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白鶴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白鶴仙師

白鶴拳中國福建省于明末開始發展的地方拳術,又名永春白鶴拳。原無系統。漸次發展出四個派別,依其外形姿勢特性等,分為宿等四類。統稱為白鶴拳。

歷史

[编辑]

方七娘與永春白鶴拳

[编辑]

一般認為方七娘為開山祖,方七娘生於明末,原籍浙江處州府麗水縣,為避時亂,隨精通江浙武術(紅拳及長拳)的父親方種遷住福建省福寧州北門外、今福建北部寧德市

七娘后嫁給曾四,在福建永春授徒。故稱為永春白鹤拳。

承傳

[编辑]

永春白鶴拳是福建省七大拳種之一。於清朝順治年間(1644年至1662年),由福建福寧州(現在霞浦縣)北門拳師方種(亦名方掌光)首先傳出。

方種與七娘

[编辑]

家中殷實富有,性好拳術,廣交聞名武師而從師之,苦練不懈。方種早年喪妻,獨 生一女七娘,故得其傳授。

方種與方七娘確有其人,方種為明末遺臣,曾參與反清復明的活動,「方掌」和「方種」應為同一人,而「方掌光」亦應為「方種公」,此乃語音傳抄之物,至於「方惠石」可能是方種在反清勢力失敗後,為躲避官府追捕所更用的化名。 識府姑娘-方七娘 明崇禎皇帝有女,得陳永華為師(傳說:反清義士方惠石,乃浙江處州麗水方掌光,精內家拳,受陳近南囑託,輔教明崇禎皇帝之女,易名「七娘」,避居福建福州沙蓮寺)。習內家拳,拳藝精深,傳拳法精要於會黨,七娘本姓「朱」,官話「朱」與「識」語音雷同,尊稱「織府姑娘」,死後列書為「識府姑娘」供奉為祖師。

曾四

[编辑]

永春人曾四,師從顏起誕(又名顏上觀,精棍法),與七娘結為夫婦,生有二子。曾四與七娘同回永春縣五里街鎮儒林村后廟辜氏宗祠授拳。永春縣鄰近金門,為台灣門檻。宗祠(教練寺)掛上白鶴道人的圖像、故被尊敬為白鶴先師。

據「永春縣志.方技傳」載:「康熙年間,方七娘與其夫曾四以罪謫永春」。住在「永春西門外後廟辜厝(厝-福建話即家)」,在那裡廣授生徒,後人稱為「曾武館」,白鶴拳(鶴法)就此在永春發揚光大,蓬勃發展。

明朝崇禎年間福建永春人。白鶴拳第二代傳人,與方七娘學白鶴拳,後結為夫妻。 清朝康熙年間,相繼培養了「二十八英俊」,其傳人之中,鄭禮、辜喜、辜魁、樂傑、王打興五人,人稱「前五虎」。 曾四對白鶴拳在永春的傳撥發展有重大貢獻,被後世尊稱為「前永春名師」。 內容出自於白鶴先師祖傳真法

二十八英俊與前五虎

[编辑]

曾四夫婦在後廟辜厝教傳吳,王,林,蔡,樂,許,周,康,張,辜,李,白等諸姓二十八人,人稱「二十八英俊」。二十八英俊中,樂杰居第一,王打興居第二,曾四之子曾綠使以及李元卿,林泮,辜 喜,陳傳,張居,染布應,辜魁,辜班,辜助,林椎,姚虎,潘賢,葉福,劉灶等等,皆是當時高手。後世稱曾四為「前永春名師」,傳人中以鄭禮,辜喜,辜魁, 樂杰,王打興五人最為傑出,世稱「前五虎」。

鄭禮

[编辑]

鄭禮週遊各地以武會友,取長補短,豐富了白鶴拳的內容,在各地播下了白鶴拳的種籽。

鄭禮一生傳人,不可勝數,門徒遍佈永春,德化,大田,尤溪,仙游,莆田,福清,福州,漳州,連城,遠至江西。較有名望的有劉降,鄭養,鄭寵,林添,盧益,李昱,蔡熙,林全等人。    

白戒-南明軍中武術-節力

[编辑]

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年)夏曆六月,康熙命福建水師提督施琅進兵台灣,其時施「從台灣帶來一名師白戒,亦是教練寺傳授的,入永春教「節力」,從此永春白鶴技法更加完善。

後五虎

[编辑]

鄭寵,林添等多人隨其學藝,後人稱白戒為「後永春名師」,傳人中以鄭寵,林添,鄭畔,辜初,辜榮五人最傑出,世稱「後五虎」。

傳入福州

[编辑]

