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兹别克经济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乌兹别克经济
纺织业
塔什干
纵贯线高铁
石化厂
(上)小农经济、(左一)纺织业、(右一)黑金属矿业、(左下)纵贯线高铁、(右下)塔什干石化厂区
固定汇率1 乌兹别克索姆(UZS)= 100泰因(tiyin)
财政年度1月-12月
贸易组织
独立国家联合体经济合作组织;世界贸易组织观察员
统计数据
GDP511.1亿美元(2012年)
GDP增长率
8.2%(实质, 2012年估计)
人均GDP
3,500美元(2012年估计)
各产业GDP
农业 18.5%、工业 36.4%、服务业 45.1%(2012年估计)
12.7%(消费者物价指数,2012年估计)
17%(2011年)
36.8(2003年)
劳动力
1,680万(2012年)
各产业劳动力
农业 25.9%、工业 13.2%、服务业 60.9%(2012年估计)
失业率4.8%官方数字,另加20%就业不足(2012年估计)
主要产业
纺织、食品加工、机械制造、冶金、矿业、油气开采、化学制品
146th[1]
对外贸易
出口166.5亿美元(2012年估计)
出口商品
能源产品、棉花、黄金、化肥、黑色与有色金属、食品、机械、汽车
主要出口伙伴
 中国 21.2%
 哈萨克斯坦 15.9%
 土耳其 15.8%
 俄罗斯 14.7%
 孟加拉 9.5%
 吉尔吉斯斯坦 4.0% (2012年估计)[2]
进口155.3亿美元(2012年估计)
进口商品
机械设备、食品、化工、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
主要进口伙伴
 俄罗斯 20.7%
 中国 16.6%
 南韩 16.4%
 哈萨克斯坦 12.5%
 德国 4.6%
 土耳其 4.2%
 乌克兰 4.0% (2012 est.)[3]
n/av
外债总额
104.8亿美元(2012年12月31日)
公共财政
国内生产总值的8.8%(2012年估计)
收入163.9亿美元(2012年估计)
支出165.1亿美元(2012年估计)
经济援助1.723亿美元来自美国(2005年)
160亿美元(2012年12月31日估计)
主要数据来源: CIA世界概况
除非另有说明,所有数据单位均为美元

乌兹别克政府声称自独立以来致力转型至市场经济,谨慎进行经济政策改革,累计成就可观,但仍要实施国家货币可兑换性,以消除黑市和官方汇率之间的差距。限制贸易制度和一般干预政策,继续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大规模的结构性改革是必要的,尤其是在以下领域︰改善外国投资者的投资环境、加强银行体系、解除国家对农业部门的控制。该国限制货币转换能力,加上其他政府对控制经济活动的措施,如实施严格进口限制和封锁部分与邻国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的边界,导致国际贷款机构暂停或缩减额度。

该国政府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紧密合作,在降低通货膨胀和预算赤字取得重大进展。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制定的稳定计划下,该国货币于2003年实施可兑换性,但一些行政限制仍然存在。农业和制造业对经济的贡献相若,各占国内生产总值约四分之一[4]。乌兹别克是棉花的主要生产和出口国,但重要性在该国独立后显著下降[5]。该国是黄金的生产大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露天金矿。该国蕴藏大量的、战略矿物、天然气石油

国内生产总值及就业[编辑]

下图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的国内生产总值,以1995年价格计算[6],同时表列消费者物价指数作为通胀的指标,年末美元汇率取自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中央银行数据库[7]。2006年购买力平价的汇率以每1美元兑340索姆计算[8]

国内生产总值(固定价格,百万索姆 美元汇率 消费者物价指数(2000年=100)
1992 330,042 1索姆 0.07
1995 302,790 36索姆 20
2000 356,325 325索姆 100
2003 402,361 980索姆 166
2006 497,525 1,240索姆 226
Uzbekistan: Growth of GDP in constant prices 1992-2008.[8]

与所有独立国家联合体国家一样,乌兹别克的国内生产总值在过渡期首几年下跌,然后在1995年后因政策开始见效而回升。1998至2003年期间,经济表现强劲增长,每年增加4%,其后加速至每年7-8%,2011年的增长率高达9%。

