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比约克 (歌手)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比约克
2022年的比约克
女歌手
英文名
Björk
国籍 冰岛
出生 (1965-11-21) 1965年11月21日58岁)
职业歌手、演员、词曲创作者、模特儿
音乐类型摇滚另类摇滚实验音乐另类舞曲流行爵士
活跃年代1977年–现今
唱片公司One Little Indian Records英语One Little Indian Records宝丽多

环球唱片Elektra Records大西洋

Nonesuch Records英语Nonesuch Records华纳兄弟
Megaforce Records英语Megaforce Records/相对论娱乐发行有限公司英语RED Distribution
网站www.bjork.com
相关团体Tappi Tikarass、Kukl、The Sugarcubes(方糖)、Spit and Snot、 Exodus、Jam80
奖项
戛纳电影节
最佳女演员
2000年黑暗中的舞者》 – 莎玛

比约克冰岛语Björk;1965年11月21日,马来西亚译为碧玉,香港译为碧玉,台湾译为碧玉),全名比约克·格维兹门斯多蒂尔Björk Guðmundsdóttir冰岛语发音:[pjœr̥k ˈkvʏðmʏntsˌtouʰtɪr̥] ),是一位冰岛创作歌手、乐器多面手,同时也是一位音乐制作人。她的音乐兼容并蓄,具有折衷主义风格。所涉及的乐风包括另类摇滚爵士电子舞曲古典乐以及前卫音乐等。[1]

比约克在1990年代有三支单曲登上过英国单曲榜前十,分别是“It's Oh So Quiet”(最高排名第四)、“Army of Me”(最高排名第十)以及“Hyperballad”(最高排名第八)。[2]其所属唱片公司“One Little Indian”也宣布至2003年她的专辑销量在全球范围内已超过了1500万张。[3]截至目前,她已经赢得了四座全英音乐奖、四座MTV音乐视频大奖、三座英国音乐视频大奖以及一座MOJO杂志大奖。比约克也曾被十四次提名格莱美奖(其中有两项是因别人为其专辑封面做艺术指导而被提名)。在2010年,由瑞典皇家音乐学院负责颁奖的保拉音乐奖赞扬比约克在音乐方面具有“强烈个人色彩的乐风、歌词,缜密的音乐编排以及独一无二的嗓音。”[4]

电影方面,她也凭借《黑暗中的舞者》及其电影原声带提名于一项奥斯卡奖以及两项金球奖。在2000年的法国戛纳电影节上更是因其在《黑暗中的舞者》中出众的表演获得了当届最佳女演员奖。[5]她在VH1的“音乐界最佳女性100人”评选中排名第29位,[6]MTV的“音乐界22个最棒声音”评选中排名第8位,[7]也在《滚石杂志》的“史上100位最伟大歌手”评选中排名第60位。[8]其在欧美、日本台湾等地极具知名度,故《国家地理杂志》在2008年称其为“冰岛最著名的出口品”。

在私人生活方面,比约克也以其鲜明的风格著称,曾于1996年在泰国曼谷因不满狙杀狗仔队不停跟拍而出手暴打记者。比约克有2个孩子,1986年6月8日与“方糖”成员Þór Eldon(两人于1997年离婚)生下儿子Sindri Eldon Þórsson(目前为新闻工作者以及许多乐团的贝斯手);2002年10月3日与伴侣、美国籍艺术家Matthew Barney(2000年两人开始交往,2013年分手)生下一女Ísadóra Bjarkardóttir Barney。

早期生活

[编辑]

比约克出生于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并在此长大。她的母亲名叫Hildur Rúna Hauksdóttir,是一位反对破坏性地开发冰岛自然环境社会活动家[9] 而她的父亲Guðmundur Gunnarsson是一位工会领袖及电气技师。

她的音乐生涯是在上小学学习古典钢琴时开始的,那时她只有十一岁。比约克当时的一位老师将她唱歌录制的Demo寄到了冰岛第一广播电台(RÚV radio station / Rás 1)——此亦是当时冰岛唯一一家广播电台,而她当时录制的则是Tina Charles的大热单曲“I Love to Love (But My Baby Loves to Dance)”。随后,这首由比约克翻唱的歌曲在冰岛本国内通过广播电台进行播放,并且很快吸引到了冰岛本地唱片厂牌“Fálkinn”的注意。随后此厂牌派代表与当时年幼的比约克签约,很快她真正意义上的首张专辑——“Björk”在1977年12月发行。

在青少年时期比约克受到了朋克摇滚的影响。十四岁时她组建了一支全女子朋克乐队Spit and Snot。在不久之后的1979年她组建了一支融合爵士(Jazz Fusion)乐队——Exodus。1980年她从音乐学校毕业。在1981年,他与贝斯手Jakob Magnússon组建了另一支乐队——Jam-80,不久就更名为Tappi Tíkarrass,并在1982年8月发行了一张EP唱片“Bítið Fast í Vítið”(翻译成英文意思则是“Bite Hard into Hell”)。乐队正式首张专辑“Miranda”则在1983年12月发表。

