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卑斯帶
外觀
(重新導向自歐亞地震帶)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8年4月6日) |
阿爾卑斯帶,也稱為地中海-喜馬拉雅山火山地震帶[1],是從爪哇島、蘇門答臘島伸延至喜馬拉雅山脈、地中海以及大西洋的地震帶和造山運動帶[2],是一個經常發生地震和火山爆發的地區,板塊移動劇烈。
它是全球第二大地震活動區,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帶之後,占有全球最大地震的17%[2]。
阿爾卑斯帶是被正在進行的板塊構造如阿爾卑斯造山運動造成。這條帶是特提斯洋中生代到新生代到最近的密封以及向北移動的非洲板塊,阿拉伯板塊和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之間碰撞過程的結果[1]。
範圍
[編輯]- 在歐洲的坎塔布連山脈(巴斯克山脈),庇里牛斯山,阿爾卑斯山,蘇台德山脈,喀爾巴阡山脈,巴爾幹山脈,和克里米亞山脈
- 在北非的阿特拉斯山脈,在南歐的貝蒂科山脈(內華達山脈 (西班牙),巴利阿里群島),亞平寧山脈,狄那里克阿爾卑斯山脈,和愛琴海諸島(克里特,卡爾帕索斯島,羅得島)
- 在亞洲的本廷山脈,高加索山脈,亞美尼亞高原,厄爾布爾士山脈,科佩達格山脈,興都庫什山脈,帕米爾高原,天山山脈,崑崙山脈,橫斷山脈,中南半島(安南山脈),和馬來半島
- 在南亞的賽普勒斯(特羅多斯山),托魯斯山脈,札格羅斯山脈,莫克蘭,蘇萊曼山脈,喀喇崑崙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帕凱山,若開山脈,安達曼群島,和尼科巴群島
印度尼西亞位於鄰近新幾內亞的東北部島嶼的環太平洋火山帶和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和小巽他群島(峇里島、弗洛勒斯島和帝汶島)南部和西部的阿爾卑斯帶之間。2004年蘇門答臘海岸附近的印度洋地震發生在阿爾卑斯帶內。
參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K.M. Storetvedt, K. M., The Tethys Sea and the Alpine-Himalayan orogenic belt; mega-elements in a new global tectonic system, 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 Volume 62, Issues 1–2, 1990, Pages 141–184 Abstrac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2.0 2.1 Where do earthquakes occur?. USGS. [8 March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5 August 2014).
這是一篇關於地質構造的小作品。您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