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JuneAugust/List of cruisers of China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948年时期的“重庆”号轻巡洋舰

中国巡洋舰列表收录自19世纪清朝筹建新式海军后,所有由大中华区政权曾订购、租借或者服役的巡洋舰。这其中包括曾在清朝政府治下新式海军中华民国政府领导的中华民国海军以及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旗下订购、入列、服役的无防护巡洋舰防护巡洋舰装甲巡洋舰以及轻巡洋舰等。

这一批巡洋舰最早起于晚清政府所成立的专门用于建造新式舰船的机构开始仿制国外同时期先进军用舰只。同一时期,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也着手从国外订购了一批巡洋舰。这批外购舰只来自欧洲多个国家,涵盖了多种舰艇设计风格和舰艇类型,代表了当时各大海上列强最新的军用舰只设计和建造水平。这些舰只历经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后折损近半,余下舰只也较为老旧落后。为此,晚清政府又向国外造船厂订购了一批舰只用以补充海军战力。除了此前已经沉没或者损毁的舰只,以及仍旧在海外建造商处建造中的舰只,其余绝大部分巡洋舰都在辛亥革命后由新成立的民国政府继承。

20世纪30年代初期,民国政府又从国内外建造商处订造了一批轻巡洋舰。包括新造的轻巡洋舰,以及从晚清政府手中接收的旧式巡洋舰以及由驱逐舰改建而成的两艘巡洋舰在内,所有民国海军旗下巡洋舰均在1937年为抗击日本侵略中国时战沉或者自沉。但是30年代新建的三艘被日军打捞起并俘获继续使用。战后,依然幸存的两艘又被归还给中方二战结束后,英国将一艘林仙级轻巡洋舰偿付给了当时的民国政府。该舰于1949年国共内战期间哗变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解放军旗下,成为人民海军历史上唯一的一艘巡洋舰。

历史[编辑]

作为19世纪各国海军最重要的舰种之一,巡洋舰发展自风帆战舰时代的单层炮甲板军舰[1]。这一舰种在19世纪中叶逐渐定型,主要负责舰队的警戒、侦查、周边巡弋等任务,有时也会参加海上交通线破坏任务[2]。在排水量火力装甲和防护等方面,巡洋舰是仅次于战列舰水面舰艇[3]

中国的巡洋舰起步自向外购置舰只的同时自行仿照设计建造活动[4]。其中,由福州船政于1872年建成下水的“扬武”号是中国最早的自建巡洋舰[4]。在1883年建成的“开济”号以及之后的两艘姊妹舰“镜清”号和“寰泰”号也由福州船政造船厂建造[4]。而在1879年李鸿章从英国订购了“超勇”号和“扬威”号两艘巡洋舰[5]。这两舰。1881年10月,这两艘军舰在建成后经过两个月航行由赴英国接舰的中国官兵驾驶回到中国,被称为中国军舰首次海外万里航行[6]。1883年中法海战期间,作为福建水师唯一一艘巡洋舰的“扬武”号被重伤后冲摊并烧毁[7]

至甲午战争爆发前,北洋水师旗下就有“经远”号、“来远”号等8艘巡洋舰[7]

表头内容说明
建造者 舰只的建造者名称
主炮 主炮数量和类型
装甲 舰体装甲的最大厚度
排水量 作战时舰只满载排水量[a]
推进器 传动轴的数量,推进系统的类型、可提供的最高航速和功率
成本 购买或者建造舰艇的费用
服役 舰只开建和结束建造的日期以及其最终结局
龙骨敷设 开始安放龙骨、开始舰体建造的日期
下水日期 舰只下水的日期
交付日期 舰只交付使用或正式入役的日期
结局 舰只最终结局(例如沉没、拆解)

依照不同的文献和书籍的记载,同一舰只的分类有所不同;在不同的时期,同一舰只以其用途分类也有所变化。其中“海安”号和“驭远”号在被分类为无防护巡洋舰[9]的同时,也有资料将这两舰归为炮船[10]。“扬武”号在被分类为无防护巡洋舰[11]的同时,也有资料将其归类为轻巡洋舰[12]。超勇级在依照防护方式被划分为无防护巡洋舰的同时,也有资料将其记载为“快碰船”或者轻巡洋舰[13]。“济远”号虽然因其防护方案被划分为防护巡洋舰[14],但部分资料也将其归为装甲巡洋舰[15]。同样,致远级虽然被分类为防护巡洋舰[14],但也有来源将其归类为装甲巡洋舰[15][16]广乙级在被分类为穹甲防护巡洋舰[17]的同时,也有部分资料将其归为鱼雷快船(鱼雷巡洋舰[18]、猎舰(鱼雷驱逐舰)[19]或者鱼雷艇[20]。肇和级在建造时定位为练习巡洋舰[21],但在依其防护方式被划分为穹甲巡洋舰[22]的同时,也有资料将其称之为轻巡洋舰[23]。海天级虽然按照防护方案会被划分为防护巡洋舰,但在清政府朝堂议事中缺被称为装甲巡洋舰[24]经远级在被分类为装甲巡洋舰[25]的同时,也有资料将其归类为防护巡洋舰[26]。“平远”号在被分类为装甲巡洋舰[27]或者写作钢壳巡洋舰[28]的同时,也有资料将其归类为海防巡洋舰[25]或者近海防御铁甲舰[29]。大同级在清末建成时原名为建威级,被归为鱼雷炮舰[30]、“鱼雷快舰”[31]或者“鱼雷巡洋舰”[31],但是到了民国时期经过改造后改称为轻巡洋舰[32]

无防护巡洋舰[编辑]

作为近代海洋军事力量霸主的英国所设计和建造的首批近代化蒸汽动力巡洋舰,就是由中国清朝新式海军订购的超勇级无防护撞击巡洋舰[33]。这种舰只与同一时期的铁甲舰不同,以减轻自重来达到高航速而不装备装甲,仅为防止锈蚀而在船底包覆铜蒙皮[1]。经过一系列的发展,无防护巡洋舰的船体材质类型从木胁木壳逐渐演化为铁胁木壳、铁胁铁壳等[34]。中国清代末期新式海军的自建巡洋舰就起步自这一类型[35][36]

此外,由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设计师乔治·伦道尔英语George Wightwick Rendel最先为中国海军设计的超勇级巡洋舰也是一种无防护巡洋舰[36]。该级军舰因采用低矮外形配以舰首水线下装设的撞角而被称为“撞击巡洋舰”[36]。虽然这种舰只出现时间非常短暂,但是其撞角最后被保留下来成为一段时间内巡洋舰的标准装备[36]

1885年10月19日,江南造船局自行建造的第二艘钢板船“保民”号无防护巡洋舰完工下水[37]

其中,“扬武”号是为福建船政水师的旗舰[38]

舰名 建造者 主炮 装甲 排水量 推进器 成本 服役
开建日期 下水日期 交付日期 结局
“扬武”号  大清福州船政[39] 1门190毫米(7英寸)威斯窝斯前膛炮[39][40] 1,560公噸(1,535長噸)[39][40][41][42] 1具螺旋桨,2座方形锅炉驱动1台格拉斯哥2汽缸往复式蒸汽机,15節(28公里每小時;17英里每小時),1,130匹指示馬力(840千瓦特)[39][41] 25.4万两[43] 1871年7月12日[39][41] 1872年4月23日[39][42]“4月23日”[40] 1872年12月[42] 1884年8月23日在中法马江海战中战沉[41][44]
“海安”号  大清江南制造局[43][45] 2门90磅克虏伯炮[45][46] 2,800公噸(2,756長噸)[45] 1具螺旋桨,4座锅炉驱动1台2汽缸往复式蒸汽机,10節(19公里每小時;12英里每小時)[b],1,800匹指示馬力(1,300千瓦特)[45] 35.52万两[43][c] 1871年[42] 1872年5月24日[45] 1874年3月18日[42] 1878年8、9月后除名[48]
“驭远”号  大清江南制造局[43][45] 31.87万两[43][d] 1873年[42] 1873年12月23日[45][46] 1875年冬[42] 1885年2月14日与“澄庆”号互相盲目对射后沉没,1959年打捞起并拆解[48]
“超勇”号