後傳入福州,加入其他拳種,衍生飞、鸣、宿、食鹤等四枝鹤拳。漸次與鶴的形態聯上關係。雖然福州鶴拳已經發展為風格各異,套路紛繁,拳理與技法自成體系的拳種,但它們都源自永春白鶴拳。故此,它們脫離不了永春白鶴拳的影子,離不開永春白鶴拳的技、理、法。

傳入台灣、賴芳帽系佛(道)內功延傳、陳春成系蔡秀春父子後得道功加入

[编辑]

祖曰:「白鶴仙師傳與……福州福清館口人氏方世培(諱徽石),鶴法至此猛殺,復求輕柔震彈,則盡善盡美矣。偶觀寒鴉顫身雨散,木為之搖,溺犬搖駿,水珠飛濺。臨池審視魚身柔游,蝦臂伸縮,因有所悟,而易鶴法以鬆柔、圓化、摔彈、抖震為形,意氣為體,呼吸為用之拳法。世培為後祖,再傳方永華,陳依鶴、蕭孔培、陳道田、王霖、時譽「八閩五虎將」。五虎將之首,世培之子方永華再傳子方紹翥(阿鳳師),方紹峰,及張常球(二哥),常球為來台初祖,本名諱二哥,常球為後祖世培所贈之名,後有日本人台中廳長技德二因攏絡,而譽二哥武術與德行並美,如新高山(玉山)能高山(雪山)並峙,更稱二高,世以二高拳法稱其術。……賴芳帽系佛(道)內功延傳,內外皆備,流傳世代。陳春成系……蔡秀春特出,身型高大,又習仙家道功於歐陽敬予,增拳經白鶴神功簡記一篇、拳柔軟肢一套,秀春再傳子澤民,澤民師全心發展鶴法,再習隱仙派詹德樹道功,方致內外皆備,流傳世代,左右旋轉,前後遮攔,上下護固,身勢出力,似枝接葉,皆由一身之變化,三十六骨節之效用。總是腳保身,手打人,有進有退,步步傷人也。若是方家之祖,身體氣勢,筋脈骨節,或盞穴轉輪,反形直骨,注止部位,必先一身五肢歸正,三十六骨節,七十二轉輪,各處行筋,轉運行力,呼吸發出無不聽從矣。

簡介

[编辑]

鹤拳注重两臂弹抖之劲,出手如弓發箭(掌法),实進虚退,借势使力。拳法以节力、指力为主。採用不丁不八步。講究摔彈,抖震等吞吐浮沉技法。

各枝鹤拳有不同的技法,不同的套路和不同的名稱及操練方法。

大概先练「搖枝」,「搖節」或稱「三顫」,每一下動作皆發聲。 套路有「角戰拳」(後演變成「花拳」)、「五行手」、「八步连」、「中方」、「二十八步」、「游变」、「七锦」等。器械有刀、枪、剑、戟等,加上点穴法。

白鹤拳,刚柔相济。防用节(顫)力,攻用指力(箭掌)。馬分平马、勒马,拑羊馬。腳法有踢,钩,掃等。

拳理讲“见力生力,见力化力,见力得力,见力弃力”。

鶴拳以一身五肢端正為依歸,三十六骨節七十二轉節,各處注氣行勁,訣曰:舉意不舉力,記氣不記形。

主要派別 (褔州白鶴分:飛、鳴、宿、食、縱)

[编辑]

飛鶴拳

[编辑]

以两臂动作為主,側重高架長手之法。

鳴鶴拳

[编辑]

多用掌(箭法),注重发声,如鹤鸣叫,以气催力。

鳴鶴拳:源自「前五虎」之王打興。至第六代林世威,林傳福州蓋山潘嶼八,潘滲入羅漢拳精華,創「鳴鶴拳」,潘傳長樂縣謝祟祥。有人說剛柔流始創人東恩納寬量慎善熙)及宮城長順曾在福州拜「如如哥」為師習藝,有說「如如哥」即謝崇祥,而根據國際沖繩剛柔流空手道連盟(I.O.G.K.F)中國及香港區總教練林競峰的研究分析,顯示謝崇祥不可能是東恩納寬量及宮城長順的師傅如如哥。

宿鶴拳

[编辑]

指白鶴棲息時單腿獨立之姿態,重獨腳之踢吊。 擅长全身发劲,包括头、肩、肘、胯和膝五撞。

食鶴拳(朝鹤或痹鹤)

