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加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Koala0090留言 | 贡献2020年2月21日 (五) 17:41 (clean up, replaced: 産 → 產)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Google地图: 北緯 35°49′32″, 東經 139°48′20″
草加市
草加市
施行時特例市
日文轉寫
 • 日文草加市
 • 平假名そうかし
 • 罗马字Sōka-shi
草加市旗幟
市旗
草加市市章
市章
草加市位置圖
草加市在埼玉縣的位置
草加市在日本的位置
草加市
草加市
草加市在日本的位置
坐标:35°49′31″N 139°48′19″E / 35.82539°N 139.80533°E / 35.82539; 139.80533
国家 日本
地方關東地方
都道府縣埼玉縣
接鄰行政區川口市越谷市三鄉市八潮市吉川市
東京都足立區
面积
 • 总计27.42平方公里
人口(2007年5月1日)
 • 總計238,892人
 • 密度8,719人/平方公里
象徵
 • 市樹松樹
 • 市花菊花
时区日本標準時間UTC+9
市編號11221-6
邮政编码340-8550
市役所地址草加市高砂一丁目1番1號
草加市役所
電話號碼+81-48-922-0151
法人番號6000020112216
網站http://www.city.soka.saitama.jp/

草加市(日语:草加市そうかし Sōka shi */?)是位於日本埼玉縣靠近東南方的都市,現為施行時特例市。在昭和30年(1955年)時,由草加町、谷塚村和新田村等合併成新設立的草加町之後,就大約確定了草加市的主要範圍。在昭和33年(1958年)11月1日正式成為埼玉縣內第21個實行市制的地區。之後大規模建立了住宅公寓,以及東武鐵道帝都高速度交通營團的互相合作運營,大幅增加了住戶之後,成為現在約有24萬人的城市。[1]

概要

草加市這一帶原本在日本江戶時代時期,是日光街道上以江戶為中心數來第2個宿場[2]。市的南方和東京都足立區相連,北方銜接埼玉縣的越谷市。東面和同縣的三鄉市八潮市以及吉川市為鄰,西方是川口市。整個市區屬於中川以及綾瀨川的下游流域,東西約7.24公里,南北約7.6公里,整體面積約27.42平方公里。昭和37年當時以34,878名人口開始正式實行市制。[3]

實行市制的同年,東武鐵道的東武伊勢崎線地下鐵日比谷線開始相互運營,加上松原團地的大規模住宅公寓建設,在昭和38年(1963年)時人口就突破5萬人。昭和43年(1968年)時成為埼玉縣內第8個人口突破10萬的都市。[3]

象徵

  • 市章
    昭和33年(1958年)11月1日所制定的市章,圖案是由草的古字「艸」截取其單邊所製成的圖案,三組圓圈也同時分別代表著當時合併的草加町、谷塚町與新田村,三條線將其相連亦代表著兩町一村合併的意義。[4]
  • 市花與市樹
    分別是菊花以及松樹,昭和48年(1973年)11月1日實行市制15週年紀念時,募集市民的意見所制定的。在市內的谷塚町與新田町地區盛產夏菊與秋菊,至今仍尚有約70戶農家致力菊花的栽培[5]。在舊日光街道的松原一帶,種植著整排的黑松,象徵著草加的歷史與文化。[4]

地理

  • 位置與地形
    草加市位處埼玉縣東南方的位置,屬於中川、綾瀬川的下游流域,整體在關東平原上,是個低濕的沖積平地,平均海拔約3公尺。市的東北方向以中川為界和吉川市、八潮市相鄰,東方則是三鄉市;西北方向以綾瀬川為界與越谷市相接;西面以傳右川為界的是川口市;南面則是以長毛川為界的東京都足立區。[6]
    由於地勢較低,而且中川、綾瀬川流經這附近時有不少蜿蜒的河道,使得這個區域如果有大雨,就會容易發生水災,而且水流不易,導致浸水時間也會比較長。中川、綾瀬川流域在昭和30年代為止都還是屬於典型的農村地帶。昭和40年代進入高度的成長期,加上屬於東京近郊的地理條件,下游的流域也跟著極速的邁向都市發展,人口、資產等的集中,如果萬一再發生洪水,所遭受的損失將可能比起以往還要大的可能。[7]
  • 氣候
    草加市氣候屬於溫帶氣候,夏天高溫潮濕,冬天則寒冷雨量少。降雨大都集中在春雨、秋雨和颱風的季節。年間降雨量約1,200mm-1,600mm左右。[6]

