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卡累利阿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圖中白色部分為東卡累利阿,粉色為西卡累利阿
東卡累利阿的旗幟

東卡累利阿芬蘭語Itä-Karjala),又稱俄羅斯卡累利阿,位於卡累利阿地區的東部。

歷史[編輯]

根據1617年沙皇俄國瑞典王國之間簽訂的《斯托爾博沃和約》,瑞典將卡累利阿地區中的東正教信徒居住地區,包括白海卡累利阿奧洛涅茨卡累利阿地區,割讓給沙皇俄國。自此卡累利阿地區開始東西分治。西部被稱為西卡累利阿,芬蘭卡累利阿,或者瑞典卡累利阿。而東部的東卡累利阿的大部分成為現今俄羅斯卡累利阿共和國

19世紀,傾向於國家民族主義的芬蘭人黨主張東卡累利阿是「沒有被斯堪地那維亞人和斯拉夫人污染過的傳統波羅的芬蘭人的文化故鄉。」這一時期,芬蘭語言學家埃利亞斯·倫羅特白海沿岸的白海卡累利阿一帶收集了大量東卡累利阿地區居民的民間傳說、神話故事和民謠,在此基礎上創作完成了被譽為芬蘭民族史詩的《卡勒瓦拉》。

1808年,芬蘭被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占領,此後芬蘭脫離瑞典,成為沙皇俄國的自治大公國,稱為芬蘭大公國。1918年,俄羅斯爆發的十月革命及對德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簽訂後,芬蘭宣布獨立。在當時民族獨立的氣氛下,芬蘭的民族主義者曾提出建立一個包括從東卡累利阿往北全部地區的「大芬蘭主義」,並且這一提議曾得到大多數芬蘭人的贊同。由於俄國尚處在俄國內戰時期內,芬蘭政府借局勢混亂,曾試圖實現這一計劃。但由於俄國和英法各國注意到了這一動向並介入爭端,芬蘭最終放棄了嘗試。

然而,大芬蘭主義並沒有因此而消失。在之後蘇聯和芬蘭之間發生的繼續戰爭中,這一主張再次成為芬蘭人獲取東卡累利阿的動力。由於有德國在背後進行大量的兵力支援及財政援助,芬蘭軍隊越過冬季戰爭時被蘇聯侵占的領土,再次進入東卡累利阿,並占領了東卡累利阿的大部分地區。在繼續戰爭中,當地的大量俄羅斯人被芬蘭軍隊認定為敵方人員,關入勞改營中進行強制勞動,飽受折磨。在繼續戰爭結束之後,大芬蘭主義銷聲匿跡,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1918年,卡累利阿地區被分屬芬蘭和俄羅斯之後,布爾什維克迫於內戰和內政形勢,曾給與各個少數民族、包括東卡累利阿地區的波羅的芬蘭人很大的文化特權,承認他們的獨立文化和民族性。然而,布爾什維克統治鞏固之後,這些特權被一筆抹消。當地的波羅的芬蘭人受到了種種迫害,被迫放棄本身的文化,並被強制俄羅斯化。二戰德蘇戰爭時芬蘭作為納粹德國一方攻占了西及東卡累利阿,芬蘭政府將其芬蘭化,嘗試消除俄羅斯在卡累利阿的影響,蘇聯在1944年重新佔領。在蘇聯解體之後,東卡累利阿的波羅的芬蘭文化又出現了復興的趨勢。

參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