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User talk:Kai3952:修订间差异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PTT推文:​ 新章节
第262行: 第262行:


那個要找發文的人刪,推文的人不能更改。--[[User:Reke|Reke]]([[User talk:Reke|留言]]) 2020年12月9日 (三) 13:36 (UTC)
那個要找發文的人刪,推文的人不能更改。--[[User:Reke|Reke]]([[User talk:Reke|留言]]) 2020年12月9日 (三) 13:36 (UTC)
: 我這段時間的確發起了比較重的攻擊,的確是想看看能不能讓你理解你不能再這樣處理 commons 的事務。而且正如我之前說了,我就是出來扮黑臉的,但你不信,說我只能代表我自己,所以才會覺得為什麼沒人理會你。如果不是本來更多的反彈都透過其他管道傳進去,我不會有什麼勢力背景去搞這些。
: 至於溝通,溝通大門真的不是我關上的。你已經不知道幾次認為其他人的不滿必須自己反應,不屬於我的工作範圍,我無權說話,那還真無從溝通起。假如你有意願好好理解我的角色,同時真的想來溝通改善你的維護工作執行方式,那麼我會去做善意的回應。--[[User:Reke|Reke]]([[User talk:Reke|留言]]) 2020年12月10日 (四) 10:12 (UTC)

2020年12月10日 (四) 10:12的版本

您好,Kai3952!欢迎加入维基百科!

感謝您對維基百科的興趣與貢獻,希望您會喜歡這裡。除了歡迎辭以外,也請您了解以下重要文章:

政策
政策
GNU
GNU
版權問題解答
貢獻內容必须是您所著或獲得授權
并同意在CC-by-sa-3.0和GFDL條款下發布
手冊
手冊
問號
問號
有问题?請到互助客栈询问,或在我的对话页提出。别忘記:討論後要簽名,方式之一是留下4個波浪紋「 ~~~~ 」。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about the Chinese Wikipedia, please leave a message here. Thank you for visiting!

-- 治愈留言 2012年11月27日 (二) 16:36 (UTC)[回复]

你知道嗎?
你知道嗎?

恭喜您!您最近创建或大幅改進的条目人止關經推荐後,獲選於首页作新条目展示。如果希望推荐其他您關注的条目,歡迎前往Wikipedia:新条目推荐/候选提名。在您创建或大幅改進的所有条目中,总计有6篇条目獲推荐作首页新条目展示。

6

Re:

您又没用讨论页申诉……--广雅 范 2014年6月30日 (一) 19:11 (UTC)[回复]

请查看您的封禁记录。管理员大多已获悉此事。--广雅 范 2014年7月1日 (二) 14:27 (UTC)[回复]
基本上不会有人质疑吧……另外也不可能把邮件全文都贴出来啊--广雅 范 2014年7月1日 (二) 14:42 (UTC)[回复]
不方便。那您想帖至哪里?--广雅 范 2014年7月1日 (二) 15:11 (UTC)[回复]
我没说不能公开。只是觉得麻烦。--广雅 范 2014年7月1日 (二) 15:20 (UTC)[回复]

回复通告

您有新的留言 您好,Kai3952。您在WP:RRD有新的留言或與您有關的訊息。
此回覆通告添加于2014年7月2日 (三) 02:09 (UTC),您可以透過移除{{Talkback}}随时移除本通知[回复]

Bluedeck 2014年7月2日 (三) 02:09 (UTC)[回复]

回復:Re:Wikipedia:新条目推荐/候选#7月9日

慚愧,在下也得感謝您認真的態度。之所以說細緻,是因為維基條目質量大都參差不齊,(倒沒有抱怨的意思,畢竟參與者太少),而您的作品無論是行文抑或參考,都達到了相當嫻熟完善的程度,難能可貴。編輯歷史倒是注意到了,但無論之前發生過什麼,您有心在社群繼續貢獻,只這一點足矣。您日後也可以在用戶子頁編篡,待完善再移入條目。至於生活中的困難,只能祝您早日擺脫困境,不妨用寫條目的細緻來面對人生,相信沒有過不去的坎(其實在下又何嘗沒有困境呢)。也希望今後能與您多交流。編安。--Kou Dou 2014年7月12日 (六) 17:23 (UTC)[回复]

在下所言「沒有抱怨」是指「條目質量大都參差不齊」這一句。無論如何您做了自己想做的就好,每個人呆在這個網站上的原因都不盡相同嘛。鄙人最初是學習,後來變成翻譯和收集知識回饋給更多人,再到今天希望能夠通過更多方式令它變得更好。加油。--Kou Dou 2014年7月13日 (日) 16:56 (UTC)[回复]
哈哈,有心了。訊息已詳閱,多謝您抽空補充,不必介懷。祝生活愉快~--Kou Dou 2014年7月19日 (六) 08:48 (UTC)[回复]

