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1992年美国总统选举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138.19.195.67留言2021年2月10日 (三) 14:37 →‎選舉背景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1992年美国总统选举

← 1988 1992年11月3日 1996 →

538張選舉人票
獲勝需270張票
投票率55.2%[1]
  File:George H. W. Bush,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1989 official portrait (cropped 2).jpg
获提名人 比尔·克林顿 乔治·H·W·布什 罗斯·佩罗
政党 民主党 民主党 共和黨 共和黨 無黨籍
家鄉州 阿肯色州 德克萨斯州 德克萨斯州
竞选搭档 阿尔·戈尔 丹·奎尔 詹姆斯·斯托克代尔
选举人票 370 168 0
胜出州/省 32 + 哥伦比亚特区 18 0
民選得票 44,909,806 39,104,550 19,743,821
得票率 43.0% 37.5% 18.9%

总统选举结果地图。红色代表布什/奎尔胜出的州, 蓝色代表克林顿/戈尔胜出的州.

选前总统

乔治·H·W·布什
共和黨 共和黨

當選总统

比尔·克林顿
民主党 民主党

1992年美國總統選舉,最終由民主党候選人、時任阿肯色州州長比尔·克林顿勝出,擊敗時任總統乔治·H·W·布什

選舉背景

当1992年的美国總統选举临近时,美国人发现他们处在一个以四年前几乎不可想象的变革的世界中。冷战中所熟悉的标志——从柏林墙洲际弹道导弹以及不断的轰炸机——已经不再有了。东欧国家独立,苏联解体两德统一阿拉伯人以色列人要求直接的谈判,核武器的威胁已经大大地降低。

然而在国内,美国人却没有这么乐观了——面临着一些深刻和相似的问题。在海湾战争结束的庆祝和游行后,美国发现她自己正在自1980年代早期以来的深刻衰退中。不仅仅是在很多年前就遭受打击的蓝领工人失业,很多的中层管理的白领工人也失业。甚至在1992年经济开始复苏的时候,它的增长率直到年末才体现出来,而国家的很多地区仍然处在经济低谷中。此外,联邦赤字持续增加,主要由于公众医疗支出的增加。很多美国人对他们的未来表现出悲观的态度,认为他们的国家正在走向错误的方向。

由於第一次波斯灣戰爭取得勝利,虽然受到保守派记者帕特·布坎南的挑战,但是总统乔治·H·W·布什和副总统丹·奎尔仍然轻易得到了共和党的再度提名,在民主黨尚未選出候選人參選前,布什顯然佔了上風。

民主党方面,比尔·克林顿阿肯色州州长,打败了党内的一系列对手,赢得了党内候选人的提名。作为副总统提名,他选择了田纳西州美國参议員阿尔·戈尔,他後來通常被认为是议会中知识最渊博以及极具说服力的环境保护提倡者,支持發展高科技電訊產業及槍械管制。

但是对国家经济方向的不安使得人们寄望于一位独立的候选人——得克萨斯州富商罗斯·佩罗(Ross Perot)。以计算机和信息处理起家的佩罗特,以政府对经济处理无能和联邦赤字为议题,成功获得50个州的签名参加选举。虽然他离赢得总统职位有相当距离,但是他的出现进一步确定了经济议题仍然是国家争论的中心议题。

從這屆開始,加利福尼亞州及伊利諾州的選舉人票皆投給了民主黨。

投票結果

总统候选人 选举人票数 普选票数 百分比 政党 竞选伙伴(选举团票数)
威廉·杰弗逊·克林顿(胜出) 370 44,908,254 43.0% 民主党 阿尔·戈尔(370)
乔治·H·W·布什 168 39,102,343 37.5% 共和党 丹·奎尔(168)
罗斯·佩罗(Ross Perot) 0 19,741,065 18.9% 詹姆斯·斯托克代爾
安德烈·V·马洛(Andre V. Marrou) 0 291,627 自由党(Libertarian Party)
詹姆士·波·格利兹(James "Bo" Gritz) 0 107,014 平民党(Populist Party)
利诺拉·B·弗拉尼(Lenora B. Fulani) 0 73,714 新联盟党(New Alliance Party)
其他年度的选举:

1976年1980年1984年1988年1992年1996年2000年2004年2008年2012年

来源:U.S. Office of the Federal Register (electoral vot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影響

共和黨結束12年的執政,佩罗的獨立參選某種程度瓜分了時任總統布殊的選票,導致布殊的連任失敗。民主黨的當選人克林頓並無取得過半數普選票(43%),代表民主黨並未取得多數支持,保守派仍主導美國社會及政治,克林頓1993年上任後推動的自由派政策如健保改革及同性戀參軍的問題,使保守派極為不滿,為共和黨在1994年推動共和黨革命重新取回國會的控制權打下基礎。

参看

參考資料

  1. ^ Dave Leip's Atlas of U.S. Presidential Elections. uselectionatlas.org. [October 21,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