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香港日佔時期地名列表

这是特色列表,点此获取更多信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58.152.140.58留言2021年1月15日 (五) 11:34 →‎九龍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香港日佔時期軍政府有關街道及地方重新命名的公告

日本軍政府在香港日佔時期曾將香港市區的多處街道及地方重新命名,並分區統治,而不少名稱都是日本化的名稱。

以下列表列出了被重新命名的地名的原中英文名與新日文名(以舊字體顯示),其中的所有行政區劃皆載於東洋經濟新報社於1944年所著的《軍政下的香港:新生大東亞的核心》(軍政下の香港:新生した大東亜の中核 Gunsei-ka no Honkon: Shinsei shita daitōa no chūkaku)之第317頁[1];而日本軍政府公佈的部分街道的新名稱皆於昭和十七年(1942年)四月二十日制定,資料主要以東洋經濟新報社於1944年所著的《軍政下的香港:新生大東亞的核心》之第141頁為準[2]。 目前由於史料殘缺,表中部分地名究竟應按照音讀或訓讀難以考證。其可考羅馬字拼法主要引自現今保留之戰時香港英文報紙篇文、美国商务部於1943年所著的《日本佔領下之香港:敵方控制術事例研究》(Hong Kong Under Japanese Occupation: A Case Study in the Enemy's Techniques of Control[3]、安東尼·斯威廷(Anthony Sweeting)於2004年所著的《香港教育:1941–2001》(Education in Hong Kong, 1941 to 2001[4]及何佩然於2018年所著的《創造香港:市區發展史》(Making Hong Kong: A History of its Urban Development[5],但四者之拼法或有相異,甚至訛誤。

羅馬字記錄示於新名欄中。如羅馬字有多於一個版本,則共同記錄,以資考證。

行政區劃

香港島

原漢文地名 原英文地名 新立區名(日本舊字體)[1][5]
中環 Central 中區 Naka-ku[6]
上環 Sheung Wan 西區 Nishi-ku
西營盤 Sai Ying Pun 水城區 Mizuki-ku
石塘嘴 Shek Tong Tsui 藏前區 Kuramae-ku
堅尼地城 Kennedy Town 山王區 Sanno-ku
灣仔 Wan Chai 東區 Higashi-ku
鵝頸 Bowrington 春日區 Kasuga-ku
跑馬地 Happy Valley 青葉區 Aoba-ku
銅鑼灣 Causeway Bay 銅鑼灣區 Dorawan-ku
筲箕灣北角 Shau Kei Wan, North Point 筲箕灣區 Shokiwan-ku
香港仔薄扶林 Aberdeen, Pokfulam 元港區 Motominato-ku
赤柱 Stanley 赤柱區 Sekichū-ku

九龍

原漢文地名 原英文地名 新立區名(日本舊字體)[1][5]
尖沙咀 Tsim Sha Tsui 湊區 Minato-ku
紅磡 Hung Hom 山下區 Yamashita-ku
油麻地 Yau Ma Tei 香取區 Katori-ku
旺角 Mong Kok 大角區
深水埗 Sham Shui Po 青山區
九龍塘 Kowloon Tong 鹿島區 Kajima-ku, Kashima-ku
九龍城 Kowloon City 元區 Moto-ku[7]
九龍 East Kowloon 啓德區 Keitoku-ku
荃灣 Tsuen Wan 荃灣區 Senwan-ku[註 1]
西貢 Sai Kung 西貢區 Saiko-ku[註 1]

新界

原漢文地名 原英文地名 新立區名(日本舊字體)[1][5]
沙田 Shatin 沙田區 Shaden-ku
大埔 Tai Po 大埔區 Taiho-ku
上水粉嶺 Sheung Shui, Fanling 上水區 Josui-ku
新界北 New Territories North 新田區 Shinden-ku
沙頭角 Sha Tau Kok 沙頭角區 Shatokaku-ku
元朗屯門 Yuen Long, Tuen Mun 元朗區 Genro-ku

地方

香港島

原漢文名 原英文名 更改名稱(日本舊字體)[3]
太平山 Victoria Peak 香ヶ峯 Nioigamine[2][6][註 2]
維多利亞港 Victoria Harbour 香港港[8]
淺水灣 Repulse Bay 綠ヶ濱 Midorigahama[2][9][註 2]
淺水灣酒店 Repulse Bay Hotel 綠ヶ濱ホテル[9]
皇后像廣場 Statue Square 昭和廣塲 Shōwahiroba[7]
快活谷(今跑馬地 Happy Valley 青葉峽 Aobadani[2][10][註 2]
跑馬地馬場 Happy Valley Racecourse 青葉峽競馬場[10]
公家花園/兵頭花園
(今香港動植物公園
Public Garden 大正公園 Taishō Koyen[2][7][註 2]
香港神社[11][12]
堅尼地城 Kennedy Town 山王台 Sanno-dai[2][註 2]
香港仔 Aberdeen 元香港 Motohonkon[2][13][註 2]
石排灣 Aberdeen Bay 元香港灣 Motohonkonwan[14]
香港仔海峽 Aberdeen Channel 元香港海峽 Motohonkonkaikyo[14]
修頓球場 Southorn Playground 八幡通廣場[14]
硫磺海峽 Sulphur Channel 琉璜海峽[8]

九龍

原漢文名 原英文名 更改名稱(日本舊字體)[3]
半島酒店 The Peninsula 東亞ホテル Toa Hoteru[9]
皇囿(今京士柏 King's Park 九龍競技塲 Kyuriu-kyogijio[15]
昂船洲 Stonecutters Island 向島[8]
平山 Ping Shan 官富山[8]

