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飲光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飲光部当前版本,由Yanrs17留言 | 贡献编辑于2024年4月5日 (五) 21:15。这个网址是本页该版本的固定链接。

(差异) ←上一修订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修订→ (差异)


上座部佛教

國家和地區
佛教大綱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題

初期佛教

最初僧伽
 大眾部
 ├ 一說部
 ├ 說出世部
 ├ 灰山住部
 ├ 多聞部
 ├ 說假部
 └ 制多部
 上座部
 ├ 雪山部
 ├ 说一切有部
  ├ 說轉部
  └ 经量部
 ├ 可住子部
  └ 正量部
 └ 分別說部
  ├ 化地部
  ├ 法藏部
  ├ 飲光部
  └ 赤銅鍱部

佛教大綱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题

飲光部梵語Kāśyapīya、巴利語:Kassapiyā、Kassapikā),梵名音譯作迦葉遺部shè維部,又稱飲光弟子部善歲部(Su-varṣaka),乃部派佛教十八部或二十部之一,亦為五部律之一。

历史

[编辑]

根據北傳《異部宗輪論》和南傳《島史》的說法,飲光部是從說一切有部分出[1]。而藏傳清辨《異部精釋》中大眾部和正量部的說法認為飲光部是由分別說部所分出。此派僧侶著木蘭色(紅黑色)袈裟。[2]

此部派之祖有二說。一如其部名所示為迦葉波尊者,乃上古飲光仙人種,故以飲光為姓。據傳,上古有一仙人,其身有金光,能飲諸光,令不復現,故稱飲光仙人。二如《三論玄義》記載,部主善歲七歲得羅漢,值佛聞法,皆能誦持。撰集佛語,次第相對:破外道為一類,對治眾生煩惱復為一類。[3]在《舍利弗問經》的記載中飲光部和善歲部是兩個不同的部派。

教義

[编辑]

飲光部關於三世有的宗義與《識身論》所批判的分別說部宗義有所不同,《俱舍論》記載持《大毘婆沙論》宗義者將其歸入分別說部[4]。《大毘婆沙論》記載:

異部宗輪論》記載:

存世經典

[编辑]

瞿曇般若流支所譯《解脫戒經》為飲光部的戒本。

參考文獻

[编辑]
  1. ^ 異部宗輪論》:「至三百年末,從說一切有部,復出一部,名飲光部,亦名善歲部。」
  2. ^ 據東漢安世高三藏(公元147年-170年於漢地譯經傳教)譯《大比丘三千威儀》: 薩和多部者。博通敏智、導利法化。應著絳袈裟。 曇無德部者。奉執重戒、斷當法律。應著皂袈裟。 迦葉維部者。精勤勇決、拯護眾生。應著木蘭袈裟。 彌沙塞部者。禪思入微、究暢玄幽。應著青袈裟。 摩訶僧部者。勤學眾經、敷演義理。應著黃袈裟。
  3. ^ 《三論玄義》:「(善歲)七歲得羅漢,值佛聞法,皆能誦持。撰集佛語,次第相對:破外道為一類,對治眾生煩惱復為一類。」
  4. ^ 世親阿毘達磨俱舍論》:「毘婆沙師,定立去來二世實有,若自謂是說一切有宗,決定應許實有去來世,以說三世皆定實有故,許是說一切有宗。謂:若有人說三世實有,方許彼是說一切有宗,若人唯說:『有現在世及過去世,未與果業,說無未來及過去世,已與果業。』彼可許為分別說部。」
    普光俱舍論記》:「說非盡理,半是半非,更須分別故,名分別說部。梵云毘婆闍縛地,毘婆名分別,縛地名說,舊云毘婆闍婆提者,訛也。若《宗輪論》,飲光部。」
  5. ^ 大毘婆沙論》:「或有外道,引世現喻,執後為前因。……為止彼宗,欲明後法非前法因。若是因者,便違內外緣起諸法。違內法緣起者,謂應行緣無明,乃至老死緣生。……如是等違外法緣起者,謂應種子因芽,乃至花因於果。如是等復有大過。」
  6. ^ 玄奘譯《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誰令有情留住欲界、色、無色界,所謂諸漏。淹貯義是漏義,如濕器中,淹貯種子,便能生芽;如是有情,煩惱器中,淹貯業種,能生後有。」
    北涼浮陀跋摩譯《阿毘曇毘婆沙論》:「留住義是漏義者,誰令眾生留住欲、色、無色界耶?答曰:漏也。浸漬義是漏義者,如於糟中,浸漬種子,其牙便生。如是眾生,以業種子,浸漬煩惱糟中,便生未來有牙。」
  7. ^ 北涼浮陀跋摩譯《阿毘曇毘婆沙論》:「或有說。已受報因。則無體。如迦葉維部。彼作是說。因義乃至報未熟。若報熟。彼無因義。猶如種子。牙未生時。有種子義。若牙生。無種子義。彼亦如是。」
  8. ^ 窺基異部宗輪論述記》:「法謂煩惱未斷之時。過去有體。名有煩惱。若為無間已斷。解脫遍知。過去煩惱體即非有。不同薩婆多等。其體獨有。」
  9. ^ 眾賢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分別論者。唯說有現。及過去世未與果業。」
    窺基異部宗輪論述記》:「既唯辨業。業謂若果未熟。過去有體。若果已熟。業於過去其體即無。然唯果法生已。念念滅。不待已斷遍知等故。解云。此中唯於過現。不說未來。以無體故。今準文意。無法以未來為因。以未來無故。然因後果前故。無以未來為因。又法已斷知。言不簡別。故許通未來。於理無爽。」
  10. ^ 窺基異部宗輪論述記》:「此簡薩婆多。現在以未來為能作因。未來以未來為異熟。後相應位有能作因故。」
  11. ^ 窺基異部宗輪論述記》:「此有二解。一即無漏。不招有漏果。但前引後等流果等。變異而熟名有異熟果。此異熟果體實無漏。薩婆多等不許名異熟故。二云即感有果。如初二果未離欲界。所有無漏感欲界果。不還感上界類。此應知以煩惱未盡無漏未圓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