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管
![]() |
北管 | |
漢字 | 北管 |
---|---|
白話字 | Pak-koán |
臺羅拼音 | Pak-kuán |
方音符號 | ㄅㄚㆶㄍㄨㄢˋ |
北管為臺灣漢族傳統音樂的其中一種,歌曲及戲劇表演的籠統範疇,各個地區、館閣包含的音樂範圍跟種類可能不盡相同。北管對臺灣近代的傳統文化影響深遠。在21世紀的台灣,雖較少有完整的北管表演,但是北管音樂仍常見於迎神賽會、陣頭,乃至於傳統或現代布袋戲表演中。北管借用中國北方音樂戲劇元素與官話。在臺灣與來自閩南地區(泉州、廈門)的南管互為對應,而得名北管。
簡介[编辑]
北管相傳為15世紀傳入福建,17世紀之後到臺灣。許多傳到臺灣的不屬福佬或客家系統的音樂聲腔和戲曲,都被歸入北管的範圍,北管音樂類型主要有牌子、幼曲(細曲)、絃譜、戲曲等等;在臺灣,常相對於來自福建泉州的「南管」音樂。
17至19世紀左右,北管音樂或借重音樂伴奏衍生的人聲戲曲臺灣大為流行,甚至西皮派所使用部份曲調還與京劇曲調較為相近。總的來說,北管大大影響臺灣本有的地方戲劇歌仔戲與布袋戲。
然而,以音樂類型來說,較接近台灣北管戲種為廣東西秦戲及各省之亂彈戲,中國福建地區登錄世界遺產之「泉港北管」,實為福建閩南(惠安泉港地區)音樂,與臺灣北管差異較大,在了解兩岸北管差異時不可不慎。
記譜及律制[编辑]
採用工尺譜(工ㄨ譜)以及七孔律
工尺譜 | 上 | ㄨ | 工 | 凡 | 合 | 士 | 一 | 上 | ㄨ | 工 | 凡 | 六 | 五 | 乙 | 仩 | 亻ㄨ |
---|---|---|---|---|---|---|---|---|---|---|---|---|---|---|---|---|
西洋唱名 | dol(低音) | re(低音) | mi(低音) | fa(低音) | sol(低音) | la(低音) | si(低音) | dol | re | mi | fa | sol | la | si | dol(高音) | re(高音) |
讀做 | syang | zhhe | gong | huan | hoo | su | yi | syang | zhhe | gong | huan | liu | wu | yi | syang | zhhe |
(低音除合士一以外寫法和中音一樣,高音加人字旁) (事實上因為律制的不同,凡的音高介於Fa到升Fa之間,一、乙介於降Si與Si之間)
調式稱為「管」,例如:上管、大工管、小工管、凡管、士管等等。
而節奏則以板、撩稱呼。
北管樂器[编辑]
北管樂器主要分為文武場,武場主要以皮、銅類樂器所組成;而文場則以其他旋律樂器所構成,分為豎線(弓弦樂器)、倒線(彈撥、擊弦樂器)、吹類
皮類:小鼓(即板鼓、亦稱叭鼓、答鼓,搭配搖板或扣子板使用)、通鼓(即是堂鼓)、扁鼓、搏縛(用於細曲)
銅類(銅器類、下手):大鑼、鑼(平面鑼、馬鑼)、響盞(與京手鑼雷同但音調較高,非南管響盞)、十音鑼(屬文場,演奏細曲用)
豎線(弓弦類):提弦(殼子弦、即椰胡)、吊鬼仔(即京胡)、和弦(胖胡、即低音殼弦)、二胡
倒線(彈撥類):三弦、秦琴、梅花琴、北月琴(北管用的月琴乃是京劇月琴,又叫頭手琴)中阮、琵琶、抓箏(即古箏)、揚琴
吹類:大吹(即嗩吶)、噠子(即小嗩吶、海笛)、品仔(即是笛子)、笙
然而北管樂器編制上彈性空間極大,尤其文場除了領奏胡琴(提絃、吊鬼仔)、大吹、噠仔應用於相關場合不可變動外,其餘皆可自由調度安插
定調[编辑]
北管樂器的定調法稱為管(吹類)、或線(線路類,有時亦稱管)
福路系統嗩吶通常以反字管(筒音為工)、正管(筒音為上)為主,而提絃則以合ㄨ線(5-2五度定絃)為主
