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鹗 (元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王鹗
初官员、史学家
主君金哀宗元世祖
姓名王鹗
百一
慎独老人
出生1190年
曹州东明
逝世1273年
  • 正大元年(1224年)进士
  • 正大元年(1224年)翰林应奉文字
  • 正大六年(1229年)归德府判官、行亳州城父令
  • 正大七年(1230年)同知申州事、行蔡州汝阳令
  • 天兴二年(1233年)尚书省右司都事、左右司郎中
  • 中统元年(1260年)—至元五年(1268年)翰林学士承旨
  • 《应物集》四十卷
  • 《论语集义》一卷
  • 汝南遗事》四卷

王鹗(1190年—1273年),字百一(一作百翼),[1]晚年自号慎独老人曹州东明县人,之际官员、史学家。

生平[编辑]

王鹗的曾祖父王成,祖父王立,父亲王琛。王鹗初生时,有大鸟停止在其家庭院,同乡先生张奫说︰“也。是儿其有大名乎!”于以鹗命名。[2]年幼聪悟,每天读书一千余字,长大后擅长词赋。

金哀宗正大元年,中进士第一甲第一人出身,获授应奉翰林文字。任职期间,时人对王鹗的作风颇有微辞。[3]六年,授归德府判官,行亳州城父令,颇有政绩。七年,改同知申州事,行蔡州汝阳令,声望出众。[4]丁母忧天兴二年,金哀宗迁都蔡州,并下诏命令武仙前来救援。金哀宗看见诏书,问是何人所作,尚书省右丞相完颜仲德回答说是王鹗,金哀宗说︰“朕即位时状元耶?”于是召见王鹗,起复,授尚书省右司都事,升左右司郎中。同年七月,金太祖金太宗以及后妃的画像安置在乾元寺。左宣徽使温敦七十五上奏应当用乐。金哀宗说:“乐须太常,奈何?”七十五说:“市有优乐,可假用之。”王鹗反对:“世俗之乐,岂可施于帝王之前?”于是终止此议。[5]三年,蔡州被蒙古南宋联军攻陷,王鹗将要被杀时,万户张柔因听闻王鹗的名声,于是救下王鹗,并且安置于保州

蒙古宪宗甲辰冬天,忽必烈派使者聘请王鹗。起程前,友人马云汉赠送王鹗孔子画像一幅。到达后,适值农历八月第一个丁日,王鹗请求忽必烈举行释奠礼,忽必烈欣然准许,此后春秋两季都按时举办。[6]王鹗进见,向忽必烈讲述《孝经》、《》、《》的内容,以及齐家治国的道理,古今事物的变化,每每至深夜才结束。忽必烈于是对王鹗说︰“我虽未能即行汝言,安知异日不能行之耶!”丙午年正月初一日食,忽必烈问王鹗应否接受新年祝贺,王鹗引用北宋富弼的说法,于是当日取消宴会,第二天才接受祝贺。[6]王鹗在漠北约两年,恳请回保州。忽必烈赐马给王鹗,并命近侍阔阔、柴祯等五人跟随王鹗学习。后来忽必烈命令王鹗徙居大都,并且赐居宅一所。王鹗曾向忽必烈请求说︰“天兵克蔡,金主自缢,其奉御绛山焚葬汝水之傍,礼为旧君有服,愿往葬祭。”忽必烈许可。王鹗到蔡州,而金哀宗墓被汝水所淹没,于是具备牲酒,设立金哀宗的神位,并为之哭丧。庚戌春天,宪宗征召王鹗,访问军国大计,王鹗应对称旨。宪宗将要委以政事时,王鹗推辞而回。[7]

元世祖即位并建元中统,授王鹗为翰林学士承旨,负责裁定制诰典章。二年六月,与窦默在元世祖面前反对王文统担任宰相,并推荐许衡,世祖只好作罢。[8]王鹗请开置史局编修实录,附带编修两朝史书;又请求朝廷仿效唐朝宋朝广招学士。元世祖均听从王鹗所奏。此后王鹗又奏请设立十道提举学校官。至元元年,加资善大夫。同年六月乙巳,召王鹗前往上都。八月丙辰,与刘秉忠张文谦商挺一道建言︰燕王真金既已有“署敕”的权力,应该在中书省另外设置幕位,每月两次进省处理朝政;另外,应委任李槃为皇子忙安的说书官,高道为南木合的说书官。[9]四年九月,王鹗请立选举法,元世祖下旨讨论,但遭到诘难,最终搁置。[10]

