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山脉 (维吾尔语 :تەڭرىتاغ Tengri Tagh/Тәңри тағ ;哈薩克語 :Тәңіртау/ٴتاڭىرتاۋ ;吉爾吉斯語 :Ала-Тоо/تەڭىر-توو ;东干文 :Тянсан ,小儿经 :تِيًا صًا )古称敦薨之山 [1] 。是亚洲 中部最大的一条山脉 ,横亘中国 新疆 的中部、吉尔吉斯斯坦 和乌兹别克斯坦 ,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 等四國。古名白山,又名雪山,冬夏有雪。故名,匈奴 谓之天山,漢朝 稱之爲北山 ,唐朝 时又名折罗漫山,天山山脈长约2500km,宽约250~300km,平均海拔约5km。最高峰是托木尔峰 ,海拔为7439m,在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 边界[2] ;第二高峰是汗腾格里峰 海拔6995m,在中国,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交界处[3] ;博格达峰 的海拔5445m,在中国境内。前两者是前苏联雪豹登山奖必要五峰之二[4] 。中亞的三条大河——锡尔河 、楚河 和伊犁河 都发源于此山。天山山脉把新疆分成两部分:南边是塔里木盆地 ;北边是准噶尔盆地 。天山由东西走向的褶皱断块山组成,山间有陷落盆地,如哈密盆地 、吐鲁番盆地 ,西部有伊犁 谷地 。
位于乌鲁木齐市 以东的博格达峰 海拔5445米,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称它“雪海”。位于博格达峰山腰的天池 ,清澈透明,是新疆著名的旅游胜地。目前,博格达峰自然保护区已纳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托木尔峰 ,海拔7439米,是天山的最高峰,登山界一般承认1956年阿巴拉科夫首次登顶成功[5] ,但也有说1938年已有苏联登山队登顶[6] ;1975年7月25日首个中国登山队登顶成功。
地理位置 [ 编辑 ]
天山东西横亘2500余公里,南北宽度250-350公里,在中国境内绵延1700千米,占地57万多平方公里,占新疆全区面积约1/3,主脉西起中国-哈萨克-吉尔吉斯三国交界的汗腾格里峰 、哈尔克他乌山 (Halketawu Mountains)东至那拉提山 (Narat Range)。整个天山山系由3列山脉组成,由北往南分别称为北天山-东天山、西部天山-中天山和南天山。(也有一说北天山-东天山 为北天山,西部天山-中天山 为中天山)。
北天山西起哈萨克塔尔迪库尔干 经中哈边界 的准噶尔阿拉套 进入中国境内科古尔琴山 、博罗科努山 东至萨阿尔明山 ,东天山西起博格达峰 、巴里坤山 (Barkol Mountains)、托木尔提峰 东至哈尔里克山 (Karlik Mountains)。西部天山西起乌兹别克-哈萨克-吉尔吉斯边界的塔拉斯阿拉套 之后进入吉尔吉斯境内的吉尔吉斯阿拉套 、昆格阿拉套 东至哈萨克-吉尔吉斯边界外伊犁阿拉套 。中天山西起哈萨克Ketmen Ridge 、东至中国境内乌孙山 (阿拉喀尔山)。南天山北支西起吉尔吉斯泰尔斯凯山脉 东至汗腾格里峰 。南天山南支西起帕米尔高原 北缘的中国-吉尔吉斯伊尔克什坦口岸 在乌恰县 与费尔干纳山 会合沿中吉边界 、经托木尔峰 、汗腾格里峰 进入中国境内经木扎尔特达坂 、哈尔克他乌山 后分南北二支、北支东至那拉提山 、南支经铁力买提达坂 、霍拉山 ,东至库鲁克塔格山 。天山山体由山地、山间盆地和山前平原三部分组成。
天山横亘新疆全境,跨越喀什地区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阿克苏地区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吐鲁番市 、哈密市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石河子市 、昌吉回族自治州 、乌鲁木齐市 等多个地州市,是准噶尔盆地 和塔里木盆地 的天然地理分界,南北被塔克拉玛干沙漠 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环抱。
地质地貌 [ 编辑 ]