随着经济增长,总就业人数从1995年的850万上升到2011年的1,350万[4],劳动人口稳健增长近25%,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同期增长64%,意味劳动人口生产力显著提高。官方公布的失业人口是非常低,2005至2006年政府劳工中心登记的求职者少于3万名,占劳动人口的0.3%[4]。另一方面,就业不足被认为是相当高的水平,尤其是占就业人口28%的农业,很多人在小型家庭农地兼职工作。可惜,由于劳动人口调查的可信度成疑,因此没有可靠的数字。

为了确保收入基数不会因通胀而减少,当局每年定期两次调整最低工资、公共机构工资和养老金。虽然该国没有公布平均工资的统计数据,但养老金以实质或美元计算均在1995至2006年期间大幅增加,可以作为平均工资的参考指标。1995年至2006年期间,每月养老退休金在调整消费者物价指数后实质增加5倍[4]。每月退休金在2000年前约20至25美元,在2001至2004年间降至15至20美元之间,现时是64美元。最低工资在2011年11月上调至34.31美元[9]。假设全国平均工资是每月养老金的3至4倍水平,2006年工资估计为每月100至250美元,即每天3至8元。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预测,乌兹别克的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将在2009和2010年分别增长7%和6.5%[10]

劳动人口[编辑]

乌兹别克的国民普遍识字,工人一般接受良好教育和接受所属领域的培训。大部分本地技术和管理培训不符合国际商业标准,但外国公司指出当地工人学习快速和有工作效率。政府强调外国教育,每年约50名学生被送到美国欧洲日本修读大学学位,然后需履行承诺回国为政府工作5年,但报告指大约六成出国留学生在完成学位后不守信用而到外国公司工作。有美国公司为当地雇员提供在美国的特殊培训课程。

此外,乌兹别克为国内少有的西式机构之一威斯敏斯特国际大学塔什干分校的学生提供研究资助。2002年,在155名就读于威斯敏斯特的学生中,政府的基金会为98人支付费用。威斯敏斯特预计在下个学年招收360名学生,其中该基金将资助160名学生,每个学年的教育费用为5,200美元。2008年,新加坡管理发展学院在塔什干开展工作,提供国际学位的高质量教育,2012年学费是5,000美元。2009年,都灵理工大学开校,是中亚地区唯一为工业培训高质素员工的大学。许多外国企业关闭或缩小规模,找到合适员工比较容易,工资按西方标准是非常低的。政府实施工资上限,试图阻止企业规避从银行提取现金的限制,令许多外国公司不能给予工人更高工资。该国的劳动市场法规与苏联相似,保证所有权利,但有些权利不被注意。失业问题日益严重,前往俄罗斯哈萨克东南亚找工作的人数每年增加。乌兹别克劳动部不发布公民在国外工作的信息,俄罗斯联邦移民局报告有2.5万名乌兹别克人在该国工作。此外,有报告指在哈萨克非法移民工作的乌兹别克人高达100万名[11]。因此,乌兹别克可能有约350至400万名国外工人,占1,480万劳动人口中的25%[4]。美国国务院估计,适龄工作乌兹别克人中有约300至500万处于国外[12]

价格与货币政策[编辑]

独立后,乌兹别克在1992至1994年之间的恶性通货膨胀为每年1000%左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积极引导下实施的稳定措施迅速见效,通货膨胀率在1997年下降到50%,在2002年下降至22%。自2003年以来,每年通胀率平均低于10%[8]

独立早年的严重通胀压力,无可避免导致国家货币大幅贬值。乌兹别克的第一代货币承袭苏联卢布,其后于1993年11月发行暂时性货币,与卢布同值,汇率从1992年初每美元可兑100卢布,上升至1994年4月中旬的3,627卢布。1994年7月1日,该暂时性货币被新货币乌兹别克索姆取代,兑换比例为1000:1,初始汇率设于每美元7索姆,意味自4月中旬以来贬值近2倍。在1994年7月至12月之间六个月内,货币进一步贬值至每美元可兑25索姆,贬值持续急速直至2002年12月,当时汇率为每美元可兑969索姆,相等于8年半前初始汇率的138倍,或1992年初宣布独立后不久汇率的近1万倍[7]。政府的稳定措施使贬值情况几乎停止,同时大幅降低通货膨胀率。在随后的四年,即2003年至2007年,索姆对美元的汇率仅增加1.33倍,从969索姆增加至2012年5月1,865索姆左右。

