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齊亞爾王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Peacearth留言 | 贡献2020年11月23日 (一) 00:50 →‎歷史:​Typo fixing, typos fixed: 讚助 → 贊助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齊亞爾王朝
زیاریان
公元930年—公元1090年
齊亞爾王朝地圖,淡藍色部分顯示他們王朝領土最大的程度,時間並不長。
齊亞爾王朝地圖,淡藍色部分顯示他們王朝領土最大的程度,時間並不長。
政府君王制
國王 
• 公元930年到935年
馬哈茂德 (建國者)
• 公元1087年到1090年
吉蘭沙英语Glanshah(末代國王)
历史时期中世紀
• 建立
公元930年
• 终结
公元1090年
前身
继承
阿拔斯王朝
尼扎里·伊斯瑪儀王朝
白益王朝

齊亞爾王朝波斯語زیاریان英語Ziyarids)是928年至1043年統治裏海沿岸戈爾甘馬贊德蘭地區的伊朗王朝。馬爾達維季(Mardavij)是王朝的創建者,他從薩曼王朝軍隊騷亂當中乘亂控制伊朗北部,又將勢力擴張至哈馬丹伊斯法罕[3]

中世紀的重要科學家比魯尼得到齊亞爾統治者伽布斯(Qabus)的支持,比魯尼在1000年將其著作《編年史》獻給伽布斯,他又在戈爾甘觀測到月蝕[4]

著名建築物伽布斯之穹都是在這個時期建造的,這是其中一個在後伊斯蘭時期仍殘存、帶有日期銘文的古建築。伽布斯之穹主要由耐火磚組成,它是一個龐大的圓柱體,頂部呈圓錐形,塔高49米。有傳伽布斯曾置放在一個玻璃棺內,並懸放在伽布斯之穹內,玻璃棺由圓穹上伸出的鐵鏈支撐[5]


齊維爾王朝(波斯語:زیاریان)是源自吉蘭(Gilaki)的伊朗人建立的王朝,在公元930年至1090年間統治塔巴里斯坦。疆域最大的時候,它統治了當今伊朗西部和北部的大部分地區。

起源

這個王朝是沙漢莎哈文德部落英语Shahanshahvand首領,瓦爾登沙(Vardanshah)的後代,其起源可追溯到傳說中的國王阿魯什·法哈丹英语Arghush Farhadan,後者是吉蘭的統治者,並活在伊朗列王紀 中傳奇德國王凱·霍斯羅英语Kai Khosrow在位的時期。[6] 瓦爾登沙有一個兒子叫齊亞爾 (Ziyar),與吉蘭國王 Harusindan 的姐姐結婚,並為他生了一個兒子,叫 Mardavij(馬爾達維季)。後來,馬爾達維季英语Mardavij在一位吉蘭軍事領袖阿斯法·伊本·希魯亞(Asfar ibn Shiruya)麾下效命,但他背叛了後者,並征服塔巴里斯坦(Tabaristan),從而建立了以他的父親命名的齊亞爾王朝。

歷史

然後,馬爾達維季開始大舉擴張領土,殺死阿斯法·伊本·希魯亞,並佔領了伊朗的幾個重要城市,如哈馬丹(Hamadan),迪納瓦英语Dinavar(Dinavar),卡尚(Kashan),伊斯法罕(Isfahan),設拉子(Shiraz)[7] 和原來在阿拔斯王朝(Abbasid)控制的阿瓦士(Ahvaz)。[8] 他進一步計劃通過征服巴格達,和驅逐阿拔斯王朝的哈里發來恢復薩珊王朝,但他在935年被謀殺。[8] 馬爾達維季死後,他擔任將軍的兄弟武什米爾英语Vushmgir(Vushmgir)被加冕為新的齊亞爾王朝統治者,都城建在雷伊 (伊朗)(Ray)。

白益王朝統治者阿里·伊本·白益英语Ali ibn Buya(Ali ibn Buya)的兄弟之一哈桑·伊本·白益(Hasan ibn Buya)趁馬爾達維季之死,從齊亞爾王朝手中取得伊斯法罕。薩曼人也想利用這個機會,但被武什米爾擊敗,武什米爾又將戈爾甘(Gorgan)從薩曼人的手中奪來。

