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维·利文斯通
戴维·利文斯通 David Livingstone | |
---|---|
出生 | 英国苏格兰南拉纳克郡布兰太尔 | 1813年3月19日
逝世 | 1873年5月1日 卡申贝王国班韦乌卢湖附近 (今赞比亚北方省) | (60岁)
职业 | 探险家、传教士、医师 |
戴维·利文斯通(英语:David Livingstone;1813年3月19日—1873年5月1日),英国探险家、传教士,维多利亚瀑布和马拉维湖的发现者,非洲探险的最伟大人物之一。
利文斯通一生致力向非洲土著传扬基督教,以慰藉非洲土著的心灵,并深入非洲大陆各处设立布道会,收效甚微;然而,他穿梭非洲内陆各个部落其间依赖奴隶贩子的武装保护,虽无力拯救被掳获的奴隶,更坚定了他的信念:认为必须引入基督教、通商、文明到非洲的内陆才可能绝禁奴隶贸易。利文斯通于1858—1864年持续六年,得到由皇家地理学会赞助的两次探勘——以结果来论断:受限于他的能力及经验,不能管理一个大型项目,是一个不称职的领导者——政府终止了预算,探勘计划以失败告终。他个人继续第二次的探勘尼罗河源头的任务,最终未能找到非洲尼罗河的集水区,也未能完全拯救黑奴,但他深刻认识及呼吁,使世界注意到非洲奴隶贩卖的悲惨,唤醒人类的良知,最终能在十九世纪结束前将英国议会于1833年8月28日通过废除奴隶制(Slavery Abolition Act 1833)法令,在日不落帝国的各殖民政府实施,在“意识上”终结了与人类文明共存的奴隶制度。
利文斯通在1873年客死异乡,先前的探险中收养教化的两个仆人——朱马(Chuma)和苏西(Susi)——他们两人将他的尸体晒干成木乃伊,连同他的日记,跋涉一千多英里,交给英国教会运回英国安葬。
早年生活
[编辑]利文斯通在1813年3月19日出生于苏格兰南拉纳克郡布兰太尔的村庄,出身于相信来自高地利文斯通,MacLea氏族中的家庭。他在格拉斯哥大学就读及在伦敦工作的时候首先学习了希腊语、医学及神学。他参加了伦敦会并且成为牧师。
利文斯通原本希望伦敦会派遣他前往中国,使他学习得到的医学有用武之地。可是,1839年9月鸦片战争爆发,和平无望,逼使他另谋发展。这时利文斯通遇到伦敦会传教士罗伯特·摩法特(Robert Moffat)。摩法特提到在贝专纳兰以北的广大土地上还有数千座人烟稠密、从来没有传教士去过的村庄。被摩法特的理想所吸引,利文斯通于是决心前往非洲南部传教。[1]
前往非洲的任务
[编辑]1840年12月8日利文斯通搭船离开英国,前往开普敦。从阿尔哥亚湾往北700英里,一路上他看到欧洲人对于当地人严酷的待遇,让他开始对黑人的遭遇感到同情。1841年7月31日,利文斯通抵达摩法特在库汝曼(Kuruman)所建立的传教站。1843年8月利文斯通在库汝曼东北200英里的玛保萨(Mabotsa)自立门户建立新的传教站。在这段期间他被狮子攻击,导致左臂受伤,这个伤从来没有痊愈。1844年利文斯通与摩法特的女儿玛丽·摩法特(Mary Moffat)结婚。
1845年利文斯通带着全家搬到更深入内陆40英里的Chonuane,在那里遇到酋长席其理(Sechéle),席其理酋长成为利文斯通的朋友,后来受洗成为基督徒 (这也是利文斯通传教士生涯的唯一业绩)。之后由于旱灾,利文斯通跟随席其理寻找水源,将根据地迁往更北的Kolebeng。1849年利文斯通穿越卡拉哈里沙漠,在库汝曼北方870英里发现恩加米湖。
荷裔布尔人对于利文斯通平等对待黑人的作法很不谅解。由于健康问题与当地政治动荡,1852年4月利文斯通带着他的妻小到开普敦,送她们回英国,自己则回到库汝曼,然后接到席其理酋长的信,得知布尔人摧毁部落、烧毁了他的房子、夺走他的财产。
1852年12月,利文斯通离开库汝曼,1853年5月抵达利尼扬蒂(Linyanti)。1853年11月11日利文斯通在当地人的陪伴下往西北探险,探险的路途困难重重,途中不但有强大好战的部落,还有疟疾、痢疾、昏睡病等致命疾病肆虐,探险队最后终于在高烧、半饥饿、痢疾的情况下于1854年5月31日抵达葡属西非的首都罗安达。1854年9月24日他又随探险队东行,在沿尚比西河下游的过程中发现维多利亚瀑布,1856年5月20日抵达葡属东非的克利马内。利文斯通以一年八个月时间横跨整个大陆、从大西洋到印度洋,在当时是一项空前纪录。1856年12月9日,在阔别16年后,利文斯通终于回到英国,并且受到英雄式欢迎。在利文斯通踏上非洲前,欧洲人对于从喀拉哈里到撒哈拉之间的非洲地图几乎是一片空白,利文斯通的探险打开了“黑暗大陆”、带来丰富而准确的资料。