1996年至2003年春天期间,中央银行设定的官方和商业汇率被大幅度高估。许多企业和个人无法以低汇率合法购买美元,庞大的黑市形成以满足市场通货需求。官方汇率与黑市汇率的差距在1998年8月俄罗斯金融危机后扩大,1999年底黑市汇率为每美元550索姆,接近官方汇率140索姆的4倍[13],差距在1997年和1998年上半年只有2倍。到2003年中期,政府的稳定和自由化措施把黑市、官方和商业汇率之间的差距缩减至8%左右,差距在2003年10月政府容许兑换索姆后后很快消失。现时,四种外币可在位于城市各处的商业摊位自由兑换,包括美元欧元英镑日元。至于其他货币,包括俄罗斯卢布哈萨克斯坦坚戈,政府允许个人兑换商现买现卖,其运作公开且不受骚扰。2003年10月以来,该国采取控制浮动汇率制度[14]。国际货币组织向乌兹别克提供的融资方案,仍然把贸易体制自由化作为先决条件。2011年6月中旬,黑市汇率为每美元可兑2,850索姆,再次远高于官方汇率的1,865索姆。黑市汇率通常被称为“市集汇率”,因为货币兑换商在大型农民市场内或附近经营。

税收征管率仍然高企,由于政府把银行体系作为代理收款者。世界银行、美国财政部技术援助办公室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向该国提供技术援助,把央行和财政部改革,以能够开展市场主导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农业[编辑]

该国政府在2013年底经中央银行宣布,预计农业在未来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15]。2006年数据显示,农业雇用该国28%劳动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4%[4],而本地农产品加工业则占8%[16]棉花曾经是该国重要的现金收入来源,但重要性在独立后减少,因人口迅速增长带来的粮食安全问题使小麦的重要性增加。种植棉花的面积从1990年的200万公顷,减少超过25%至2006年不足150万公顷。另一方面,小麦的种植面积从1990年100万公顷左右,增加六成至2006年的160万公顷。棉花年产量从独立前的500万吨,下降到自1995年以来的350万吨左右,但产量仍然是其他中亚国家和阿塞拜疆总和的3倍。棉花的出口比例下跌,从1990年代初期45%左右的高位,下降至2006年的17%。乌兹别克是中亚的黄麻最大生产国,同时生产大量丝绸(乌兹别克扎染)、水果和蔬菜,食品在2006年占出口总额接近8%。虽然几乎所有农业需要灌漑,但碍于预算限制,灌漑面积自独立以来几乎没有扩大,维持在苏联时期快速增长后1990年420万公顷的水平。

政府对农业进行干预,持续对两种主要经济作物棉花和小麦颁布国家法令,农民需遵守法令在特定区域种植这些农产品,然后以国家指定的价格上缴收成。农民和农业工人的收入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是由于政府以低于环球价格的价钱购入棉花和小麦,再把差额用于补贴资金密集型工业,如生产汽车、飞机和拖拉机的工厂(这是沿用苏联政府做法)。因此许多农民在小型家庭农地上集中种植水果和蔬菜,因为这些作物的价格由供求决定,而非取决于政府的法令。农民铤而走险,把棉花和小麦以较高价格走私到哈萨克和吉尔吉斯。

政府对主要经济作物棉花和小麦的差别定价,导致牧牛业近年异常迅速增长,因为牛奶和肉类由市场力量定价,与水果和蔬菜相同。牛只数量从1990年400万头增加至2006年700万头,几乎所有牛只由农村家庭饲养,每户只有约2至3头[4]。在城镇市场上售卖自家生产的牛奶、肉类和蔬菜,是农村家庭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

乌兹别克沿用苏联“义务劳工”的做法,学生、医务人员和公务员每年被集体派遣到农田帮忙收割棉花[11]。国内新闻机构在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形容该国的棉花是“饥饿孩子用双手收集的财富”[17]

自然资源和能源[编辑]

矿产和采矿对乌兹别克的经济有重要的贡献。除了棉花以外,黄金是主要的外汇收入来源之一,非官方估计占出口总额约两成。乌兹别克是世界上第七大黄金生产国,每年开采量约80吨,蕴藏量是世界上第四大。该国拥有大量天然气,用于国内使用和出口,而石油用于国内使用。该国蕴藏大量。能源利用效率普遍偏低,因为低价格控制不能刺激消费者节约能源。乌兹别克是欧洲输送石油和天然气国家间项目(INOGATE)的伙伴国,四个关键主题分别是加强能源安全、在欧盟内部能源市场的原则上统一成员国的能源市场、支持可持续能源发展和吸引投资有助共同和地区利益的能源项目[18]

