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維基百科討論:維基榮譽與獎勵/存檔5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榮譽投票制度的改變

根據上面的討論結果,我先改動了一些大家比較一致同意的看法(包括可以自己預提名,以及取消管理員或助理主編以上在提名上較大的權利)但有二個比較需要大家進一步同意,請大家發表意見。--ffaarr (talk) 09:04 2006年4月28日 (UTC)

  • 是否要提高標準,預提名之後附議2人(自提名三人)才能進入正式投票。(原來是只要有人附議即可)
  1. (+)支持--ffaarr (talk) 09:04 2006年4月28日 (UTC)
  2. (+)支持--邊緣o^-^o留言 11:23 2006年4月28日 (UTC)
  3. (+)支持--Shinjiman 11:06 2006年5月4日 (UTC)
  • 是否贊同至少需要10票支持票才能當選。(3分之2以上贊成票規則不變)
  1. (+)支持--ffaarr (talk) 09:04 2006年4月28日 (UTC)
  2. (+)支持--邊緣o^-^o留言 11:23 2006年4月28日 (UTC)
  3. (+)支持--Flame 14:26 2006年4月28日 (UTC)

新人獎問題

請問新人獎項的要求說3篇20行以上的作品,那麼20行是以甚麼解析度計算?--K66 17:00 2006年5月5日 (UTC)

這的確是個好問題,應該訂得更明確一些才是,我是覺得2000byte(一個漢字是3,數目可以見新條目列表)差不多,看大家覺得如何,一般大致是用這數字來作判斷看。--ffaarr (talk) 01:05 2006年5月6日 (UTC)
是的,最初我就是有頗大疑問。謝謝你授予了獎項。--K66 10:56 2006年5月6日 (UTC)

有關投票與維基榮譽的關係

from Wikipedia:互助客棧/方針

現時在中文維基的投票機制是需要有一定資格才能投票的(最初的增訂,這並非是見習編輯資格)。但後來投票的資格更被修改(這次的修改是改成見習編輯資格)。雖然現行的機制可以防止一些馬甲的投票,但卻奪去很早有帳戶,但編輯數不足的用戶投票。近期有一些刪除投票進行時卻有一些用戶投票(見這裡),但被另一些用戶取消了,後來卻因為這種機制而演變成一場罵戰;這種的制度亦被英文維基百科的用戶質疑(見en:Wikipedia:Articles for deletion/The Bus Uncle),從此等事情可見這種投票制度是否有一個可以改善的空間。

Wikipedia:投票中,投票是其中一項以幫助達成其識的方法。但維基百科不是民主試驗場,投票不是單純看票數而定,最重要的是透過討論以達成共識。另外從Wikipedia:維基榮譽與獎勵中,有關的原意就是藉此鼓勵志願服務者繼續服務,同時也表達感謝之意(英文維基的星星也是這樣)。可惜現時的投票機制表示出:已有維基榮譽的用戶,才能擁有這種投票的權利;這令到其他用戶覺得權利是由維基榮譽中取得,同時這亦將投票被維基榮譽「標籤化」了。這有遺維基榮譽的大原則,同時亦有遺wiki的精神。

我覺得現時的投票機制是與維基榮譽互相掛鉤的。試問一下各用戶,現時的投票機制是否需要檢討?同時,投票的機制是否可以建議改為「無效的投票只包括IP,及新手用戶」(在現時,有關新手的修改可以在Special:Contributions/newbies找到,至於newbies在MediaWiki軟體的定義中就是新開帳戶在三天內的用戶)?--Shinjiman 04:55 2006年5月29日 (UTC)

