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之瑜: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刪無可查證來源內容
內容擴充
第49行: 第49行:
url=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4/1/5/5/101415520_4.html?coluid=33&kindid=2411&docid=101415520&mdate=0817085753|
url=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4/1/5/5/101415520_4.html?coluid=33&kindid=2411&docid=101415520&mdate=0817085753|
accessdate=2010-10-17}}</ref>
accessdate=2010-10-17}}</ref>
他在本體論上推崇[[李登輝]]能運用[[京都學派]][[西田幾多郎]]哲學中關於無的場所(place of nothingness)理論,<ref>{{cite web | title=亞洲是什麼:在奴性空間與普遍場所之間|
url=https://speech.ntu.edu.tw/sng/ci/index.php?c=User&m=vod_search&srh_PID=1&film_sn=1382&show=1&s_key=%E4%BA%9E%E6%B4%B2%E6%98%AF%E4%BB%80%E9%BA%BC|
accessdate=2010-12-26}}</ref>
<ref>{{cite web | title=石之瑜,黃威霖,張芝瑾,黃鈺淳,陳鼎尹,黃欣婷,在中國的滿洲看見西田幾多郎的場所:兼與泰戈爾文明觀的比較,政治科學論叢 48 (2011): 109-138. |
url= http://politics.ntu.edu.tw/psr/?post_type=chinese&p=431 |
accessdate=2012.01.31}}</ref>
因而變化多端地實踐自我。相較於後現代主義作家以解構群體意識作為個體能動性的展現,石之瑜的實踐論則主張以解構自我進入群體作為能動性的過程,是傳承儒家的後現代作家(postmodern Confucian)。<ref>石之瑜,超級濫打兄弟開啟後(現代)儒(家)政治學的可能性,思與言 39, 4 (2001.12): 83-105。</ref>
學界有評之為「玩致命遊戲的博弈者」。<ref>徐振國,無法確定是敵是友,序於石之瑜,後現代的政治知識,台北:元照,2002r</ref>



==政論==
==政論==
第71行: 第80行:
url=http://politics.ntu.edu.tw/RAEC/act04.php |
url=http://politics.ntu.edu.tw/RAEC/act04.php |
accessdate=2013-11-15}}</ref>
accessdate=2013-11-15}}</ref>
學位論文的導生除來自中山大學與台灣大學之外,另有政治大學、東吳大學、國防大學、淡江大學、台北藝術大學、師範大學、杜賓根大學、丹佛大學等校。接受指導者除本地學生外,來自韓國<ref>李民瑩,韓國的反共國策與『中蘇研究』</ref>
<ref>{{cite web | title=徐耿胤,恢復朝貢體系中的主體性-韓國學者全海宗與李春植的中國研究
url=http://politics.ntu.edu.tw/RAEC/comm2/Bian02.pdf|
accessdate=2012-9-13}}</ref>
、日本<ref>森山裕子,日本愛知大學中國研究學程沿革</ref>
、馬來西亞<ref>{{cite web | title=李政賢,馬來西亞《光華日報》的中國認識-在華僑與華人兩種身份之間|
url=http://raec.igd.tw/act/thesis/no.23.pdf|
accessdate=2011-09-24}}</ref>
、印尼<ref>賴劍文,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ref>
、越南<ref>周功輝,在勢力範圍外──文獻觀點的越中關係分析,1975-1991</ref>
<ref>{{cite web | title=阮懷秋,從邊緣看大國︰越南《中國研究》期刊對越中關係的認識|
url=http://raec.igd.tw/act/thesis/no.19.pdf |
accessdate=2012-1-25}}</ref>
、蒙古<ref>其木格,蒙中關係與蒙古國的中國認識──從獨立到加入聯合國</ref>
<ref>朱小艾,蒙古國的漢學發展與中國認識</ref>
、德國<ref>郭子易:在規範性大國與文明種族主義之間:歐盟對華武器禁運的人權論述</ref>
<ref>{{cite web | title=Hung-jen Wang, The Rise of China and Chines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cholarship, Lanham: Lexington, 2013|
url=http://www.amazon.com/International-Relations-Scholarship-Challenges-Development/dp/0739178504|
accessdate=2013.09.30}}</ref>
、荷蘭<ref>羅子歡:作為慾望途徑的中國-資本主義在台灣的文化霸權</ref>
、美國<ref>{{cite web | title=Rey Ching Lu, Chinese Democracy and Elite Thinking, London: Palgrave, 2011|
url=http://www.palgraveconnect.com/pc/doifinder/10.1057/9780230117617|
accessdate=2012-03-06}}</ref>
<ref>{{cite web | title=Chiung-chiu Huang, Harmonious Intervention: China’s Quest for Relational Security, London: Ashgate, 2014 |
url=http://www.ashgate.com/isbn/9781409464877|
accessdate=2013-10-06}}</ref>
、大陸與香港<ref>馮卉然:在國際化中的中國:加籍香港學者崔大偉及其猶太思想</ref>
等地。