1857年利文斯通将他的经历出版成书《Missionary Travels and Researches in South Africa》,这本书一出版便造成轰动,并翻译成为多种语言,启发许多欧洲人对非洲的兴趣。利文斯通认为他对地理探险比传教有更大的使命感,因此他在1857年退出伦敦会。1858年2月,在皇家地理学会的推荐下,利文斯通被任命为英国驻东非克利马内领事。
远征赞比西河
[编辑]在英国政府的资助下,1858年3月10日利文斯通从利物浦搭乘HMS Pearl出发,开始尚比西河远征,5月14日抵达尚比西河河口。探险队成员包括医生约翰·柯克(John Kirk)与利文斯通的弟弟查理,他们搭乘蒸汽船Ma-Robert进入,9月8日抵达太特,并进入支流希雷河,1859年9月16日发现马拉维湖。利文斯通记述尼亚萨湖周边地区不像非洲其它部落,这里人口与农耕密集、种植多种作物,几乎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精炼场、木炭烧制跟铁工厂,他们的斧、矛、箭头、针、手镯、踝环等虽然不是出自最好的工艺,不过显然也要相当技术;这里也制造多种陶器和瓦器,颇有成为高度文明社会的潜力。1862年1月探险队回到尚比西河河口,在这里利文斯通与夫人会合,然而利文斯通夫人在4月27日由于疟疾病逝,对利文斯通造成重大打击。利文斯通对于奴隶贸易的干涉触怒了葡萄牙当局。1863年利文斯通接到Earl Russell的信要终止探险。1864年4月利文斯通抵达桑给巴尔,7月23日回到英国。尚比西河远征跟利文斯通的其它探险比较起来没有什么重大发现,经常被当时的报纸视为一次失败,造成利文斯通此后募得探险经费的困难。利文斯通将这次探险经历收录于《Narrative of an Expedition to the Zambesi and its Tributaries》,于1865年出版。
远征队员指控利文斯通没有能力组织大规模的计划,是一位不适任的领导者;另外还有自以为是、喜怒无常、无法接受批评等缺点。他的医师John Kirk在1862年写道:我只能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利文斯通博士失去理智、是一位不安全的领导者。[2]
利文斯通与母亲和儿女重聚,除了大儿子罗伯特(Robert Livingstone)。罗伯特一开始前往非洲寻找父亲,遍寻不着后前往美国,参加南北战争,后被南军俘虏成为战俘,死于医院,年仅19岁。
利文斯通后来提到他这一生最大的遗憾之一就是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们。[3]
尼罗河溯源
[编辑]利文斯通原先没有重返非洲的意愿,后来他仍然接受英国驻非洲领事的职务与皇家地理学会的委托。原先约翰·汉宁·斯皮克、Samuel Baker、理查·伯顿等人认为尼罗河源头问题已经获得解决,他们认为阿尔伯特湖与维多利亚湖就是尼罗河的源头,不过利文斯通认为尼罗河的源头应该在更南方。然而英国驻东非领事没有任何薪水,而政府只补助£500英镑给这次探险;政府后来补助£1000英镑、地理学会也补助£500英镑,不过对于他庞大的花费而言只是杯水车薪,主要只能从私人募款。1865年8月14日利文斯通最后一次离开母国,这次从桑给巴尔出发,然后从鲁伏马河河口进入。于8月8日抵达尼亚萨湖。这一次大多数队员弃他而去、补给大多被偷。叛逃的队员回到桑给巴尔,散发利文斯通已经死去的谣言。利文斯通继续往北,在1867年4月1日抵达坦噶尼喀湖。接着往西,在1867年11月8日发现姆韦鲁湖。之后往南又在1868年7月18日发现班韦乌卢湖。利文斯通受到肺炎、霍乱、热带溃疡等重病缠身,1869年3月回到乌吉吉又发现行李被偷。利文斯通终于来到摩法特当年所提过的从来没有白人到过的数千座繁荣村庄,然而这时的他却无比孤独寂寞。至1870年6月,利文斯通的探险队只剩下三名成员:苏西(Susi)、祖马(Chuma)与 Gardner。利文斯通不像当时其他的探险家如史丹利用严刑峻罚来保持队伍的完整,利文斯通本身是一位糟糕的领导者,他的探险最后变成他个人的独力探险,除了他的仆人与脚夫,身边完全没有任何后勤补给与专业支援。利文斯通的著作中常提到奴隶制度的残酷,这对英国民间舆论对废奴的态度有很大影响,但令他感到难堪的是,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唯一能伸出援手的反而只有他避之唯恐不及的奴隶商人。1871年3月29日,利文斯通抵达卢阿拉巴河岸边的Nyangwe。
