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上海规元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汇丰银行发行的上海规元1两纸币

上海规元,也称九八规元豆规银,外侨称上海两(英語:Shanghai Tael[1][2]),是近代上海流行的虚银两单位,在1933年废两改元之前上海金融界大多采用其作为计价和记账单位[3]虽然上海规元的实际单位是两,但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称“元”而不称“”的货币相关概念。[4]

计算方法

[编辑]

上海规元是一种虚银两,即现实中并无对应规格的银两,需要从其他实银两折算而成。规元的计算通常有三个构成要件:宝银重量,一般按照申漕平;宝银成色,一般以库平足银944‰为标准;最后的习惯为98%折扣。[5]:87现实中并没有专门用于秤量规元的平砝,一般要从其它平砝换算,晚清《沪游杂记》记载二六宝库平100两合规元109.26两,二六宝漕平100两合规元107.60两。[6]:109[7]:29虽然规元通常只是记账单位,并不会用于交付,但在历史上上海沙船商也以规元为标准铸造过咸丰银饼,这也是上海最早的自铸银币,另外也有规元纸币流通。[8][9][1]1867年,英国在香港铸造上海纹银壹两银元,即合规元制作,原拟在香港流通,并希望取代规元地位,但计划未能实施。[5]:87

根据马寅初的演讲,上海市面对规元常用的计算公式是[10]

所谓升水,是因为市面宝银成色一般高于纹银,拿去兑换纹银总会多出来几两纹银,这多出来的部分就叫升水,公式如[10]上海市面的升水由公估局批估决定,公估局如果认为成色不足会退回不批。上海通行二七宝50两银锭,1枚银锭升水一般在2.65两至2.75两之间。[11]:25按照这套公式,如果申漕平1两合565.65格令(36.654克),和市面流行的宝银(重50两)换算的结果列表如下[註 1]

宝银类型 宝银升水 成色 规元两数 规元每两含银量
纹银 不適用 935.374‰ 51.0204082 33.5994946
二四宝 2.4 980.272‰ 53.4693878 33.5994963
二五宝 2.5 982.143‰ 53.5714286 33.5995049
二六宝 2.6 984.013‰ 53.6734694 33.5994793
二七宝 2.7 985.884‰ 53.7755102 33.5994879
二八宝 2.8 987.755‰ 53.8775510 33.5994965
足色宝 3.0 991.496‰ 54.0816327 33.5994797

而在实际使用中,成色的数据存在误差,美国学者曾估计足色宝的实际含银量在987‰到989‰之间,申漕平1两通常也只有565.5格令(36.64克),因此规元每两理论含银量在517格令(33.5克)左右。根据上海国外汇兑银行公会的标准,规元成色916⅔‰,漕平合565.65格令(36.654克),每两理论含银量在518.512格令(33.5990克)左右。无论是517格令(33.5克)还是518.512格令(33.5990克)其实都没有对错之分,因为上海银行业同业公会对银两并没有明确定义,银两标准主要是由公估局确定,但公估局一般也是依照国外汇兑银行公会的标准衡量银两,因此518.512格令(33.5990克)的标准更主流。[1]

汇兑

[编辑]

由于各地平色不同,相互之间也需要汇兑,关于规元与各地银两的汇兑关系,1923年上海《新闻报》有做如下调查:[13]

各地平砝与上海规元比较表
地点 北京 天津 苏州 汉口 济南 重庆 成都 万县 南京 镇江 香港
平砝 京公砝 行化 补水 洋例 济平 九七平 九七平 九七平 陵平 二七宝 番平
兑换关系 1045:1000 1053:1000 1000:965 1000:969 缺字 1045:1000 1065:1000 1060:1000 1000:960 1000:937 1014:1000
地点 扬州 广州 烟台 宜昌 青岛 西安 九江 芜湖 贵阳 汕头
平砝 二四扬平 司马平 烟估 宜平 胶足 陕议平 二五漕平 芜平 公估平 直平
兑换关系 1000:939 882.5:1000 1045:1000 1037:1000 1067:1000 1052:1000 1000:932 1000:964.5 1106:1000 1000:1050
地点 沙市 樟树镇 淮安 清江 板浦 安庆 大通 杭州 安东 长春
平砝 九九沙平 萍银 二六淮平 二五浦平 二五漕平 二八漕平 二七和平 司库平 镇平 宽平
兑换关系 1000:940 964:1000 1055:1000 1059:1000 1066:1000 1111.6:1000 1000:940 1056:1000 1000:1180 缺字
地点 张家口 保定 洛阳 周家口 许州 信阳州 开封 大同 山西 云南
平砝 口钱平 保市平 洛平 南平 许平 二四漕平 二六汴平 同平 库平 滇平
兑换关系 1082:1000 1082:1000 1098.80:1000 1078.65:1000 1085:1000 1000:910 1066.67:1000 1088:1000 1096:1000 800:1000

洋厘

[编辑]

银两与银元之间的兑换主要通过洋厘市场。在废两改元之前,“上海规银之对于银元,无异货币之于凡百商品”,所谓洋厘即银元(大洋)合银几银元也相当于规元计价的普通商品。[11]:575上海历史上,最早有鹰洋和龙洋行情,但民国建立后袁大头逐渐成为主流,1915年、1919年分别废除了这两种行情,取而代之的是国币行情,直至1933年废两改元。理论上,洋厘价格应该基于银元与银两含银量之比,根据时人杨荫溥的分析,“洋厘的高低是上海金融市场对于规银和银元供需情形的测验器,银元供不应求时,洋厘价格便上涨”。洋厘价格大幅偏离正常价格,则会产生套利机会,经过市场调节恢复正常。[14]