外贸和投资[编辑]

2006年乌兹别克出口
乌兹别克出口产品类别

乌兹别克的外贸政策以进口替代为基础[12]。在多重汇率系统和高度监管的贸易制度下,进口量和出口量均从1996年45亿美元,下跌至2002年不足30亿美元[4]。2003年的稳定和货币自由化政策成功,出口量和进口量近年来大幅增加,即使进口量增速较慢,出口量在2011年增加超过1倍至155亿,而进口量只增加至65亿美元,反映政府进口替代政策以维持外汇储备的影响。严苛的关税、部分边境关闭和过境费用,对消费品和资本设备的合法进口产生负面影响。农民被剥夺在哈萨克合法以好价钱出售受欢近西红柿和蔬菜的机会,反而被迫在当地市场以较低价格抛售产品,或者向边防军和海关官员行贿以继续进行外销[19]。该国消费者不能从吉尔吉斯购买价格低廉的中国商品。该国的传统贸易伙伴是独立国家联合体,特别是俄罗斯、乌克兰和哈萨克,合共占出口和进口量超过四成[4]。非独联体国家伙伴的重要性近年增加,最活踊的有土耳其、中国、伊朗、韩国和欧盟。截至2011年,俄罗斯仍然是该国的主要外贸伙伴。

该国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洲重建和发展银行的成员国,也是世界贸易组织的观察员、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成员,同时是《解决国家与他国国民间投资争端公约》、《保护工业产权的巴黎公约》、保护商标的《马德里协定》和《专利合作条约》的签署国。2002年,乌兹别克再次因缺乏知识版权保护而被列入特殊的“301”观察名单。

根据欧洲重建和发展银行的转型指标[20],该国投资环境仍然是独联体中最差的,排名仅高于白俄罗斯土库曼。不利的投资环境导致外国投资锐减。该国人均外国直接投资水平被认为在独联体国家之中最低。独立后,美国企业的投资额约5亿美元,但由于投资者信心下降、骚扰和货币兑换问题,许多国际投资者已撤离或正在考虑撤离。2005年,中央银行撤销Biznes银行的牌照,指其违反当地货币的汇率规则,即时启动破产程序,客户存款被无息扣押两个月。2006年,该国政府逼令纽蒙特矿业公司(当时最大的美国投资者)退出穆龙套金矿的合资黄金开采业务。纽蒙特公司与政府解决纠纷,但该事件影响乌兹别克在外国投资者心目中的形象。政府试图向英资阿姆河矿业采取同样手法。美资电讯公司Coscom不得已向另一家外国公司出售其合资企业的股份。通用汽车的韩国子公司GM-DAT,是唯一已知进入乌兹别克超过两年的美国业务,最近与UzDaewoo签署一项合资协议,负责组装韩国制造的汽车用作出口和国内销售。在乌兹别克的其他大型美国投资者,包括凯斯公司(制造和维修棉花收割机和拖拉机)、可口可乐公司(在塔什干、纳曼干州和撒马尔罕设有装瓶厂)、德士古公司(生产在乌兹别克市场销售的润滑油)和贝克休斯公司(开发石油和天然气)。

银行业[编辑]

乌兹别克的银行在国家主导的经济环境下表现稳定,主要因素有经济快速增长、外围金融市场风险低、外部主权和财政状况强劲。然而该行业仍受经济冲击威胁,因素有薄弱的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资产近期快速增长、指令性贷款显著和收购问题资产。在现有的外汇限制下,银行的外币债务特别脆弱,特别是来自贸易融资[21]

根据惠誉国际评级,在经济趋势逆转的情况下,资产质量有明显恶化的风险。短期融资主要来自企业活期账户,而散户资金账户只占存款总额的25%,长期融资由财政部和其他国家机关提供,占行业负债的显著比例。外国资金小量,估计占负债总额一成左右,只有中度计划进一步借款。流动性管理受制于缺乏深度资本市场,银行普遍在资产负债表上持有大量现金储备。确认信贷减值的监管要求不太保守,加上非核心资产投资,使资本质量有时受到损害。

杂项数据[编辑]