(Chao Yung)[49]

 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49] 2门10英寸(254毫米)舰炮[50] 10毫米(0.4英寸)(水线下)[51]0.625英寸(15.88毫米)(司令塔)[52] 1,542公噸(1,518長噸)[50] 2具螺旋桨,4座锅炉驱动2台霍索恩平卧往复式蒸汽机,16.5節(30.6公里每小時;19.0英里每小時),2,800匹指示馬力(2,100千瓦特)[50][49] 32.5万两银[53] 1880年1月15日[54] 1880年10月14日[55] 1881年7月15日[50][56] 1894年9月17日,甲午战争期间战沉于黄海[57]
“扬威”号

(Yang Wei)[49]

 大清广东机器局[58] 2具螺旋桨,4座锅炉驱动2台霍索恩平卧往复式蒸汽机,16節(30公里每小時;18英里每小時),2,700匹指示馬力(2,000千瓦特)[50][49] 32.5万两银[53] 1880年1月15日[54] 1881年1月29日[55] 1881年7月14日 1894年9月17日,甲午战争期间战沉于黄海[59]
“开济”号  大清福州船政[58][60] 1门210毫米(8英寸)舰炮[61][e] 2,200公噸(2,165長噸)[60][62] 单螺旋桨,1台康邦卧式蒸汽机,15節(28公里每小時;17英里每小時),2,400匹指示馬力(1,789.7千瓦特)[58][60][62] 38.6万两[58][f] 1881年11月9日[60][62] 1883年1月11日[60][62] 1883年9月27日[63][g] 1902年在南京下关因弹药库爆炸而沉没[61]
“南琛”号  德國基尔霍华德船厂[65] 4门203毫米(8英寸)舰炮[66] 1,905公噸(1,875長噸)[66] 2具螺旋桨,2台蒸汽机[65],13節(24公里每小時;15英里每小時),2,800匹指示馬力(2,100千瓦特)[66] 37.5万两[67] [h] 1883年12月12日[65] 1884年3月[68] 1919年报废[69]
“南瑞”号 2门203毫米(8英寸)舰炮[65] 2,200公噸(2,165長噸)[65] 2具螺旋桨,2台蒸汽机,14.5節(26.9公里每小時;16.7英里每小時),2,400匹指示馬力(1,800千瓦特)[65] 37.5万两[67] 1884年1月8日[65] 1903年停用,1906年废弃出售[69]
“镜清”号  大清福州船政[58][60] 3门150毫米(6英寸)舰炮[70][i] 2,200公噸(2,165長噸)[60][64][72][73] 单螺旋桨,8座圆形锅炉驱动1台三缸复合式蒸汽机[60],15節(28公里每小時;17英里每小時)[64][j],2,400匹指示馬力(1,789.7千瓦特)[60][58] 36.6万两[58][73] 1884年1月4日[64][k] 1885年10月[74][l] 1886年8月[74] 1918年退役后出售给民间改为商船,改名为“升有”[75]
“寰泰”号  大清福州船政[58][60] 2门210毫米(8英寸)舰炮[60][m] 2,200公噸(2,165長噸)[60][64][73] 单螺旋桨,8座圆形锅炉驱动1台三缸复合式蒸汽机[60],15節(28公里每小時;17英里每小時)[64][n],2,400匹指示馬力(1,789.7千瓦特)[60][58] 30.6万两[58][o] 1884年1月12日[60][64] 1886年10月15日[64][73][74][p] 1887年8月30日[64][74] 1903年8月17日在汕头近海被加拿大商船“印度皇后”号撞沉[75]
“通济”号  大清福州船政[76] 1门150毫米(6英寸)舰炮[76] 1,900公噸(1,870長噸)[73][76][77] 单具螺旋桨,2座长式单头火管锅炉和2座短式单头火管锅炉,双缸复合卧式蒸汽机,11.25節(20.84公里每小時;12.95英里每小時)[q],1,600匹指示馬力(1,200千瓦特)[76][77] 22.6万两[79][r] 1894年1月14日[76][80][s] 1895年4月12日[73][80][82] 1896年9月15日[76][80][83] 1937年8月12日,为组织日军入侵长江而自沉于江阴附近江面[84]
“福安”号  大清福州船政[85] 2门57毫米(2英寸)舰炮[85] 1,800公噸(1,772長噸)[85][86][t] 单具螺旋桨,4座锅炉推动1台复合蒸汽机,11.5節(21.3公里每小時;13.2英里每小時)[u],1,600匹指示馬力(1,200千瓦特)[85]“750吨”[73] 12万两[73] 1895年12月2日[85] 1897年4月19日[73][85] 1897年7月25日[85] 1937年8月自沉于珠江口[85]
“保民”号  大清江南制造局[58][87] 2门150毫米(6英寸)舰炮[88] 1,477公噸(1,454長噸)[88][v] 2具螺旋桨,6座圆形燃煤锅炉推动2台立式蒸汽轮机,13節(24公里每小時;15英里每小時)[w],1,925匹指示馬力(1,435千瓦特)[88][x] 22.33万两[58] 1885年9月[64][44] 1885年10月19日[37] 1885年[64] 1917年11月被护法舰队“海圻”号巡洋舰击沉,之后被打捞起,并于1920年4月退役变卖给越南[88][y]

防护巡洋舰[编辑]

黑色艦身塗裝的“海容”艦

防护巡洋舰也称为“穹甲巡洋舰”,得名于其为弥补无防护巡洋舰战场生存力较弱的缺陷而专门在轮机舱上方铺设一层装甲的设计[91]。区别于装甲巡洋舰模仿铁甲舰的防护形式,最早于1878年出现的英国防护巡洋舰“康莫斯”号英语HMS Comus (1878)[z]在轮机舱等要害部位的上方加装了一层装甲甲板以避免敌方炮弹从上方击穿船壳后对轮机等部位造成伤害[91]。这一设计思路一时风靡英国的舰船设计界[91]。同一时期,中国在英国订造的“超勇”号“扬威”号等舰只就采用了这种设计方案[91]

在实际的使用中,英国设计师们发现随着动力设备越来越巨大,原本设计安装在低于水线位置的防护甲板势必要抬升到水线以上[91]。而水线以上的装甲甲板在水线部位中弹时完全无法保护机舱等重要部位[91]。因此,衍生出了一种剖面看起来类似穹顶的装甲铺设方案:在舰只中央部位的装甲随着动力设备舱顶高出水线,而两侧的部位则铺设斜伸到水线之下的斜甲,这种方案因此在中国得名为“穹甲”[91]。最早使用这一方案的舰只仅在中央部位铺设装甲,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为智利设计建造的“埃斯梅拉达”号开始在整个舰体的水线以下安装穹甲[91]。此时在英国订购建造的致远级海天级应瑞级都采用了这种设计方案[91]

在德国,设计师鲁道夫·哈克德语Rudolph Haack采用了一种剖面呈弧形的龟背穹甲[91]。最早采用这一设计的就是其为中国建造的“济远”号[91]。然而由于其穹甲甲板全都低于水线以下,一旦中弹,舰只依然有沉没的危险[93]。因这一设计的安装位置和加工难度,在“济远”号之后,德式防护巡洋舰开始效仿英式设计[94]