===社團===
===社團===

2013年11月24日 (日) 07:51的版本

石之瑜
出生1958年8月8日
居住地台北
国籍 中華民國
母校國立臺灣大學(學士)
哈佛大學(碩士)
丹佛大學(博士)
奖项2000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學術獎
2001至2004年國家講座
國科會傑出獎三次
2007至2013年台灣大學講座教授
傅爾布萊特獎學金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中國研究、政治心理學文化研究
机构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

石之瑜(1958年),出生於台灣台北市,祖籍湘西苗族,現任國立臺灣大學國立中山大學教授。畢業於台大政治系,是美國哈佛大學公共政策碩士與丹佛大學國際研究博士。曾為史丹福大學杜克大學普林斯頓大學杜倫大學日本中央大學蒂賓根大學訪問學者。

專長中國研究政治心理學文化研究,近年致力於分析中國學的知識社群文化。[1]

學術

石之瑜(Chih-yu Shih)研究論述甚多,目前包括中文專書五十餘本,英文專書與編著十餘本,集兩冊,中英文期刊論文數百篇。這些學術著作的內容涵蓋社會科學各個領域,對美國主流學術思想批判尤其強烈。同時,石之瑜對臺灣學術體制的批判與實踐受到媒體注目,2006年曾拒絕臺灣大學授與榮譽至高的「終身特聘教授」(life-time distinguished professor)。[2]

思想

石之瑜出版社會科學知識論,主張應該做到廣(multisited)、遠(long-term)、深(deep)、微(Individualized),[3]將個體行為者放進時空脈絡 (contextualized),以全面與深層的自我解構(self-deconstruction),出入不同的群己關係。[4]

石之瑜的學術主張從群己關係出發。他提出人事權(personnel)、政策權(policy making)與調和權(reconciliation)等三權分開的中國憲政主義(Chinese constitutionalism),[5]以處理自由主義與儒家文化的銜接。他提出中國式外交是關係外交(face diplomacy),[6]其中雙邊關係重於多邊關係;中國式戰爭是面子戰爭(symbolic war);[7]中國式全球治理是自我治理(self-governance),[8]且是治亂循環論意義中的「治」(governability),不是歐美話語中的「治理」(governance)或「治理性」(governmentality)意義中的「治」。他解構中共少數民族政策中的公民文化,主張中國兩字是時間(temporal)觀念,不是疆域(spatial)概念。[9]他認為中國模式(China model)就是凡事大家共同參與(mobilized participation);他也推崇天下 (tianxia) 的世界觀。他的國家理論從本體論出發,一方面主張人民有投降的權利,在兩岸同時發表 [10];但另一方面,他支持以救亡圖存與抵抗強權為內涵的自發性愛國主義,批評對愛國主義的動員或解構 。[11] 他在本體論上推崇李登輝能運用京都學派西田幾多郎哲學中關於無的場所(place of nothingness)理論,[12] [13] 因而變化多端地實踐自我。相較於後現代主義作家以解構群體意識作為個體能動性的展現,石之瑜的實踐論則主張以解構自我進入群體作為能動性的過程,是傳承儒家的後現代作家(postmodern Confucian)。[14] 學界有評之為「玩致命遊戲的博弈者」。[15]