歷史

江戶時代以前,連接江戶到奧州的道路,從千住(今東京都荒川區足立區一帶)到越谷,都需要沿著河川的迂迴繞很大一圈,交通非常不便。後來由於交通量的增加,江戶幕府決定做一條由千住到越谷最近的新道路,於是下令鄰近的村莊設立宿場,這就是最早期草加宿的由來,這條當時新整修的道路就是日光街道。而草加這個名稱有諸多不同的說法,其中比較被公認的看法是說,在慶長11年(1606年)成立草加宿前,宿篠葉村(古村名‧現草加市松江町)一名叫做大川圖書的人,他和各方面商量之後,認為這裡因為屬於低窪地區,常時都有溼地導致闢路困難,當時所採用的方式是利用收割的草來著土所做成的道路,所以這裡就成為了日光街道中的草加宿。[8]

寬永7年(1630年),草加宿受到幕府正式的認可,正式成為了驛站。之後來往日光的旅客也明顯的增加,寬永12年(1635年)制定了參勤交代[9]的法令之後,更加顯得熱鬧起來。[8]

元祿2年(1689年),日本著名的詩人松尾芭蕉在他本島的北部之旅時,他的足跡也曾經到過這裡,後來在他的遊記《奧之細道》中,也有描述到草加的內容。後續還有伊能忠敬、渡邊崋山等知名文人的通行,在當時可以說是個街道的特殊文化。[8]

明治4年(1871年)11月,草加市的領域正式改為埼玉縣的管轄。到了明治22年(1889年)施行町村制,領域內有草加町、谷塚村、新田村、川柳村、安行村、八条村等。明治32年(1899年)東武鐵道開通,並建立了草加車站[10]

昭和30年(1955年)1月1日,將草加町、谷塚町、新田村合併,成為草加町。到了昭和33年(1958年)才正式實行市制,成為埼玉縣第21個市,當時人口34,878人。之後由於鐵道交通的完善,加上與東京都鄰近的地理位置,所以人口迅速成長。平成元年(1989年)2月28日的人口正式突破200,000人。[10]

草加煎餅

海苔口味的煎餅

一般在日本的大多數人,只要聽到草加就會想起煎餅,反過來想到了煎餅就會想起草加這個地方[11]。雖說煎餅原本是在約1,200年前由中國唐朝所傳來日本的,但是經過日本多代的演化,日式的煎餅已經和中國煎餅有明顯的不同。[12]

草加煎餅是何時開始的並沒有任何詳細的記載,根據草加市內青柳町的藤波家,他們所收藏一本寬政8年(1796年)的《萬祝儀覺帳》中有出現煎餅的紀錄,是目前草加市內有關煎餅的最古文獻。不過還是沒有詳細紀錄來龍去脈,所以有關草加煎餅的起源就出現了幾個傳說。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說法,是指草加宿成立之後有許多的茶屋開設,其中有家茶屋的老婆婆兼賣著糰子,但是時常有賣不出去的糰子後來都要丟棄,於是有人建議他將那些糰子壓扁後曬乾,烤過後當做烤餅出來賣。後來這個糰子所演變出來的餅就成了草加宿的名產,也就變成現在的草加煎餅[12]

交流

交通

鐵路

東武鐵道

道路

高速公路

一般國道

主要地方道

一般縣道

参考與註解

  1. ^ 參考:(日語)草加市的誕生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7-09-27.
  2. ^ 參考:(日語)草加今昔 旧日光街道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7-09-27.。
  3. ^ 3.0 3.1 參考:(日語)草加市概要說明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7-06-15.。
  4. ^ 4.0 4.1 參考:(日語)そうか事典‧市のシンボル[永久失效連結](草加事典‧市的象徵)。
  5. ^ 參考:(日語)そうか事典‧な行[永久失效連結](草加事典‧な行的說明事項)。
  6. ^ 6.0 6.1 參考:(日語)国民保護に関する草加市計画》原案(關於保護國民的草加市計劃書)。
  7. ^ 參考:(日語)草加市流域的地形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7-09-27.
  8. ^ 8.0 8.1 8.2 參考:(日語)草加宿と日光道中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7-09-27.,(草加宿與日光道)
  9. ^ 参勤交代(さんきんこうたい),這是江戶幕府的一項政令,規定所有大名必須自管轄領地回到江戶一年,隔年再回到自己的領地一年,如此東西兩方的大名每隔一年重複一次,而妻子必須居住在江戶當作人質。這樣的制度一直到1863年左右才崩壞。參考:(日語)何謂參勤交代
  10. ^ 10.0 10.1 參考:(日語)草加的歷史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7-09-27.
  11. ^ 參考:(日語)草加せんべいの歴史概説[永久失效連結](草加煎餅歷史概說第一章)
  12. ^ 12.0 12.1 參考:(日語)草加せんべいの発生と展開[永久失效連結](草加煎餅的出現與展開)
  13. ^ 參考:(日語)都市與山村的友好交流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7-06-15.
  14. ^ 參考:(日語)姐妹都市的親善交流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7-09-27.
  15. ^ 參考:(日語)與友好都市安陽市的市民交流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7-09-27.

參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