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
谭嗣同 | |||||||||||||
---|---|---|---|---|---|---|---|---|---|---|---|---|---|
维新四公子、戊戌六君子之一 | |||||||||||||
字 | 复生 | ||||||||||||
号 | 壮飞、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廖天一阁主等 | ||||||||||||
出生 | 同治四年(1865年)二月十三日 大清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胡同邸第 | ||||||||||||
逝世 | 1898年9月28日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十三日) 大清直隶省顺天府菜市口法场 | (33岁)(||||||||||||
墓葬 | 谭嗣同墓 | ||||||||||||
| |||||||||||||
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斋名莽苍苍斋,湖南长沙浏阳人,出身世家,与陈三立、谭延闿并称“湖湘三公子”。清末百日维新人物,维新四公子及戊戌六君子之一。[1]
谭嗣同还被称为清末维新四公子,另外三人是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陈三立、礼部侍郎徐致靖之子徐仁铸、两广总督陶方之之子陶葆廉。后二人有异说。
生平
[编辑]清朝同治四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公元1865年3月10日),谭嗣同出生于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胡同家邸中。[1]他的父亲谭继洵时为朝廷官员,曾出任户部郎中、甘肃道台、湖北巡抚等职。[1]
谭嗣同五岁读书,十五岁学诗,二十岁学文。早年得力于母教[2],钻研儒家典籍,广泛涉猎文史百科,对国学深有造诣。同时又致力探讨自然科学,鄙视科举,喜好今文经学。后又往来于疆、陇、秦、直、豫、鄂、湘、苏、赣等地,察视风土,结交名士,有“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郭犹是,人民复非”的感慨。少年与继母不甚相得,遂养成内敛的性格。
十三岁时,他随父亲第一次回到家乡浏阳,给母亲扫墓,便留在家乡,师从当地著名学者欧阳中鹄、涂启先、刘人熙。[1]同时,他还拜师王正谊(大刀王五)和胡致廷(通臂猿胡七),学习武术。[3]
1883年,他于湖北与妻子李闰完婚,婚后他耗时10年,行程8万里,走遍了全国各地。[3]
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他异常不满,努力提倡新学,呼号变法,并在家乡和欧阳中鹄、唐才常等组织“算学社”,聚集同志讲求钻研,同时在南台书院设立史学、掌故、舆地等新式课程,开湖南全省维新风气之先。[3]1896年2月入京,结交梁启超、翁同龢等人。之后,他父亲为他捐官江苏候补知府,供职江宁。[3]
1896年底重回金陵,闭户养心读书,成《仁学》2卷。[4](梁启超言,谭嗣同曾两渡台,其所著仁学,初题:台湾人所著书)1897年,他接受了湖南巡抚陈宝箴邀请,和唐才常等人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筑铁路等新政。[4]1898年,创建南学会、事务学堂、武备学堂、4月和唐才常、熊希龄等主办《湘报》,积极宣传变法,成为维新运动的激进派。[4]维新运动时期,《湘报》和上海《时务报》、天津《国闻报》三足鼎立,是全国最有影响力的三大维新报刊。[4]同年4月,得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推荐,被征入京,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林旭、杨锐等人参与新政,时号“军机四卿”。[5]
