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漫話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教育漫話
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Education
第一版封面
作者約翰·洛克
語言英語
發行資訊
出版機構Awnsham and John Churchill
出版時間1693年
出版地點英格蘭

教育漫話》(英語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Education)是1693年出版的一本教育著作,作者是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這是幾個世紀以來英國最重要的一本教育哲學著作。在18世紀,這本書幾乎被翻譯成所有重要的歐洲語言,而洛克以後的幾乎每一位歐洲教育家,包括讓-雅克·盧梭,都承認這本書的價值和影響。

洛克在他的《人類理解論》(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1690年)一書中,概述了一種新的精神哲學,主張兒童的意識是一塊白板,不存在先天的觀念。在《教育漫話》中,洛克進一步加以說明,如何使用三種不同的方式來進行教育:發展健康的身體;形成善良的德行;以及選擇一種適當的學術課程。[1]

雖然洛克寫作此書原本只是作為一位貴族朋友的「一些思考」,但是,由於他的教育原則同樣激起了婦女和下層社會追求與貴族同樣的德行的渴望,洛克的建議最終產生了遠比他最初的寫作意圖要深遠得多的影響。

歷史背景[編輯]

洛克無意於形成一套獨特而完整的教育哲學體系,而是在介紹他自己的思想的同時,似乎在故意地嘗試推廣17世紀的一些教育改革。約翰·伊夫林、約翰·奧布里(John Aubrey)、John Eachard和約翰·彌爾頓等英國作家先前都曾經提倡過「類似的課程與教育方法的改革」,但是都未能獲得廣泛的支持[2]。奇怪的是,儘管洛克聲稱貫穿他的著作是一本革命性的著作,但是納森·塔爾科夫(Narthan Tarcov)指出:「洛克經常明確地反對將他的建議應用於『通常』、『共同』、『普通』或『一般』的教育。」[3]

由於英格蘭變得日益重商主義世俗主義,學院中所提倡的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教育價值觀已經被許多人看為不切實際[4]。在弗蘭西斯·培根之後,知識分子形成了挑戰古典權威的傳統,改革者如洛克,以及後來的陶德瑞,反對劍橋大學牛津大學的以下命令:「所有學士和在校學生,在辯論中應當將各種作者放在一邊,因為他們在學校內引起了許多爭執與衝突,只能遵循亞里斯多德和他的辯護者,以及採用其議題者,必須排斥那些引起爭議的和 和空洞的,不符合古典和真正的哲學的議題」[5]。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讓他們的兒子接受實用教育,例如新興科學數學和現代語言,而不是用所有的時間來攻讀希臘文拉丁文課本。這些父母希望他們的兒子準備好適應變化中的經濟,適應在他們周圍形成的新的世界。

文本[編輯]

英格蘭薩默塞特郡的愛德華·克拉克就是這些父母中的一位。1684年,他邀請朋友約翰·洛克,對他的兒子和繼承人小愛德華的教育提出建議,洛克寫了一連串書信作答,後來《教育漫話》一書就是以此為基礎[6]。直到1693年,克拉克和另一位朋友威廉·莫利紐茲鼓勵洛克出版,說,他事實上已經發表了這些文章;不過洛克對將該書公諸於眾還是感到「羞怯」,於是決定匿名出版該書[7]

洛克在去世之前,曾經修訂、擴充該書達5次之多[8],但是他並未徹底改變「熟悉和友好的寫作風格」[9]。在「前言」中,塔爾科夫提醒讀者該書低微的起源:它原本只是一系列信件,否則有可能出現「愛管閒事」的情況。塔爾科夫稱洛克將他的讀者當作朋友,希望得到善意的回應[9]

教育理論[編輯]

洛克在《人類理解論》和《教育漫話》的主要觀點中,有兩點對於18世紀的教育理論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第一點是教育塑造人,如同洛克在他的論著開頭所寫:「我想我可以說在我所遇見的所有人中,他們十分之九的情形:善或惡,有用與否,都是由於他們所受的教育。」[10]。洛克在對於人的觀點上,既反對聖奧古斯丁的人性原罪概念,也反對笛卡爾的人類天生了解基本邏輯命題的天賦觀念[11]。洛克在《人類理解論》中,假定人的意識是「空白」的,如同一塊「白板」,等待用經驗來「填充」。洛克利用柏拉圖的《泰阿泰德篇》中使用的術語來描述意識,認為意識類似於一塊「蠟板」[12]。雖然洛克大力提倡「白板」意識理論,不過他也相信天生的才能和興趣[13]。例如,他忠告父母們要小心照管子女,以便發現他們的「性向」(aptitudes),培育孩子們自身的興趣,而不是強迫他們參加他們不喜歡的活動[14]—「因此,他認為對兒童應該認真研究他們的天性和能力傾向,通過經常的試驗,明白是什麼能夠輕易地改變他們,他們會變成怎樣,觀察他們原本的儲備是如何,然後如何加以改進,以及適合從事什麼」[15]