政論

石之瑜常在兩岸三地媒體發表評論,政論文章散見《中國評論》、《聯合報》、《聯合早報》、《中國時報》等,其批判對象包含日本美國中國國民黨本土派、民主進步黨,在思想上針對民粹主義民族主義臺灣獨立思想、美式民主進行抨擊,其中就臺灣統獨立場不斷錯置所帶來的身份認同與文化迷亂現象多所著墨。是兩岸著名的政論家,曾發表《Democracy Made in Taiwan》一書探討台獨思潮與民主的關係。

2009年轟動全台的郭冠英辱台言論事件中,獨排眾議公開為網路匿名言論權辯護,認為整件事是「中國歷史上層出不窮的文字獄」的重演,也指出馬英九即使「願意泰半接受台獨史觀」[16],仍不能取信於親台獨的選民。

中國憲政之爭

針對中國思想界爭論憲政是否適合中國國情的問題,石之瑜認為中國的政治濫權與歐美的政治濫權不同。歐美的濫權是利用制度的權力壓迫政敵或剝削弱勢,而中國的政治濫權是道德濫權,是虛構的超凡入聖的領導人受到擁護,由民眾根據政治正確的期望壓迫被當成政治不正確的代罪羔羊,因此不能靠制衡的制度有效限制。中國憲政主義的有限政府思路,首先應設計限制道德濫權的制度。[17]

評九月政爭

石之瑜於2013年9月13日認為,[18]

  • 馬英九是在藉由官方機構遂行黨紀,進而影響權力分立
  • 馬英九與發言人親自以政府公職身分處理黨內紀律問題,並間接影響民意機關的人事與結構是黨政不分。藍綠陣營之間若說有共識,首先就是黨政不分。陳水扁甚至在競選時公告誰將要被抓。
  • 馬英九的發言人不但逐字逐句公開監聽文,還形容當事人的情感,擔心記者聽眾不了解。如此以發言人身分步步引導,目的是維護黨紀,這就是黨政不分。
  • 在憲政層次上,臺灣既有的律師教育著重工具性,輕忽根本性,陳水扁與馬英九同受其利,因此他們對憲政缺法從心底產生的敬畏之心。在近代中國歷史上,也沒有所謂制憲諸公建立的傳統,只有強人政治與強國保種的願望。對兩位領導人而言,教科書上說憲法是根本大法的說法,充其量是考試時必須背誦的標準答案,並非在政治生活中起警惕作用的思想價值。

指導

學位

自從2005年起,石之瑜指導的博、碩士論文均屬於中國學的知識社群研究計畫。[19] 學位論文的導生除來自中山大學與台灣大學之外,另有政治大學、東吳大學、國防大學、淡江大學、台北藝術大學、師範大學、杜賓根大學、丹佛大學等校。接受指導者除本地學生外,來自韓國[20] [21] 、日本[22] 、馬來西亞[23] 、印尼[24] 、越南[25] [26] 、蒙古[27] [28] 、德國[29] [30] 、荷蘭[31] 、美國[32] [33] 、大陸與香港[34] 等地。

社團

石之瑜長期指導兩項社團活動:中國大陸事務學會 (1991-- ),前身為中國與大陸事務學會[35] 與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籃球社(1991-2007),並曾獲得十次全國盃賽冠軍 [36]