詢問:玉山國家公園

您好,看見您在玉山國家公園條目的區劃段落新增了梅蘭、梅山和南安等三處遊憩區。請問這是已定案的區劃嗎?因為在2012年的第三次通盤檢討計畫書只載明觀高、塔塔加和天池等三處遊憩區,所以來此向您詢問,謝謝。-- LLTT留言2014年7月14日 (一) 01:26 (UTC)[回复]

謝謝您的回覆,因我不知之前各區區劃,只知查閱三通的內容。也許可請您日後有空的話,再於該段落作些編輯,以免又有其他人向您提出類似問題,謝謝。 --LLTT留言2014年7月15日 (二) 01:20 (UTC)[回复]

但我剛看到這個。--Carrotkit討論頁新設計 ~ 維基和平約章 2015年1月17日 (六) 12:57 (UTC)[回复]

re:對於母乳餵養DYK投票一事

Kai3952您好,謝謝您的回覆。

其實我就是母乳餵養條目的擴充者,而您的投票理由和我的想法的差異,只是在擴充前的篇幅是以哪一個版本為準,而不論是依哪一個版本為準,這次的擴充都符合大幅度擴充,所以不影響投票結果。因此我不打算找人驗票。

提出說明的原因,只是為了避免大家對規則的誤解,若造成您的不便,不好意思

祝編安 --Wolfch (留言) 2015年8月11日 (二) 14:29 (UTC)[回复]

謝謝您的回覆,我現在了解您的意思了,謝謝--Wolfch (留言) 2015年8月12日 (三) 00:16 (UTC)[回复]

re

当然可以。您可以直接发送电邮。Bluedeck 2015年11月28日 (六) 14:40 (UTC)[回复]


真是抱歉,我看电邮看串行了,我已将留言移动到对应的IP用户讨论页面去。Bluedeck 2015年12月26日 (六) 10:38 (UTC)[回复]

Re:

不瞞閣下...,在下確實一直都是依照格式寫的,如稍早所編的臺灣桃園國際機場第一航廈的格式,其實是參考自在下另一作品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檢察署辦公大樓;不過,還是很高興閣下的熱心分享。祝編安。- 執行編輯 Aotfs2013 留於 2017年3月26日 (日) 09:34 (UTC)[回复]

以上僅是很平淡的反饋、分享,在下認為閣下應是誤解話語了。- 執行編輯 Aotfs2013 留於 2017年3月26日 (日) 14:22 (UTC)[回复]
在下認為閣下只是對個別語句過於在意罷了,如同在下最初所說:還是很高興閣下的熱心分享。祝編安。- 執行編輯 Aotfs2013 留於 2017年3月26日 (日) 15:11 (UTC)[回复]

Re: 請求電郵

您好:請問是哪個條目或哪件事?--Kolyma留言2017年5月9日 (二) 23:50 (UTC)[回复]

抱歉,我不便提供私人連絡方式。若有需要,請直接說明。--Kolyma留言2017年5月10日 (三) 15:17 (UTC)[回复]
抱歉,我無意進行私人連絡。--Kolyma留言2017年5月10日 (三) 16:19 (UTC)[回复]

關於「往屏東方向看去中央隧道東口」

您好,其實您剛說的這樣也對:「中央隧道正處於屏東與台東兩縣之交界,我猜想『往屏東方向』是想指屏東縣,但這麼寫而少掉一個『縣』字,意思還真得差很多,因為也有可能是指屏東車站,畢竟圖片是沿著軌道方向拍攝,說不定是想表達南迴線通往屏東車站的方向。」這樣的推理是可以的。

那您認為圖片說明或名稱應該怎麼改會比較好呢?改「屏東縣」or「屏東車站」? TimChen留言2017年7月15日 (六) 03:50 (UTC)[回复]

您認為我應該和他溝通。但是,如果有辦法溝通的話,他就不會使用傀儡破壞了,他連任何警告都不管。而且,如果放任他去破壞的話,不知將有多少條目受害,影響讀者更深。TimChen留言2017年7月15日 (六) 05:44 (UTC)[回复]
我什麼時候說你是主使者,操縱傀儡了?不要對號入座!TimChen留言2017年7月15日 (六) 06:34 (UTC)[回复]
而且「跟他溝通」和「放任他去破壞」根本就是兩回事,才不是什麼「跟他溝通就是放任他去破壞」,不要曲解意思好嗎? TimChen留言2017年7月15日 (六) 06:39 (UTC)[回复]
你說你想知道最當初在編輯中央隧道條目時我與他(111.252)的溝通,那我就告訴你:我根本就沒跟他溝通,只有在編輯摘要寫還原理由告訴他,他好像也沒有在看,所以這件事我是當破壞在處理,光是善後就忙翻了,才沒時間跟他溝通。TimChen留言2017年7月15日 (六) 06:50 (UTC)[回复]

頁面差異連結

你好,我在你的留言看到閣下的留言與歷史連結,推薦一個簡便的方法給閣下,如下。special:diff/45726856。方便的語法在此推薦。--Zest 2017年8月17日 (四) 21:33 (UTC)[回复]