洛克對18世紀教育理論的第二項重要貢獻同樣來源於他自己的理論。他寫道:「在稚嫩的嬰兒期,很小的、幾乎沒有知覺的印象,將會產生非常重要的和持久的後果。」[16]這就是說,在年幼時發生的聯想比成熟時更加有意義,因為它們構成自我的基礎:它們在「白板」上刻下了標記。在《人類理解論》中,洛克首次引進了聯想理論,他警告不要讓「一個愚蠢的女僕」使孩子相信黑暗與「小鬼和精靈」有關,因為「此後黑暗將會一直與那些可怕的想法相聯繫,並且聯繫得非常緊密,這對孩子是比其他的事情更加難以承受的」[17]

洛克強調經驗對於意識形成的作用,關註失實聯想,導致許多人將他的心理理論歸類為傾向於被動而不是傾向主動,但是正如尼古拉·喬利(Nicholas Jolley)在他的洛克哲學理論導論中指出,這是「對洛克最吹毛求疵的誤解之一」[18],他和塔爾科夫都指出,洛克的著作充滿了對知識的主動尋求和對公認觀點的反思;事實上,在本質上,洛克是挑戰天賦觀念說的[19]

身體與精神[編輯]

洛克忠告父母要在開始接受學術課程之前,小心地養成兒童的身體「習慣」[20]。許多學者評論說,由於洛克受過正規的醫學訓練,《教育漫話》開始於討論兒童的身體需要,並不令人感到驚訝,這一看來簡單的革新,已經被證明是洛克最持久的遺產之一——西方的兒童養育手冊仍然由食物和睡眠的話題所支配[21]。洛克引用尤維納利斯的諷刺詩集—「有健康的身體才有健康的心靈」,使父母們確信:應當首先注意孩子的健康。洛克堅信,兒童在年幼時應該習慣於艱苦的條件,例如年齡稍長時,就要適應寒冷的溫度:「無論冬天或夏天(洛克所強調的重點),兒童都不應該穿戴得太多太暖和」,他認為,這是因為「身體能夠忍耐從一開始就習慣的任何事」[22]。此外,為了預防兒童受涼感冒,洛克建議「每天要在冷水中洗腳」,而且鞋子要薄得容易滲漏,隨時都會進水(洛克所強調的重點)[23]。洛克說,如果兒童習慣於穿潮濕的鞋子,一次突然的陣雨淋濕了鞋子,就不會使他們感冒。這些建議(無論贊成與否)廣受歡迎,例如在18世紀中葉英格蘭第一部暢銷兒童書,紐伯瑞(John Newbery)的書中,就到處可見。[24]洛克還對從睡亞麻床到食物再到睡眠養生的話題,都提出了特別的忠告。

人類理解論

德行與理智[編輯]

洛克將大半部《教育漫話》用於解釋如何向兒童灌輸德行。他將德行定義為自我克制與理性的結合:「一個人能夠克制他自己的願望,犧牲他自己的傾向,完全遵循理智的指向,儘管欲望傾向於其他的方向」[25]。未來的品德高尚的成人。將不僅能夠進行自我克制,而且認識理性的軌道。洛克確信兒童在早期就能進行推理,父母們應當將他們作為理性生物來對待。此外,他認為父母們首先應當努力培養子女一種理性思維的習慣[26]。洛克不斷強調習慣比規則更重要—兒童應該習慣於道德推理的內化,而不是記住一整套禁令。這種對理性和習慣的關注,與洛克在《人類理解論》所關心的兩點相一致。在《人類理解論》中,洛克一再哀嘆大多數的不合理與無能,由於風俗的權威,而改變或喪失長期持有的信仰[27]。他解決這一問題的嘗試是,不僅將兒童視為理性生物,而且創造一個基於尊重與恥辱,而不是基於獎勵與懲罰的訓練機制[28]。對於洛克,糖果之類的獎勵和責打之類的懲罰,使兒童變成了感覺主義者而不是理性主義者;這樣的感覺喚起激情而不是理智[29]。他認為「這樣一種「奴隸的紀律」產生出「奴隸的性情」[30]

洛克忠告父母們將其子女視為理性生物,理解其正確的含義非常重要。

最後,洛克希望兒童儘快、儘可能地長大成人。正如他在《教育漫話》中所說,「對世界唯一的保護是徹底地認識它,年輕的紳士應當按照他們能夠承受的程度逐漸進入,越早越好。」[31]在《政府論》(1689)中,他主張 教育子女和代理他們是父母的責任,因為孩子們,儘管他們年輕時有能力進行推理,卻不是一貫如此,經常是失去理智;這是父母的責任:教育子女成為理性的成人,使他們不必總是被父母所束縛。[32]

