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氏
外观
(重定向自拓跋姓)
姓氏 | |
拓跋 | |
《百家姓》第454位 | |
62: | 漆雕乐正 壤驷公良 |
63: | 拓跋夹谷 宰父穀梁 |
64: | 晋楚闫法 汝鄢涂钦 |
拓跋氏,又作拓拔、托跋、秃发,古代鲜卑氏族之一,为拓跋部的族长,拓跋部部落大人的家系多属于此氏族。拓跋部建立了包括北魏在内的许多拓跋国家。在北魏时,采取汉化政策,改姓元,西魏时期一度恢复拓跋姓,唐朝之后拓跋氏族逐渐汉化,被融入汉人之中。
历史
[编辑]鲜卑旧有的氏族,分为三十六部与九十大姓,在拓跋毛时,拓跋氏与三十六部结盟,形成拓跋部,消灭了其余九十大姓。拓跋氏成为族长,也因此成为北魏王族的开始。拓跋诘汾时,其长子秃发匹孤成为河西鲜卑首领,其拓跋力微则继续为部落首领。因此分支出秃发氏一支,秃发与拓跋,可能是同音异译[1]。
唐朝皇室认为,其祖先李虎出身南北朝大族陇西李氏,为老子李耳后代,因此以老子后裔自居的唐朝皇室于佛道之争时偏袒道教[2][3][4]。和尚法琳宣称李唐皇室为拓跋氏之后[5]。由此触怒皇室,被流放益州而死[6]。刘盼遂[7]与王桐龄[8]认为李渊家族应为拓跋氏后裔,但遭陈寅恪驳斥。刘盼遂之后取消了自己的观点[9]。
一般认为突厥用桃花石称中国,来源即“拓跋”一词。戈登指出,拓跋应该对应准蒙古语系词汇taγβač。其中βač(跋)是借词,对应印度语支pati,意思为“主人”[10]。另有理论认为汉文中的“拓跋”与后突厥碑文上的Tabγač(𐱃𐰉𐰍𐰲,音:桃花石)并无关系,据李盖提和林安庆的研究,拓跋实质上为两个阿尔泰语系词汇所组成,即tog(拓)和beg(跋,即贝伊),tog有尘土、泥土之意,beg为氏族和部落首领,两者皆为后世突厥的官号。这两种理论都与北魏官方史书《魏书》中的“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的解释相符。[11][12]
参考资料
[编辑]- ^ 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秃发之先,与魏同出,秃发即拓跋之转,无二义也。古读轻唇音如重唇,故赫连佛佛即勃勃,发从犮得声,与跋音正相近。魏伯起书尊魏而抑凉,故别而二之,晋史亦承其说。”
- ^ 李渊《先老后释诏》:“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令老先、孔次、末后释。”
- ^ 《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帝曰:朕本系老聃,东周隐德,末叶承嗣,起自陇西,……朕所以尊乎祖风,高出一乘之上,敦乎本化”
- ^ 《旧唐书‧傅奕传》:“太史令傅奕上疏请除去释教,曰:‘佛在西域,言妖路远,汉译胡书,恣其假托。故使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 游手游食,易服以逃租赋。……’”
- ^ 释彦悰《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卷3:“琳闻,拓拔达阇,唐言李氏。陛下之李,斯即其苗,非柱下陇西之流也。”
- ^ 释彦悰《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帝时大怒竖目,问法师曰:朕闻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尊祖重亲寔由先古,何为追逐其短禽鼠两端。广引形似之言,备陈不逊之喻。擢发数罪比此犹轻,尽竹书愆方斯未拟。爬毁朕之祖祢。谤黩朕之先人。如此要君理有不恕!”
- ^ 见刘盼遂〈李唐为蕃姓考〉、〈李唐为蕃姓考续〉、〈李唐为蕃姓三考〉,发表于《女师大学术季刊》。
- ^ 见王桐龄〈杨隋李唐先世系统考〉,发表于《女师大学术季刊》,1932年。
- ^ 岑仲勉《隋唐史》:"刘盼遂曾著《李唐为蕃姓考》三篇、最后又自取消其学说。"
- ^ Golden, Peter B., “Oq and Oğur ~ Oğuz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urkic Languages, 16/2 (2012). pp. 155-199
- ^ 罗新,论拓跋鲜卑之得名,历史研究,2006年第六期。
- ^ 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魏书·卷一·帝记第一》
延伸阅读
[编辑][在维基数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