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止韻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Lecheminlu留言 | 贡献2022年5月19日 (四) 19:18 (修改、完善。)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涅槃点
附加符号

重音符號

尖音符 / 鋭音符ˊ
雙銳音符˝
重音符 / 鈍音符 / 抑音符ˋ
雙重音符英语Double grave accent̏

短音符˘
抑揚符 / 倒折音符 / háčekˇ
软音符¸
揚抑符 / 折音符ˆ
曲音符分音符¨
·

空點(隨韻, ˙
仰月點(隨鼻,  ँ   ঁ   ઁ   ଁ ఁ '
努克塔点英语nuqta(波斯音,  ̣
怛達點畵(半音,  ྄   ်   ฺ   ์

上鉤符 ̉
触角 ̛
長音符ˉ
反尾形符˛
上圓圈˚
粗氣符 ῾
柔氣符英语Smooth breathing ᾿

有时用作变音符号的标记

引號
刪節線|
冒號:
逗號,
連字號˗
波浪號 / 顎化符˜
titlo英语titlo ҃

止聲[1]止韻[2]去聲[3]來自於梵語惟薩爾葛visarga,或又稱毘灑爾者尼耶visarjanīya,意為“發出,瀉出”。在梵語音韻學(śikṣā)中,是一個音素 [h]的名字,寫為IAST <>。毘灑爾者尼耶是吠陀梵語詞末的/r//s/在經典梵語中演變產生的變音,類似上古漢語/-s/演變爲/-h/後逐漸發展爲漢語去聲的過程。由於/-s/是常見的吠陀梵語后綴(主格單數,第二人稱單數等),止韵經常出現在經典梵語文本中。在梵語音素的傳統次序中,止韵和随韵獨立於元音和輔音之外。

悉曇文蘭札文婆罗米系文字中,使用涅槃点表示毘灑勒沙尼。

止韵在吠陀文本中的精確發音依據 shakha 而變化。有些發音要在擦音之后輕微的回顯一下前面的元音,比如 aḥ 要被發音為 [ɐhɐ],而 iḥ 要被發音為 [ihi]

外部連結

  1. ^ 呂澂《聲明略》:「考南本《涅槃》〈文字品〉自短阿至炮,先於十四音列舉其十;次菴、痾列二界畔字(亦曰隨韻及止聲)」
  2. ^ Peter Lunde Johnson. On Realizing There is Only the Virtual Nature of Consciousness. p.99
  3. ^ 文廷式纯常子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