學術課程[編輯]

在《教育漫話》中,洛克沒有花許多時間去描述課程的細節;相反,他更為關心使他的讀者確信教育是關於灌輸德行以及今天西方教育家所稱的審辯式思維能力。[33]洛克堅持父母或教師必須首先教給孩子「如何」去學習並且喜愛學習。教師「應當記住」他的任務不是把世上可知的東西全部教給兒童,而是喚起他們對知識的愛和尊重,並教給他們學習和提高自己的正確方法[34]。洛克對於他所認為有價值的課程,只是進行了少數的提示。他對於將漫長的時間浪費在學習拉丁文上表示悲哀,認為應該首先教會兒童能夠說、寫好他們的本國語言[35]。洛克的大部分建議是基於類似的效用原理[36]。例如,他認為,兒童應該學習繪畫,因為這對他們的出國旅行有幫助(記錄下他們所訪問的地方),但是他認為,詩歌和音樂是浪費時間。洛克也站在科學革命的前沿,提倡教授地理學、天文學和解剖學[37]。洛克的課程建議反映了與經院哲學人文主義的決裂,以及新教育類型的出現—不僅強調科學而且強調應用的職業訓練。洛克還建議,每個男孩都應該學習一門生意[38]。洛克的教育學觀念標誌著在18世紀和19世紀新的中產階級氣質支配英國的開始[39]

性別[編輯]

洛克寫作教育漫話


繼承與遺產[編輯]

約翰·洛克像

洛克的《教育漫話》和盧梭的《愛彌兒》(1762年)同為18世紀教育理論的經典文獻。在英國,該書被認為整個世紀教育理論的權威著作。因此,一些評論家主張,《教育漫話》可以與《人類理解論》競爭,列入洛克最有影響的著作之列。一些與洛克同時代的人,例如17世紀德國哲學家、數學家戈特弗里德·萊布尼茨,甚至認為《教育漫話》對歐洲社會的衝擊超過了《人類理解論》[40]

洛克的《教育漫話》極為暢銷。單單在18世紀,《教育漫話》至少出版了53版:英語25版、法語16版、義大利語6版、德語3版、荷蘭語2版、瑞典語1版[41]。它也被小說所引用

John Cleverley 和D. C. Phillips 將洛克的《教育漫話》視為教育理論中「環境論」傳統的開始。洛克的著作出版以後,

參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Yolton, John.John Locke and Education,New York:Random House (1971), 6.
  2. ^ Ezell, Margaret J.M. "John Locke’s Images of Childhood: Early Eighteenth-Century Responses to 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Education." Eighteenth-Century Studies 17.2 (1983-4), 141.
  3. ^ Tarcov, Nathan. Locke’s Education for Libert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4), 80.
  4. ^ Axtell, James L. "Introduction." The Educational Writings of John Locke. Ed. James L. Axtell.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8), 60.
  5. ^ Qtd. in Frances A. Yates, 「Giodano Bruno’s Conflict with Oxford.」 Journal of the Wartburg Institute 2.3 (1939), 230.
  6. ^ Axtell, 4.
  7. ^ Axtell, 13.
  8. ^ Axtell, 15-16.
  9. ^ 9.0 9.1 Tarcov, 79.
  10. ^ 洛克:《教育漫話》
  11. ^ Ezell, 140.
  12. ^ Simons, Martin. "Why Can't a Man Be More Like a Woman? (A Note on John Locke's Educational Thought)." Educational Theory 40.1 (1990), 143.
  13. ^ Yolton, John W. The Two Intellectual Worlds of John Locke: Man Person, and Spirits in the Essay.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4), 29-31 and John Yolton, Locke: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Basil Blackwell (1985), 19-20; see also Tarcov, 109.
  14. ^ Yolton, John Locke and Education, 24-5.
  15. ^ Locke, Some Thoughts, 41.
  16. ^ Locke, Some Thoughts, 10.
  17. ^ Locke, John. 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Ed. Roger Woolhouse. 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97), 357.
  18. ^ Jolley, 28.
  19. ^ Tarcov, 83ff and Jolley 28ff.
  20. ^ Locke, Some Thoughts, 11-20.
  21. ^ Hardyment, Christina. Dream Babies: Child Care from Locke to Spock. London: Jonathan Cape (1983), 226; 246-7; 257-72.
  22. ^ Locke, Some Thoughts, 11.
  23. ^ Locke, Some Thoughts, 12.
  24. ^ 例如,紐伯瑞在A Little Pretty Pocket-Book的序言中,勸告父母們養育子女,要「只吃普通的食物,穿單薄的衣物,let him have good Exercise, and be as much exposed to 艱苦 as his natural Constitution will admit」因為「兒童的面部,當它來到世上時非常嬌嫩,比身體其他部分更容易受傷害;但由於總是處於暴露狀態,就變得能抵禦最嚴峻的季節,以及最嚴酷的氣候。」 A Little Pretty Pocket-Book, Intended for the Instruction and Amusement of Little Master Tommy, and Pretty Miss Polly. 第10版,倫敦:Printed for J. Newbery (1760), 6.
  25. ^ 洛克:《教育漫話》,25頁
  26. ^ Yolton, Two Intellectual Worlds, 31-2.
  27. ^ 見洛克:《人類理解論》,89-91.
  28. ^ Yolton, Introduction, 22-4.
  29. ^ 洛克:《教育漫話》,34-38頁
  30. ^ 洛克:《教育漫話》,,34頁
  31. ^ 洛克:《教育漫話》,68頁
  32. ^ Yolton, John Locke and Education, 29-30; Yolton, Two Intellectual Worlds, 34-37; Yolton, Introduction, 36-7.
  33. ^ Yolton, Introduction, 38.
  34. ^ 洛克:《教育漫話》,148頁
  35. ^ 洛克:《教育漫話》,143頁
  36. ^ Bantock, G. H. "'The Under-labourer' in Courtly Clothes: Locke." 教育理論的歷史研究:Artifice and Nature, 1350-1765.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1980), 241.
  37. ^ Bantock, 240-2.
  38. ^ John Dunn在他有影響的著作《洛克的政治思想》中,將 this "calling" 解釋為加爾文派宗教教義。Tarcov 批評這種解釋,寫道:「Dunn’s exposition of the doctrine and its providentialist character 是基於清教徒 and 第二手來源, and 他沒有給出清楚的證據 for attributing it in this form to Locke.」(Tarcov 127)
  39. ^ Bantock, 244.
  40. ^ Ezell, 147.
  41. ^ Pickering, Samuel F., Jr. 《洛克與18世紀英格蘭的兒童書籍》,諾克斯維爾:田納西大學出版社(1981), 10; See Axtell 100-104 for a complete list of editions.

