨,市政府亦未有计划[5]。
残粒园在1998年11月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并在2015年8月由苏州园林与绿化管理局列入苏州园林名录[5][6]。1998年11月24日,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其入选第四批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7]。
景观和特色
[编辑]残粒园是一座典型的小第宅园林,占地约140平方米,形状近似方形,东西宽10米、南北长约12米,为面积最小的苏州古典园林,甚至可能是最小的中国古典园林[2][8][9]。其布局为周边式布局,能够善用空间[4]。园内建有半亭,是园内唯一建筑物,作为全园主要景观和主体建筑[8]。园中央设水池,沿池边有湖石和石矶;园内还设有花台、假山、石洞、池水、花园,墙上种植了紫藤[10]。
参考资料
[编辑]- ^ 1.0 1.1 1.2 邵忠. 江南名园录.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4: 36. ISBN 9787503837050.
- ^ 2.0 2.1 张家骥. 中国造园史.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212.
- ^ 3.0 3.1 3.2 陶文瑜. 苏州:身居闹市有灵泉. 流年白话.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 ^ 4.0 4.1 4.2 陈从周. 中国园林鉴赏辞典.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59, 1049.
- ^ 5.0 5.1 5.2 苏州园林50年内消失38座. 凤凰网. 2015-08-24 [2017-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3).
- ^ 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综合信息网. [2017-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苏州通史编纂委员会,王国平. 苏州通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1978-2000.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19.03: 649. ISBN 978-7-5672-2511-4.
- ^ 8.0 8.1 张家骥. 中国造园论.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1: 117.
- ^ 蔡涵刚; 高志罡. 苏州文化手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 47.
- ^ 残粒园 苏州最小的私家园林. 文化中国网视台. 2016-06-20 [2017-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