广乙级可视为穹甲防护巡洋舰[95]

谏地利船厂英语Cantiere Navale Triestino[aa]

舰名 建造者 主炮 装甲 排水量 推进器 成本 服役
开建日期 下水日期 交付日期 结局
“济远”号
(Chi Yuan)[97]
 德國伏尔锵造船厂[98] 2门210毫米(8英寸)舰炮[98][99] 14英寸(356毫米)(主炮台)[98][99] 2,355公噸(2,318長噸)[98][99] 2具螺旋桨,4座燃煤锅炉[ab]驱动2台蒸汽机,15節(28公里每小時;17英里每小時)[ac],1,925匹指示馬力(1,435千瓦特)[99][ad] 68.6万两银[100] 1883年2月17日(订造)[98] 1883年12月1日[98][101] 1884年9月[101][ae] 1895年2月17日,向日军投降,后被以原名编入日本舰队,1904年11月30日,日俄战争期间在旅顺外海触雷沉没[103][104]
“致远”号
(Chih Yuan)
 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105] 3门210毫米(8英寸)舰炮[106] 3英寸(76毫米)(司令塔)[106]4英寸(102毫米)(装甲甲板)[107] 2,300公噸(2,264長噸)[106][108] 2具螺旋桨,4座高式燃煤锅炉驱动2台卧式往复蒸汽机[108],18.5節(34.3公里每小時;21.3英里每小時)[106],6,850匹指示馬力(5,110千瓦特)[106] 85.0万两银[109] 1885年10月20日[110] 1886年9月29日[106] 1887年7月23日[106] 1894年9月17日,大东沟海战期间被击中鱼雷发射管后爆炸沉没于大鹿岛西南16.9公里海域[111]
“靖远”号
(Ching Yuan)
 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108] 2,300公噸(2,264長噸)[106][108] 2具螺旋桨,4座高式燃煤锅炉驱动2台卧式往复蒸汽机[108],18.5節(34.3公里每小時;21.3英里每小時)[101],5,500匹指示馬力(4,100千瓦特)[101] 85.0万两银[109] 1885年10月20日[110] 1886年12月14日[106][108] 1887年7月9日[106][108] 1895年2月9日被击中搁浅,之后自沉[101][af]
“广甲”号  大清福州船政[113] 1门150毫米(6英寸)舰炮[114][ag] 1,296公噸(1,276長噸)[114][ah] 单具螺旋桨,2座燃煤锅炉驱动1台三涨往复式省煤蒸汽机,14.2節(26.3公里每小時;16.3英里每小時),1,600匹指示馬力(1,193千瓦特)[116] 22万两[73][113] 1885年11月24日[117][44] 1887年8月6日[73][117][118] 1887年12月4日[117] 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期间,在逃跑途中触礁搁浅于三山岛,后自毁[119]
“广乙”号  大清福州船政[113] 3门120毫米(5英寸)舰炮[120][ai] 2英寸(50.8毫米)(司令塔)[122] 1,000公噸(984長噸)[120][aj] 单具螺旋桨,2座康邦省煤双缸蒸汽机,16.5節(30.6公里每小時;19.0英里每小時)[ak],2,400匹指示馬力(1,789.7千瓦特)[123] 20万两[73][113] 1888年1月2日[124] 1889年8月28日[73][124] 1890年11月30日[124] 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中在朝鲜十八岛附近搁浅后自毁[120]
“广丙”号  大清福州船政[122] 3门120毫米(5英寸)舰炮[125][al] 1,000公噸(984長噸)[125][am] 单具螺旋桨,2座康邦省煤双缸蒸汽机,16.5節(30.6公里每小時;19.0英里每小時),2,400匹指示馬力(1,800千瓦特)[125] 26万两[113][an] 1887年7月28日[120] 1891年4月11日[73][120][127] 1891年12月18日[120] 1895年2月14日威海卫保卫战后投降,后被编入日本舰队,同年12月21日在澎湖遭遇风暴而沉没[128]
“福靖”号  大清福州船政[122] 3门120毫米(5英寸)舰炮[129] 1,000公噸(984長噸)[122][ao] 1座燃煤锅炉驱动2台蒸汽机,16.5節(30.6公里每小時;19.0英里每小時),2,400匹指示馬力(1,800千瓦特)[122] 20万两[73][113] 1889年11月4日[130] 1893年1月20日[73][131] 1893年12月16日[132] 1898年6月10日在旅顺港外遭遇台风沉没[133]
“海容”号  德國伏尔锵造船厂[134][135] 3门150毫米(6英寸)舰炮[134][135] 76毫米(3.0英寸)(轮机舱)[136] 2,950公噸(2,903長噸)[134][135] 2具螺旋桨,4座圆形锅炉驱动两台四缸三胀往复蒸汽机,19.5節(36.1公里每小時;22.4英里每小時)[135],7,500匹指示馬力(5,592.7千瓦特)[134][136] 163000英镑[137] 1896年秋[138] 1897年9月15日[135][139] 1898年7月27日[140][141] 1937年9月25日自沉于长江江阴至靖江段[142],1959年4月25日打捞出水后拆解[141]
“海筹”号 163000英镑[137] 1897年12月11日[135][139][143] 1898年8月24日[140][141] 1937年9月25日自沉于长江江阴至靖江段[142],1964年打捞出水后拆解[141]
“海琛”号 163000英镑[137] 1898年2月12日[135][139][143] 1898年9月21日[141]

戊戌政变当天)[140]

1937年9月25日自沉于长江江阴至靖江段[142],1960年打捞出水后拆解[141]
“海天”号  英国泰恩河畔纽卡斯尔埃尔斯维克造船厂[144] 2门203毫米(8.0英寸)舰炮[144] 6英寸(152.4毫米)(司令塔)[144][145] 4,300公噸(4,232長噸)[144][146] 2具螺旋桨,4座圆形锅炉[ap]驱动4台霍索恩-莱斯利复合蒸汽机[144],24節(44公里每小時;28英里每小時)[146],17,000匹馬力(13,000千瓦特)[144] 33万6659英镑[150][aq] 1897年2月16日[150] 1897年11月25日[150] 1899年3月28日[150] 1904年4月25日在鼎星岛触礁沉没[152][153]
“海圻”号 2门203毫米(8英寸)舰炮[134][154] 6英寸(152.4毫米)(司令塔)[144][145] 4,300公噸(4,232長噸)[144][134] 2具螺旋桨,4座圆形锅炉[ar]驱动4台霍索恩-莱斯利复合蒸汽机,24節(44公里每小時;28英里每小時)[as],17,000匹指示馬力(12,676.9千瓦特)[144][134] 328000英镑[151] 1896年11月11日[150] 1898年1月24日[150] 1899年5月10日[150] 1937年9月25日自沉于江阴江面,1959年冬被发现后于1960年5月27日打捞起并拆解[159]
“肇和”号  英国埃尔斯维克造船厂[160] 2门152.4毫米(6英寸)舰炮[161] 76毫米(3.0英寸)(司令塔)[162] 2,750公噸(2,707長噸)[160][163][at] 3具螺旋桨[160],2座亚罗水管锅炉、4座圆形锅炉驱动3台帕森斯透平机[164][165],22.25節(41.21公里每小時)[au],8,797匹指示馬力(6,560千瓦特)[162][av] 21万英镑[166][151] 1910年11月7日[162] 1911年10月23日[160][167] 1913年3月14日[168] 1937年9月21日被日军飞机炸沉[169][aw]
“应瑞”号  英国维克斯造船厂[160] 2,460公噸(2,421長噸)[160][163] 3具螺旋桨[160],4座怀特·佛斯特(White Foster)水管锅炉、两座圆形锅炉驱动3台透平机[164][165],22.12節(40.97公里每小時)[ax],8,622匹指示馬力(6,429千瓦特)[162][ay] 20.4万英镑[166][171] 1910年[162] 1911年7月13日[160][162] 1913年4月16日[168] 1937年10月23日在南京采石矶附近江面被日军飞机炸沉[169][172]
“飞鸿”号  美國纽约造船公司[160] 2门152.4毫米(6英寸)舰炮[160] 76毫米(3.0英寸)(司令塔)[160] 2,600公噸(2,559長噸)[160] 3具螺旋桨,4座圆式单烧回火水管锅炉、两座圆形火管锅炉驱动3台透平机,21節(39公里每小時),8,650匹指示馬力(6,450千瓦特)[160] 1912年5月4日[160] 因民国政府无力兑现抵付建造款的国债,于1914年被希腊转购,更名为“赫勒”(Helle)号,最终于1940年8月15日在爱琴海提诺斯岛港口被意大利潜艇“海豚”(Delfino)号击沉[169]
65  奥匈帝国谏地利船厂英语Cantiere Navale Triestino[173] 4门150毫米(6英寸)斯科达速射炮[173] [az] 1,800公噸(1,772長噸)[173][ba] 8座煤油混烧锅炉驱动2座蒸汽机,24.5節(45.4公里每小時;28.2英里每小時),9,000匹指示馬力(6,711千瓦特)[173][bb] 30.05万英镑(含弹药)[174] 1914年[175][bc] 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奥匈帝国战败而拆毁[177]
66 30.05万英镑(含弹药)[174] 1914年[175][bd] 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奥匈帝国战败而拆毁[177]
67 30.05万英镑(含弹药)[174] 1914年[175][be] 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奥匈帝国战败而拆毁[177]

