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地震儀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東京大學地震研究所製作的海底地震儀,展出於國立科學博物館

海底地震儀(英語:Ocean-bottom seismometer)是在海底收集天然地震或是人造聲源產生震動訊號的儀器。

功用[編輯]

  • 研究海底地質構造
  • 天然資源的探勘
  • 建構地震或海嘯預警系統

類型[編輯]

海底地震儀示意圖
  • 長週期海底地震儀

  記錄長週期震動訊號(數十秒到一分鐘)。常用於記錄中型地震或離地震儀較遠的震動訊號。

  • 短週期海底地震儀

  記錄短週期震動訊號(每秒數百下),通常被用於研究局部或是小型地震。

  • 寬頻地震儀

  可以記錄長、短週期震動訊號。

布放海底地震儀[編輯]

  首先,選定穩定的海床並避開附近的人為活動。接著,使用機械吊臂將海底地震儀等速平穩緩慢的往海底放置。

限制[編輯]

地震對人類生命與財產影響甚鉅。為了更了解地震生成原因,大部分的陸地都已建構大型地震測站系統,但是海洋地區卻非常少,因此海底地震儀的布放顯得格外重要。然而,布放海底地震儀需克服一些條件限制:

  • 水壓

隨著海洋深度增加水壓也會逐漸上升,海底地震儀需要能克服水壓影響。

  • 訊號干擾

海底地震儀的訊號會受到周遭環境影響,如海浪、生物擾動、海底沉積物擾動等,使得水平訊號與垂直訊號互相干擾,因此海底地震儀需要感震器平衡系統。

  • 體積與記憶能力

體積小的海底地震儀在施放過程相對容易,但是同時也會減少電池供電量與紀錄器的容量。

  • 經費

一台海底地震儀造價從數十萬到數百萬,建構大型的海域測站系統需要大量經費。

結論[編輯]

有鑑於上述限制,科學家們持續在發展海底地震儀,寬頻、低成本、小型化、易回收、能長期布放的海底地震儀設計是地球科學重點研究目標。

路上、海上地震儀分布圖(圖片來源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參考資料[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