西路系統嗩吶通常以士字管(筒音為士)、正管(筒音為上)為主,而吊鬼子則依唱腔所需,分別調有二逢線(合ㄨ線)、西皮線(士工線,6-3五度定絃)、婆士線(上六線1-5五度定絃)
而唱反調時,投手絃皆要改拉反管(亦稱反線,合ㄨ線的反管為上六線,1-5五度定絃、士工線的反管為ㄨ五線,2-6五度定絃),其他絲竹樂器則配合頭手絃衍生相對應的調法。
流派與系統[编辑]
北管在台灣落地生根先後出現了許多流派,其中以福路系統較早傳入因而稱為舊路,而西皮系統則晚於福路則稱為新路。而除了西福兩派以外,廣義上北管亦包含外江、四平等其他系統與樂種。
多數北管團體傳承是西路與福路皆會傳習,然而演奏西路或福路無論是戲曲或曲牌,鑼鼓點皆有區別而不宜混用;惟福路派鑼鼓較簡單,因此一般常見於廟會即便吹奏西路曲牌仍訛用福路派鑼鼓為主。
北管團體之命名也與其系統有關,多數團體名稱後綴皆與「軒」、「園」、「社」、「堂」,另有「閣」、「郡」等
其中軒、園派多集中於中、彰;而社、堂派則集中於基隆與宜蘭,台北則四派皆有,然而社派與基隆較為接近因此較惟流行
軒園派、社堂派亦會互相切磋較勁,此種競賽稱為「拚館」,然而拚館不只有比樂曲造詣、還會比傢私誰做的比較華麗氣派、誰的繡旗繡布比較多比較精緻等等。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基隆宜蘭的社、堂系統分別為泉、漳移民,社派只傳福路、堂派只傳西路,尤其是在基隆兩派人馬以基隆港(旭川、南榮河)為界,以東為堂派、西為社派,彼此涇渭分明。早期社堂拚館也容易變成械鬥,然而中部的拚館則多數是較為溫良的文藝競爭,因此有「軒園拚、社堂咬」此句俗諺流傳。
在日本時代禁止械鬥之後,基隆派的拚館械鬥則演變成在每年中元放水燈時,繞境隊伍行經旭川必要調頭,往西會以得意堂為首,往東則以聚樂社為首,每經調頭兩派人馬必使出看家本領互相較勁,此習俗至今仍然保存,不只是北管本身的文化,更是歷史的活化石。
戲曲唱腔及北管戲[编辑]
17至19世紀,北管音樂或借重音樂伴奏衍生的人聲戲曲臺灣大為流行,其中西皮派所使用部份曲調與京劇曲調相仿,因此學者俞大綱稱北管為京劇「鄉下表哥」。並延伸出「四平」和「亂彈」兩種劇種,不過,因為前者在臺灣接近失傳,因此21世紀後之北管戲,於臺灣皆稱為亂彈戲;然而實際上北管戲又分為子弟戲以及亂彈班,前者為業餘子弟酬神娛樂而請先生來教戲,後者才為真正意義上的亂彈戲是由職業戲班所演出,身段精緻度上略有差別。
北管戲屬於梆黃劇種,唱念用的語言業內稱為官話,為帶有閩南口音的官話發音。又分成梆子體系的福路(古路;舊路;福祿)和皮黃體系的西路(新路;西皮),領奏胡琴以及鑼鼓點略有不同,唱腔曲調更是井水不犯河水。
然而西路和福路都稱胡琴的第2把手為和弦,惟福路系統偏好使用大椰胡作和絃,而西路系統則偏好使用京二胡或二胡,除了頭手絃不可變動以外其餘文場樂器皆自由搭配,
福路系統[编辑]
福路(古路;舊路;福祿)的頭手絃(領奏胡琴)為提絃,源流上與梆子系統較為接近。
唱腔有彩板、流水(二凡)、平板、十二丈(與流水雷同,但過門不同)、緊板、緊中慢、慢中緊、四空門,及以平板為基礎衍生出的各種唱腔與過點,例如:平板疊(比平板唱時多字)、疊板、長點、短點、珍珠點、大借茶、小借茶、斬瓜點(用於斬瓜此齣戲)、蘆花點(用於蘆花)、奇逢點(用於奇逢)等等。
西路體系[编辑]
西路(新路;西皮)的頭手弦是吊鬼仔。
以定弦分三種一種是西皮線(士工線)、一種為二黃線(合ㄨ線)、還有一種婆士線使用在婆士調,但該唱腔甚為罕用,因此西路的調絃法主要還是以西皮與二黃線為主。
西皮唱腔主要使用西皮線、二黃、二黃平唱腔主要使用二黃線、婆士調用婆士線
