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泉禪寺

坐标25°06′59″N 121°45′51″E / 25.116303°N 121.764198°E / 25.116303; 121.764198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220.129.227.99留言2021年2月12日 (五) 01:55 (內容擴充)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靈泉禪寺

大雄寶殿
靈泉禪寺
基本信息
位置 臺灣基隆市信義區智誠里六和路1號
宗教汉传佛教
本尊釋迦牟尼
宗派月眉山派
山号月眉山
開基善慧法師
开山时间1903年
地圖
地图

靈泉禪寺,是位於臺灣基隆市信義區智誠里的曹洞宗佛寺,為臺灣佛教四大法脈月眉山派本山,附屬建築列為基隆市文化資產歷史建築。

歷史沿革

清治時期

開山堂

昔日此寺所在處是基隆經暖暖通往台北的要道[1]

開山堂1891年成立[1][2],為俗名江雀的德緣尼師的父親與叔父所建[3],當時是文人雅士聚會重要場所[1]。後面設有靈塔,相傳起初是收容未出嫁女子的靈骨[2]

開山堂旁邊有稱為「靈泉」的泉水,終年水湧不斷[1]

日治時期

1911年落成的天王殿。

1900年,湧泉寺善智與妙密法師渡海來基隆奠濟宮宣教,因信眾眾多,由信徒林來發捐出月眉山大水窟庄菜園坡地一甲多建寺,次年動工[4]

善慧法師的帶領下,陸續完成佛殿、禪堂等工程,建築係四合院式,前殿為奉祀彌勒菩薩、兩側配祀四大天王,正殿供奉本尊釋迦佛,並從緬甸迎來白玉佛像五尊,由福建名匠林起鳳師雕塑佛菩薩、十六尊者、護法諸天等聖像[4]。1903年,開山祖善慧法師邀各方大德觀禮,由湧泉寺性進法師取名「靈泉寺」[5]。此寺在日治時期為台灣佛教四大法脈之一[6],是北臺灣佛教的發祥寺廟之一[4]虛雲法師曾來此拜訪[2]

佛教學者江燦騰在著作《二十世紀台灣佛教的轉型與發展中》,特別以靈泉寺的發展來說明日治時代的臺灣佛教。日本統治臺灣後,希望以臺灣和日本共同的佛教信仰來進行民族聯誼,甚至希望扶持臺灣本土佛教來影響中國佛教。當時臺灣的重心已轉移到北部,日本正也在興建基隆港以取代逐漸沒落的淡水港,混合中國叢林與日本寺院風格的靈泉禪寺就在此背景下興盛。當時靈泉寺得到日本政府的贊助,與日本曹洞宗建立合作關係,善慧法師大弟子德融,還是第一位前往日本研習佛法的臺灣僧侶。又有士紳許梓桑顏雲年辜顯榮的護持,成為臺灣佛教的重鎮,與全島一百多間佛教寺院和齊教齊堂都有連絡。[5]

1917年寺方創辦台灣佛教中學林,為泰北中學的前身[4][6]

戰後時期

靈泉禪寺今貌

戰後初期,德緣尼師從上海回到開山堂繼續修佛,並在基隆市開設講堂[3]

靈泉寺當年興起的政治和地緣條件消失,加上與中國大陸來的僧侶有語言隔閡和理念不同的問題,逐漸沒落,直到晴虛法師就任後,力圖振興,整建寺貌[5]。第四任晴虛法師開築汽車道路,將人行山路向四腳亭和台肥二廠方向各開築道路三公里長、八公尺寬,迄今仍為市民沿用[4]。今寺址為基隆市信義區六和路1號[4],屬智誠里[7]。 

林衡道曾可惜靈泉禪寺是仿照湧泉寺而建,但今日被翻修成水泥建築[8]。2003年12月26日,基隆市立文化中心歷史建築物審查委員會,通過將靈泉禪寺附屬的開山堂列為歷史建築[9]。2006年報導,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教授張崑振日前走訪後開山堂後面的靈泉三塔後,認為該些靈骨塔建築方式仿造印度佛塔,不僅在北臺灣僅見,全國廟宇也難得一見,建議一併納入歷史建築,予以保護[2]。該年7月11日,文化局長楊桂杰表示將靈泉三塔登錄為歷史建築[10]

寺基境內所有權土地,計有二十六公頃,多屬林、山澗地段[4]。國統集團總裁陳振豐曾向此寺簽約借地運土,租約到期卻拒絕還地,引起官司[11][12]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1.3 簡麗春. 靈泉、開山堂 百年古剎別有洞天. 《中國時報》. 2006-05-08 (中文(臺灣)). 
  2. ^ 2.0 2.1 2.2 2.3 潘立明. 百年靈泉3塔 首度曝光. 《中國時報》. 2006-02-16 (中文(臺灣)). 
  3. ^ 3.0 3.1 徐柏棻. 高壽103歲 德緣:佛祖賜的 她說沒有任何獨家心法 只有過午不食 早午餐青菜豆乾配稀飯 至今耳聰目明. 《聯合報》. 2004-06-10 (中文(臺灣)).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簡麗春. 〈基隆歷史建築系列報導〉靈泉禪寺北台百年名剎. 《中國時報》. 2001-09-13 (中文(臺灣)). 
  5. ^ 5.0 5.1 5.2 曹銘宗. 走過台灣佛教五十年╱佛寺篇 基隆靈泉寺. 《聯合報》. 1995-08-10 (中文(臺灣)). 
  6. ^ 6.0 6.1 郭行中. 四大道場 坐鎮台灣 羊年平安 阿彌陀佛. 《聯合晚報》. 1991-02-26 (中文(臺灣)). 
  7. ^ 王貴郎. 智誠里月眉山古戰場名留青史. 《中國時報》. 1995-09-03 (中文(臺灣)). 
  8. ^ 陳小凌. 文物古蹟 早年備遭日人破壞 遺留至今 卻因無知施工受損 林衡道籲以文化史立場保護文化資產. 《民生報》. 1982-06-07 (中文(臺灣)). 
  9. ^ 阮南輝. 歷史建物 七處通過 台電北部火力發電廠舊址、靈泉禪寺開山堂等 整修沒有強制性 但所有權人可申請維修經費. 《聯合報》. 2003-12-27 (中文(臺灣)). 
  10. ^ 張謙俊. 獅球嶺隧道 正名劉銘傳隧道. 《中國時報》. 2006-07-12 (中文(臺灣)). 
  11. ^ 溫于德. 擁恆總裁竊占寺廟土地判4年定讞 非常上訴成功. 《自由時報》. 2018-07-12 [2019-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9) (中文(臺灣)). 
  12. ^ 黃捷. 擁恆總裁官司纏身 非常上訴成功仍被扣1億多元. 《自由時報》. 2019-05-13 [2019-11-21] (中文(臺灣)).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