装甲巡洋舰[编辑]

航行中的“经远”号

装甲巡洋舰起自1870年俄国海军建造的“海军上将”号大型巡洋舰英语Russian cruiser General-Admiral[36]。该舰破天荒的在巡洋舰上装设了此前铁甲舰才会有的水线装甲带[36]。这使得一些实力和财力并不丰裕的国家可以以巡洋舰的价格采购到接近铁甲舰防护能力的军舰[36]

这一能够大大增强军事实力的舰只成为在中法海战后力图重建台海海防军力的清政府首选[36]。由此在1885年向德国订购的经远级就是装甲巡洋舰[36]。该型舰只也是德国首次自行设计建造的装甲巡洋舰。两舰在黄海海战中经受了日方一个多小时集中攻击才沉没,显示了其强大的战场生存能力[36]

中法海战后,福州船政参考“超勇”号“济远”号以及法国黄泉级近海防御铁甲舰英语Acheron-class gunboat[bf]的设计自行建造了一艘钢壳巡洋舰[178][179][180]。作为福建船政建造的中国第一艘装甲巡洋舰,该舰代表了19世纪80年代中国造船工业的巅峰[181][182]。该舰竣工时命名为“龙威”号,在调拨北洋水师后最终更名为“平远”号[180]。该舰在甲午战争后被日军俘获并收编为己用[183]

北洋政府上台后,开始了一系列收回海外在建军舰的动作。但因财政状况不佳,部分舰只并未能收回。在新造舰计划方面,与德商瑞记洋行订购建造驱逐舰的计划破产后,北洋政府改为向奥匈帝国谏地利船厂订购1艘装甲巡洋舰[184]

此外,在部分文献中被记载为“近海防御铁甲舰”[185]的“平远”号是福州船政在马江之战后仿欧洲形制建造的一艘装甲舰[186]

[187]

舰名 建造者 主炮 装甲 排水量 推进器 成本 服役
开建日期 下水日期 交付日期 结局
“经远”号
(King Yuen)
 德國伏尔锵造船厂[188] 2门210毫米(8英寸)舰炮[189] 9.5英寸(241毫米)(水线)[189][190] 2,900公噸(2,854長噸)[189] 2具螺旋桨,4座圆式燃煤锅炉驱动2台往复式蒸汽机[189],15.5節(28.7公里每小時;17.8英里每小時)[189],4,400匹指示馬力(3,300千瓦特)[191] 87.0万两银[109] 1885年1月1日[192] 1887年1月3日[193] 1887年1月[194] 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期间中弹引发弹药库殉爆沉没[108]
“来远”号
(Lai Yuen)
 德國伏尔锵造船厂[188] 2门210毫米(8英寸)舰炮[194] 9.5英寸(241毫米)(水线)[190][194] 2,900公噸(2,854長噸)[14] 2具螺旋桨,4座圆式燃煤锅炉驱动2台往复式蒸汽机[14],16節(30公里每小時;18英里每小時)[14],4,400匹指示馬力(3,300千瓦特)[191][14] 87.0万两银[109] 1885年1月1日[192] 1887年3月25日[193][14] 1887年3月[194] 1895年2月6日威海卫保卫战中被日军鱼雷击中沉没于刘公岛海军基地[194]
“平远”号
(“龙威”号)[bg]
 大清福州船政[113] 1门260毫米(10英寸)舰炮[195][196] 203毫米(8英寸)(弹药舱、锅炉)[196][197] 2,640公噸(2,598長噸)[197][198] 2具螺旋桨,4座圆型高式双门燃煤锅炉驱动2台复合式康邦省煤蒸汽机,10.5節(19.4公里每小時;12.1英里每小時),2,400匹指示馬力(1,790千瓦特)[197][199] 52.4万两[113] 1886年12月7日[195] 1888年1月29日[197][195] 1889年9月28日[197][200] 1895年2月17日,向日军投降,后被作为炮舰编入日本舰队[197],1904年9月18日在日俄战争中触雷沉没于渤海铁岛以西1.5海里处[201]
68[bh]  奥匈帝国谏地利船厂英语Cantiere Navale Triestino[173] 4门210毫米(8英寸)舰炮[203] 102毫米(4.0英寸)(水线)[203] 4,900公噸(4,823長噸)[204][bi] 2具螺旋桨,14座亚罗水管锅炉驱动2台帕森斯透平机,28節(52公里每小時;32英里每小時),37,000匹指示馬力(28,000千瓦特)[203][33] 88万英镑(含弹药)[205] 1915年春[176] 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奥匈帝国战败而拆毁[177]

轻巡洋舰[编辑]

在下水仪式上的“宁海”号

作为蒸汽动力时期海军中的一种小型高速舰种,以1898年由俄国订购,在德国希肖船厂建造的“诺维克”号防护巡洋舰英语Russian cruiser Novik[bj]为典型的侦报舰因舰体大于驱逐舰、航速高于小型炮舰,而被英国海军归为巡洋舰范畴,称之为侦察巡洋舰(Scout Cruiser)[206](日本译为“通报舰”、“侦察舰”[206])。直到20世纪初,侦报舰衍生出了以韦茅斯级日语ウェイマス級防護巡洋艦[bk]布里斯托级日语ブリストル級防護巡洋艦[bl]查塔姆级日语チャタム級軽巡洋艦[bm]伯明翰级日语バーミンガム級軽巡洋艦[bn]以及林仙级[bo]为代表的新式巡洋舰,在英国海军系统内被分类为轻巡洋舰(Light Cruiser)[207]。中华民国成立初期,由于经费不足,在十多年中都没有新建海军新型巡洋舰只[208]。“平海”号

原名为“Aurora”号的“重庆”号,[209]