当宫中后党密谋政变,光绪帝传密诏康有为等设法相救时,即“拔刀以救上自任”。9月18日夜,他前往法华寺争取袁世凯支援,杀荣禄、囚慈禧,不料袁世凯向荣禄告密。[5]有说其实日间已有守旧派杨崇伊上书请太后训政,袁世凯了解到太后已知,畏罪才告发。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避祸日本使馆,劝说一同出逃但遭拒绝,“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大刀王五一再劝说出逃,均被拒绝,“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5]1898年9月28日,荣禄亲信贻谷请奏:请求速行斩决维新人士,同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临刑前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当刽子手要临刑之际,谭嗣同突然大喊一声:“吾有一言!”当时刽子手询问在当时对维新派恨之入骨的监斩官刚毅,是否等谭嗣同说完,无奈刚毅不予理会,谭嗣同英勇就义,这句话也因此成了千古之谜。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后人将其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
谭嗣同年少时曾随大刀王五学习武术[来源请求],而王五为人乐仗义行侠,喜结交维新人士,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八月,谭嗣同曾和大刀王五合谋拯救光绪帝未成。[来源请求]被害后,王五冒风险为其收尸,并运回湖南浏阳家乡安葬,一时成为京师美谈。
著作
[编辑]谭曾著《仁学》一书,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的原质所构成,其本体是“仁”,世界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由于“仁”的作用,故称其哲学为“仁学”。“仁”是万物之源,“以通为第一义”。
而“以太”则是沟通世界成为一个整体的桥梁。由于“以太”“不生不灭”,所以就肯定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是静止的、停顿的,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批判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顽固思想,从变易中论证其改革社会制度的政治理想。
并且认为儒学“名教”是维护专制主义的精神支柱,号召人们冲决君主、伦理、利禄、俗学、天命、佛法等专制网罗。对秦汉以来专制制度的抨击尤为猛烈,认为君主专制是一切罪恶的渊薮,提出“彼君之不善,人人得而戮之”。在批判专制制度的同时,还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以及变法等主张。
《仁学》一书还有惊人之议:“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工媚大盗。”
其候刑时,据说曾题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注 1]此诗在当时刑部司员唐烜《留庵日钞》中记为:“望门投宿邻张俭,忍死须臾待树根,吾自横刀仰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注 2]黄彰健考《康梁演义》小说有另一版本:“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注 3]。
家世
[编辑]先祖谭逢琪、谭世昌,曾祖谭文明,祖父谭学琴,父亲谭继洵。
大哥谭嗣贻,二哥谭嗣襄;大姐谭嗣怀,二姐谭嗣淑。
夫人李闰(1865-1925)为中国女学会的倡办者之一,两人有一子早夭。
纪念建筑
[编辑]- 湖南省浏阳市谭嗣同故居,谭嗣同的成长之地。谭嗣同墓坐落在湖南省长沙浏阳市荷花街道嗣同村石山组一山坡上。谭嗣同祠坐落在湖南省浏阳市才常路89号。
- 北京谭嗣同故居原在北半截胡同41号,现位于菜市口大街西侧。
艺术作品改编
[编辑]谭嗣同事迹曾被改编为不少影视戏剧,亦有文学作品的描述:
年份 | 片名/书名 | 演员 | 导演/作者 | 类型 |
1973 | 大刀王五 | 岳华 | 张彻、鲍学礼 | 邵氏电影 |
1976 | 瀛台泣血 | 李翰祥 | ||
1976 | 近代豪侠传之大刀王五 | 刘松仁 | 李鼎伦 | 香港无线电视制作 |
1984 | 谭嗣同 | 达式常 | 陈家林 | 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 |