然而,武什米爾很快決定接受薩曼尼德王朝為其宗主國,並於936年將戈爾甘讓與馬坎·伊本·卡吉英语Abu Mansur Makan ibn Kaki[9][10] 他回過頭來對付哈桑·伊本·白益,在938年奪回伊斯法罕。在939或940年,薩曼尼徳王朝在呼羅珊的總督阿布·阿里·查加尼英语Abu'Ali Chaghani襲擊戈爾甘;雖然武什米爾給予馬坎·伊本·卡吉援助,但是戈爾甘在長期被圍困後仍然淪陷。然後,阿布·阿里·查加尼與武什米爾在雷伊的戰鬥中,武什米爾被擊敗,馬坎·伊本·卡吉則陣亡。武什米爾逃到塔巴里斯坦,但他在薩里的總督,哈桑·伊本·發魯詹英语Al-Hasan ibn al-Fairuzan(是馬坎·伊本·卡吉的表親),指責這位齊亞爾王朝統治者該為馬坎·伊本·卡吉之死負責,而發動叛亂。武什米爾將他擊敗,但哈桑·伊本·發魯詹說服薩曼尼德的阿布·阿里·查加尼入侵塔巴里斯坦。武什米爾被迫再次承認薩曼尼德王朝為其宗主國。哈桑·伊本·發魯詹在940年奪下伊斯法罕,進一步加劇了齊亞爾王朝的憂患。

當阿布·阿里·查加尼離開,前往呼羅珊時,武什米爾奪回了雷伊。然後,在943年,雷伊被白益王朝的哈桑·伊本·白益佔領,齊亞爾王朝從此永遠失去這個城市。返回塔巴里斯坦後,他被先前佔領戈爾甘的哈桑·伊本·發魯詹擊敗。武什米爾逃往塔巴里斯坦東部山區的巴文德王朝(Bavandids),然後再逃到了薩曼尼德王朝努一世英语Nuh I(Samanid Nuh I)的宮廷。哈桑·伊本·發魯詹與哈桑·伊本·白益結盟,但是當阿布·阿里·查加尼於945年從白益王朝手中奪走雷伊時,哈桑·伊本·發魯詹屈服於薩曼尼德王朝的權威。儘管如此,在945年,武什米爾在薩曼尼德人的支持下攻占了戈爾甘,但無法保留在當地的統治權。直到947年,他才得以在龐大的薩曼尼德軍隊的幫助下,從哈桑·伊本·白益的手中奪下戈爾甘和塔巴里斯坦。

公元948年,哈桑·伊本·白益(自從白益王朝於945年進入巴格達以來,他一直使用Rukn al-Dawla (Pillar of the State,國家的支柱)頭銜)入侵塔巴里斯坦和戈爾甘,從武什米爾(Vushmgir)手中奪走。在哈桑·伊本·發魯詹支持白益王朝的同時,武什米爾則依賴他的薩曼尼德帝國盟友撐腰。 塔巴里斯坦和戈爾甘數次易手,直到955年,在與薩曼尼德王朝簽訂的條約中,哈桑·伊本·白益(Rukn al-Daula)承諾讓武什米爾保住塔里巴斯坦。但是,雙方之間的和平並沒有持續太久。 958年,武什米爾短暫佔領了白益王朝哈桑·伊本·白益的首都雷伊。哈桑·伊本·白益隨後反攻,於960年暫時佔領戈爾甘,然後在962年短暫佔領了塔巴里斯坦和戈爾甘兩地。他可能另外在966年也佔領過塔巴里斯坦和戈爾甘,但為期不長。[11]

薩曼尼德帝國軍隊抵達,預備聯合攻打白益王朝,不久,武什米爾卻在在一次狩獵中被一頭野豬攻擊身亡。由長子比蘇通英语Bisutun(Bisutun)繼任。然而,薩曼尼德帝國的軍隊偏好他另一個兒子卡武斯英语Qabus(Qabus),對比蘇通的統治提出挑戰。 比蘇通隨後對哈桑·伊本·白益臣服,成為附庸,以換取白益王朝的保護,來對抗薩曼尼德帝國,薩曼尼德的軍隊被迫撤回呼羅珊。公元 971年,阿拔斯王朝的哈里發穆提(al-Muti)給予比蘇通 Zahir al-Dawla 的稱號。 比蘇通於977年去世,由弟弟卡武斯繼任。但是,卡武斯在980年被白益王朝統治者阿杜德·道萊(Adud al-Dawla)驅逐,原因是他給予阿杜德·道萊敵對的兄弟法赫爾·道萊英语Fakhr al-Dawla(Fakhr al-Dawla)庇護。 卡武斯在呼羅珊流亡期間,白益人在塔巴里斯坦統治了17年。 998年,卡武斯返回塔巴里斯坦,並在那裡重新確立他王朝的統治權。然後,他與當時控制呼羅珊加茲納維德王朝的統治者馬哈茂德(Mahmud of Ghazni)建立起良好的關係,但卡武斯仍擁有自己的獨立主權。在卡武斯統治時期,他的王國對學者來說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中世紀的偉大科學家比魯尼(Abu Rayhan Biruni)得到恰布什的贊助。他在1000年左右就將自己的年代記事作品比魯尼的年代記事英语The Remaining Signs of Past Centuries獻給卡武斯,並在卡武斯的都城戈爾甘觀察到當時的月食[12]