Re

忙到了深夜,好不容易完成工作準備休息了,不過看到閣下向在下洽詢關於勇於提問的問題,還是打起精神、精簡地向閣下回應。

先說重點:勇於提問很好,但閣下太激動了。閣下勇於諮詢持相反意見者態度的行為固然可取,然而就在下看來,閣下在犬風船閣下首次回應後,語氣愈發強烈(然而這位閣下並沒有因此很快地有較為激烈的反應),這可能直接地導致了衝突激化,間接導致了最後犬風船閣下決定透過反對票表達自己的意向;在下也曾有多次DYKC失敗經驗,很清楚閣下激動的理由,然而這並不有利於討論進行,把情緒帶進討論裡是大忌(恕在下直言,在下也十分不解閣下為何要如此激動地質詢在下)。

其次,閣下誤解了勇於提問指引的建議。勇於提問指引建議:「請先不要自行解讀方針與指引、甚至進一步與對方爭執,而是在假定對方的行為是善意的的前提下,向更富經驗、熟悉方針與指引的使用者諮詢。」即是建議閣下應向更富經驗的第三者諮詢,這是因為儘管閣下是好的被質疑者、提問者,但與閣下衝突的他方未必是好的回答者(這並不是指犬風船閣下,而是是經驗的分享)。

最後,在下認為勇於提問指引只是如善意推定指引般,透過一些態度上的指引,試圖降低發生衝突的機率,讓社群中人與人的互動更加良性,僅此而已;在下本來就不認為有任何一種方式能夠根本地使爭執消失,事實上在下認為在一個社群中存在著大大小小地衝突才是正常的,甚至在下認為所謂「完全沒有衝突」是不自然的。以上,僅就個人觀點分享,希望閣下能夠慢慢咀嚼在下的字句。祝編輯順利。——Aotfs2013 留於 2017年11月15日 (三) 19:10 (UTC)[回复]

順帶一提,非常建議閣下可以加入並常駐於中文維基百科愛好者互聯交流群,閣下或許可以在此體驗到社群柔和的一面。——Aotfs2013 留於 2017年11月15日 (三) 19:19 (UTC)[回复]

re:

  1. “現在我回想,對方質疑我引用的來源沒有關防章、部長職銜章以及騎縫章接不上,像在暗示我造假”这表明是您想多了不是他想多了。事实上,用错来源有故意的有无意的,他指出这个事实当然不意味着他断言了您的行为是故意的。所以自然地,他没有违反WP:AGF
  2. “如果按照他這樣質疑,每個人也都這麼對待我,我豈不是都不能按照方針指引去編輯,只能配合別人的質疑,請問我遵守方針指引的意義何在?”:对同一条方针不同用户也可能有不同的理解,这是其一;方针指定了大方向,明确了底线之后,依然有很多问题值得讨论,这是其二。--Antigng留言2017年11月28日 (二) 13:52 (UTC)[回复]
很抱歉我回复晚了。您说,“但是他這種問法就使我誤以為他想要查證,他沒去查而我幫他查,查證結果沒有滿足他的質疑,我才懷疑他在說我造假。”归根结底还是您想多了啊。固然,人的思维不是纯粹逻辑性的,但是在一些正式的场合,还是应该摒弃思维中非逻辑的一面。“他在说您造假”在逻辑上并非他这句话的直接推论。即使一开始他给您一种“感觉”,或者说得难听一点,“偏见”,经过思考(尤其是换位思考,逆向思考)以后也能将他排除。我一直推荐这篇论述,相信它对您也会有帮助。--Antigng留言2017年12月4日 (一) 03:01 (UTC)[回复]
以下内容可能引起您的不适,如果您不希望看到那就别看了吧。
您问,“我不希望被人找麻煩,但他們希望我學他們(註),那麼我應該如何面對呢?”
如果抛开“在维基百科上”这个限制,那我有办法做到这一点:您可以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网站,只允许您自己和您信任的人编辑,且关闭一切评论的功能。这样,您永远不需要担心和他人发生冲突(用您的话来说,您永远不会被人“找麻烦”)。
但是,维基百科不是您的个人网站,它是一部人人可编写的百科全书,它是一个零门槛的协作计划。包括您和我在内的任何人,都没有办法要求其他人的想法和您一致,从而不“找您麻烦”。毕竟从心理学的角度说,人的认知受到情境因素的影响甚至支配。您在看我这段留言的时候,还有维基人在为您可能嗤之以鼻的内容痛苦地挣扎。只要您编辑,即使不想,麻烦就可能找到您。
面对他人的质疑和挑战,甚至不合理、不合方针的挑战(比如您说的原创研究),您能做的,唯有沟通,解释,说服对方,达成共识。如果您不想这么做,但是又不想经常性地遇到冲突,您可以选择冷门的主题。但是,我并不保证在冷门主题上一定不会发生冲突。如果您要问我有什么方法一定可以避免冲突......
我只有一个:离开这里,找一个更适合您的网站。--Antigng留言2017年12月18日 (一) 14:29 (UTC)[回复]
说的一点都没错。只要您编辑的时间趋于无穷大,您几乎必然会遇到对方针的理解和认识不如您,甚至远不如您的用户。在一个团队中,除非您自己是最差的,否则一定有人比您还要差。--Antigng留言2017年12月19日 (二) 09:59 (UTC)[回复]
  1. “當溝通無效時,對方如果有做出不實記載(他原創研究)去移除我如實記載(來源有寫),這種編輯能否視他為「破壞」?”显然不能,破坏的定义是透过增删或修改内容,故意危害维基百科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2. “既然如此,我面臨問題就是對方無法拋下「正確與錯誤」的成見,若再繼續向對方溝通,非但被對方看成在維護觀點,也會因為我觸及他價值觀而產生言語攻擊(比如說我太迂腐)。”但是在同时,我也看到您在讨论页声称对方的行为属于骚扰,然而我检查之后发现其编辑明显不符合骚扰的定义。此外,您多次询问其他编者的动机。询问他人动机在我看来,一点意义都没有。应当坚持对事不对人的原则。
  3. 如果您坚持了上述原则,仍然无法与对方达成共识,您可以参考此页面提供的解决方法,寻求其他用户介入。--Antigng留言2017年12月19日 (二) 12:27 (UTC)[回复]
是的。--Antigng留言2017年12月19日 (二) 14:32 (UTC)[回复]
“仍然跑來找我騷擾(你說的話與我何關?”这句话是您自己写在编辑摘要里边的。--Antigng留言2017年12月19日 (二) 14:35 (UTC)[回复]
看吧,您这句话就是在质疑我的动机,也许您自己都没有察觉。这是个坏毛病,得改。--Antigng留言2017年12月19日 (二) 14:44 (UTC)[回复]
事实上,您根本不需要知道别人具体是如何想的,您只需要就事论事就可以。正如您看数学证明的时候,从来就不会去想该来源的提供者为何提供这一证明。--Antigng留言2017年12月19日 (二) 14:52 (UTC)[回复]
我谈论的不是某项具体的争议。您在这笔编辑中,“不知道你當時對我說這些話是做什麼用,只是想執意對我說服改回去?”、“這不正是你當時拿《公路法》說服我所背後的意圖嗎?”,这都是在谈论对方的动机。对您来说,谈论他人的动机似乎是一个普遍现象。--Antigng留言2017年12月19日 (二) 15:14 (UTC)[回复]
从我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我不认为他们对此两笔留言的回应是在“被刺激到”的情形下发出的。--Antigng留言2017年12月19日 (二) 15:23 (UTC)[回复]
我没有感受到语气有明显的变化。无论如何,即使对方的语气变坏了,如果您的语气也一样变坏,那么讨论更难达成共识了。--Antigng留言2017年12月19日 (二) 15:30 (UTC)[回复]
我没有断言这样的因果关系,别想多了,事情本来很简单。--Antigng留言2017年12月19日 (二) 15:34 (UTC)[回复]
所以还是上个月讲的老问题,别想多。您觉得想多是有强烈逻辑性的表现吗?我在收到您留言的10秒钟以前钱包掉在了地上,如果我努力地想钱包落地和您的留言之间的关联,您会觉得我有逻辑吗?--Antigng留言2017年12月19日 (二) 15:42 (UTC)[回复]
“你有發現我對人說話總喜歡用「因為……所以……」這種表達嗎?”我发现了。
先前我在WP:VPP说过一句话,我想这句话对您来说也是适合的:“如果要用到‘因而’、‘因此’、‘所以’这样表示因果关系的词语,最好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很多的逻辑谬误都来自不恰当的归因。”--Antigng留言2017年12月19日 (二) 15:50 (UTC)[回复]
不会,而且正好相反。正如我上面说的,思考钱包落地和您留言之间的逻辑关联,恰恰是没有逻辑的表现。同时不意味着相关,而相关也不意味着因果。--Antigng留言2017年12月19日 (二) 16:08 (UTC)[回复]
另外,您想听一听技术问题吗?比如您对縣道140號的看法有什么问题。--Antigng留言2017年12月19日 (二) 15:30 (UTC)[回复]
“我會在意就是因為我不知道該怎麼面對,一個指出「鸞山村不是飛地」,另一個根據來源記載「鸞山村是飛地」,這只有是與不是二種答案,請問如何共存”这就是我要说的技术问题了。这个问题的全部答案都写在WP:NPOV这个方针里。
如果您提到的两个信息来自同等数量的,独立程度、可靠程度完全相同的二次文献,那么理所当然地,应当在条目中同时列出这两种观点,并且以完全相同的篇幅去论述。如果它们在可靠来源中的流行程度有差异,然而差异不是太大,那么就应当按照可靠来源中不同观点的流行程度,在条目中给与这些观点不同篇幅的介绍。如果其中的一个观点为极为罕见,或来自不可靠来源,则这个观点完全不需要提及,只需要提及另一个。如果两个观点都没有可靠来源支持,那么都不能写入条目。--Antigng留言2017年12月19日 (二) 16:27 (UTC)[回复]
您不妨出示一下具体的diff,我看看。--Antigng留言2017年12月21日 (四) 15:45 (UTC)[回复]

Re: Re: 思源埡口位於宜蘭縣大同鄉南山村?