舰名 建造者 主炮 装甲 排水量 推进器 成本 服役
开建日期 下水日期 交付日期 结局
“大同”号  大清福州船政[210] 2门120毫米(5英寸)[210] 1,050公噸(1,033長噸)[210] 2具螺旋桨,4座水管锅炉驱动2座四涨蒸汽机,17節(31公里每小時;20英里每小時)3,884匹指示馬力(2,896千瓦特)[210] 63.7万两[211] 1899年3月3日[210] 1900年3月3日[210] 1902年12月[212][bp] 1937年8月11日自沉在靖江罗家桥附近[214]
“自强”号  大清福州船政[210] 63.7万两[211] 1898年4月7日[210] 1899年1月29日[210] 1902年12月[215][216][bq] 1937年8月11日自沉在江阴主航道附近[214]
“逸仙”号  中華民國江南造船厂[217] 1门150毫米(6英寸)舰炮[218] 无装甲[219] 1,545公噸(1,521長噸)[218] 2具螺旋桨,3座桑尼克罗夫特水管锅炉驱动2座三缸三涨立式蒸汽机[220],19節(35公里每小時;22英里每小時),4,296匹指示馬力(3,204千瓦特)[218] 156.4万银元[217] 1930年4月10日[218] 1930年11月12日[218] 1931年5月25日[218] 1937年9月25日被日军飞机炸沉,之后打捞起为日军更名“阿多田”号,战后编为国民政府海军旗舰[218][219]
“宁海”号  日本播磨造船所[221] 3座双联140毫米(6英寸)舰炮[222][223] 25毫米(1英寸)[223][224] 2,600公噸(2,559長噸)[222] 3具螺旋桨,4座舰本式吕号煤油混烧水管锅炉驱动4缸三涨往复式蒸汽机[225][226],30節(56公里每小時;35英里每小時)[222],10,500匹指示馬力(7,800千瓦特)[225] 432万日元[221][br] 1931年2月20日[221] 1931年10月10日[221] 1931年6月[222][bs] 1937年9月23日被日军飞机炸沉于江阴[222],后被打捞起并改装为日军“五百岛”号,1944年9月19日被美军潜艇“鲥鱼”号击沉于本州岛御前崎南方60海里处[230]
“平海”号  中華民國江南造船厂[231] 3门140毫米(6英寸)双联舰炮[232][233] 25毫米(1英寸)[234] 2,400公噸(2,362長噸)[232] 2具螺旋桨,4座舰本式燃煤锅炉与1座重油专烧锅炉驱动2台三涨往复式蒸汽机[235][236],25節(46公里每小時;29英里每小時)[bt],7,427匹指示馬力(5,538千瓦特)[232][bu] 764.262万元法币[238] 1931年6月28日[238] 1935年9月28日[239][240] 1937年4月1日[237][241] 1937年9月23日被日军飞机击伤搁浅,之后打捞起编入汪政府海军,二战后被同盟国接收[218][bv]
“重庆”号  英国德文波特造船厂 3座双联152毫米(6英寸)舰炮[243][244] 70毫米(3英寸)[243] 5,270公噸(5,187長噸)(标准)[243]6,665公噸(6,560長噸)(满载)[245][bw] 4具螺旋桨,4座海军型燃油三缸水管锅炉驱动4台帕森斯式齿轮传动蒸汽机[245](3台 48),32.25節(59.73公里每小時;37.11英里每小時)(32 48),6,400匹指示馬力(4,800千瓦特)[243] 2259951英镑,由英国海军赠送与民国海军[244] 1912年10月24日[246] 1913年9月30日[246] 1948年5月19日[244][247] 1949年2月26日倒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244],1954年退役,20世纪60年代被拆解[243]

脚注[编辑]

注释[编辑]

  1. ^ 历史学家埃里希·格鲁纳(Erich Gröner)指出,满载被定义为“(等于)排水量加上满载燃料油、柴油、煤、备用锅炉给水、飞机燃料和特殊设备”。[8]
  2. ^ 另有来源记载为“12節(22公里每小時;14英里每小時)”[42]
  3. ^ 另有来源记载为“原计工料:355198两,连同员工薪水和资产折旧总计435600两”[47]
  4. ^ 另有来源记载为“原计工料:318717两,连同员工薪水和资产折旧总计409661两”[47]
  5. ^ 另有来源记载为2门210毫米(8英寸)舰炮[60]
  6. ^ 另有来源记载为“26.8万两”。[4]
  7. ^ 另有来源记载为“1883年10月11日”[64]
  8. ^ 未见文献记录
  9. ^ 另有来源记载为“2门210毫米(8英寸)舰炮”[60],或者“3门7英寸(180毫米)阿姆斯特朗炮”[71]
  10. ^ 另有来源记载为“17节”。[60]
  11. ^ 另有来源记载为“1884年1月6日开工”。[60]
  12. ^ 另有来源记载为“1885年12月23日下水”。[60]
  13. ^ 另有来源记载为“3门7英寸(180毫米)阿姆斯特朗炮”[71]
  14. ^ 另有来源记载为“18节”。[60]
  15. ^ 另有来源记载为“36.6万两”[73]
  16. ^ 另有来源记载为“1886年8月30日下水”。[60]
  17. ^ 另有来源记载为“13节”[73]或者“16节”[78]
  18. ^ 另有来源记载为“22万两”[73]
  19. ^ 另有来源记载为“1893年4月18日”[81]
  20. ^ 另有来源记载为“1700吨”[73]
  21. ^ 另有来源记载为“12节”[73]
  22. ^ 另有来源记载为“1480吨”[87]
  23. ^ 另有来源记载为“10节”[89]
  24. ^ 另有来源记载为“单螺旋桨,1台蒸汽机驱动,1,900匹指示馬力(1,400千瓦特)”[87]
  25. ^ 另有来源记载为“1917年12月29日被‘海圻’号俘获并编入护法舰队,护法战争结束后在越南被发现,1920年3月被北京方面在越南当地接收后拆除武装并退役拍卖。”[90]
  26. ^ 译名参考自《中国军舰图志 1855-1911》[92]
  27. ^ 译名参考自《民国海军舰船志 1912-1937》[96]
  28. ^ 另有来源记载为“6座锅炉”。[98]
  29. ^ 另有来源记载为“16.5节”。[98]
  30. ^ 另有来源记载为“2800马力”。[98]
  31. ^ 另有来源记载为“1885年11月8日”[102]
  32. ^ 另有来源记载为“2月10日由‘广丙’舰击沉以免被敌军获得”[112]
  33. ^ 甲午海战时期改装成3门150毫米克虏伯舰炮。[115]
  34. ^ 另有来源记载为“1300吨”[73]
  35. ^ 另有来源记载为“1门150毫米(5.9英寸)舰炮”[121]
  36. ^ 另有来源记载为“1030吨”[73]
  37. ^ 另有来源记载为“14节”[73]
  38. ^ 另有来源记载为“1门150毫米(5.9英寸)克虏伯炮”[126]
  39. ^ 另有来源记载为“1030吨”[73]
  40. ^ 另有来源记载为“20万两”[73]
  41. ^ 另有来源记载为“1030吨”[73]
  42. ^ 本级锅炉的数量有不同说法。《中国军舰图志》[147]和《清末海军舰船志》记载为4座普通圆形锅炉和4座双头圆形锅炉(两面均有炉门)[148];《The Chinese Steam Navy 1862-1945》为12座锅炉[149]
  43. ^ 另有来源记载为“328000英镑”[151]
  44. ^ 本级锅炉的数量有不同说法。《中国军舰图志》为4座[155];《清末海军舰船志》为4座普通锅炉和4座双头锅炉(两面均有炉门)[156];《The Chinese Steam Navy 1862-1945》为12座[157]
  45. ^ 另有来源记载为“24.5节”[158]
  46. ^ 另有来源记载为“2600吨”[151]
  47. ^ 另有来源记载为“13节”[78]
  48. ^ 另有来源记载为“20节,6000马力”[151]
  49. ^ 另有来源记载为“1937年9月25日”[170]
  50. ^ 另有来源记载为“13节”[78]
  51. ^ 另有来源记载为“20节,6000马力”[171]
  52. ^ 目前文献缺失相关记载[173]
  53. ^ 另有来源记载为“1,860公噸(1,831長噸)”[173]
  54. ^ 另有来源记载为32節(59公里每小時;37英里每小時),30,000匹指示馬力(22,371千瓦特)”[173]
  55. ^ 另有来源记载为“1915年春”[176]
  56. ^ 另有来源记载为“1915年春”[176]
  57. ^ 另有来源记载为“1915年春”[176]
  58. ^ 译名参考自《中国军舰图志 1855-1911》[98]
  59. ^ 另有来源记载为“近海防御铁甲舰”[185]
  60. ^ 仅作为船厂编号[202]
  61. ^ 另有来源记载为4,800公噸(4,724長噸)[204]
  62. ^ 译名参考自《民国海军舰船志 1912-1937》[206]
  63. ^ 译名参考自《民国海军舰船志 1912-1937》[207]
  64. ^ 译名参考自《民国海军舰船志 1912-1937》[207]
  65. ^ 译名参考自《民国海军舰船志 1912-1937》[207]
  66. ^ 译名参考自《民国海军舰船志 1912-1937》[207]
  67. ^ 译名参考自《民国海军舰船志 1912-1937》[207]
  68. ^ 另有来源记载为“1904年”[213]
  69. ^ 另有来源记载为“1904年”[213]
  70. ^ 另有来源记载为“1931年2月21日”[227]
  71. ^ 另有来源记载为“1932年9月1日”。[228][229]
  72. ^ 另有来源记载为“21.256节”[237]
  73. ^ 另有来源记载为“7488马力”[237]
  74. ^ 另有来源记载为“被打捞起后改装并更名为日军“八十岛”号,1944年11月25日被美军击沉于吕宋岛圣科鲁兹湾附近”[242]
  75. ^ 另有来源记载为“7500吨”[244]