天山属于比较年轻的山系,形成距今约二三百万年前。距今约1200-200万年前,天山在其演化中发生较为突出的变化,东西向分布,条状隆起,形成今天的规模。同时吐鲁番盆地 也在此次演化中形成,并由于断裂后的长期沉降 ,成为中国海拔最低的地方。天山山地现代地貌过程从山顶到山麓,依次为:
常年积雪和现代冰川作用带。位于海拔3800米—4200米以上的冰雪覆盖的极高山带。据统计,天山拥有现代冰川近7000条,面积达1万平方千米。
霜冻作用带。位于海拔2600米—2700米以上的山区,堆积了大量古代冰川沉积物,并保留了多种冰川侵蚀地形——古冰斗、冰槽谷、冰坎等。负温期长达半年,仅于盛夏解冻。
流水侵蚀、堆积带。位于海拔1500米—2700米(或2800米),河网密布,河谷阶地发育。
干旱剥蚀低山带。位于海拔1300米—1500米以下,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南坡位于海拔1700—2000米以下,年降水量100—150毫米,外营力以干燥剥蚀作用为主,南坡尤盛。
氣候植被 [ 编辑 ]
天山是全球唯一由巨大沙漠夹持的大型山脉,以深居内陆的地理区位、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山盆相间的地貌格局、众多的冰川河流、特殊的生物区系和生态过程等诸多自然特征,成为全球温带干旱区大型山地生态系统的最典型代表。天山拥有全球温带干旱区最为典型完整的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反映了温带干旱区山地生物多样性和生物生态过程受海拔、坡向与坡度的水热空间变化影响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
天山山地气候年中明显分成冷、暖两季。冷季天气多晴朗,3000米以下的山地、盆地和谷地积雪深厚,且多雾霜。暖季(夏季)海拔3000米以上多雨雪。3000米以下气候凉爽。在天山山地,特别在天山西段,冬季往往形成明显的逆温层结。逆温产生于10月,消失于翌年4月。以1月份的层结为最大,达3000米左右。天山山地的年降水量,同一山坡自西到东,逐渐减少;山地迎风坡(北坡)多于背风坡(南坡);山地内部盆地或谷地少于外围山地。位于天山内部的巴音布鲁克 盆地海拔2438米,年降水量仅2762毫米,比同高度的山地少。天山北坡的年均降水量多在500毫米以上。其中以西段的中山森林带最多,达1139.7毫米(1970年记录)。海拔接近海平面的托克逊 年降水量最少,只有6.9毫米。降水季节变化很大,最大降水集中在5、6两月,以2月份最少。
天山南麓和北麓的植被分布不同,北坡由山脚至山顶植被依次为山地草原,山地草甸草原,针叶林,高山草原,高山垫状植物,积雪冰川。南坡由山脚至山顶依次为:荒漠、荒漠草原、干旱山地草原、山地草原、剥蚀高山、积雪冰川。
主要山峰 [ 编辑 ]
世界遗产 [ 编辑 ]
在2013年召开的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新疆天山 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 的自然遗产名录[7] 。列入范围包括阿克苏 的托木尔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的喀拉峻 -库尔德宁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的巴音布鲁克 和昌吉回族自治州 的博格达 四个区域[8] 。在2016年召开的第40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位于吉爾吉斯斯坦 、烏茲別克斯坦 和哈薩克斯坦 的西部天山 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 的自然遗产名录[9] 。
此区域曾为古代游牧民族的活动场所,今天留下了许多草原石人雕像。还有大量岩画、墓葬群。
20世纪50年代,中国作家碧野 曾多次来天山地区采风,并创作出《天山景物记》等作品。
参考文献 [ 编辑 ]
文化遺產 自然遺產
1490 A :西部天山 (烏茲別克境內有2處,合共13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