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Billy Mok.2014留言 | 贡献2021年2月13日 (六) 04:19 →‎交通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筷子基在澳門半島的位置

筷子基葡萄牙文Fai Chi Kei)在澳門半島西北部半島,是多層大廈林立的基層住宅區,根據澳門區域屬花地瑪堂區

歷史

筷子基原為沙洲,古時稱為「赤洲」。

  • 1920年代,這裡填成狹長土地,在此地的東邊架了小橋連至白朗古將軍大馬路,南北水面分別為筷子基南灣、北灣。
  • 1932年,這塊土地上面建了14座兩層的平房且分成兩排,稱為五二八坊,以紀念1926年發生的五二八革新[1]。由於平房構城的形狀好像一雙筷子,故這裡又名筷子基
  • 1940年代,筷子基東邊小橋處填平,從此和澳門半島連成一體。
  • 1970年代,筷子基的東北填出了新土地,蓋了十多棟大廈。
  • 1980年代,上述平民房屋相繼被拆且改建成大廈。此外,筷子基也進行了填海工程,與新橋沙梨頭連在一起。

位於現時筷子基衛生中心位置,1990年代仍是木屋區(約於1997年完全拆卸),木屋沿河而建,而在木屋旁的木廠(截止2010年8月仍在)下方,設有一個大型去水渠,而木屋的另一旁,有一個不知名的小島(約籃球場大小),島上佈滿香蕉和芋頭,中央設有一間小茅屋,當時,從筷子基走向紅街市,並沒有直接道路,往往要繞道而行

區內重要設施


交通

1A路線由「筷子基街/廣大中學」站開出,途徑筷子基總站外,43233路線巴士都是從筷子基總站開出。

以筷子基命名之街道或地名

參考資料

  1. ^ 存档副本. [2008-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1-20).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