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射病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熱射病
Heat stroke
同義詞日射病,重症中暑[1]
噴水降溫是一種熱射病療法,圖為1943年一名在伊拉克接受噴水降溫的人
症狀體溫過高,皮膚發紅乾燥,但有時以汗水濕潤,頭痛,暈眩,意識不清,噁心[2]
併發症癲癇發作橫紋肌溶解症腎衰竭[3]
類型典型,勞力型[3]
肇因外部高溫,劇烈活動英語Exertion[3][4]
風險因子高齡,熱浪,高濕度,特定藥物,心臟病,皮膚屏障功能失調(皮膚病)[3]
診斷方法基於症狀[3]
相似疾病或共病抗精神藥物惡性症候群英語Neuroleptic malignant syndrome, 瘧疾, 腦膜炎[3]
治療迅速降溫,支持性治療[4]
預後死亡率<5%(運動誘發),可達65%(非運動誘發)[3]
死亡數每年> 600 人(美國)[4]
分類和外部資源
醫學專科急診醫學
ICD-11NF01.0
ICD-10T67.0
DiseasesDB5690
MedlinePlus000056
[編輯此條目的維基數據]
Heat stroke
類型體溫過熱heat stroke[*]
分類和外部資源
醫學專科急診醫學
ICD-11NF01.0
ICD-10T67.0
ICD-9-CM992.0
DiseasesDB5690
MedlinePlus000056
eMedicinemed/956
MeSHD018883
[編輯此條目的維基數據]
Heat exhaustion
類型體溫過熱heat stroke[*]
分類和外部資源
醫學專科急診醫學
ICD-11NF01.0
ICD-10T67.3- T67.5
ICD-9-CM992.3-992.5
DiseasesDB5690
MedlinePlus[1]
eMedicineemerg/236
MeSHD006359
[編輯此條目的維基數據]

熱射病(英語:heat stroke)是一種受室外空氣的高溫多濕或陽光過久直接照射動物體、人體等造成體溫異常升高不降所引起的最嚴重中暑。熱射病患者病情危急,死亡率較高。

熱射病的起因及應對[編輯]

熱射病的直接起因是由於產熱和受熱超過散熱,引起體內熱蓄積,體溫不斷升高,使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溫熱中樞)功能障礙,導致熱平衡失調和體溫升高,體溫調節機能喪失。熱射病會產生高度的意識障礙,體溫上升至40℃以上,不明顯地流汗,皮膚乾燥。此時應緊急入院,並且儘快進行冷卻療法。頭部受日光直接暴曬引起的熱射病,又稱日射病(sun stroke)。

病發原因[編輯]

環境[編輯]

  • 溫度比起前一天急升
  • 溫度高,而且當天潮濕
  • 一向在室內工作的人,突然到室外工作
  • 工作日程開始的數天容易發病

因素[編輯]

  • 5歲以下的幼兒
  • 65歲以上的高齡者
  • 身型較大者
  • 有脫水傾向的人(例如:下痢)
  • 有發燒的人
  • 睡眠不足

預防方法[編輯]

  • 在進行會為內臟(例如:胃)帶來負擔的運動前,盡可能攝取更多的水分。
  • 不斷地補給因發汗而流失了的水分和鹽分,例如:飲用運動飲料
  • 保持充足睡眠。
  • 工作與休息間取得適當平衡。
  • 降低體溫的方法:避免太陽照射、確保通風良好、電風扇儘量向著工作地方、開一點點冷氣、把風弄進工作服裡面、使用蓄冷劑等等。
  • 一個人工作容易發生意外而不被外界知曉,多人工作則可儘早發現意外。
  • 不要長時間在太陽下照射。 
  • 外出時應穿着淺色系的寬鬆衣服,並戴上遮陽帽或遮陽傘以阻擋日光直射。

發生時的應急措施[編輯]

  • 飲用口服補充水沖劑或運動飲料等等。但有必要注意因為喝大量冷的東西的話可能升致胃痙攣。同時,因為運動飲料的鈉濃度較低,在出現脫水症狀的時候飲用反而可能引起水中毒。特別對於幼兒等需要特別注意,最佳選擇是口服補充水沖劑。
  • 用噴霧往全身淋水。一口氣澆水的話有可能會休克,把冷的罐裝果汁或冰枕等等放在腋下,令動脈集中的部分冷卻。
  • 協助病人在涼快的地方休息。樹蔭、有冷氣的地方等等,如果可以,最好幫他鬆開衣服。如果附近沒有那樣的地方,應儘早找到那樣的地方。
  • 儘快通知醫院。保持鎮定召喚救護車。大聲救助。
  • 即使沒出汗,體溫也不高,也有可能是因脫水而無法流汗。

關聯項目[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Herrick RT. Heat illness in the athlete: siriasis is serious. Alabama Medicine. April 1986, 55 (10): 28, 33–28, 37. PMID 3706086. 
  2. ^ Warning Signs and Symptoms of Heat-Related Illness. www.cdc.gov. [2017-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13) (美國英語).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Leon LR, Bouchama A. Heat stroke. Comprehensive Physiology. April 2015, 5 (2): 611–647 [2023-07-09]. ISBN 9780470650714. PMID 25880507. doi:10.1002/cphy.c140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5). 
  4. ^ 4.0 4.1 4.2 Gaudio FG, Grissom CK. Cooling Methods in Heat Stroke. The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April 2016, 50 (4): 607–616. PMID 26525947. doi:10.1016/j.jemermed.2015.09.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