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努特·汉姆生
外观
(重定向自克努特·漢森)
克努特·汉姆生 | |
---|---|
出生 | 瑞典-挪威联盟奥普兰郡洛姆 | 1859年8月4日
逝世 | 1952年2月19日 挪威阿格德爾郡格里姆斯塔 | (92歲)
國籍 | 挪威 |
獎項 | 诺贝尔文学奖 1920 |
克努特·汉姆生(Knut Hamsun,1859年8月4日—1952年2月19日),挪威作家,192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主要作品有《大地的成长》、《神秘的人》、《飢餓》和《在蔓草丛生中的小径》等[1]。汉姆生被认为“过去的百年间(1890-1990)中最有影响力和最有创造力的文体家之一”[2]他的意识流和内心独白手法影响了托马斯·曼、弗朗茨·卡夫卡、马克西姆·高尔基、斯蒂芬·茨威格、亨利·米勒、赫尔曼·黑塞和厄内斯特·海明威.[3]
他信奉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曾在各大报纸上发表赞扬希特勒侵略行为的文章。德国侵略挪威后,仍继续这一行为。1946年被挪威最高法院判为叛国罪,被判软禁。1952年在家中逝世[4]。
生平
[编辑]幼年、少年
[编辑]1859年克努特·汉姆生出生在一个裁缝家庭中,他排行家中7个孩子中老四。九歲時,汉姆生離家到一個叔叔家幹活糊口。但是沈重的體力勞動和粗暴的懲罰,把漢姆生逼上流浪之途。他到鞋店當學徒,在小鋪做店員,乃至當小販、修路工。為了生計,還兩度去美國,到北達科州當過農業工人,在芝加哥當過售票員。顛沛流離的生活,及各種各樣的工作,使漢姆生飽嘗飢寒交迫的痛楚。漢姆生十八歲開始寫作,三十歲成名,成名作是《饑餓》,寫一個小鎮青年憑投稿生活的窘況。投稿少中,食不為繼,青年經常處於饑餓狀態。作者將青年文人在饑餓中產生的下意識、幻覺、變態,寫得極為細膩生動。漢姆生後來又以流浪為題材寫了不少小說,如三部曲《秋天的星空下》、《奏啞弦的流浪者》、《最後的喜悅》。《大地的成長》是他最著名而且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5]
作品的中譯
[编辑]- 邱韻鋒/譯,《魏都麗姑娘》,上海:現代書局,1929年。
- 章鐵民/譯,《餓》,上海:水沫書店,1930年。
- 施蟄存/譯,《戀愛三昧》,上海:大光書局,1933年。
- 葉樹芳/編述,《饑餓》,上海:中學生書店,1934年。
- 顧一樵/譯,《牧羊神》,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一說是1934年。
- 羅塞/譯,《挪威最佳小說選》,上海:雲海出版社,1946年。該書收錄這位作家若干作品。
- 裴顯亞/譯,《愛的奴隸》,長沙市:湖南人民,1987年。
- 林洪亮等人/譯,《大地碩果‧畜牧神》,北京:漓江出版社,2001年。
- 不著譯者,《漢姆生全集》4冊,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
- 余杰/譯,《神秘的人》,新星出版社,2010年。
参考资料
[编辑]- ^ The new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Volum 5
- ^ Robert Ferguson. Enigma: the life of Knut Hamsun. New York, N.Y. : Farra, Straus & Giroux. 1987. ISBN 978-0-374-52093-9.
- ^ The St. Petersburg Times - A complex legacy. Sptimes.ru. 2009-11-06 [2011-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29).
- ^ 存档副本. [2016-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 ^ 孟憲忠編著,《諾貝爾文學獎作家的人生之旅》,台北市:智慧大學,1993年,頁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