而其他則有倒板、雙板(刀子)、慢刀子、疊板、緊板等則是所有定絃皆可用,然而因訂絃不同曲調可能會有一些小差異則會註明例如:西皮倒板、二黃雙板(通常雙板常用於西皮)。
西路扮仙戲亦常梆子腔,實為西路唱腔,但有時福路戲曲則會借去用來穿插於唱腔之中作為花腔所用。
唱腔變化[编辑]
反調[编辑]
西、福系統皆有反調,例如:反平板、反緊中慢(即為歌仔戲陰調)、反西皮、反二黃、反刀子等等。
反調則為區分現實與夢境、鬼魂、靈體、出竅等狀態而產生之唱腔變化,文場樂器則改以反管演奏,唱腔曲調亦因而做出改變,進而營造出一種與正調唱腔不同的詭異感。
板式變化與特殊應用[编辑]
多數唱腔皆能衍生出緊、慢版,例如:緊西皮、慢刀子等、緊流水、緊平板等等。
沒有前奏的唱腔則稱為碰頭板(接頭板、凹頭板),是由下句起唱。
另外唱腔仍可以插入許多於炫技性質的各式花腔變化、或依劇情需求加入不同的過場譜等等。
吹牌(吹排;牌子;排止;嗩吶牌子曲)[编辑]
北管曲牌主要以嗩吶演奏為主,俗稱牌子,主要音樂性質為曲牌體,以嗩吶為主奏,加上鑼鼓伴奏。
其體裁可分為散牌(單支曲牌)、三條宮牌子(由母身、清、讚三首組成,一般所指稱之牌子多為三條宮體裁者)、大宮牌子(曲牌連套,由數支曲牌所構成,曲牌數則不一定)
牌子演奏當中常有一些入破的段落,也就是在曲牌演奏當中掛入一段鑼鼓搭配嗩吶的無限反覆,該技巧則稱為掛弄(掛浪)、亦可掛入單由鑼鼓點所構成之空牌;曲牌與曲牌之間通常以鑼鼓串聯,一套牌子之間亦可使用掛浪連結。
通常福祿派的曲牌會在前面加一個舊字,而西路派的曲牌則會加新字,例如:舊風入松、新一江風等等,惟舊字在口語上通常不會特別提及。
多數北管曲牌皆有詞,是可以演唱的,也會在北管戲曲當中有所應用,惟實際有傳唱者寥寥無幾。
台灣嗩吶稱為吹,依尺寸分為「頭號」「二號」「三號」「噠仔」,北管演奏牌子時採用二號吹,北部客家八音則用頭號吹,台灣北管嗩吶如同潮州嗩吶,都是沒有完整半音制度的七孔律制。
常見之北管曲牌有:〈風入松〉、〈浪淘沙〉、《一江風》、《二犯》、《翻竹馬》、《游將令》、《大盤祝》、《新普天樂》、《火神咒》等等
連套曲牌則有:《金葫蘆》、《十牌》、《倒旗》、《大報》、《鬥鵪鶉》、《西城》等等。
譜(過場譜、絃譜)[编辑]
譜則有別於戲曲唱腔或曲牌,則是用於戲曲間過場、細曲演唱當中所穿插,因此又稱為串(串仔譜)、過場譜,除了單支曲目以外亦有連套演奏之曲目,亦可單獨演奏。
過場譜的源流十分複雜,多屬於民間小調,亦有多種應用場合,可用絲竹樂器所演奏、亦可以大吹或噠仔吹奏
通常稱為「串」之場合,屬於小過場以絲線樂器演奏;稱為「吹場」之場合屬於大過場,以大吹演奏
在北管的總綱當中亦會記載區分「落串」、「吹場」或大、小過場,作為吹場應用時則再依拍法區分為「慢吹場」與「緊吹場」,慢吹場多為一板三撩或一板一撩;緊吹場通常以折字所形成,則多為疊板、亦有一板一撩之情形
常見曲目有:〈福祿壽〉、〈紅花蕊〉、〈朝天子〉、〈醉扶登樓〉、〈寄生草〉、〈大八板〉、〈千重皮〉(普庵咒)
然而一些特殊場合、例如八音、十音等等會以提絃與噠仔為領奏,搭配其他過絲竹樂器所共同演奏。
而大鼓浪、鼓亭譜則是將原本的過場譜放慢一倍再加花所形成。
細曲(崑腔)[编辑]
細曲(幼曲)是指以提絃領奏,其他絲竹伴奏為主的演唱曲,演唱者執板制節。
細曲屬於曲牌體,亦分為單支與曲牌連套,其中單隻細曲又俗稱為小曲
北管戲曲當中亦有使用細曲曲牌連套所構成的戲齣,例如《大和番》即為昭君出塞的故事,當中使用了細曲《昭君和番》連套加上鑼鼓與口白身段所構成。
常見曲目有:《昭君和番》連套、《烏盆》連套、《六月飛霜》連套、〈青山渺〉、〈賣油郎獨占花魁女〉、〈小釣魚〉、〈踏珠球〉、〈魯智深醉打山門〉、〈四不相〉
亦有特殊場合使用之例如:祝壽演唱〈復陽歌〉、弔喪搭配〈弔詞〉演唱〈醒時迷〉