有人上奏说宰相任非其人,元世祖下诏议论可以胜任宰相的大臣。阿合马希望得到宰相之位,又有大臣支持,而其他朝臣都不敢明言反对。王鹗说︰“吾以衰老之年,无以报国,即欲举任此人为相,吾不能插驴尾矣。”但阿合马最终获任相职。五年,王鹗致仕,元世祖诏命终身给以廪禄,朝廷有大事,则派使者询问他的意见。十年八月,王鹗去世,享年八十四岁。元世祖听闻后颇为叹息,并问王鹗临终遗言,亲人以丧礼不用佛教道教仪式和纸钱回答。十五年九月,朝廷听从和礼霍孙张文谦的奏请,赠王鹗文康。[11]

王鹗生性平易近人,文章不事雕琢,主张“学者当以穷理为先,分章析句,乃经生举子之业,非为己之学也”。王鹗的著作,除了《汝南遗事》四卷由清朝四库全书馆从《永乐大典》辑出外,《论语集义》一卷、《应物集》四十卷均已亡逸。王鹗无子,以女婿周铎的儿子周之纲继后。之纲最终任翰林侍讲学士。

史学贡献[编辑]

王鹗以金朝遗民入仕元朝,十分注意收集、保存金代史料。金朝灭亡后、蒙古宪宗五年之间,王鹗完成《汝南遗事》四卷。[12]该书所记始于天兴二年六月六日金哀宗决定迁都蔡州,终于次年正月五日蔡州被蒙古、南宋联军合围之时,共计一百七条。由于王鹗亲历其事,所以其记述颇为详确。

在忽必烈尚未称帝之时,王鹗数次进言留心金朝史事,并推荐杨奂元好问李冶等人负责编修,未果。中统二年,王鹗上奏说︰“自古帝王得失兴废,班班可考者,以有史在。我国家以威武定四方,天戈所临,罔不臣属,皆太祖庙谟雄断所致,若不乘时纪录,窃恐岁久渐至遗忘。金实录尚存,善政颇多;辽史散逸,尤为未备。宁可亡人之国,不可亡人之史。若史馆不立,后世亦不知有今日。”[7]于是朝廷设立翰林国史院,右丞相史天泽监修国史,左丞相耶律铸、平章政事王文统监修辽、金史。[13]当时元好问、杨奂已死,王鹗又招纳李冶、李昶、王磐徐世隆、徒单公履、郝经、高鸣、杨恕、孟攀麟、王恽、雷膺、周砥、胡祗遹孟祺阎复刘元等人入国史院,号称“凡前金遗老,及当时鸿儒,搜抉殆尽”。[7]

王鹗曾亲笔作《金史大略》交付王恽,拟定《金史》帝纪、列传、志书等卷秩体例,三品及以上官员必须要名声、事迹出众,才可写入列传。又吩咐王恽︰“太史张中顺,金一代天变皆有纪录。就此公未老,可亟与论定,亦是志书中一件难措手者。切念。”[14]

王鹗最终所定《金史》大纲如下︰

《金史》王文康公定夺。此王状元先生时为承旨学士。

帝纪九

 太祖 太宗 熙宗 海陵庶人 世宗 章宗 卫绍王实录阙。 宣宗 哀宗实录阙。

志书七

 天文五行附。 地理边境附。 礼乐郊祀附。 刑法 食货交钞附。 百官选举附。 兵卫世袭附。

列传旧实录三品已上入传,今拟人物英伟,勋业可称,不限品从。

 忠义 隐逸高士附。 儒行 文艺 烈女 方技 逆臣忽沙虎 诸王后妃开国功臣在先。[15]

王鹗又数次写信指示王恽修史工作︰

“王相修史事,宜急不宜缓。多半采访,切恐老人渐无。费用不可惜,当置历令一人专掌。以后打算。”

“元裕之、萧公弼奏用银二千定,今即编修书写请俸、饮食、纸札费用。若作定撰,三五百定都了。”

“采访文字,令言者旌赏,隐者有罚。仲谋所宜着心。编修且要二员,直须选择魏太初、周干臣。”云云。

“本把合用儒人兼管,不宜用他色目。如他日同修、编修人来,房屋决少,目今便合商议起盖。盖下房屋,都在文庙,已后也得用。谓如仲谋兼编修,徒单云甫受直学士兼同修,李仁卿学士兼同修。胡绍开年小也,宜唤去。比至定俸,且与批支。若家小来更好,都交文庙里住。史事早成,其他不预史事者在于文庙,自当退去。此明年话也,仲谋宜知之。书写、典史、杂使,以后必须用。谓文字未集,且定编修二人。若踏逐书写二名,更佳。杂使亦不可阙,将来院官不要人使唤。”中统二年示。[16]

中统三年,元世祖下令王鹗聚集臣僚商议史事,王鹗等人奏请将先朝事迹记录下,并且移交史馆。[17]四年,王鹗又请求采访蒙古太祖的事迹交付史馆。[18]至元元年,元世祖“敕选儒士编修国史,译写经书,起馆舍,给俸以赡之”。[19]