家庭收入或消费比例︰

  • 最低10%: 2.8%
  • 最高10%: 29.6% (2003年)

家庭收入分布 - 基尼指数: 36.8 (2003年)

农业 - 产品: 棉花、蔬菜、水果、谷物、牲畜

工业生产增长率: 6.2% (2003年估计)

电力:

  • 生产: 47.7 TWh (2002年)
  • 消耗: 46.66 TWh (2002年)
  • 出口: 4.5 TWh (2002年)
  • 进口: 6.8 TWh (2002年)

电力 - 按生产来源:

  • 化石燃料: 88.2%
  • 水电: 11.8%
  • 其他: 0% (2001年)
  • 核能: 0%

石油:

  • 生产:143,300桶每日(22,780立方米每日) (2004年估计)
  • 消耗:142,000桶每日(22,600立方米每日) (2001年估计)
  • 出口:NA
  • 进口:NA
  • 已知储量:297,000,000桶(47,200,000立方米) (2002年1月1日)

天然气:

  • 生产: 63.1十亿立方米 (2001年估计)
  • 消耗: 45.2十亿立方米 (2001年估计)
  • 出口: 17.9十亿立方米 (2001年估计)
  • 进口: 0立方米 (2001年估计)
  • 已知储量: 9,37亿立方米 (2002年1月1日)

经常账户余额: 30.45亿美元(2007年估计)

出口-商品:[4] 棉花 17.2%, 能源产品 13.1%, 金属 12.9%, 机构设备 10.1%, 食品 7.9%, 化工产品 5.6%, 服务业 12.1%(2006年)

进口-商品:[4] 机械设备 40.3%, 化工产品 15.0%, 金属 10.4%, 食品 8.1%, 能源产品 4.3%, 服务业 9.1%(2006年)

外汇及黄金储备: 56亿美元(2007年12月估计)

汇率: 每1美元兑1,865UZS(2012年初) 每1欧元兑2,900UZS

当前经济增长(2009年6月)[22]

  •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2%
  • 工业生产量:+9.1%
  • 农业生产量:+4,6%

参考资料[编辑]

  1. ^ Doing Business in Uzbekistan 2014. World Bank. [2014-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8). 
  2. ^ Export Partners of Uzbekistan. CIA World Factbook. 2012 [2013-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3. ^ Import Partners of Uzbekistan. CIA World Factbook. 2012 [2013-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6).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State Committee of the Republic of Uzbekistan on statistic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06 (俄文)
  5. ^ Statistics on Cotton Production in 2010-201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2012.
  6. ^ 存档副本. [2014-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26). 
  7. ^ 7.0 7.1 Central Bank of Uzbekistan database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8-04-16., February 2008
  8. ^ 8.0 8.1 8.2 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October 2007
  9. ^ Ferghana.Ru Information Agenc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October 24, 2007
  10. ^ Uzbekistan GDP forecast for 2009-2010. [2014-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0). 
  11. ^ 11.0 11.1 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 Uzbekistan: Stagnation and Uncertaint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sia Briefing N°67, 22 August 2007
  12. ^ 12.0 12.1 U.S. Department of State, Background Notes on Uzbekista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arch 2007
  13. ^ IMF, Republic of Uzbekistan: Recent Economic Developments, IMF Staff Country Report 00/36, March 2000
  14. ^ EBRD Transition Report 2007
  15. ^ Waits, Douglas. Uzbekistan eyes improvements for farmer banking services. CISTRAN Finance (Chicago, Ill.). December 23, 2013 [January 3,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4). 
  16. ^ IMF, Republic of Uzbekistan: Poverty Strategy Reduction Paper, IMF Country Report 08/34, January 2008
  17. ^ Uzbekistan's Cotton: Riches Gathered by the Hands of Hungry Childre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October 11, 2007 (in Russian)
  18. ^ INOGATE website. [2020-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19). 
  19. ^ What Is Happening to Tomato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June 26, 2007
  20. ^ EBRD Uzbekistan Country Factsheet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8-10-12., 2007
  21. ^ Fitch: Uzbek Banks Benefit from Stable Macro Environment. The Gazette of Central Asia (Satrapia). 17 August 2012 [17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8). 
  22. ^ On results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Republic of Uzbekistan in the first half of 2009. [2014-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20). 

Uzbekistan: Accession of Uzbekistan to the Free Trade Area (FTA) C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