老實說,現已有所謂的新手會員和正式會員之分。個人認為可細分一點...如果系統能做到滿50次編輯即成為正式會員的話就最好了,但當新手會員投票後,其他維基人也很難檢查他是否新會員,此乃一個技術上的問題。另,其實見習編輯這名銜屬於榮譽,以擁有榮譽才能投票這種說法確存在著問題,而且有些維基人是拒絕接受榮譽的。故應設一名為「正式會員」的門檻來決定是否有投票權,但要求和見習編輯,以達到榮譽與投票權分開。(其實只是字眼上問題,實際無大改變,但要多作很多功夫。--Dracula·Chat Room 05:38 2006年5月29日 (UTC)
有關查閱用戶的投票,通常會點擊到用戶頁查看,如果是要查明有關用戶的貢獻。為何不多點擊一下,來查看有關用戶的貢獻呢?(該連結位於工具導航列中)--Shinjiman 05:51 2006年5月29日 (UTC)
我覺得可以改成「有50次以上編輯次數的維基人」,這樣,我們如果看到見習編輯可以直接跳過,不是見習編輯的可以查看一下用戶貢獻,所花時間也不會太多。順便還可以幫已經滿50次,又已達到榮譽授予條件的維基人加上榮譽。--長夜無風(風言風語) 06:26 2006年5月29日 (UTC)
我基本上不反對以上各人論點。就長夜無風的建議,我建議再寫清楚些,寫成「在中文維基百科有50次以上編輯次數的維基人」。因為早前曾發生有人意圖走規則的漏洞,聲稱其他語言版本維基百科的貢獻應被計算。 -- Kevinhksouth (Talk) 06:31 2006年5月29日 (UTC)
姑且不論「意圖走規則的漏洞」這個著色字眼。請問有沒有方法,驗證 en 和 zh 的同名字 account 是同一個人。如果大家到最後還是要用編輯次數來分高下的話,就請注意這個問題。另外,「編輯」有沒有明確的定義?在條目增加及修改內容,當然可算是編輯。但修改錯別字又算不算呢?修改標點又算不算呢?在自己 User page 做編輯,當然不算是吧?--Luzi82 07:10 2006年5月29日 (UTC)
有關投票與維基,我記得好久以前我也討論過。維基精神是協作、是共同建設,所以在維基甚麼決定都應該是透過討論來達成共識。我們在討論的時候,看的應該是某一個人說的是甚麼,而不是他的背景是甚麼。難道一個人來得久,說話會更有理嗎?現在的做法,就我看來就是捨本逐末,本末倒置了。
在en:,以前的Vote for deletion,現在已經改成了Article for deletion,頭兩句就說明「要刪除的條目是維基人討論應否刪除某條目的地方。條目會列在這裡五天讓大家辯論,然後就會按維基社群的共識來處理。」(Articles for Deletion is where Wikipedians discuss whether an article should be deleted. Articles listed here are debated for up to five days, after which the deletion process proceeds based on Wikipedia community consensus.)這方面來看en:比zh:先進得多了(應該說是回歸原始吧,又或者可以說是zh:退步了)。
為達共識而討論,跟本不需要甚麼資格的(Assume good faith!)。要設立怎樣怎樣的資格,其實只是給投票用的:假如我們是堅定利用討論、共識來決策,我們會怕馬甲、怕人多投嗎?這就是我說的本末倒置的意思。
另外有關榮譽與獎勵,我跟Shinjiman和Dracula的看法一樣。原來的barnstar,就是我欣賞某人的工作,所以我給他一個barnstar作鼓勵、作感謝的一個小玩兒。維基是建基於人人平等、人人參與的理念上,人人都是無產階級了,這是維基顛覆傳統階級觀念之處。這顆小星星來到了zh:,赫然變了肩膊上的軍階!而與投票資格聯系起來後,這顆星已不單純是一個感謝了,而是變成了用來建立一個龐大、覆蓋整個zh:的hierarchy的磚頭了。 --Lorenzarius 06:59 2006年5月29日 (UTC)
完全認同,設立投票資格是為了防止分身用戶一票多投,現在反過來限制了新用戶的投票權,形成新人參與維基的一道隱形牆(只是老人沒什麼感覺罷了)。--Jasonzhuocn...._交流 18:13 2006年6月2日 (UTC)

我參考了en:Template:AfdAnons,並根據現時中文維基百科的規則,寫了一個Template:AfdAnons,用於出現很多新手投票的刪除討論頁面。效果如下:

待以上的討論有了共識後,可根據討論結果修訂模板中的內容。 -- Kevinhksouth (Talk) 07:07 2006年5月29日 (UTC)

我在 zh 投票區留意到一個現象,就是(○)保留(×)刪除都有很強的顏色標記。這樣的顏色標記當然可以把票數強調出來,但另一方面,卻使大家的注意力放在顏色的分佈,而忽略了最重要的理由。

另外,我甚至留意到一個狀況。即使某人有權投票,但沒有提供到很好的理由。例子如下:

