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韻
外观
ः
| ||||
---|---|---|---|---|
涅槃点 | ||||
|
止聲[1]、止韻[2]、去聲[3]來自於梵語詞惟薩爾葛visarga,或又稱毘灑爾者尼耶visarjanīya,意為“發出,瀉出”。在梵語音韻學(śikṣā)中,是一個音素 [h]的名字,寫為IAST <ḥ>。毘灑爾者尼耶是吠陀梵語詞末的/r/或/s/在經典梵語中演變產生的變音,類似上古漢語/-s/演變爲/-h/後逐漸發展爲漢語去聲的過程。由於/-s/是常見的吠陀梵語后綴(主格單數,第二人稱單數等),止韵經常出現在經典梵語文本中。在梵語音素的傳統次序中,止韵和随韵獨立於元音和輔音之外。
在悉曇文、蘭札文等婆罗米系文字中,使用涅槃点表示毘灑勒沙尼。
止韵在吠陀文本中的精確發音依據 shakha 而變化。有些發音要在擦音之后輕微的回顯一下前面的元音,比如 aḥ 要被發音為 [ɐhɐ],而 iḥ 要被發音為 [ihi]。
外部連結
- Sanskrit grammar Video AdiLaghu (English & Tamil): http://www.youtube.com/shastralay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