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功戏 (香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厦村乡约甲午太平清醮大戏棚
盂兰胜会神功戏的戏棚

神功戏,泛指一切因神诞、庙宇开光、鬼节打醮、太平清醮及传统节日而上演的戏曲表演,是人﹑神共享的戏剧表演。神功是指为神做功德,平日的烧香、拜神、修建祭坛或庙宇的活动,都属于神功活动。百姓为了酬谢神恩、酬神祈福,神功戏是举行一连串庆祝活动之一,亦是当中的重点节目,一般都在为节庆而建立的大戏棚内演出。在广东一般称“神功戏”,而中国北方多称“社戏”(社戏一词中的“社”字指的是旧事奉社神之所在,另有一说“社”字为古代地区的一个小单位,社中演戏,即称社戏[1]),台湾称为“酬神戏”。

类别[编辑]

神功戏大致有庙会戏、节令戏、祠堂戏、喜庆戏、事务戏、平安大戏等这几种分类。最常见的是庙会戏,一般是在关帝北帝吕祖天后龙王城隍山神土地神等神祇诞辰时所演出的戏。对于这些神的祭祀活动一般都是当地神庙的重大活动,同时,在祭祀期间,当地神庙也会举行庙会进行庆祝。

在香港,神功戏多为粤剧、潮州戏及福佬戏[2]。每年约有600多台神功戏,每台4至5日,天后诞是神功戏的“旺季”,虽然正诞在农历三月廿三日,但前后一个月均有不同的乡村举办酬神活动。较为人熟悉的神功戏节庆还有盂兰胜会、太平清醮等。

发展[编辑]

北宋时长江下游地区已广泛举行庙戏“木偶戏”,上演时观众“秽谈群笑,无所不至,乡人聚观饮酒,醉又殴击”[3]。社戏的习俗已经传承多年了,从唐代诗人王驾所写的《社日》以及宋代诗人陆游所写的《春社(又)》中就可见,社戏的庆祝活动十分丰富。著名文学家鲁迅写过一篇小说《社戏》。

香港神功戏传承自岭南,与珠江三角洲地区一脉相承,早年曾演木偶戏,其后改演粤剧(广东大戏),一直沿用至今。神功戏是因应神诞、节庆或醮会,由地方团体筹组的活动,场地是因应每次演出而在当地临时搭建的戏棚,具有民俗仪式的性质,在香港市区和乡村有悠久的历史。

十九世纪的香港粤剧演出场合主要分为神功戏和“戏院戏”两种,“戏院戏”的演出场地较固定,而演出的台期较密集,并以门票收益作营运经费。七十年代,香港粤剧陷于低潮,“戏院戏”没落,当时很多粤剧工作者都需要改行以维持生计。但由于有神功戏的支持,让部分剧团可以继续演出,而粤剧的表演者,包括演员、乐师等,大多是自由身工作,有演出的时候才会“埋班”,所以每次的演出也会有不同的表演组合,神功戏成为当时粤剧演员的主要收入来源,让他们不须完全脱离粤剧舞台,维系粤剧的传统。

现在香港太平清醮盂兰胜会等酬神祈福活动中亦常见神功戏,由当地人筹集资金聘请戏班演出戏曲作为主要庆祝活动,场地支出都由主会包办,通常日场由新人担当主角,直到夜场才跟老倌同台演出,有助戏班培育二线演员(又名“二步针”)。老倌演出一晚可收得高达港币4万至10万元的报酬,剧班支出往往占节庆活动支出的一大部分。

戏棚布局[编辑]

剧棚内未端的舞台左右各设一道面向观众席的楼梯,棚面(即乐队)位于舞台左边。后台正中位置由六柱(即六位台柱)瓜分,从左至右,依次为小生、文武生、丑生、文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以布帐划开。六柱左右两边延伸开去的空间叫作“背仔”,供六柱以外的其他演员使用。前方留一条5至6呎放满衣箱、头饰和配件的通道,分为衣边和杂边,台左是衣边,主要放置衣箱,部分演员拥有“私伙”戏服的自家衣箱,六柱的衣箱靠放在最边一排,以前还会附加一把太平刀,据说是为了方便走火警时开路;杂边在台右,用来放道具靶子。两边背仔各连接一条走火通道。现代的戏棚一般均会设置多部音响、风扇、及灯光照明,公演潮剧时还会配上字幕方便观看。门前、台前有大量由主办及友好团体、居民和戏迷送赠的花牌。戏棚上挂着的大型花牌,一般均会由花牌公司循环再用。

