栓塞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栓塞(英語:embolism)是指血管內的固體液體氣體團塊隨血流被運送到遠端並造成血流阻塞。造成阻塞的固體、液體或氣體團塊被稱為栓子[1]。栓塞和血栓形成不同,後者是血栓在其形成部位造成的血流阻塞。血栓栓子脫落所導致的血栓栓塞是最常見的栓塞類型。脂滴、骨髓、空氣、粥樣硬化碎片、腫瘤組織、羊水等也有可能導致栓塞。

栓塞可能會導致相應組織器官的缺血性壞死(例如心室壁瘤附壁血栓脫落導致的腦栓塞)。

栓子的運行途徑[編輯]

一般情況下,栓子的運行途徑與體內血液的循環途徑一致,最終將停留在與其口徑相當的血管內造成栓塞。少數情況下,栓子也可以在血液中逆行。

隨靜脈血液回流再由右心泵出後,可鑲嵌於肺動脈的主幹或其分支,引起肺動脈系統的栓塞
  • 左心和體循環動脈的栓子:
經常鑲嵌於脾、腎、腦、下肢等體循環的動脈分支內。
  • 門靜脈系統的栓子:
會隨著門靜脈血流進入肝臟,引起門靜脈分支栓塞。
  • 交叉性栓塞:
較為少見,可偶發於房間隔或室間隔缺損,栓子可以由心內壓力高的一側通過缺損進入壓力低的另一側,即動、靜脈系統的栓子發生交叉運行。
  • 逆行性栓塞:
較為罕見,發生於下腔靜脈內的栓子,由於劇烈咳嗽嘔吐等行為腹腔內壓力驟然升高,栓子隨血流逆向運行,在下腔靜脈所屬分支如肝、腎、髂靜脈等處引起栓塞。

參考文獻[編輯]

  1. ^ Robbins Basic Pathology, 9th edition, by Vinay Kumar, Abul K. Abbas, and Jon C. A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