引文[编辑]

  1. ^ 1.0 1.1 陈悦 2015,第239頁
  2. ^ 王义山 2011,序
  3. ^ 军情视点 2021,第5頁
  4. ^ 4.0 4.1 4.2 4.3 王尚录 (2003),第38頁.
  5. ^ 王尚录 (2003),第39頁.
  6. ^ 王红 & 唐宏 (2002),第32頁.
  7. ^ 7.0 7.1 思平 (1998),第31頁.
  8. ^ Gröner,第ix頁
  9. ^ 陈悦 2015,第68頁
  10. ^ 姜振寰 & 谢咏梅 2002,第243頁
  11. ^ 陈悦 2015,第64頁
  12. ^ 杨东梁 2015,第114頁
  13. ^ 曾呈奎 2003,第910頁
  14. ^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徐平, 胡珺 & 李强 2015,第286頁
  15. ^ 15.0 15.1 中国海军百科全书编审委员会 1998,第1995頁
  16. ^ 夏征农 2007,第267頁
  17. ^ 陈悦 2009,第258頁
  18. ^ 陈悦 2015,第122頁
  19. ^ 陈悦 2012,第183頁
  20. ^ Wright 2000,第70頁
  21. ^ 陈悦 2012,第341頁
  22. ^ 陈悦 2015,第166頁
  23. ^ 邓一帆 2017,第1294頁
  24. ^ 中国航海博物馆 2017,第239頁
  25. ^ 25.0 25.1 田树珍 2020,第76頁
  26. ^ 陈忠海 2019,第104頁
  27. ^ 中国海军百科全书编审委员会 1998,第1400頁
  28. ^ 徐平, 胡珺 & 李强 2015,第294頁
  29. ^ 陈悦 2015,第32頁
  30. ^ 陳悦 2017,第70頁
  31. ^ 31.0 31.1 陈悦 (2016b),第580頁.
  32. ^ 刘传标 2011,第769頁
  33. ^ 33.0 33.1 陈悦 2015,第37頁
  34. ^ 陈悦 2015,第239-240頁
  35. ^ 陈悦 2011,第105頁
  36. ^ 36.00 36.01 36.02 36.03 36.04 36.05 36.06 36.07 36.08 36.09 陈悦 2015,第240頁
  37. ^ 37.0 37.1 刘传标 2011,第328頁
  38. ^ 柳燕妮 & 陈盛 (2016),第76頁.
  39. ^ 39.0 39.1 39.2 39.3 39.4 39.5 陈悦 2015,第64頁
  40. ^ 40.0 40.1 40.2 陈悦 2011,第331頁
  41. ^ 41.0 41.1 41.2 41.3 《中国舰艇工业历史资料丛书》编辑部 1994,第922頁
  42. ^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42.7 《中国舰艇工业历史资料丛书》编辑部 1994,第928頁
  43. ^ 43.0 43.1 43.2 43.3 43.4 《中国舰艇工业历史资料丛书》编辑部 1994,第929頁
  44. ^ 44.0 44.1 44.2 陈悦 2011,第342頁
  45. ^ 45.0 45.1 45.2 45.3 45.4 45.5 45.6 陈悦 2015,第68頁
  46. ^ 46.0 46.1 陈悦 2011,第336頁
  47. ^ 47.0 47.1 樊百川 2003,第1521頁
  48. ^ 48.0 48.1 陈悦 2015,第70頁
  49. ^ 49.0 49.1 49.2 49.3 49.4 陈悦 2009,第36頁
  50. ^ 50.0 50.1 50.2 50.3 50.4 陈悦 2015,第38頁
  51. ^ 徐平, 胡珺 & 李强 2015,第298頁
  52. ^ 陈悦 2009,第37頁
  53. ^ 53.0 53.1 戚其章 1981,第66頁
  54. ^ 54.0 54.1 陈悦 2014,第493頁
  55. ^ 55.0 55.1 萨苏 2014,第38頁
  56. ^ 徐平, 胡珺 & 李强 2015,第296頁
  57. ^ 徐平, 胡珺 & 李强 2015,第298-299頁
  58. ^ 58.00 58.01 58.02 58.03 58.04 58.05 58.06 58.07 58.08 58.09 58.10 58.11 《中国舰艇工业历史资料丛书》编辑部 1994,第933頁
  59. ^ 徐平, 胡珺 & 李强 2015,第297頁
  60. ^ 60.00 60.01 60.02 60.03 60.04 60.05 60.06 60.07 60.08 60.09 60.10 60.11 60.12 60.13 60.14 60.15 60.16 60.17 60.18 60.19 60.20 60.21 陈悦 2015,第71頁
  61. ^ 61.0 61.1 中国海军百科全书编审委员会 1998,第1189頁
  62. ^ 62.0 62.1 62.2 62.3 《中国舰艇工业历史资料丛书》编辑部 1994,第923頁
  63. ^ 刘传标 2011,第293頁
  64. ^ 64.00 64.01 64.02 64.03 64.04 64.05 64.06 64.07 64.08 64.09 64.10 《中国舰艇工业历史资料丛书》编辑部 1994,第932頁
  65. ^ 65.0 65.1 65.2 65.3 65.4 65.5 65.6 陈悦 2015,第49頁
  66. ^ 66.0 66.1 66.2 李鑫 2015,第7頁
  67. ^ 67.0 67.1 樊百川 (2003),第1506頁.
  68. ^ 陈悦 2015,第51頁
  69. ^ 69.0 69.1 陈悦 2015,第52頁
  70. ^ 李鑫 2015,第6頁
  71. ^ 71.0 71.1 陈悦 2011,第333頁
  72. ^ 李鑫 2015,第6頁
  73. ^ 73.00 73.01 73.02 73.03 73.04 73.05 73.06 73.07 73.08 73.09 73.10 73.11 73.12 73.13 73.14 73.15 73.16 73.17 73.18 73.19 73.20 73.21 73.22 73.23 73.24 73.25 73.26 杜云 & 江峻任 2018,第209頁
  74. ^ 74.0 74.1 74.2 74.3 席龙飞 2018,第218頁
  75. ^ 75.0 75.1 陈悦 2015,第72頁
  76. ^ 76.0 76.1 76.2 76.3 76.4 76.5 李鑫 2015,第5頁
  77. ^ 77.0 77.1 陈悦 2011,第231頁
  78. ^ 78.0 78.1 78.2 《近代中国海军》编辑部 1994,第755頁
  79. ^ 《中国舰艇工业历史资料丛书》编辑部 1994,第937頁
  80. ^ 80.0 80.1 80.2 《中国舰艇工业历史资料丛书》编辑部 1994,第936頁
  81. ^ 陈悦 2011,第229頁
  82. ^ 陈悦 2011,第230頁
  83. ^ 陈悦 2011,第233-234頁
  84. ^ 陈悦 2011,第239頁
  85. ^ 85.0 85.1 85.2 85.3 85.4 85.5 85.6 85.7 陈悦 2015,第228頁
  86. ^ 陈悦 2011,第241頁
  87. ^ 87.0 87.1 87.2 陈悦 2015,第73頁
  88. ^ 88.0 88.1 88.2 88.3 刘传标 2011,第329頁
  89. ^ 陈悦 2011,第336頁
  90. ^ 陈悦 2015,第74頁
  91. ^ 91.00 91.01 91.02 91.03 91.04 91.05 91.06 91.07 91.08 91.09 91.10 陈悦 2015,第241頁
  92. ^ 陈悦 (2015),第241頁.
  93. ^ 陈悦 2015,第241-242頁
  94. ^ 陈悦 2015,第242頁
  95. ^ 陈悦 2009,第258頁
  96. ^ 陈悦 2013,第15頁
  97. ^ 陈悦 2009,第97頁
  98. ^ 98.00 98.01 98.02 98.03 98.04 98.05 98.06 98.07 98.08 98.09 陈悦 2015,第44頁
  99. ^ 99.0 99.1 99.2 99.3 徐平, 胡珺 & 李强 2015,第291頁
  100. ^ 戚其章 1981,第66頁
  101. ^ 101.0 101.1 101.2 101.3 101.4 徐平, 胡珺 & 李强 2015,第290頁
  102. ^ 陈悦 2015,第48頁
  103. ^ 徐平, 胡珺 & 李强 2015,第292頁
  104. ^ 陈悦 2015,第48頁
  105. ^ 徐平, 胡珺 & 李强 2015,第292-293頁
  106. ^ 106.00 106.01 106.02 106.03 106.04 106.05 106.06 106.07 106.08 106.09 徐平, 胡珺 & 李强 2015,第293頁
  107. ^ 陈悦 2015,第53頁
  108. ^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徐平, 胡珺 & 李强 2015,第289頁
  109. ^ 109.0 109.1 109.2 109.3 戚其章 1981,第66頁
  110. ^ 110.0 110.1 Wright 2000,第73頁
  111. ^ 徐平, 胡珺 & 李强 2015,第294頁
  112. ^ 陈悦 2015,第56頁
  113. ^ 113.0 113.1 113.2 113.3 113.4 113.5 113.6 113.7 《中国舰艇工业历史资料丛书》编辑部 1994,第935頁
  114. ^ 114.0 114.1 徐平, 胡珺 & 李强 2015,第299頁
  115. ^ 徐平, 胡珺 & 李强 2015,第299-300頁
  116. ^ 陈悦 2009,第257頁
  117. ^ 117.0 117.1 117.2 《中国舰艇工业历史资料丛书》编辑部 1994,第934頁
  118. ^ 陈悦 2009,第259頁
  119. ^ 徐平, 胡珺 & 李强 2015,第300頁
  120. ^ 120.0 120.1 120.2 120.3 120.4 120.5 徐平, 胡珺 & 李强 2015,第301頁
  121. ^ 陈悦 2009,第259頁