神功戏主要为了娱神或答谢神祇,顺便才演给善信观赏。故戏台往往搭在庙宇正面,观众不许上前、太过靠近,只可以在两旁或后方看戏,可说神祇坐在贵宾席或者前面几排的席位。[4]但有时由于地理环境不许可,戏台不能面向寺庙时,剧团会在戏棚内临时竖立一个面向戏台的小型神龛,用作诸神的座位,让众神在神龛欣赏表演。传统盂兰胜会的戏棚面向天地父母棚(又称神棚),喻意表演神功戏供众神欣赏。潮剧的舞台结构跟粤剧稍有不同,一般粤剧后台设有两个出舞台位,舞台楼梯设在左右两旁;而潮剧和福佬剧的楼梯则搭建在舞台正前方,方便演出《落地送子》例戏。

以前观众席特别是公演潮剧时是分开男棚(左边)和女棚(右边),两边的坐位均需要收费,而中间“迫地”位置不用收费,可以站着免费睇戏。观众席一如剧院,通常会以20度角斜建上去,方便后排观众睇戏。

流程[编辑]

  1. 请神
  2. 拜先人(I)
  3. 拜地方菩萨
  4. 戏神华光天王
  5. 破台:如建戏棚之地未曾上演过粤剧,戏班便要破台(粤剧戏班规定在未完成破台仪式前,台前台后所有人均不准开口说话,否则不吉利);潮州人、鹤佬人则不论该地曾否做戏皆破台。[5]传统“破台”戏为《祭白虎》。[6]
  6. 丑生开笔,以朱砂笔在后台写上“大吉”二字。“吉”字的“口”一定要开口,以示吉利[6]
  7. 台口上香
  8. 例戏,依次序为贺寿(贺寿分《碧天贺寿[7]和《香花山大贺寿[8],以及相对简单的小贺寿,《香花山贺寿》只在华光诞时演出,碧天贺寿也只在特别日子才演,一般戏班只演小贺寿),《六国封相》(简称封相,只于首晚演出),《跳加官》(简称加官),《天姬送子》(简称送子。平日只演简单的送子,称小送子。正诞演大送子。特别节日时,在演戏换幕途中,演员会在师父神位前演送子,称后台送子)。
  9. 拜先人(II)
  10. 贺诞
  11. 还炮
  12. 抽/抢花炮
  13. 问杯选来年值理
  14. 竞投胜物
  15. 分猪肉、红鸡蛋
  16. 封台(送师)
  17. 送神

盂兰胜会神功戏在上演正场戏前,会先演一出长约半小时的《五福连》(即《十仙贺寿》、《加官》、《落地送子》、《李世民》及《团圆》)供神灵欣赏。

戏班师父[编辑]

广东传说,华光天王本为天庭火神。由于玉皇大帝觉得凡间戏棚十分吵耳,便派遣天王烧毁戏棚。可是,华光被戏棚内的表演所吸引,又看见平民十分欣赏,有点于心不忍。于是华光教导百姓烧香拜祭,以瞒骗玉皇大帝,逃过一场灾难,故戏班人称华光师父。

参考文献[编辑]

  1. ^ 参见《〈辞海〉1999年索引本(音序)》第1480页。
  2. ^ 陈守仁:《神功戏在香港:粤剧、潮剧及福佬剧》,香港:三联书店,1996 年。
  3. ^ 朱彧《萍州可谈》卷3。
  4. ^ Valerie Hansen(韩森)著,包伟民译:《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页71。
  5. ^ 中文大学:戏曲欣赏:第七讲:破台仪式──祭白虎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3-10-22.
  6. ^ 6.0 6.1 合晒合尺-戲棚故事(1). 2008-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4) (中文(香港)). 
  7. ^ 香港中文大学“戏曲资料中心”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6-06-22.
  8. ^ 香港政府新聞公報:戲神賀誕例戲《香花山大賀壽》(一九九八年十一月). [2015-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9).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