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古口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单髁类

古口目
化石时期:Devonian至Recent[1]:320
石蛃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纲: 昆虫纲 Insecta
(未分级) 單髁類 Monocondylia
Haeckel, 1866
目: 古口目 Archaeognatha
Börner, 1904
[2]
異名
  • Microcoryphia Verhoeff 1904
  • Trinemura Crampton 1916
  • Protothysanura Crampton 1924 non Smith 1897

古口目学名Archaeognatha)是昆蟲綱無翅亞綱下的一個目,通稱石蛃。古口目是現存最原始的昆蟲類群,出現於泥盆紀中期,與蛛形綱起源時間相近。古生代和較近期的年代都有出土古口目的化石,其中部份物種的形態特徵和一些現生的物種極為接近,這些化石包含包埋的蟲體化石、蟲體印痕化石,和足跡化石[3]。古口目過去又稱「微首目(Microcoryphia)」

二十世紀晚期時學者將纓尾目分為古口目與衣魚目,這兩個目都擁有類似尾巴的構造,此構造由兩側的尾毛及中間的肛上板組合而成,古口目的肛上板明顯長於兩側尾毛,而衣魚目則與兩側尾毛長度相仿[4]。古口目為單髁類,也就是所有其他非古口目昆蟲(統稱雙髁類)的姊妹群[5]

古口目全球廣布,共分為兩個科,約500個物種[6]

描述

[编辑]

古口目身形修長,胸節呈拱形,體型較小。腹部末端具有尾狀結構,由兩側尾毛與中央肛上板組成。觸角具彈性。複眼碩大,具有三顆單眼,著生於頭部頂端。口器可部份內縮,具有簡易的咀嚼式大顎和較長的小顎鬚[1]:341–343

古口目與衣魚目的不同之處在於古口目的頭部相對較小,且身體兩側扁平,衣魚體型為上下扁平。古口目可以利用尾狀構造跳躍,高度可達30公分。古口目還有一特點是後足基節(有些物種中足基節也有)和第二至第九腹節腹板生有帶關節的附器(styli),有些學者認為這是附肢的遺跡。

其他獨特特徵為古口目的腹節腹板由三片骨片組成,且古口目會在蛻皮前將自己固定在物體表面上。如同衣魚目,古口目也有易脫落的鱗片,藉此躲避獵食者,也可避免外骨骼磨損。古口目的外骨骼較薄,容易脫水,偏好棲息於潮濕陰涼的環境,如樹皮下或石頭下。

石蛃的側面觀,身體呈拱形,且腹部末端具有尾毛。
Trigoniophthalmus alternatus(屬石蛃科)的頭部,具有碩大的複眼、突出的小顎鬚,以及易脫落的鱗片。
石蛃屬英语Machilis某一物種的鱗片手繪圖。

語源學

[编辑]

古口目(Archaeognatha )由希臘文而來,ἀρχαῖος, (archaios) 意思為「古老的」,而γνάθος(gnathos) 意思為「顎」,該組合詞意指古口目的大顎關節連接處只有單個,而其他的現生昆蟲則有兩個。

微首目(Microcoryphia)[4]亦來自於希臘文,μικρός(mikros) 意思為「小的」,κορυφή(koryphē) 意思為「頭」[7]

分類

[编辑]
物種數 區分特徵
石蛃科 Machilidae 250 多分布於岩岸
光角蛃科 Meinertellidae 20 後足基部與腹眼不具有鱗片

生態學

[编辑]

各種棲地中都有石蛃。大部分物種棲息於潮濕的土壤中,但也有棲息於灌木叢林,甚至是沙漠中的物種。大部分取食藻類,有些也會取食地衣、青苔,或其他腐敗的有機質。

求偶時,雄蟲會分泌精包,並將精包黏著在物體表面,接著跳起求偶舞蹈,在這之後,雌蟲會撿起精包並放入產卵管中。雌蟲一次大概能生下30粒卵。幼蟲形態與成蟲相似,約兩年能達到性成熟。

與大多昆蟲相異的是,石蛃成蟲會繼續脫皮,而且每次脫皮後都會再次交配。石蛃的壽命約為四年,比大多的昆蟲都長壽[1]

參考文獻

[编辑]
  1. ^ 1.0 1.1 1.2 Howell V. Daly; John T. Doyen; Alexander H. Purcell. Introduction to Insect Biology and Diversity 2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ISBN 0-19-510033-6. 
  2. ^ Order Archaeognatha Börner 1904. The Paleobiology Database. [26 November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6). 
  3. ^ Patrick R. Getty; Robert Sproule; David L. Wagner; Andrew M. Bush. Variation in wingless insect trace fossils: insights from neoichnology and the Pennsylvanian of Massachusetts. PALAIOS. 2013, 28 (4): 243–258. Bibcode:2013Palai..28..243G. S2CID 86430759. doi:10.2110/palo.2012.p12-108r. 
  4. ^ 4.0 4.1 Timothy J. Gibb. Contemporary Insect Diagnostics: The Art and Science of Practical Entomology. Academic Press. 27 October 2014: 78– [2021-01-18]. ISBN 978-0-12-4046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16). 
  5. ^ A. Blanke, M. Koch, B. Wipfler, F. Wilde, B. Misof (2014) Head morphology of Tricholepidion gertschi indicates monophyletic Zygentoma. Frontiers in Zoology 11:16 doi:10.1186/1742-9994-11-16
  6. ^ The Royal Entomological Society Book of British Insects
  7. ^ H. G. Liddell. An Intermediate Greek-English Lexicon: Based on the 7th Ed of Liddell & Scott's Lexicon. 1889.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