  • 快速(×)刪除這垃圾。--Luzi82 07:28 2006年5月29日 (UTC)

這樣的投票,只有「垃圾」這種著色字眼,而沒有提供有建設性的內容。這樣的票,很容易變成造勢的現象。--Luzi82 07:28 2006年5月29日 (UTC)

這句「例句」是我寫的吧?Orz……(不過我最來加上建設性意見)似乎應該廢除保留/刪除模版,這種模版除了加上顏色之外,沒有任何用途。--minghong 08:02 2006年5月29日 (UTC)
抱歉。 --Luzi82 08:14 2006年5月29日 (UTC)
不用說對不起啦。我那時太懶了,應該多打兩句。--minghong 08:37 2006年5月29日 (UTC)

又例如以下的兩個例子亦都是沒有給個恰當的理由:

  • (×)刪除,簡直不知所謂。 -- ○○○ 05:28 2006年5月25日 (UTC)
  • (×)刪除 無聊炒作 ○○○○○○ 05:15 2006年5月26日 (UTC)

如果閣下是這裡的管理員,您會考慮以上的理由嗎?--Shinjiman 08:24 2006年5月29日 (UTC)

  • 的確,非常贊同Lorenzarius的意見(我一向覺得Lorenzarius的意見向來中肯)。Luzi82說得也有道理,當初設計的時候使用顏色本來是為了方便大家了解意向,尤其是討論非常激烈的時候。當管理員決定是否刪除的時候,有顏色的標記容易判斷條目的去留,否則有時候大家都長篇大論的,很難判斷最終的共識或結論是什麼。另外,wikipedia的決策過程正如Lorenzarius所說,並不完全依靠投票來解決,更重要、更主要的是通過協商一致來解決,而投票只是一種輔助手段。其實,wikipedia並不是一個完全民主的地方,他更多時候表現出的是比民主更加合理的「協商一致」模式。要適應這種模式,就要忍受經常拖而不決的討論,以及漫長的等待。而最後執行者的管理員就需要更加睿智的解決問題--百無一用是書生 () 07:58 2006年5月29日 (UTC)
  • 我在維基的日子不是很久,所以不太清楚刪除條目的運作。似乎是首先有人發起刪除,然後投票及討論,到最後由某上帝之手權衡輕重開刀。但現有的制度,似乎讓「不及格者」和上帝之手之間,出現了一道無形的牆。上帝之手可能會不小心忽略沒有(○)保留(×)刪除的寶貴意見,另外又使不及格者感到自己不被重視(贊成與否皆變成黃色的(!)意見)。這對維基來說,恐怕是不利的。--Luzi82 09:06 2006年5月29日 (UTC)

正如 [User:Shinjiman|Shinjiman]] 所說, 投票多寡並非決定文章命運的唯一標準。我也堅持 Wiki 應有更高的環境, 讓一萬個廢論能, 永遠也壓不倒少數的真理。若果這正是維基的大原則, 「投票」機制的存在, 只不過純粹表達一種意向的符號, 背後的意見才是貨真價實。若有人把這種代表意見的符號刪除, 難免給人「消音」的印象, 在一些具爭議的題材 (如近期的 巴士阿叔), 此一舉動更隨時引起反彈。 差不多從Wiki 開檔時, 我已經加入 Wiki, 看過英文 Wiki 各式投票, 但絕少出現中文wiki 這種刪除投票的規矩, 原因不外符: 沒有這種閑人; 刪文本來就是unproductive; 又或是, 希望兼顧社區中每一人的聲音, 這包括編輯, 也包括用戶。我們之間, 或許有人擔心用戶不理解維基習俗, 但大概旁觀者也可輕易發現, 見習編輯的資格也不代表了解維基是甚麼一回事。 在那些刪文的討論中, 其實最值得關注是: 有沒有人申請多個戶口, 為自己的意見造勢. 若要避免這種問題, 簡單得多, 平日大可不必理會這些微細節, 減少行政不便, 但遇上異常勇躍、特別具爭議的文章時, 才訂定諸如「新登記者7 天後才可投票」的簡單規矩。--Yau 17:43 2006年5月29日 (UTC)

見習編輯等銜頭的反效果

維基見習編輯等等的銜頭的設立原意是為了鼓勵人多貢獻, 這是值得欣賞的. 可是, 我發現有人開始將沒有見習編輯等銜頭的人視為下等人, 不容許他們參與投票或其他組織, 使一些貢獻比較少的人感覺拒諸門外, 這又是否一個善用銜頭得行為呢? 另外, 申請見習編輯, 助理編輯等銜頭要求中有 "推薦新條目" 的一欄, 如果達不到就要雙倍編輯量才能晉升, 這不是對不喜歡孤軍作戰而專門 "執漏" 的人不利麼?