1993 | 一刀倾城 | 狄龙 | 洪金宝 | 武打电影 |
1999 | 英雄之广东十虎 | 林祖辉 | 曾谨昌等 | 香港亚洲电视制作 |
2003 | 英雄·刀·少年 | 黄宗泽 | 陈新侠等 | 香港无线电视制作 |
2000 | 北京法源寺 | 李敖 | 李敖出版社出版小说 | |
2015 | 贾一平 | 田沁鑫 | 舞台剧 |
注释
[编辑]- ^ “两昆仑”指何物?一直是历史学家好奇之处。梁启超认为“两昆仑”指康有为和大刀王五(王正谊),梁启超《饮冰室诗话》称:“所谓两昆仑者,其一指南海,其—乃侠客大刀王五……浏阳少年尝从之受剑术,以道义相期许。戊戌之变,浏阳与谋夺门迎辟,事未就而浏阳被逮,王五怀此志不衰。”;又有一说是指唐才常和大刀王五,唐才质《戊戌闻见录》云:“复生七丈虽役其身于清廷,从事维新,而其心实未尝须臾忘革命。其北上也,伯兄(指唐才常)为饯行。酒酣,复生七丈口占一绝,有云:‘三户亡秦缘敌忾,勋成犁扫两昆仑’。盖勉伯兄结纳哥老会,而已复于京师倚重王五,助其谋大举也。”也有人认为“两昆仑”指大刀王五和拳士胡七(胡致廷),肖一山称:“盖指大刀王五及通臂猿胡七,二人系武林之昆仑派也。任公曰‘盖念南海也’,恐非是。”亦有人认为“两昆仑”指谭嗣同的两个仆人 ,古人谓仆人为昆仑奴,《唐人传奇》中指仆人为“昆仑奴”,蒲松龄《聊斋志异·余德》:“向暮,有两昆仑捉马挑灯,迎导以去。”。
- ^ 孔祥吉:〈论谭嗣同“狱中题壁”诗刑部传钞本之发现及其意义〉(《汉学研究》第 12 卷,第1期(23期),1994年6月。孔祥吉:〈谭嗣同狱中题壁诗刑部传钞本之发现及其意义〉,《晚清佚闻丛考——以戊戌维新为中心》(成都:巴蜀书社, 1998年),页200。
- ^ 黄彰健的《戊戌变法史研究》认为:“《康梁演义》虽系小说,但其所记林旭第二首诗:‘望门投趾怜张俭’,则显与今传谭《狱中题壁》诗词句有雷同处。《康梁演义》所记此诗实值得注意。”“由于梁、谭关系密切,而梁又声名赫赫,交游广阔,人们遂认为梁所记谭此诗应得自可靠来源,真实可信,《康梁演义》讥讪康梁,已不能引起人同情,而其书系演义体裁,记事多误,故读者虽见‘望门投趾怜张俭’一诗与谭狱中诗辞句有相同处,亦不起疑惑。现在由于我发现康梁为了伪称保皇,造的假历史太多,对康梁所记,心存戒惕,因此,我对《康梁演义》所引‘望门投趾怜张俭’一诗,反另眼看待。”[6]
延伸阅读
[编辑][在维基数据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1.2 1.3 王习加 (2014),第162页.
- ^ 谭嗣同《先妣徐夫人逸事状》说:“先夫人性惠而肃,训不肖等谆谆然,自一步一趋至置身接物,无不委曲详尽。又喜道往时贫苦事,使知衣食之不易。居平正襟危坐,略不倾倚,或终日不一言笑;不肖等过失,折囊操笞不少假贷;故嗣同诵书,窃疑师说,以为父慈而母严也。御下整齐有法度,虽当时偶烦苦,积严惮之致,实阴纳之无过之地,以全所事,一旦失庇荫,未尝不成流涕思之。”
- ^ 3.0 3.1 3.2 3.3 王习加 (2014),第163页.
- ^ 4.0 4.1 4.2 4.3 王习加 (2014),第164页.
- ^ 5.0 5.1 5.2 王习加 (2014),第165页.
- ^ 黄彰健:《戊戌变法史研究》,第532–535页。
来源书目
[编辑]- 王习加 (编). 伟人故里,雷锋家乡——近代历史名人撷英:谭嗣同 晚清思想界的彗星. 《长沙史话》. 北京市: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ISBN 978-7-5097-6662-0.
- 书籍
- 张灏:《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谭嗣同思想分析》(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 杨廷福:《谭嗣同年谱》
外部链接
[编辑]- 吴展良:〈晚清的“生元思想”及其非启蒙倾向──以康有为与谭嗣同为中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狭间直树:〈梁启超笔下的谭嗣同〉(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3年).
- 李国祁:〈谭嗣同的两性认知(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杨际开:〈谭嗣同与宋恕——以《仁学》为中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