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陽鎮 (淅川縣)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九重鎮
坐標:32°41′50″N 111°47′34″E / 32.6972°N 111.7928°E / 32.6972; 111.7928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上級行政區淅川縣鄧州市
村級區劃單位數
面積
 • 總計134 平方公里(52 平方英里)
人口
 • 總計5.4萬2,008年
 • 密度0.0403人/平方公里(0.104人/平方英里)
時區北京時間UTC+8
行政區劃代碼41 13 26 105
郵政編碼474450
電話區號+86 (0)0377

丹陽鎮,原名九重鎮,古稱九重堰,因九重水堰而得名。是中國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下轄的一個,在淅川縣的東南部,地處兩省四縣市(河南鄧州市、淅川縣,湖北丹江口市老河口市)結合部,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陶岔渠所在地,全鎮總面積134平方公里。[1]

歷史[編輯]

鎮名由來[編輯]

古人在這裏興修水利,建有九重水堰故稱九重堰。清代和民國時期的資料都將該地稱為九重堰[2][3]近代聲稱是蒙古人的後裔在此修建九重院而得名之說實為誤傳,這種謬傳是因的讀音近似造成的。

歷史沿革[編輯]

  • 古代為九重堰
  • 1958年建九重人民公社
  • 1972年前隸屬於鄧縣,之後劃歸淅川縣
  • 1984年改九重鄉
  • 1996年升格為九重鎮

民族[編輯]

九重境內居民以漢族人為主,分佈有少量蒙古族,元朝末年的公元1368年,朱元璋進攻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元惠宗妥懽貼睦爾北上逃回蒙古,元鎮殿四陀王也準備北逃之際,明軍將雁門關封鎖,無奈之下,慌忙南逃,途徑河南濮陽並與明軍再次一戰,但以失敗告終,四佗王在交戰中失蹤,孫子為保全性命,遣散了軍隊兵馬,渡過黃河,一路逃至鎮平晁陂鎮一帶,發現此地不宜隱蔽,於是又向西逃亡,直到在現在的九重鎮落腳,從此安居於此地。[4]1949年後,九重鎮的蒙古族人一直要求恢復自己的民族,在1982年人口普查後,經上級部門考證,使他們恢復了自己的民族。如今,這裏的蒙古族人分佈在19個自然村,約1200多戶5600餘人,經過幾百年的變遷,他們的習俗跟漢族已經沒有差別。[5]

名勝古蹟[編輯]


參見[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九重镇简介. 金農網. [2011-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23). 
  2. ^ 清代書籍《虞初續志彭—夫人家傳》中這樣的描述:「夫人姓王代,鄧州九重堰人。曾祖以吏為墊江主簿,父懋恕,貢士,為密雲令。」
  3. ^ 王輔. 《日军侵华战争》. 遼寧人民出版社. 1990. ///書中載:山田三郎少將指揮的第86旅團,以獨立步兵第385、第387大隊為基幹,由白河向西經穰東、高台廟、文渠集、半店、九重堰、泉店,攻向李官橋。
  4. ^ 南阳蒙古族历史与现状研究. www.xzbu.com. [2021-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2). 
  5. ^ 【本地简介】淅川县名镇之一~九重镇_腾讯新闻. 騰訊網. [2021-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