[编辑]

食鶴拳之形意,以白鶴獵食為拳意,故手,脚,身并用,並配合各關節發力,以達剛柔相濟,攻守兼備。

食鶴拳:源自鄭禮一系。比較傳統的永春一系。至七代蔡忠,蔡忠傳其侄蔡公頌,蔡公頌傳福州林德順(別號蕊師),林德順在民十六年(1927年)到日治的台灣謀生,受當地富紳劉故聘為私人教師,食鶴拳由是在台灣紮根後又廣為流傳,但因屬於殺傷力極強的功夫,擇徒甚嚴,因此深入門內的人不多,多善於其中一兩技而有名之,當時以劉故二兒子劉銀山較有名氣堪稱食鶴拳代表人物,目前台灣有劉故嫡孫,劉銀山之後的子嗣劉金龍、劉長益(臺灣高雄、歐美各國)、劉瀚霟(臺灣台北市、台南)以及經過「中華民國白鶴門食鶴拳總會」所認證的劉瀚霟師徒弟:陳英成(天星堂-星鶴)、黃鉞荏(震月堂-震鶴)、施佑龍(青龍堂-龍鶴)分別在臺灣新竹市、新北市土城區、以及桃園市開山授徒。

現在福州食鹤拳共有八框(套拳-程序),分别为第一框:吊骨(鬆關搖節),第二框:点飞(以氣催力),第三框:叼莲(下盤),第四框:四门(步法),第五框:五行(拳法),第六框:三十六脚手(用法),第七框:八卦,第八框:阴阳手。

臺灣劉家食鶴拳傳下共有十餘種基本功、八誌力、硬功法、對練法、應敵變化法、拳套、吞吐氣震身力(包含正面波浪震身力)、姑娘步、活步沾黏推、食鶴拳散打等等。

  • 台灣劉故祖師傳下之食鶴拳特色

八誌為食鶴拳終身必苦修之課程,也是練習食鶴拳功力之主要技巧,若無法把八誌之奧妙體會出來,那將無法得到食鶴拳千變萬化之手法;其八誌為:吞(thun)、吐(thò͘)、浮(phû)、沉(tîm)、㧒(hiat)、捾(kōaⁿ)、𫝺(hiù)、彈(tôaⁿ);食鶴拳之八誌也是代表著八種力量,而這八種力量也結合於食鶴拳形法之運用,讓食鶴拳手法達到黏、圓、滑、震、頓、脆、抖以及身體瞬間之爆發力和馬步落地生根之力。食鶴拳八誌之法其中之奧妙,文筆實難完全表達,須由指點體會其中之理才會成功。

吞:如貓兒戲鼠之狀;將氣、手、身作收入之意,用作四兩撥千斤之法。 吐:如猛虎出林之勢;將氣、手、身作吐出之勢,有吞必有吐,用作檔攻之法。 浮:如飛鳶定地之形;將手提上,吊上地根力與全身之暗勁,用以聽敵動靜之法。 沉:如泰山壓頂之意;將手、身、腳之暗勁往下墜沉,氣落丹田,用於瓦解敵方力量之法。 㧒:如單箭出弓之急;將身、肩、手脆柔之勁,上提發至手掌,用於虛實化勢黏貼之法。 捾:如白鶴找食之形;將手、身、腳之剛勁上提至肩尾,以脆勁發至手肘,用於近戰迫身化力之法。 𫝺:如流星趕月之速;將身、腳之剛勁提至腰止,以快速之柔勁發至手尾,用於實攻探敵之法。 彈:如虎子跳牆之勢;將腳之地根力提至腰止,以腰、肩脆柔之勁快速發出,用於實攻克敵之法。

論五形手

   每種拳法不離三才五行八卦之論,而食鶴拳三才五行八卦之論,三才論為形、功、法,包刮身形攻守之論,身形論為手、腳、身三部門,攻守拳法論為上、中、下三盤,五行論為手形之變化,八卦之意為我主中宮,身周圍分八方八卦,其守攻堅固八方。拳經曰:「身隨足動轉八方求之,五行之論為手法,白鶴拳手法全部以五形要手為主」。