沒落與保存[编辑]
台灣政府單位曾給王金鳳、邱火榮等藝員出版生命史專書,曾給潘玉嬌、劉玉鶯、邱火榮、林阿春、賴木松等藝員錄製音樂專輯。
目前漢陽北管劇團是台灣主要的北管亂彈戲職業劇團,創辦人莊進才藝師於2016年獲頒國家文藝奬。其他於基隆市、彰化縣、新竹市、新北市、林口區等地亦有業餘子弟組成之子弟戲社團協會,以及定期舉辦之藝術節、文化節等展演節期。
2009年3月3日,台灣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指定漢陽北管劇團為重要傳統藝術北管戲曲類保存團體;彰化梨春園北管樂團為重要傳統藝術北管音樂類保存團體。
21世紀的今日台灣,在迎春、迎神廟會、神誕、新居落成、婚禮、壽慶、甚至喪禮時,仍會聽到各式北管的演出。
泉州北管[编辑]
中國的北管現只分布在泉州的泉港與惠安地區,所以又叫泉州北管,泉州的北管只剩下器樂演奏,常用於節慶陣頭(藝陣),主弦是吊規子(京胡)、提弦(;殼子弦),崑腔(吹腔)用曲笛(崑笛)伴奏。與台灣北管有一定程度的差異。
2006年5月20日,泉州北管音樂被中國國務院列進第1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參考文獻[编辑]
林美容、辜神徹編著,《迎神在臺北:台北迎城隍、艋舺迎青山王、台北靈安社陣頭》,2013年,台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
外部連結[编辑]
- 台灣戲曲中心-北管音樂
- 三坑得意堂北管陣頭-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北管戲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亂彈戲(直轄市登錄)-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子弟戲:《販馬記》(13之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文化學院戲劇系學生演出,呂炳川錄製,臺灣音樂館典藏
- 《斬經堂》(6之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臺北靈安社、高敏惠、楊白雄演出,呂炳川錄製,臺灣音樂館典藏
- 北管福祿曲牌《落花洞》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新竹市竹樂軒1981年演出,呂炳川錄製,臺灣音樂館典藏
- 北管曲牌《百家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新竹市南樂堂1981年演出,呂炳川錄製,臺灣音樂館典藏
- 北管曲牌《將軍令》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新竹市南樂堂1981年演出,呂炳川錄製,臺灣音樂館典藏
- 1977年臺灣北部大縣市民俗音樂欣賞會現場實況錄音(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地點:新竹縣新埔鎮褒忠亭,呂炳川錄製,臺灣音樂館典藏
- 北管西皮:《八大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980年度新竹民俗音樂欣賞會,呂炳川錄製,臺灣音樂館典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