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景雲陸上偵察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空技厂R2Y景云
景云唯一完成的原型机,摄于1945年4月
类型 侦察机
原产国  日本
制造商 海军航空技术厂
设计者 大築志夫
首飞 1945年5月8日
主要用户 大日本帝国海军
生產年份 1945年
制造数量 2架,其中1架未完成
衍生型 R2Y2

景云陆上侦察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由日本海军航空技术厂(简称空技厂)为大日本帝国海军研发的陆基高速远程侦察机。它采用极其罕见的并联发动机中置布局,但也带来一系列难以解决的机械故障,最终在战争结束前仅生产了两架。海军编号R2Y,无盟军代号。

设计经历

[编辑]

发展

[编辑]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海军没有专用的陆基侦察机,内陆侦察由舰载侦察机兼任,这在广袤的中国战场上暴露出诸多水土不服的问题。基于这一经验,日本海军在昭和16年(1941年)年度计划中提出设计一款专门的陆基侦察机,即空技厂的十七试陆上侦察机晓云(R1Y1),设计方案Y-30。然而,由于日本在太平洋战争初期一帆风顺,这种大型双发侦察机价值不明显,因而并未认真发展。等到1943年战局急转直下,此时日本海军的需求已转变为能高速突防,进行强行侦察的小型侦察机。鉴于十七试陆上侦察机的设计已不能满足这一要求,空技厂废止了Y-30的设计,转而着手另一个称为Y-40的方案,即十八试陆上侦察机景云,起初设计师为曾主刀彗星俯冲轰炸机的山名正夫,后改为大築志夫[1]

海军提出的设计指标集中于速度和航程,要求最高时速400节(741千米),最大航程2,000海里(3,700千米),当时日本没有一款飞机可以达到。为此空技厂参考了1940年从德国进口的两架He-119高速侦察/轰炸机中的并联发动机设计。景云由两台爱知热田30型液冷发动机(德国DB 601发动机的授权生产版)并联而成的热田Ha-70-I发动机安装于机身中段,共用一套减速器驱动一根长达四米的传动轴,穿过机身直到机头的一副直径3.8米的六叶变距螺旋桨。和He-119不同的是,景云采用了前三点式起落架、传统的散热器、涡轮增压器和串联增压座舱,拥有异于其他日本飞机的独特造型[2]。為了達到海軍提出最大航程,所以在景雲的左右機翼內設置整體式燃料箱(總容量為3,500升),還在機身或機翼底部增設外掛副燃料箱掛架用來裝上兩具400升或一具600升副燃料箱,以達成海軍要求的最大航程距離。

喷射化设想

[编辑]
景云的原型机正在起飞

1944年11月,日本在马里亚纳群岛战役中战败,日益萎缩的防御圈使得高速远程侦察机已无开发的必要。为使海军保持对景云的兴趣,大築志夫提出为景云加装炸弹,并将热田Ha-70-I活塞发动机改为两台Ne-330轴流式喷气发动机的高速轰炸机方案[3]。新发动机将使景云能携带一枚800千克炸弹,达到783千米/时的最高速度,机头的空间可以用来安装油箱和机炮。日本海军认可了这一方案,赋予其R2Y2的编号,有时也被非正式地称为景云改,而活塞发动机的R2Y1将作为机身结构的验证机。空技厂提出过至少三种发动机布局,包括翼下发动机吊舱、翼根进气、机首进气等,但在战争结束时都仅停留在设想阶段,未曾着手设计[4]

试飞

[编辑]

1945年4月,空技厂完成了景云第一架缺少涡轮增压器的原型机,并在千叶县木更津基地进行滑跑试验。在试验中,景云暴露出前起落架震动剧烈和发动机过热等问题。5月8日,景云在第二次试验中進行了首飞,但由于严重的发动机过热而迫降受损。数日后,这架原型机在地面试车中发动机起火毁坏,7月下旬在维修过程中被美军空袭炸毁[5]。第二架原型机在完成之前戰爭即告結束。最終被下令爆破處分、並將殘骸沉至海中。

未完工的景云二号原型机,可以看见机头让传动轴通过的孔

性能数据

[编辑]

R2Y1(性能为推定值)[6]

基本信息

  • 机组:2
  • 展弦比:5.76

性能 武器

R2Y2(性能为计划值):

基本信息

  • 机组:2
  • 展弦比:5.76

性能 武器

  • 機槍:2門30毫米五式機炮
  • 炸彈:1枚800千克炸弹

参考文献

[编辑]
  1. ^ 一八試陸上偵察機「景雲」(R2Y1). (n.d.). Retrieved January 25, 2017, from http://www.geocities.co.jp/Bookend-Ohgai/3853/jnrs/jnrsC232j.ht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 Wings of fame. (2001). London: Aerospace.
  3. ^ Dyer, E. M. (2009). Japanese secret projects: experimental aircraft of the IJA and IJN, 1939-1945. Hersham: Midland.
  4. ^ Yokosuka (Kugisho) « Keiun » (R2Y1) and « Keiun-kai » (R2Y2). (n.d.). Retrieved January 25, 2017, from http://www.secretprojects.co.uk/forum/index.php/topic,15633.0/all.html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 ^ Francillon, R. J. (1987). Japanese aircraft of the Pacific war.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6. ^ Maloney, E. T. (n.d.). Japanese aircraft: performance and characteristics. Corona del Mar, CA: Planes of F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