而五形手之形意,如拳經曰:「金成圓、木要尖、水起浪、火帶風、土追殺」

金形手:以掌背向前發力,攻守以掌背為要着,發力透於掌背與各指節,其形為「圓」,「力」求其圓、滑、抖,以「吞、吐、沉」字訣練之。

木形手:以指尖向前發力,攻以指尖穿插擊人,其力發至指尖,其形為「刺」,「力」求其震、脆,以「吐、彈」字訣練之。

水形手:以手臂與掌指上提發力,掌心向上,攻守以掌臂為要着,以柔形發之剛力,力透於各指節,其形為「撥」,「力」求其震、脆,以「浮、提、甩」字訣練之。

火形手:以掌心向前發力,攻守以手掌側部為要着,以黏滑之脆力發透於掌側部,其形為「推」,「力」求其黏、滑、震、脆,以「吞、吐、彈」字訣練之。

土形手:以雙拳向前發力,攻以手握成拳珠擊人為要着,其形為「壓」,「力」求其滑、震,以「吐、沉 、彈」字訣練之。

食鶴拳吞吐氣力合一,以氣催力,以力練氣,力有活力和死力,練究活力而一法可生百法。

立樁自然,馬步不丁不八,前四後六,手法講究以力就力,以門就門,出手必定父子相隨,留三去七,馬步全運用以化身,偏身,消身,貼身,救身,走角,就地轉。 食鶴拳攻防用力之法就如拳經所曰:[與人交手切不著力,力在半藏半用之間...],而食鶴拳之攻擊距離短,節節貫穿,善能在貼身之際,以分寸之力發力制敵,為之獨特兇猛犀利手法。 食鶴拳是屬內柔外剛的武術,武術見識淺者,只見其剛, 會誤認食鶴拳是一種剛硬直線型的武術,其實不然,食鶴拳的剛,乃是從無力狀態中發揮出來的真柔所生之剛,如是才可稱為真剛,也如是才可做到如拳經所曰:[身如楊柳拳如彈,馬如車輪手如矢。] 食鶴拳之地根力是食鶴拳祕法之一,需配合碎步法練習,若能領悟出其中之奧妙,練成食鶴拳地根力,在功力方面會有倍增之功效,地根力之來源首要取之於腳力,若馬步虛弱無力,那食鶴拳之功力便無法發揮而出,倘若練成食鶴拳地根力,再配合八誌之法等等,要練成食鶴拳力量之最高境界「震身法」不難矣.....

縱鶴拳

[编辑]

清朝末年福建拳師方世培縱合四鶴拳之藝而創作縱鶴拳。民國初年,方世培後人應聘北上,遇到(1913 年)任職陸軍部武技教練所教務長王薌齋。數年後(1923年)王南下福建與方永蒼交朋換武,數年後創了意拳

別支

[编辑]

剛柔流空手道

[编辑]

吞吐浮沉,飛鳴宿食

[编辑]

吞吐浮沉,飛鳴宿食之寓意: 吞如貓兒戲鼠,吐似猛虎出林,浮如飛鳶迎風,沉似泰山壓頂,飛如大鵬展翅,鳴似引頸聲歌,宿如初醒之閑,食似鵰咀啄物.

論明勢之法

[编辑]

一貫三關力不失,五枝四路任君行。四面狂風車輪轉,成功只要日月明。似龍搶珠雲蔽日,交接順風橫與直。吞吐浮沉君須記,飛鳴宿食定心神。眼如弓、手似箭、出手如弓弩射箭,對敵人似大風擺柳。上下轉曲一身力,左右分辨從子午﹔來有聲,去無影,千變萬化連葉接枝,似山無涯,似海無底,學者不可以其近而忽之也。

食鶴拳八誌

[编辑]
  • 吞(thun)、吐(thò͘)、浮(phû)、沉(tîm)、㧒(hiat)、捾(kōaⁿ)、𫝺(hiù)、彈(tôaⁿ)
  • 㧒如單箭出弓,捾似白鶴找食,𫝺如流星趕月,彈似猛虎跳牆

王安石 《相鶴經》

[编辑]

“鶴者,陽鳥也而游於陰,因金氣,依火氣以自養。金數九,火數七,六十三年小變,百六十年大變,千六百年形定。生三年頂赤,七年飛薄雲漢,又七年,夜十二時鳴;六十年大毛落,毛生,乃潔白如雲,泥水不能污;百六年雌雄相視而孕,一千六百年飲而不食,胎化產為仙人之騏驥也。……天壽不可量,……是以形必依洲渚,止不集林木,蓋羽族之清崇也。”

《相鶴經》曰:

  • 露目赤精則視遠。
  • 體尚潔故其色白。聲聞天故其頂赤。
  • 大喉以吐故。修頸以納新。故生天壽不可量。
  • 高腳疏節則多力。

參考網頁及書籍

[编辑]

參見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