  122. ^ 122.0 122.1 122.2 122.3 122.4 陈悦 2009,第258頁
  123. ^ 《中国舰艇工业历史资料丛书》编辑部 1994,第934頁
  124. ^ 124.0 124.1 124.2 徐平, 胡珺 & 李强 2015,第300頁
  125. ^ 125.0 125.1 125.2 徐平, 胡珺 & 李强 2015,第302頁
  126. ^ 陈悦 2011,第334頁
  127. ^ 陈悦 2009,第260頁
  128. ^ 徐平, 胡珺 & 李强 2015,第303頁
  129. ^ 陈悦 2009,第259頁
  130. ^ 陈悦 2012,第472頁
  131. ^ 陈悦 2012,第473頁
  132. ^ 陈悦 2011,第228頁
  133. ^ 陈悦 2012,第474頁
  134. ^ 134.0 134.1 134.2 134.3 134.4 134.5 134.6 李鑫 2015,第4頁
  135. ^ 135.0 135.1 135.2 135.3 135.4 135.5 135.6 陈悦 2015,第162頁
  136. ^ 136.0 136.1 陈悦 2012,第148頁
  137. ^ 137.0 137.1 137.2 牛建军 & 赵斌 2014,第73頁
  138. ^ 陈悦 2012,第150頁
  139. ^ 139.0 139.1 139.2 Wright 2000,第111頁
  140. ^ 140.0 140.1 140.2 陈悦 2012,第152頁
  141. ^ 141.0 141.1 141.2 141.3 141.4 141.5 陈悦 2015,第164頁
  142. ^ 142.0 142.1 142.2 陈悦 2012,第191頁
  143. ^ 143.0 143.1 陈悦 2012,第150頁
  144. ^ 144.0 144.1 144.2 144.3 144.4 144.5 144.6 144.7 144.8 陈悦 2015,第154頁
  145. ^ 145.0 145.1 陈悦 2012,第99頁
  146. ^ 146.0 146.1 陶红亮 2017,第40頁
  147. ^ 陈悦 2015,第154頁
  148. ^ 陈悦 2012,第97-99頁
  149. ^ Wright 2000
  150. ^ 150.0 150.1 150.2 150.3 150.4 150.5 150.6 Wright 2000,第112頁
  151. ^ 151.0 151.1 151.2 151.3 151.4 牛建军 & 赵斌 2014,第74頁
  152. ^ 陈悦 2015,第158頁
  153. ^ 陶红亮 2017,第42頁
  154. ^ 《近代中国海军》编辑部 1994,第789頁
  155. ^ 陈悦 2015
  156. ^ 陈悦 2012,第97-99頁
  157. ^ Wright 2000
  158. ^ 《近代中国海军》编辑部 1994,第754頁
  159. ^ 陈悦 2015,第160頁
  160. ^ 160.00 160.01 160.02 160.03 160.04 160.05 160.06 160.07 160.08 160.09 160.10 160.11 160.12 160.13 陈悦 2015,第166頁
  161. ^ 陈悦 2012,第347頁
  162. ^ 162.0 162.1 162.2 162.3 162.4 162.5 Wright 2000,第126頁
  163. ^ 163.0 163.1 陈悦 2012,第346頁
  164. ^ 164.0 164.1 Wright 2000,第127頁
  165. ^ 165.0 165.1 Chesneau & Koleśnik 1979,第396頁
  166. ^ 166.0 166.1 陈悦 2015,第167頁
  167. ^ 陈悦 2012,第354頁
  168. ^ 168.0 168.1 陈悦 2012,第357頁
  169. ^ 169.0 169.1 169.2 陈悦 2015,第168頁
  170. ^ 张向春 2015,第47頁
  171. ^ 171.0 171.1 牛建军 & 赵斌 2014,第75頁
  172. ^ 牛建军 & 赵斌 2014,第76頁
  173. ^ 173.0 173.1 173.2 173.3 173.4 173.5 173.6 173.7 陈悦 2013,第15頁
  174. ^ 174.0 174.1 174.2 陈悦 2013,第16頁
  175. ^ 175.0 175.1 175.2 陈悦 2013,第488頁
  176. ^ 176.0 176.1 176.2 176.3 陈悦 2013,第22頁
  177. ^ 177.0 177.1 177.2 177.3 陈悦 2013,第23頁
  178. ^ 徐平, 胡珺 & 李强 2015,第294頁
  179. ^ 陈悦 2015,第34頁
  180. ^ 180.0 180.1 中国海军百科全书编审委员会 1998,第1400頁
  181. ^ 《中国舰艇工业历史资料丛书》编辑部 1994,第924頁
  182. ^ 韩俊英 1997,第89頁
  183. ^ 陈悦 2015,第36頁
  184. ^ 陳悦 2017,第55頁
  185. ^ 185.0 185.1 陈悦 2015,第32頁
  186. ^ 陈悦 2015,第34頁
  187. ^ 刘传标 2011,第240頁
  188. ^ 188.0 188.1 陈悦 2009,第290頁
  189. ^ 189.0 189.1 189.2 189.3 189.4 徐平, 胡珺 & 李强 2015,第288頁
  190. ^ 190.0 190.1 陈悦 2015,第60頁
  191. ^ 191.0 191.1 刘笑阳 2019,第176頁
  192. ^ 192.0 192.1 陈悦 2015,第62頁
  193. ^ 193.0 193.1 陈怡 2009,第168頁
  194. ^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徐平, 胡珺 & 李强 2015,第287頁
  195. ^ 195.0 195.1 195.2 《中国舰艇工业历史资料丛书》编辑部 1994,第924頁
  196. ^ 196.0 196.1 陈悦 2011,第216頁
  197. ^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徐平, 胡珺 & 李强 2015,第295頁
  198. ^ 陈悦 2011,第215頁
  199. ^ 陈悦 2011,第215-216頁
  200. ^ 陈悦 2011,第220頁
  201. ^ 陈悦 2015,第36頁
  202. ^ 陳悦 2017,第55頁
  203. ^ 203.0 203.1 203.2 陈悦 2013,第19頁
  204. ^ 204.0 204.1 陈悦 2013,第18頁
  205. ^ 陈悦 2013,第20頁
  206. ^ 206.0 206.1 206.2 陈悦 2013,第226頁
  207. ^ 207.0 207.1 207.2 207.3 207.4 207.5 陈悦 2013,第227頁
  208. ^ 陳悦 2017,第63頁
  209. ^ 《近代中国海军》编辑部 1994,第1039頁
  210. ^ 210.0 210.1 210.2 210.3 210.4 210.5 210.6 210.7 210.8 陳悦 2017,第69頁
  211. ^ 211.0 211.1 《中国舰艇工业历史资料丛书》编辑部 1994,第937頁
  212. ^ 《中国舰艇工业历史资料丛书》编辑部 1994,第936頁
  213. ^ 213.0 213.1 陈悦 2015,第216頁
  214. ^ 214.0 214.1 陳悦 2017,第70頁
  215. ^ 《中国舰艇工业历史资料丛书》编辑部 1994,第925頁
  216. ^ 《中国舰艇工业历史资料丛书》编辑部 1994,第936頁
  217. ^ 217.0 217.1 《中国舰艇工业历史资料丛书》编辑部 1994,第943頁
  218. ^ 218.0 218.1 218.2 218.3 218.4 218.5 218.6 218.7 《中国舰艇工业历史资料丛书》编辑部 1994,第926頁
  219. ^ 219.0 219.1 张向春 2015,第37頁
  220. ^ 陈悦 2013,第230頁
  221. ^ 221.0 221.1 221.2 221.3 章骞 2012,第147頁
  222. ^ 222.0 222.1 222.2 222.3 222.4 中国海军百科全书编审委员会 1998,第1382頁
  223. ^ 223.0 223.1 章骞 2012,第150頁
  224. ^ 陈悦 2013,第297頁
  225. ^ 225.0 225.1 章骞 2012,第152頁
  226. ^ 陈悦 2013,第291頁
  227. ^ 陈悦 2013,第289頁
  228. ^ 章骞 2012,第149頁
  229. ^ 张向春 2015,第16頁
  230. ^ 陈悦 2013,第365頁
  231. ^ 《中国舰艇工业历史资料丛书》编辑部 1994,第945頁
  232. ^ 232.0 232.1 232.2 《中国舰艇工业历史资料丛书》编辑部 1994,第927頁
  233. ^ 陳悦 2017,第79頁
  234. ^ 王义山 2011,第176頁
  235. ^ 章骞 2012,第159頁
  236. ^ 陈悦 2013,第339頁
  237. ^ 237.0 237.1 237.2 章骞 2012,第156頁
  238. ^ 238.0 238.1 章骞 2012,第153頁
  239. ^ 章骞 2012,第154頁
  240. ^ 陈悦 2013,第334頁
  241. ^ 陈悦 2013,第347頁
  242. ^ 陈悦 2013,第365-366頁
  243. ^ 243.0 243.1 243.2 243.3 243.4 日本海人社 & 世界近代巡洋舰史,第148頁
  244. ^ 244.0 244.1 244.2 244.3 244.4 牛建军 & 赵斌 2014,第77頁
  245. ^ 245.0 245.1 现代舰船杂志社 2017,第48頁
  246. ^ 246.0 246.1 李钢 & 小磊 2007,第58頁
  247. ^ 现代舰船杂志社 2017,第48頁