新界

原漢文名 原英文名 更改名稱(日本舊字體)[8]
滘西洲 Kau Sai Chau 巨洲
糧船灣 High Island 高洲
船灣 Plover Cove 船海灣
吉澳 Crooked Island 吉澳洲
大嶼山 Lantau Island 大嶼島
南丫島 Lamma Island 博寮島
長洲 Cheung Chau 長洲島
坪洲 Peng Chau 坪洲島[16]
青衣 Tsing Yi 青衣島
馬灣 Ma Wan 馬灣島
屏山 Ping Shan 平山
大浪灣 Tai Long Wan 鳳洲
大浪坳 Tai Long Au[17] 鳳山
大鴉洲 Tai A Chau 鴉洲

街道

香港島

原漢文名 原英文名 更改名稱(日本舊字體)[2][3]
干諾道西 Connaught Road West 西住吉通 Nishisumiyoshi-dori[18]
干諾道中 Connaught Road Central 中住吉通 Nakasumiyoshi-dori[18]
告士打道 Gloucester Road 東住吉通 Higashisumioyshi-dori[18]
皇后大道西 Queen's Road West 西明治通 Nishimeisji-dori[18]
皇后大道中 Queen's Road Central 中明治通 Nakameiji-dori[18]
皇后大道東(現皇后大道東和金鐘道 Queen's Road East 東明治通 Higashimeiji-dori[18]
德輔道西 Des Voeux Road West 西昭和通 Nishishōwa-dori[18]
德輔道中 Des Voeux Road Central 東昭和通 Higashishōwa-dori[18]
般含道(現般咸道 Bonham Road 西大正通 Nishitaishō-dori[7][18]
堅道/上亞厘道(現上亞厘畢道 Caine Road/Upper Albert Road 中大正通 Nakataishō-dori[7][18]
堅尼地道 Kennedy Road 東大正通 Higashitaishō-dori[7][18]
東海旁(現軒尼詩道莊士敦道[15] Hennessy Road 八幡通 Yawata-dori[14][19]
怡和街 Yee Wo Street 春日通 Kasuga-dori[20]
高士威道[註 3] Causeway Road 氷川通 Higawa-dori[20]
英皇道 King's Road 豐國通 Hokoku-dori[21]
干讀道(現干德道 Conduit Road 出雲通 Izumo-dori[20]
寶雲道 Bowen Road 霧島通 Kirishima-dori[20]

九龍

原漢文名 原英文名 更改名稱(日本舊字體)[2][3][19]
彌敦道 Nathan Road 香取通 Katori-dori[20]
太子道 Prince Edward Road 鹿島通 Kashima-dori

註釋

  1. ^ 1.0 1.1 現在視為新界的一部分,但在日佔時期文獻中歸為九龍的一部分。[1]
  2. ^ 2.0 2.1 2.2 2.3 2.4 2.5 1942年(昭和十七年)4月20日制定。[2]
  3. ^ 東洋經濟新報社所編之《軍政下の香港:新生した大東亜の中核》誤作“高威士道”。[2]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1.3 1.4 東洋經濟新報社 1944,第317頁.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東洋經濟新報社 1944,第141頁.
  3. ^ 3.0 3.1 3.2 3.3 3.4 Ward 1943.
  4. ^ Sweeting 2004.
  5. ^ 5.0 5.1 5.2 5.3 Ho 2018.
  6. ^ 6.0 6.1 肖 2016,第222頁.
  7. ^ 7.0 7.1 7.2 7.3 7.4 7.5 肖 2016,第224頁.
  8. ^ 8.0 8.1 8.2 8.3 8.4 東洋經濟新報社 1944,第353頁.
  9. ^ 9.0 9.1 9.2 潘淑華; 黃永豪. 閒暇、海濱與海浴:香江游泳史 2014年1月香港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香港: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4: 181–182 [2018-02-06]. ISBN 978-962-04-3479-2. 
  10. ^ 10.0 10.1 香港史學會 (编). 文物古蹟中的香港史I 2014年7月初版. 香港: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2014: 121 [2018-02-18]. ISBN 978-988-8290-98-7. 
  11. ^ 東洋經濟新報社 1944,第315頁.
  12. ^ 兵頭花園曾被日軍建神社. 東方日報. 2015-05-11 [2018-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5). 
  13. ^ 傑富,Alvin (编). 2018香港大地圖 2017年7月第一次印刷. 香港: 萬里機構. 2017: 65 [2018-02-18]. ISBN 978-962-14-6420-0. 
  14. ^ 14.0 14.1 14.2 14.3 肖 2016,第227頁.
  15. ^ 15.0 15.1 唐卓敏. 淒風苦雨──從文物看日佔香港 2015年11月初版.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2015: 194 [2018-02-19]. ISBN 978-988-8340-90-3. 
  16. ^ 東洋經濟新報社 1944,第320頁.
  17. ^ Temporary closure of hiking trails.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 (新闻稿). 政府新聞處. 2014-05-20 [2019-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1) (英语). 
  18. ^ 18.00 18.01 18.02 18.03 18.04 18.05 18.06 18.07 18.08 18.09 18.10 香港教育局. 歷史與文化課程中三年級 - 課題四 (PDF): 216. [2018-02-0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1-03) (中文(繁體)). 
  19. ^ 19.0 19.1 日化政策. 政府檔案處.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2018-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2). 
  20. ^ 20.0 20.1 20.2 20.3 20.4 肖 2016,第226頁.
  21. ^ 肖 2016,第225頁.

參考書籍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