參考書目[編輯]

  • Bantock, G. H. "'The Under-labourer' in Courtly Clothes: Locke."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al Theory: Artifice and Nature, 1350-1765.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1980. ISBN 0043700926.
  • Brown, Gillian. The Consent of the Governed: The Lockean Legacy in Early American Cultur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ISBN 0674002989.
  • Brown, Gillian. "Lockean Pediatrics." Annals of Scholarship 14.3/15.1 (2000-1): 11-17.
  • Chambliss, J. J. "John Locke and Isaac Watts: Understanding as Conduct." Educational Theory as Theory of Conduct: From Aristotle to Dewey.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87. ISBN 0887064639.
  • Chappell, Vere, 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Lock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ISBN 0521387728.
  • Cleverley, John and D. C. Phillips. Visions of Childhood: Influential Models from Locke to Spock.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1986. ISBN 0807728004.
  • Ezell, Margaret J. M. "John Locke’s Images of Childhood: Early Eighteenth Century Responses to 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Education." Eighteenth-Century Studies 17.2 (1983-4): 139-55.
  • Ferguson, Frances. "Reading Morals: Locke and Rousseau on Education and Inequality." Representations 6 (1984): 66-84.
  • Gay, Peter. "Locke on the Education of Paupers." Philosophers on Education: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Ed. Amélie Oksenberg Rorty. London: Routledge, 1998. ISBN 0415191300.
  • Leites, Edmund. "Locke's Liberal Theory of Parenthood." Ethnicity, Identity, and History. Eds. Joseph B. Maier and Chaim I. Waxman.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Books, 1983. ISBN 0878554610.
  • Locke, John. The Educational Writings of John Locke. Ed. James L. Axtell.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8. ISBN 0521407366.
  • Pickering, Samuel F., Jr. John Locke and Children’s Books in Eighteenth-Century England. Knoxville: 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Press, 1981. ISBN 087049290X.
  • Sahakian, William S. and Mabel Lewis. John Locke. Boston: Twayne, 1975. ISBN 0805735399.
  • Simons, Martin. "What Can't a Man Be More Like a Woman? (A Note on John Locke's Educational Thought)" Educational Theory 40.1 (1990): 135-145.
  • Tarcov, Nathan. Locke's Education for Libert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4. ISBN 0226789721.
  • Yolton, John. John Lock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71. ISBN 0394310322.
  • Yolton, John. "Locke: Education for Virtue." Philosophers on Education: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Ed. Amélie Oksenberg Rorty. London: Routledge, 1998. ISBN 0415191300.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