在粵語維基上當管理員的我來到這裏縱有數百個編輯, 但連票也不許投, 我只覺得這制度實在給過度誤用了. -- 04:40 2006年6月21日 (UTC)

每一種投票都有它的可能的條件,並不一定都與榮譽有關,榮譽只是可能被運用而且較方便的指標之一(例如有的投票要求註冊帳號、有的投票要求參與3天以上,而見習編輯其實只是等同於編輯50次+參與7天,而較方便檢查的資格,這應該不是最近才開始的,我想即使沒有榮譽制度也是會有類似的投票資格限制。),至於參與組織(例如工作或興趣小組等)則是與榮譽無關的。
至於要求新推薦條目,並不是特意給只執漏的人不利,而是給那種編輯數沒那麼多,但寫出好條目的人予以鼓勵。(而且是助理編輯以上才有這樣的要求,和投票權沒有直接關係)另外,像你編輯數超過50次應該在大多數的投票都是有投票權的。
不過我可以理解並某種程度上贊同近來不少人,包括你在內所提出的這種疑慮,早期雖然在規定上同樣有這樣的限制,但很少人真的去注意實行,近來則是突然有較多的人去注意投票者的榮譽狀況來決定投票資格,所以會引發較多的爭論,我覺得可以解決的方法應該是從個別的投票規定著手改變(例如認為某個投票即使是剛來的新人也應該有足夠的了解可以投票,那就應該提議廢除或降低該投票的資格限制,讓更多的人能參與)

--ffaarr (talk) 07:13 2006年6月21日 (UTC)

「這不是對不喜歡孤軍作戰而專門 "執漏" 的人不利麼?」這句話的確是不能不正視。現在的風氣,的確是對能獨立完成條目的人有比較高的評價。我認為這是有很大問題的。--mingwangx (talk) 08:22 2006年6月21日 (UTC)


榮譽名稱問題

之前有人提出過,但都不了了之。既然xx編輯,xx主編都是沒有實權的榮譽,使用現在的稱呼的確會讓外界甚至維基內有所誤解(特別是執行一詞)。建議所有"維基xx編輯/主編"一律把全稱改為"維基榮譽xx編輯/主編"或"榮譽維基xx編輯/主編",簡稱則為"榮譽xx編輯/主編"。至於有人不接受榮譽,又需要投票,可增設一項沒有榮譽色彩的"維基正式會員",條件和見習編輯相同(或更低), 投票權限和見習編輯相同。所有編輯,主編自動成為正式會員, 正式會員以外全部稱為"維基見習會員". 我的建議只是正名, 沒有影響任何人的權利, 因為根本從來就沒有人真正做了"維基執行編輯"之類的職位--Johnson Lau 15:37 2006年9月24日 (UTC)

或者容許舊制下給予的選擇名稱, 新發的一律加上榮譽, 那便肯定不會破壞任何既有權利了. --Johnson Lau 15:48 2006年9月24日 (UTC)

專家/大師標籤的設計方案

from Wikipedia:互助客棧/求助

覺得原來的顏色不是很好看,想換換,有如下方案。

錯誤:方案1/2/3下面那三個都應該是XX大師而不是上下重複XX專家。上載之後才意識到,覺得沒必要重新上載了。

方案1是深藍;2是淺藍;3是由淺到深,有進步的感覺。

附上一對原來的比較:

--Tian 02:57 2006年9月11日 (UTC)