参考资料[编辑]

期刊来源[编辑]

  • 李钢; 小磊. 英国林仙级轻巡洋舰:1912-现代轻巡洋舰发展的始祖. 舰船知识. 2007, (8): 58-64 (中文(中国大陆)). 
  • 萨苏. 纽卡斯尔的中国巡洋舰——北洋水师生死战记(一) = Chinese Cruisers at Newcastle: Fighting Stories of the Peiyang Fleet(1). 档案春秋 = Memories and Archives. 2014, (8): 37-40 (中文(中国大陆)). 
  • 思平. 中国巡洋舰寻踪. 海洋世界 = Ocean World. 1998, (1): 31-32. ISSN 1001-5043 (中文(中国大陆)). 
  • 王红; 唐宏. 中国军舰的首次万里行. 当代海军 = Modern Navy. 2002, (7): 32-33 (中文(中国大陆)). 
  • 王尚录. 近代史上的中国巡洋舰. 当代海军 = NAVY TODAY. 2003, (12): 38-41. ISSN 1006-6071 (中文(中国大陆)). 
  • 王义山. 世界轻巡洋舰全集. 舰船知识 = NAVAL & MERCHANT SHIPS (北京: 舰船知识杂志社). 2011, (增刊). ISSN 1000-7148 (中文(中国大陆)). 
  • 现代舰船杂志社. 人民海军舰艇全谱 Fighting Ships of the Chinese PLA Navy 1949-2017. 现代舰船 (现代舰船杂志社). 2017. ISSN 1003-2339 (中文(中国大陆)). 

另见[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