外部連結

註釋

  1. ^ 石之瑜 «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 國立臺灣大學. [2013-8-19]. 
  2. ^ 喻文玟. 教授石之瑜 拒絕台大終身特聘. 聯合報. 2006-11-23. 
  3. ^ 《社會科學方法新論》(台北:五南,2003)
  4. ^ 〈自由主義/者在臺灣身分中的處境-成為自由人?〉,《展望與探索》4, 1(2006): 22-40。
  5. ^ 石之瑜,〈魚與熊掌不可得兼——本土憲政主義中的德治與權力〉,收於 明居正、高朗主編,《憲政體制新走向》(台北,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 2001),頁53-95。
  6. ^ The Spirit of Chinese Foreign Policy: A Psychocultural View (London: Macmillan, 1990)
  7. ^ Symbolic War: The Chinese Use of Force, 1840-1980 (Taipei: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1993)
  8. ^ "Preaching Self-Responsibility: The Chinese Style of Global Governanc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22, 80: 351-365.
  9. ^ Negotiating Ethnicity in China: Citizenship as a Response to the State (London: Routledge, 2001)
  10. ^ 繁體字版見,石之瑜,「基進和平︰面對戰爭發言的權利」,遠景基金會季刊,第5 卷第3 期(2004 年),頁1~26; 簡體字版見,程偉主編 國際環境與中國和平發展:和平發展與多邊外交 (遼寧大學出版社, 2006),頁211-227。
  11. ^ 中國人為什麼願意愛國. [2010-10-17]. 
  12. ^ 亞洲是什麼:在奴性空間與普遍場所之間. [2010-12-26]. 
  13. ^ 石之瑜,黃威霖,張芝瑾,黃鈺淳,陳鼎尹,黃欣婷,在中國的滿洲看見西田幾多郎的場所:兼與泰戈爾文明觀的比較,政治科學論叢 48 (2011): 109-138.. [2012.01.31]. 
  14. ^ 石之瑜,超級濫打兄弟開啟後(現代)儒(家)政治學的可能性,思與言 39, 4 (2001.12): 83-105。
  15. ^ 徐振國,無法確定是敵是友,序於石之瑜,後現代的政治知識,台北:元照,2002r
  16. ^ 石之瑜:郭冠英事件的真相是什麼?,中國時報
  17. ^ 石之瑜:兩岸應共同探究中國精神的憲政,聯合早報 - 2013年10月22日
  18. ^ 石之瑜:馬英九是在公然違憲 與陳水扁無分軒輊_台灣頻道_鳳凰網 - 2013年09月13日
  19. ^ 「思想與中國」研究所學程. [2013-11-15]. 
  20. ^ 李民瑩,韓國的反共國策與『中蘇研究』
  21. ^ 徐耿胤,恢復朝貢體系中的主體性-韓國學者全海宗與李春植的中國研究 url=http://politics.ntu.edu.tw/RAEC/comm2/Bian02.pdf}-.  参数|title=值左起第33位存在換行符 (帮助);
  22. ^ 森山裕子,日本愛知大學中國研究學程沿革
  23. ^ 李政賢,馬來西亞《光華日報》的中國認識-在華僑與華人兩種身份之間 (PDF). [2011-09-24]. 
  24. ^ 賴劍文,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25. ^ 周功輝,在勢力範圍外──文獻觀點的越中關係分析,1975-1991
  26. ^ 阮懷秋,從邊緣看大國︰越南《中國研究》期刊對越中關係的認識 (PDF). [2012-1-25]. 
  27. ^ 其木格,蒙中關係與蒙古國的中國認識──從獨立到加入聯合國
  28. ^ 朱小艾,蒙古國的漢學發展與中國認識
  29. ^ 郭子易:在規範性大國與文明種族主義之間:歐盟對華武器禁運的人權論述
  30. ^ Hung-jen Wang, The Rise of China and Chines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cholarship, Lanham: Lexington, 2013. [2013.09.30]. 
  31. ^ 羅子歡:作為慾望途徑的中國-資本主義在台灣的文化霸權
  32. ^ Rey Ching Lu, Chinese Democracy and Elite Thinking, London: Palgrave, 2011. [2012-03-06]. 
  33. ^ Chiung-chiu Huang, Harmonious Intervention: China’s Quest for Relational Security, London: Ashgate, 2014. [2013-10-06]. 
  34. ^ 馮卉然:在國際化中的中國:加籍香港學者崔大偉及其猶太思想
  35. ^ 丹佛大學著名校友石之瑜. [2013-10-15]. 
  36. ^ 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師資陣容專任教師. [2013-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