后来脱脱领衔编修《金史》,除了金朝实录及国史外,便多依据王鹗等人的成果。例如《金史》的哀宗本纪、乌古论镐、完颜仲德、张天纲、蒲察官奴、王宾、石抹世𪟝、国用安、武贤、温敦昌孙、乌林答胡士、武亢、乌古论黑汉、内族完颜娄室三人、乌古论先生、完颜赛不等传及食货志的部分内容便是取材自《汝南遗事》。[20]此外,《金史‧卫绍王纪》赞语也说明王鹗所采史料的来源︰“皇朝中统三年,翰林学士承旨王鹗有志论著,求大安崇庆事不可得,采摭当时诏令,故金部令史窦祥年八十九,耳目聪明,能记忆旧事,从之得二十余条。司天提点张正之写灾异十六条,张承旨家手本载旧事五条,金礼部尚书杨云翼日录四十条,陈老日录三十条,藏在史馆。条件虽多,重复者三之二。惟所载李妃完颜匡定策,独吉千家奴兵败,纥石烈执中作难,及日食、星变、地震、氛祲,不相背盭。今校其重出,删其繁杂。《章宗实录》详其前事,《宣宗实录》详其后事。又于金掌奏目女官大明居士王氏所纪,得资明夫人援玺一事,附着于篇,亦可以存其梗概云尔。”[21]

参考文献[编辑]

注释[编辑]

  1. ^ 刘祁︰《归志潜》卷第九,崔文印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第99页;卷第十,第108页。
  2. ^ 参见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第十二《内翰王文康公》,云︰“始公之生,有大鸟鸣于庭,乡张先生奫号博物,见之曰:‘此鹗也。’因为制名,字曰百一,盖取鸷鸟累百不如一鹗之义,且语人曰:‘此子后有大名,当居百人之一。’迨及第,果魁百人。”(姚景安点校,中华书局,1995年,第237页。)
  3. ^ 当时雷渊李献能都在翰林学士院任职,与王鹗好尚不同,当时馆中风评说︰“凡在院诸公,有侯门戚里者,有秦楼谢馆者,有田夫野老者。”侯门戚里指雷渊结交权要,秦楼谢馆指李献能沈迷声色,田夫野老指王鹗为其同乡请托说情。(刘祁︰《归志潜》卷第十,崔文印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第108页。)王鹗是监察御史张特立的门生。张特立弹劾省掾高桢等受人请托、在娼家宴饮,向王鹗出示奏章草稿,一道商议。高桢等人不服争讼。省掾王宾亦牵涉在内,但张特立因为他是进士,所以没有弹劾他。于是朝省怀疑张特立与王宾私下勾结,也将两人一道治罪。王宾作诗说︰“王鹗既曾经手改,高桢自是着心攀。就中最苦张文举,收拾闲云返故山。”时人传以为笑。(刘祁︰《归志潜》卷第九,崔文印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第98—99页。)
  4. ^ 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第十二《内翰王文康公》,姚景安点校,中华书局,1995年,第237页。
  5. ^ 脱脱等︰《金史》卷三十九《乐上》,中华书局,1975年,第886—887页。
  6. ^ 6.0 6.1 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第十二《内翰王文康公》,姚景安点校,中华书局,1995年,第238页。
  7. ^ 7.0 7.1 7.2 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第十二《内翰王文康公》,姚景安点校,中华书局,1995年,第239页。
  8. ^ 宋濂等︰《元史》卷四《世祖一》,中华书局,1976年,第70页。
  9. ^ 宋濂等︰《元史》卷五《世祖二》,中华书局,1976年,第99页。
  10. ^ 宋濂等︰《元史》卷六《世祖三》,中华书局,1976年,第116页。
  11. ^ 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第十二《内翰王文康公》,姚景安点校,中华书局,1995年,第240页。
  12. ^ 赵梅春︰《王鹗〈汝南遗事〉成书年代辨》,《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第161—163页。
  13. ^ 宋濂等︰《元史》卷四《世祖一》,中华书局,1976年,第71-72页。
  14. ^ 王恽︰《玉堂嘉话》卷一,杨晓春点校,中华书局,2006年,第41页。
  15. ^ 王恽︰《玉堂嘉话》卷八,杨晓春点校,中华书局,2006年,第180—181页。
  16. ^ 王恽︰《玉堂嘉话》卷八,杨晓春点校,中华书局,2006年,第181—182页。
  17. ^ 宋濂等︰《元史》卷五《世祖二》,中华书局,1976年,第86页。
  18. ^ 宋濂等︰《元史》卷五《世祖二》,中华书局,1976年,第92页。
  19. ^ 宋濂等︰《元史》卷五《世祖二》,中华书局,1976年,第96页。
  20. ^ 任崇岳︰《王鹗与〈汝南遗事〉》,《驻马店师专学报(社科版)》,1990年第1期,第96—98页。
  21. ^ 脱脱等︰《金史》卷十三《卫绍王》,中华书局,1975年,第2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