产生及使用

[编辑]

规元的产生原因尚不明确,但可以明确追溯到上海南市的豆行。一种说法是在上海开埠之前,上海交易都在南市,南市贸易以豆为最大宗,因交易频繁、现金缺乏采用。第二种说法是,豆商与东北的牛庄往来密切,现银匮乏,因此以98折求现[7]:27。另外一种说法是,当年东北豆商在急于回乡过年,于是在年前以98折清帐[16]:125-126。规元最初只在豆行中使用,在上海开埠之后流传到租界,逐渐成为上海华商共通的标准。[17] 咸丰初年,上海的对外贸易还在使用西班牙银元(本洋)支付,但早在19世纪初西班牙就停止铸造本洋,因此本洋数量越来越少,价格也水涨船高,外国商人即便在欧洲也很难找到廉价本洋。1855年,英国法国美国驻上海领事集体要求上海道台许可使用鹰洋替代本洋流通,当时华商一方面存在囤积居奇的投机者,另一方面早就习惯规元、不愿意改换货币,因此一致反对这一要求。1856年,上海本洋稀缺、价格暴涨,价格最高时和鹰洋汇率可以达到140%,净重0.72两的本洋价格1元竟比规元1两还贵,趁着本洋与规元价格相当的时机,上海华洋商人集议交易以银两取代本洋,以规元1两合本洋1元改用规元记账,商人只需改记账单位而不需要换算便可顺利过渡到以规元结账。[7]:27-29[11]:23-24

1857年初,上海对外贸易统一改用规元为贸易结算单位,在鸦片、布匹、丝绸、茶叶以及外汇交易中全部采用“上海纹银”支付,本洋价格回落到正常水平,金融市场恢复稳定。当时的上海通用银两是上海租界(俗称夷场,后改洋场)制造的夷场新,即二七宝,虽然规元是通行银两的记账单位,但夷场新并不符合规元标准,因此收支都需要换算。规元作为标准银,逐渐统一了上海的货币市场,并且大大促进了上海与各地之间的贸易往来,汉口的洋例银即仿上海规元制定。民国《上海县志》记载,上海的中外银行和各类商号无不以上海规元为交易媒介,并且通过贸易逐渐影响全国,在金融市场具有相当地位。[7]:28-30虽然民国建立以后,银两的使用日益减少,但规元仍然是长江下游通用的标准银两。[18]1933年废两改元中,国民政府要求上海市面将银两以规元每0.715两一元的固定价格折算为银元,银两以及规元自此退出市场。[19]:91

参考资料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这里的成色数据转引自张惠信《中国银锭》[12]:105,此处仅为简单计算,并不保证正确性。

来源

[编辑]
  1. ^ 1.0 1.1 1.2 Young, John Parke. The Shangai Tael.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31, 21 (4) [2023-02-05]. ISSN 0002-828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5). 
  2. ^ 张公权. 上海银两通货概说(附银炉及公估局). 财政经济杂志. 1914, (3). 
  3. ^ 招商词库:规元. 招商局历史博物馆. [2023-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3). 
  4. ^ 姚旭东. 探究钱币上的“圆”和“元”. 上海金融报. 2019-12-30 [2023-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4). 
  5. ^ 5.0 5.1 杨端六. 清代货币金融史稿 1.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ISBN 978-7-307-05463-9. OCLC 191735332. 
  6. ^ 郑祖安. 沪游杂记.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6. ISBN 7-80678-622-8. OCLC 136872161. 
  7. ^ 7.0 7.1 7.2 7.3 潘连贵. 上海貨幣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2023-02-05]. ISBN 978-7-208-13230-6. OCLC 94826399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8). 
  8. ^ 傅为群. “咸丰银饼”,上海最早的自铸银元.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澎湃号 (澎湃新闻). 2022-03-05 [2023-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4). 
  9. ^ 黄沂海. 钱庄帮派文化的江南印记 (PDF). 上海银行同业. 2020, (9) [2023-02-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2-04). 
  10. ^ 10.0 10.1 马寅初. 何谓九八规元(在北大与中大之讲演文). 上海总商会月报. 1924, (2). 
  11. ^ 11.0 11.1 11.2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 (编). 上海钱庄史料.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8. OCLC 298678990. 
  12. ^ 戴建兵. 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1890-1935) (博士论文). 上海: 复旦大学. 2004-03-16 [2023-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8). 
  13. ^ 商业:最近调查各地平砝与上海九八规元之比较(十二年七月二十九日新闻报). 农商公报. 1923, (1). 
  14. ^ 赵留彦. 银点套利与清末民国的货币市场整合——沪津洋厘市场的证据. 经济学(季刊). 2015, 15 (4) [2023-02-08]. doi:10.13821/j.cnki.ceq.2014.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8). 
  15. ^ 蒋立场. 清末银两汇价波动与外债偿付(1901—1911). 中国钱币. 2008, (4): 23-28+79 [2023-02-08]. doi:10.13850/j.cnki.chinum.2008.04.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31). 
  16. ^ 汤国彦 (编). 中国历史银锭.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3. ISBN 9787222012967. 
  17. ^ 洪葭管;王欣欣;李安定 (编). 虚银两. 上海金融志. OCLC 1085990494. 
  18. ^ 银两与银元势力之比较(附表). 银行周报. 1921, (4-6). 
  19. ^ 中国人民银行参事室 (编). 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 [2023-02-08]. OCLC 567939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