1871年7月15日,利文斯通在Nyangwe目睹400名黑人被阿拉伯奴隶商人屠杀。[4]阿拉伯奴隶商人选择在市集最繁忙的一天无预警的开枪屠杀,许多黑人在逃亡过程中溺死在河里,利文斯通提到只能用地狱来形容这场惨剧,然而对此他也无能为力。利文斯通的报导寄回英国后激起舆论的公愤,迫使桑给巴尔苏丹对奴隶贸易采取行动。对杀戮感到作呕的疲惫旅行者在东行600英里后,于1871年10月23日,终于回到乌吉吉;利文斯通原本满心期待补给抵达,到了乌吉吉才发现原先答应帮他们保管物资的人把运来的补给都拿去卖了。
与史丹利的会面
[编辑]利文斯通与外界失去连络六年,谣言指出利文斯通早已客死在非洲某处。《纽约先驱报》(New York Herald)记者亨利·莫顿·史丹利获得资助前往非洲寻找失踪的利文斯通。[5]1871年3月史丹利的探险队抵达桑给巴尔,并穿越热带雨林往非洲内陆前进。
1871年11月10日两人终于在坦噶尼喀湖畔的乌吉吉会面。两人见面时史丹利说了一句相当著名的话:“我想您就是利文斯通博士?”(Dr. Livingstone, I presume?) 这句话带有半开玩笑的幽默成分,因为利文斯通大概是这方圆几百公里内唯一的白人了。这段话有可能是后来编造的,因为史丹利后来撕掉了有关这次会面的日记。[6]利文斯通的著作中也没提及这段对话。无论如何,这段话出现在1872年8月10日《纽约先驱报》的社论、《大英百科全书》与《牛津国家人物传记大辞典》上。
尽管史丹利强烈劝说,利文斯通还是拒绝离开非洲。利文斯通继续探索卢阿拉巴河,然而还是无法找到与尼罗河的连结;利文斯通回到班韦乌卢湖,继续探寻其它可能往北的支流。[7]
重病和逝世
[编辑]1873年5月4日的早晨,在赞比亚班韦乌卢湖的南岸,人们发现利文斯通跪着祷告时过世了。他死于痢疾所造成的内出血和疟疾。利文斯通的仆人认为他们的主人的心应该永远留在非洲,他们将利文斯通的心脏挖出埋在附近的一棵树下,用能力所及最好的方法保存遗体,然后二位忠心的仆人祖马和苏西(Chuma & Susi)跋涉千里将他的遗体运出,经过九个月终至桑给巴尔;最后送返英国,1874年4月18日利文斯通的遗体葬于伦敦西敏寺。在维多利亚瀑布旁的纪念像下写着:“基督教、通商、文明”(Christianity, Commerce and Civilization)。他最后七年的日志被整理在《The Last Journals of David Livingstone in Central Africa》,于1874年出版。
参考文献
[编辑]- ^ Blaikie, William Garden (1880): The Personal Life Of David Livingstone. Project Gutenberg Ebook #1326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lease date: 23 August 2004.
- ^ Wright, Ed. Lost Explorers. Murdock Books. 2008. ISBN 978-1-74196-139-3.
- ^ Niall Ferguson: "Empire: The rise and demise of the British world order and the lessons for global power". Basic Books, 2003.
- ^ See also Jeal, Tim (1973). Livingstone.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Pp. 331-335.
- ^ ["Into Africa: The Epic Adventures of Stanley and Livingstone" by Martin Dugard, 2003.
- ^ Jeal, Tim. Stanley: The Impossible Life of Africa's Greatest Explorer. Faber and Faber. 2007. ISBN 0-571-22102-5.
- ^ David Livingstone & Horace Waller (Ed): The Last Journals of David Livingstone in Central Africa from 1865 to his Death. Two Volumes. John Murray, London, 1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