(!)意見字不要用圖,繁簡。--刻意 03:00 2006年9月11日 (UTC)
我支持Tian兄對顏色的修改提案,但是跟刻意兄提到的一樣,這種標籤最好不要使用圖片,因為圖片沒辦法自動進行繁簡轉換!--泅水大象 訐譙☎ 03:35 2006年9月11日 (UTC)
或者索性不用文字表達。zzz....很睏 找我 03:37 2006年9月11日 (UTC)
(:)回應:純文字的不是不可以做,但是圖像效果會差一些(比如周圍一圈陰影的效果就沒了)。想了一下,同意zzz....很睏兄的想法,不如不用文字。找了一些圖片(來源:User:Ngchinfung2/Images),希望能夠在意思上引起共鳴,以保證看圖曉義。在合適的圖片上取得共識後,我把原來的淺藍方案拿來,把圖片往裡一放即可。不知這樣怎麼樣。請指教。
  • 維基攝影獎
  • 維基技術獎
  • 維基編輯獎
  • 維基站務獎
  • 維基內容獎
  • 維基服務獎
  • 維基推廣獎
  • 維基設計獎
  • 維基指導獎
  • 維基翻譯獎
  • 維基繪圖獎
--Tian 04:47 2006年9月11日 (UTC)

其實如果要照顧繁簡轉換的話,可以參考這個方法將文字疊在底圖之上。 --Lorenzarius 07:37 2006年9月11日 (UTC)

還是喜歡原來的簡單設計,感謝Lorenzarius兄介紹方法。

方案一

維基攝影專家
維基攝影專家
維基攝影大師
維基攝影大師


方案二

維基攝影專家
維基攝影專家
維基攝影大師
維基攝影大師


方案三

維基攝影專家
維基攝影專家
維基攝影大師
維基攝影大師


--Tian 20:43 2006年9月11日 (UTC)

方案三看起來不錯。--Mukdener|留言 15:25 2006年9月13日 (UTC)

文字疊在底圖上,就可以用內部連結嘍:

不過,明明有設font color=white,為什麼字的顏色還是變成紅色?--mingwangx (talk) 15:46 2006年9月13日 (UTC)

字是紅色,原因莫過於是根本未有該篇條目。替連結設定顏色,方法1是用回已deprecated的<font>標簽,方法二是用(我個人認為)很麻煩的 CSS「a:link」--Salvête Omnês! Hello World! 16:06 2006年9月13日 (UTC)

攝影


技術


編輯


站務


內容


服務


推廣


設計


指導


翻譯


繪圖


--Tian 19:58 2006年9月13日 (UTC)

請問一下各位有沒有用過Internet Explorer來看這些模板呢?好像當用IE看的時候那些字的範圍會超出了圖像的寬度,套用到模板後會出現折行的現象。--Shinjiman 04:01 2006年9月16日 (UTC)
我也發現相同的問題,在不同的瀏覽器和文字大小的情況下,會出現字體超出底圖方框的現象,所以我覺得還是單純使用圖片為好,至於簡繁問題,我覺得統一使用繁體字即可,畢竟大多大陸人都能看懂繁體字。--長夜無風(風言風語) 04:39 2006年9月16日 (UTC)
實在不行就全部恢復原來的吧。--Tian 15:58 2006年9月16日 (UTC)
我試著改善這些方框,不用圖片而用css,參看:User:Gakmo/測試。--Gakmo (Talk) 18:26 2006年9月21日 (UTC)
各個標籤都已更新,給大家添麻煩了。真抱歉。--Tian 00:14 2006年9月23日 (UTC)
但沒有法進行繁簡自動轉換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啊!大家應該多作討論啊!--Gakmo (Talk) 08:50 2006年9月23日 (UTC)

關於權限

可否詳細列出各等級的編輯之權限?此條目沒寫清楚權限實在令人很困擾。 --kknews - 羞見紅字現於社區也 18:32 2006年10月13日 (UTC)

其實這裡的編輯頭銜原本是純粹榮譽,獲得榮譽並不會獲得什麼編輯上的特別權限。

只有在維基百科的一些頁面,會有運用參與榮譽來規定部分權限的情形。(其實大多不是純以榮譽來限級,而是同等於榮譽的維輯次數,因為有些維基人是不接受榮譽的)舉例而言,在許多類型的投票的時候會要求投票者是編輯數50次以上的人(亦即同等於維基見習編輯,這是防止有人大量註冊新帳號來投票),但各種投票的詳細規定情形還是參見各類投票的規則頁面,也有的投票是只要有帳號就可以參與。此外,助理編輯以上者,有幫其他人更新榮譽的權限。此外我想應該就沒有什麼權限差異的。--ffaarr (talk) 01:44 2006年10月14日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