已經在客棧及該條目討論頁面(請參見存檔)中提出過很多證據證明縣市界不經過埡口,而且幾乎都是WP:可供查證WP:可靠來源。建議您還是好好讀讀,若有疑問我願意說明。若真的不想弄清楚埡口位置與縣市界關係,那我也沒辦法。條目中的位置章節並不是我創建的,我先前也沒有想要去碰。這回您開了討論串,我才仔細看了內容,並順手修飾一番已而。至於這種章節是否妥當,建議您不妨與原創建者討論。--Kolyma留言2018年2月26日 (一) 14:41 (UTC)[回复]

其中原委我不想多說,若想知道麻煩您自己看條目討論頁面歷史資料,謝謝!--Kolyma留言2018年2月26日 (一) 16:08 (UTC)[回复]
沒意見。--Kolyma留言2018年2月26日 (一) 18:18 (UTC)[回复]
既然如此,不必多言。--Kolyma留言2018年2月27日 (二) 00:30 (UTC)[回复]
(*)提醒:是閣下率先在兩邊發言,也是閣下持續在兩邊發言。--Kolyma留言2018年2月27日 (二) 09:17 (UTC)[回复]

re:

首先,我对这一领域不熟悉。从已给出的证据来看:

  1. 认同。如果地图上未标明名称,不宜将来自另一个文献的名称信息与地图综合起来写入条目。
  2. 认同。同上。
  3. 不认同。这种比较是在做中立性、可靠性方面的考量,而原创研究方针禁止的仅仅是条目内文本身不得含有原创性的内容,而不是探讨条目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乃至使用方针时不得做原创研究。
  4. 不认同。同上,这种行为与原创研究没有关系。此外,您和对方都没有给出充足的理由说明,究竟两个观点都是主流观点、还是其中一个是极端少数观点。正如我先前说的,这直接影响到内容是否应该收录。
  5. 不认同。同第四点。
  6. 不认同。同第三点。
  7. 不认同。同第四点。
  8. 认同。同第一点,文献中没有明确说明某个内容,那么文献就不应该作为该内容的来源使用。
  9. 认同。同上。

--Antigng留言2018年2月27日 (二) 15:43 (UTC)[回复]

  1. “我不知道怎麼對這麼多的來源,判斷什麼是主流觀點與少數觀點”,这就需要专业知识了呀。而它恰好是我不熟悉的。
  2. “他這麼做有沒有Wikipedia:中立的观点#中立性与可查证性問題”,根源还在第一点。
  3. 可靠来源指引从文献的1、形式;2、作者;3、审核流程考量其可靠性。您的理解大体上是没错的,但是,正如我上边说的,需要专业知识才能恰当地运用这一指引。

--Antigng留言2018年3月1日 (四) 15:40 (UTC)[回复]

關於相片座標位置問題

除了手機拍攝的以外,如果是早期舊相機上傳的應該沒有辦法標註座標。(手機相機記得是可以記錄座標位置的。座標手動加入可能要用相關EXIF調整軟體處理)

但印象中Commons上面的圖像資訊模板要用手動自訂欄位的方式追加拍攝地點,看來日後這地方可能要自行手動調整說明才是。(那張新照片,我先試行調整自訂模板加入拍攝點,是基於原始模板的設計問題;至於其他類似狀況的照片,有機會的話會再巡查一次,人物部分應該比較不太有問題)

而當時閣下所言那個舊照片,是桃園客運調度站拍攝的,因為之前鳴遠(暢行站長,未在此處有帳號)近幾年已在FB社群諭知不得於各大業者的調度站內(不含轉運站)拍攝(因為可能涉及刑法的「妨害秘密罪」),因此該照片才從條目中撤出。(台中的其中一張可能要看其他同好有無新版,有則替換,無則暫留)

至於其他狀況,Twitter 可再談。雁王顛覆九界 2018年3月21日 (三) 08:17 (UTC)[回复]

2018年4月

欢迎来到维基百科,我们欢迎所有的人来编辑维基百科,所以在与其他编辑者交流时请假定善意,而不是您在User talk:瑞麗江的河水那样。请参见欢迎页面来了解更多维基百科的详情。谢谢您的合作!--NHC、才不是NPC呢哼!。:.゚ヽ(*´∀`)ノ゚.:。 2018年4月18日 (三) 17:23 (UTC)[回复]

re:

  1. “這算不算是騷擾”:不算。骚扰的定义如下:"Harassment is a pattern of repeated offensive behavior that appears to a reasonable observer to intentionally target a specific person or persons."除非能够证明用户的动机即是有意针对他人,否则不能认定他的行为属于骚扰。
  2. “為何對方會用「咄咄逼人、窮追猛問」方式讓他自己的意思被人給曲解,他可以不用這麼做”:对方的留言不违反任何方针指引,您声称它给您带来误解。但是,您必须了解,误解的全部责任在您而不在他,您不应该指望对方承担任何责任。打个比方,假设某甲是一个热爱驾驶但严格遵守交规的人。有一天,甲开车上马路,另一人乙由于没有遵守交规,而与甲发生了交通事故。这时候,乙可以对交通警察说“别人认为我违反交规,那么我不懂了,为何对方那么喜爱驾驶,没事就开车在路上兜风,增加与他人发生碰擦的可能性,他可以不这么做......”吗?显然不可以。往坏里曲解他人的留言,就好比不遵守交通规则——这里是假定善意指引;而对方在您的讨论页留言,就好比开车上马路——对,您没有看错,任何用户的讨论页并不是他自家后院的小巷,而是公共的马路。用户页指引指出,“空间的所有权还是归维基团体所有”。
  3. 基于上面的讨论,我想您的这个问题“但是我在大家眼中,反而我才有需要被檢討的,這是為何”的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很简单,因为事实上只有您需要检讨,所以在大家眼中您才需要检讨。

--Antigng留言2018年4月19日 (四) 15:14 (UTC)[回复]

“當我要求停止時,他非但不停止,反而更加「挑釁」”。您这句话隐含了一个假设,即您如果要求他人不做什么,而他没有停止,这种行为即挑衅。这假设是错误的。打个学术方面的比方,您如果写了篇论文,发表了观点,然后其它人纷纷反驳您的观点,请问您有权利要求他人停止反驳吗?没有;其它人反驳即为挑衅,您可以追究他人的民事责任吗?也不能。现在也是如此。如果对方的留言没有违反任何方针,实际上您没有权利要求其它用户“不”回应您的留言。他人回应您的留言,也不意味着对方不尊重您的人格,完全可能是因为对方不认同您的观点。我们的礼仪指引有云,“讨论页并非是供人反击之处,但它的确是使人宽慰或抚平心伤的好去处。不过,达成与其对应条目有关的共识才是讨论页的首要职责。如果一些编辑不赞同您的做法,请尝试去理解,并在讨论页说明并出示您的理由以证明您的方法为上佳之策。”讨论页的首要职责不是顺从您的想法,抚慰您的心灵,而是达成对条目的共识——正如学术刊物的是发表学术观点,百家争鸣的场所那样。如果您能以尊重为由,要求学术刊物不发表反对您观点的文章,那我也许可以想办法回答您诸如“完全對他沒輒”、“不明白一個人取得別人尊重,這為何會是一種「錯」”这种问题。但是现在,很显然我没有任何必要回答它们。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Antigng留言2018年4月27日 (五) 13:30 (UTC)[回复]

松柏坑有多義:其一為地域名稱,即條目主題,指日治後期臺中州南投郡名間庄大字範圍,包含松柏坑、大車路(西北半部)、過坑仔、埔中央等聚落。其二為聚落名稱,即大字範圍內的主聚落;其三為溪流(谷)名稱,指受天宮南側溪流(谷)。

《臺灣地名辭書(卷十)南投縣》的「松柏坑」指的是前兩者,文中有提到別名「松柏嶺」,但未指明是地域名稱還是聚落名稱。《臺灣地名辭書(卷十一)彰化縣》(下)的「松柏坑」指的是第三者,文中有提到別名「廟前坑」。--Kolyma留言2018年5月20日 (日) 05:17 (UTC)[回复]

Re:

不好意思,我正在忙著處理第十六次動員令相關編輯,需要明天下午才有空回應。——Howard61313留言2018年6月6日 (三) 17:41 (UTC)[回复]

為方便起見,我會先引用問題原句,然後回答,這樣應該比較清楚哪條對哪條。

  • 但是他們說Bus並不是Automobile是事實呀(請見Do you think the bus is an automobile?的討論),如果你對這事有意見,請您向他們討論→應該不用討論,因為我對於這事早已沒有意見,對於他們不將Bus歸類到automobile中也不否認。事實上,在那次編輯不久後,我早就不再將bus分類至automobile中了。
  • 至於你說修正上困難,請問你是指什麼樣的困難→此處的困難是指前面所述的「錯誤回退方式」,表面上好像是編輯摘要說的那樣、旨在解決「bus vs automobile」的分類問題,實際上是把其他無關編輯全部回退,而毫無解決編輯摘要的宗旨。針對這點,才會提出所謂的「正確回退方式」(僅針對bus分類中的automobile,將之改成vehicle才是正確的)。
  • 這種事可以用註解去解決→因為這幾天提出來討論的事實在太多了,很抱歉我目前還是不理解,「當中」的哪件事可以用註解解決?
  • 我在回退之前,我有向你告知過二次,希望你自己去處理,但是我等你一個星期,你卻沒有理會我,等我回退你的編輯,才說我回退方式不當。你這麼做的用意是為何?→我記得我當時看到你的告知方式是「If you have no objection, I'd like to slightly modify your current version」,言下之意就是以為你會解決,才沒出手。不出手的原因有兩個,一、我們若同時解決,大概又會變成莫名其妙的編輯衝突(注意,這裡不是說意見不合的那種衝突,而是說時間點上的衝突,參見Help:編輯衝突。連相隔30分鐘編輯都要被懷疑一堆有的沒的了,那麼同時編輯的話,我可不敢想像會如何)。二、當初還以為所謂的modify是指單純的「automobile→vehicle」那種不會產生什麼問題的校正,想不到後來事與願違,沒真正解決原本的問題,還跑出新的問題(上面已說明),所以才出來指正一下所謂的解決方法。這就是用意吧,根本沒想那麼多。——Howard61313留言2018年6月7日 (四) 11:43 (UTC)[回复]

