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p:字词转换的模式选择说明
![]() |
| ||||||||||||||
---|---|---|---|---|---|---|---|---|---|---|---|---|---|---|
| ||||||||||||||
| ||||||||||||||
| ||||||||||||||
| ||||||||||||||
| ||||||||||||||
| ||||||||||||||
|
为使全世界中文用户都能无障碍地阅读和编辑中文维基百科,中文维基百科设有字词转换功能以处理和显示各地不同用字模式。用户若不了解该机制的存在,常常会误以为中文维基百科只有一种用字模式。本说明为告知该机制的运作依据和正确的设置方法。
字词转换包括繁简处理和地区词处理。繁简处理指的是逐字地把原始文本转换为简体中文或繁体中文,而地区词处理则会处理各地区词汇的差异。例如,直接的繁简转换可能会把“義大利”转换为“义大利”,而地区词处理则可以将其转换为“意大利”。
匿名或非使用账户登录的用户
用字模式与用户使用的浏览器的内容语言偏好设置部分有关。如果内容语言偏好设置没有设置任何与“中文”或“汉语”相关的选项——如果从技术说明而言,你的浏览器请求的HTTP请求头没有在accept-language中设有“中文”相关值(也就是“zh”及一系列“zh-”前缀的值),则默认为zh的模式——也就是对应字词转换的“不转换”模式,或者说以原始wikicode源代码显示。由于源代码大部分是繁体、简体的用字混合,所以所显示的内容的繁简程度可能与页面这些用字的比重有关。
请根据用户你所使用的浏览器调整关于内容语言显示设置的部分进行调整。


chrome://settings/languages
); 3.添加或调整“中文”相关的语言选择项,其中“中文”对应为“zh”,“中文(香港)”对应为“zh-HK”,“中文(简体)”对应为“zh-CN”,“中文(繁体)”对应为“zh-TW”使用账户登录的用户
用字模式与用户的参数设置的设置有关,默认时均为“中国大陆简体”。请按需要调整“国际化”中“语言”(涉及系统界面的用字模式)和“内容语言变种”(涉及页面内容的用字模式)这两个选项。
强烈建议您不要选择“zh - 中文”、“zh-Hans - 中文(简体)”、“zh-Hant - 中文(繁體)”作为内容语言变种,否则您将看不到地区词转换的结果,可能导致一些显示异常。建议根据您的偏好选择下列分地区的变种:
- zh-Hans-CN - 中文(中国大陆)
- zh-Hant-HK - 中文(香港)
- zh-Hant-MO - 中文(澳門)
- zh-Hans-MY - 中文(马来西亚)
- zh-Hans-SG - 中文(新加坡)
- zh-Hant-TW - 中文(台灣)
如果还有转换错误
即使你选择了合适的变种,你仍然有可能遇到以下错误:
- 某个简体字转成了错误的繁体字,或繁体字转成了错误的简体字。例如“牛肉干”被转换成“牛肉幹”、“乾隆”被转换成“干隆”或“三天后”没有转换成“三天後”。繁体文本中出现通用的异体字(例如“台”和“臺”)不属于错误。
- 地区词处理时分词错误或运用了错误的转换规则。例如把“攻打印度”中的“打印”转换成“列印”,或者“軟體動物”误转换为“软件动物”。
- 某个词语在不同地区表述不同,而维基百科没有进行转换。
如果出现了1、2两种情况,请前往Wikipedia:字词转换/修复请求提报你发现的问题。
如果出现了第3种情况,请注意不同地区表述不同的词语很多,维基百科地区词处理不可能覆盖所有的地区词。请参考Wikipedia:地区词处理获取更多信息和修复指南。
关于wikicode源代码
字词转换机制只会对页面显示时有效,对于构成页面内容的wikicode源代码是保持编辑输入时的用字,这意味着源代码很有可能是繁简用字混合的,这可能需要一段适应和了解不同用字的学习过程。请勿进行简单的繁简替换,这是破坏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