由於卡武斯的強暴統治方式,他在1012年被自己的軍隊所推翻,由他的兒子曼努齊爾英语Manuchihr繼任,曼努齊爾迅速的承認加茲納維德王朝的宗主權,並娶了他的一個女兒。曼努齊爾於1031年去世,由其兒子阿努希爾凡·撒拉弗·馬利英语Anushirvan Sharaf al-Ma'ali繼承,這個繼承人是由馬哈茂德(Mahmud of Ghazni)所挑選。從1032年到1040年,王位背後的真正權力由阿努希爾凡·撒拉弗·馬利的親戚 Abu Kalijar ibn Vayhan 所掌握。 1035年,Abu Kalijar ibn Vayhan 停止向加茲納維德王朝呈獻貢品,導致加茲納維德人入侵塔巴里斯坦,並洗劫齊亞爾王朝首府阿莫勒[1] Abu Kalijar ibn Vayhan 終於明白不向加茲納維德人呈獻貢品的後果之後,被迫繼續呈貢。這事件給予阿努希爾凡·撒拉弗·馬利機會將 Abu Kalijar ibn Vayhan 問罪下獄,因而得以牢牢控制他自己的王國。 1041/1042年,當時是呼羅珊地區的新主人,塞爾柱人,入侵阿努希爾凡·撒拉弗·馬利的領土,並迫使他接受了塞爾柱人的宗主地位。

阿努希爾凡·撒拉弗·馬利於1059年去世,他的堂兄弟凱卡武斯英语Keikavus繼位,他是波斯文學裡面重要著作 -《{{link-en}恰布什·納馬|Qabus nama}},英文譯名為 Mirror of Princes》的那位多才多藝的作者。凱卡武斯於1087年去世,由他的兒子吉蘭沙英语Glanshah繼承。然而,吉蘭沙的統治時間很短。 1090年,哈桑·沙巴(Hansan-i Sabbah)領導的尼扎里·伊斯瑪儀王朝英语Nizari Ismaili state(Nizari Ismaili state)入侵,並征服了他的領土,從而結束了統治塔巴里斯坦的齊亞爾王朝。

藝術與建築

齊亞爾王朝最著名的建築作品之一是貢巴德·卡武斯高塔(Gonbad Kavous)(英文譯名“Dome of Qabus”,這座高塔也是卡武斯的陵寢)。這個陵寢是最早的磚造建築紀念碑之一,在上面註明日期的銘文經過伊斯蘭統治時期,仍能倖存。這個陵墓用燒磚建造,是一個巨大的圓柱型建築,頂上覆蓋有圓錐形的屋頂。整個圓柱由10個平面構成,直徑17 公尺,磚牆厚度3公尺[13]。從基座到尖端的高度為49公尺 。相傳卡武斯的遺體被封在一個玻璃棺材中,棺材由鐵鍊懸掛在塔內的內部圓頂中。

齊亞爾王朝統治者名單

另請參照

參考文獻

  1. ^ 1.0 1.1 The Ghaznavids, C.E. Bosworth, 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 Vol.IV, part 1, ed. M.S. Asimov, C.E. Bosworth,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1997), 107.
  2. ^ A. Christian Van Gorder, Christianity in Persia and the Status of Non-Muslims in Modern Iran, (Rowman & Littlefield, 2010), 81 n27.
  3. ^ Newman 2000,第37頁
  4. ^ Frye 1975,第394頁
  5. ^ Yar-Shater 1990,第562頁
  6. ^ Madelung 1975,第212頁.
  7. ^ Madelung 1975,第213頁.
  8. ^ 8.0 8.1 "Ziyarids", C.E. Bosworth, Encyclopaedia Iranica, (October 1, 2010).[1]
  9. ^ Nazim (1987), pp. 164–165
  10. ^ Madelung (1975), p. 213
  11. ^ "The Minor Dynasties of Northern Iran", C.E. Bosworth,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Vol. 4, ed. W. Madelu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5), 214.
  12. ^ "The Exact Sciences", E.S. Kennedy,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The period from the Arab invasion to the Saljuqs, Vol. 4, 394.
  13. ^ http://looklex.com/e.o/gonbad-e_qabus.htm


  • (英文)Newman, Andrew J., The formative period of Twelver Shī'ism: ḥadīth as discourse between Qum and Baghdad, Routledge, 2000, ISBN 0700712771 
  • (英文)Frye, Richard Nelson,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The period from the Arab invasion to the Saljuq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5, ISBN 0521200938 
  • (英文)Yar-Shater, Ehsan, Encyclopaedia iranica 4,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90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