均檢查過了,基本上都對應無誤。——Howard61313留言2018年6月9日 (六) 07:28 (UTC)[回复]

我沒意見,那幾種方法擇一皆可。——Howard61313留言2018年6月9日 (六) 07:34 (UTC)[回复]

因為上面有四項,我把後面那兩點去掉,是為了不讓他們顯示為第五項和第六項。這樣解釋可以了吧?詳細回應我還在打,別急。——Howard61313留言2018年6月9日 (六) 11:51 (UTC)[回复]

  • 回應如下:
    • (1)錯,這意思是用來回應「如果你對這事有意見,請您向他們討論」,也就是說:既然我已無意見,自然無需討論。那句話就是上述的意思。
    • (2)我才沒在討論什麼事前事後,我關注的事很簡單:有問題就修正。你之前只說你會依自己的方式去處理,當時誰知道這方式會產生問題啊。另外,如果這叫事後諸葛,那麼針對任何已存在的問題進行解決的行為,也都叫事後諸葛了。
    • (3)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這樣的方法(不知是我漏看還是你沒說,但總之我現在知道了),雖覺得新奇但又有點不理解,能否假設一個具體例子看看?
    • (4)原來如此。
      • 你現在當然說沒有編輯衝突的可能了,但在當時,你可是個連幾分鐘幾小時後編輯都要懷疑或追究為追蹤的人(事後舉報還沒被管理員採納),被這樣惡搞過幾次,「當時」根本就無法信任你呀,也不知道編輯了會不會踩到什麼地雷。另外,你也承認你說的話會造成誤會了,那麼「If you have no objection, I'd like to slightly modify your current version.」這種肯定句,在當時要怎麼解讀成「給人充分的時間」?怎麼看都會解讀成你「會自己改」吧。而且你事後才解釋這句話的意思,在當時能拿來判斷本句用意的條件根本就不夠啊。
      • 你之前問的很清楚:「你這麼做的用意是為何?」,這句還掛在上面呢,哪裡沒在問用意了?你這樣子把事前問過的話,又在事後說成沒問,用意又是什麼呢?然後,我確實沒看出來你在對我拐彎抹腳啊,我自己要對你講的東西就很直接。
    • 終於回應到最後一項了。我對於一個我現在才發現的解決方法,之前是要怎麼「一直有意見」,又要怎麼「擱置」呢?關於我現在在想什麼,答案是承續(3),我在等著看這個註解方式在具體上如何展示。——Howard61313留言2018年6月9日 (六) 12:24 (UTC)[回复]
  • 回應:
    • (1)我知道你有眼睛跟腦子可以判斷,只是不知道會判斷成什麼而已。像你之前那種誤判我語意的事,可不希望再發生第二次。
    • (2)你不知道為什麼,那我就告訴你:因為你搞錯了事情的性質。對於任何錯誤的指正,都與時間無關,自然沒有所謂事後諸葛這回事。另外,你有給我時間,我事後發現了還真是感激涕零啊,但你當下根本沒讓我知道你賜予了我這些大恩大德啊,請勿把你自己的告知不周卸責到別人身上。另外對於「我有錯,那也是我的事」和「你本來就沒有理由指正我」這兩句離譜的話,反駁如下:
      • 「我有錯,那也是我的事」:你現在一直表現的好像「我的錯就是你的事」一樣,怎麼你的錯就變成了你自己的事呢?這豈不是嚴以律人、寬以待己的雙重標準?我來告訴你正確的答案:如果我的錯是你的事,那你的錯也就是我的事。
      • 「你本來就沒有理由指正我」:大錯特錯,你有理由指正我,那我也有理由指正你。你指責我犯錯(如Bus跟Automobile),那請問你犯的錯(如前面提到那些不分皂白的回退),是用正確的方式處理嗎?我知道你或許用意良善想解決我的錯啦,但無論你是否為善意,你選的方法都是用更多的錯誤來解決一項錯誤,把事情搞更大,這種紕漏(無論是否為無心之過)哪裡沒理由指正?更何況上面的兩種錯誤,最後還不是靠我在5月下旬左右解決(我甚至還示範了正確的回退方法)。
    • (3)這點在你的討論裡還算比較有建設性的事項了,我相信這也是您認真想出來的解決方案之一。因次在有空前往互助客棧前想請問一下:貼在那裡的那些內容(在分類頁附上該分類頁的使用方法),是否就是之前提到的「加註」解決方案呢?
    • (4)所以你自己也用行為認證了告知不周嘛。之前每件事都會到我討論頁通知,怎麼就這件不會?還有臉說我的不悦不是你的錯呢,你之前已經因為你對我犯的一項錯誤而真心地道歉了,不知道之後還會不會有呢。——Howard61313留言2018年6月16日 (六) 14:09 (UTC)[回复]

共享提刪

首先,任何用戶在共享資源均有提刪照片的權利。我承認該提刪本人忽略了De minimis(版權之最小下發佈),為本人之疏忽。如本次提刪令閣下感不快,本人願意向閣下道歉。--B dash留言2018年6月18日 (一) 15:31 (UTC)[回复]

@B dash 任何用戶在共享資源均有提刪照片的權利?你那是什麼態度呀,不負責任嗎?請你看看我對你的回應。--Kai留言2018年6月19日 (二) 10:39 (UTC)[回复]
本人也稍作(:)回應,提刪一你已有留言,本人假設你明白圖中的2D海報。提刪二已由Jeff G.及Yann指出Deminimis的地方,故不作補充。--B dash留言2018年6月19日 (二) 12:41 (UTC)[回复]

2018年6月

欢迎来到维基百科,我们欢迎所有的人来编辑维基百科,所以在与其他编辑者交流时请假定善意,而不是您在User talk:B dash那样。请参见欢迎页面来了解更多维基百科的详情。以上留言並非忽略閣下的意見,但本人不在提刪頁發言不代表「別有用心」,敬請留意。--B dash留言2018年6月19日 (二) 12:33 (UTC)[回复]

@B dash 你不願回去維基共享資源答覆提刪圖片的問題,我光是知道你沒有別有用心是對我有什麼用處?請你看看我的回應。--Kai留言2018年6月19日 (二) 13:01 (UTC)[回复]

台北橋圖片

台电网站上的图片

Re:

  1. 照片是來自facebook,很多人都會要求OTRS,為什麼要這麼針對你呢?:
    實務上其實很少人會要求OTRS,對,很少。甚至之前我基於小心,指導其他人去做OTRS,然後OTRS志工很nice地說這個不用做,通常不會被要求。事實上,還真的只碰到你這樣只要看到FB有就要人家做OTRS的。
  2. 關於亞斯,OK,我以後只會說你很難溝通。實際上,說你有這個狀況,其他人人會比較體諒你的溝通方式,不然大部分都只跟我抱怨維基為什麼容許這種麻煩製造者存在。但既然你這樣要求,我以後就只會說你是個難溝通的人。--Reke留言2020年10月13日 (二) 10:02 (UTC)[回复]
  • 是,我認為該狀況一般人都能看出是作者自行上傳,不需要OTRS。包括你得到的回應都有請你自問「Do we have good reason to believe that the owner of the Facebook page is the photographer?」
  • 任何因為在維基的溝通過程中感到不舒服的用戶,都是協會要處理的目標,因為我們得儘量留住用戶。那不是我沒事找事或其他人對我的工作有所誤解。
  • 目前我已不執著你如此難以溝通的原因是否源自疾病,都無妨了。承如我所言,以後我不會解釋原因,而是直接陳述「你是個難溝通的人」此一外在的觀感。--Reke留言2020年11月15日 (日) 13:05 (UTC)[回复]
  • 我沒搞錯。這個問題根本不需要「替我」問,因為我本來就會思考這個問題,大部分的人也都會考慮此一問題之後,在 commons 上做出跟你不一樣的判斷,就是不去要求 OTRS。
  • 其他問題都回應過就不解釋了,反正之後如你所言不會說你亞斯。--Reke留言2020年11月17日 (二) 01:21 (UTC)[回复]

紙杯蛋糕送給您!

Kai3952君辛苦啦~~林子一大自然啥鳥都有,百戰不殆,吃個點心歇歇再上陣! Kriz Ju留言2020年11月16日 (一) 14:21 (UTC)[回复]

PTT推文

那個要找發文的人刪,推文的人不能更改。--Reke留言2020年12月9日 (三) 13:36 (UTC)[回复]

我這段時間的確發起了比較重的攻擊,的確是想看看能不能讓你理解你不能再這樣處理 commons 的事務。而且正如我之前說了,我就是出來扮黑臉的,但你不信,說我只能代表我自己,所以才會覺得為什麼沒人理會你。如果不是本來更多的反彈都透過其他管道傳進去,我不會有什麼勢力背景去搞這些。
至於溝通,溝通大門真的不是我關上的。你已經不知道幾次認為其他人的不滿必須自己反應,不屬於我的工作範圍,我無權說話,那還真無從溝通起。假如你有意願好好理解我的角色,同時真的想來溝通改善你的維護工作執行方式,那麼我會去做善意的回應。--Reke留言2020年12月10日 (四) 10:12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