方糖乐队时期

[编辑]
比约克与方糖乐队在日本巡演中。

方糖乐队的第一支冰岛语单曲“Ammæli”(在英文中意指“Birthday”,即“生日”)在被英国杂志《Melody Maker》宣布为当周最佳单曲后立即在英国本地成为大热单曲。之后乐队很快就被“One Little Indian”厂牌签下,而此厂牌是由Flux of Pink Indians乐队的前贝斯手Derek Birkett建立的。他们在英美两地逐渐拥有大量忠实乐迷,并且更多大厂牌开始与他们接洽,希望能签下他们。但是他们拒绝了这些大厂牌的邀约,并仍然与“One Little Indian”保持合约关系,理由则是希望保留完全的创作自由。而至今为止比约克依然与此厂牌有合约关系。在1988年,方糖乐队还与美国的Elektra Records签订了代理发行他们第一张专辑《Life's Too Good》的合同。这张专辑的发行使得他们成为了国际巨星——而这对一支冰岛摇滚乐队来说亦是前所未有的。

除了方糖乐队之外,比约克也亦与许多其他类型的音乐人进行了不同的尝试。她与爵士乐队Tríó Guðmundar Ingólfssonar合作发行了专辑Gling-Gló,在其中翻唱了很多爵士流行曲,亦有原创作品,于冰岛发行。除此之外,她还在808 State的专辑《ex:el》中友情献声。 她在专辑中贡献了人声的“Qmart”和“Ooops”在英国发行为单曲,并且后来也被收录进了808 State的精选集《808:88:98》。比约克也在Current 93与Hilmar Örn Hilmarsson的专辑《Island》中献声一曲《Falling》。

个人单飞时期

[编辑]

1992-1996

[编辑]

1993年,方糖乐队解散,但是乐队成员们仍然保持友谊关系且依旧参与到唱片厂牌“Smekkleysa/Bad Taste”的日常管理中。 乐队原主唱比约克搬到了英国伦敦去追求个人单飞事业,此时她也开始与Massive Attack的制作人Nellee Hooper进行合作。他们的搭档促成了比约克第一支国际范围内的大热单曲——“Human Behaviour”。 此单曲是一首节奏轻快的舞曲,而里面的吉他节奏则是采样自巴西音乐人Antônio Carlos Jobim的一首歌曲。有趣的是,在很多国家这首歌并不经常出现于广播电台,反倒是更常在MTV这样的电视频道里播放。这一切都得归功于其音乐视频的视觉效果,而此录像带正是由法国导演、奥斯卡金像奖获得者Michel Gondry所执导。至此之后,Michel Gondry与比约克亦会频繁合作音乐视频的拍摄。[10]

在方糖乐队解散后,比约克第一张录音室专辑《Debut》(中国大陆译为《第一次》;台湾译为《初试啼声》)于1993年6月发行,并受到各方好评——此专辑被当年的NME杂志评为年度专辑,并在美国达到白金销量。[11] 《Debut》是比约克从青少年及乐队时期向个人发展时期迈出的重要一步。由于她在十一岁时已经发行过了一张专辑,所以事实上《Debut》并非她的首张专辑。但她将专辑命名为《Debut》亦有表明其音乐事业新篇章开始的意思。 《Debut》中有许多歌是比约克在青少年时期写成的,但是有的歌词亦是在专辑制作期间与Nellee Hooper合作写就的。尽管这张专辑受舞曲风潮影响颇大,但在乐器编排方面却并不死板,相反地还应用到了许多舞曲编排上并不常见的乐器,甚至专辑中有的歌和舞曲毫无关联。例如作为单曲发行的“Venus as a Boy”中弦乐部分就极大地受到了宝莱坞的影响;比约克在专辑中翻唱的爵士标准曲“Like Someone in Love”编排亦有用到竖琴;而专辑普通版(不包含附加曲目)中最后一首曲目“The Anchor Song”的伴奏更是仅仅只用了一支萨克斯合奏团。

1994年,比约克赢得了全英音乐奖最佳国际女歌手以及最佳国际新人两个奖项。[12]“Debut”的大获成功使得很多音乐人对比约克抛出了橄榄枝:她与David Arnold合作,为1993年电影《The Young Americans》写了一曲“Play Dead”(后来在“Debut”的重发行版本中此曲被收录为附加曲目);在英国Trip Hop标志性人物Tricky的专辑《Nearly God》中与其合作两首曲目;在Plaid乐队1997年专辑《Not for Three》中亦有合作并献声(此专辑由Warp Records发行);并与他人合作完成了麦当娜1994年专辑中的歌曲《枕边故事》(Bedtime Story)。

1995年6月,比约克推出了第二张于全球范围内发行的录音室专辑《Post》台湾译为《家书》中国大陆译为《邮递》)。此张专辑中比约克主要与四位制作人进行合作,他们分别是:在《Debut》中与比约克合作过的Nellee Hooper、英国Trip Hop代表性音乐人Tricky、电音团体808 State主脑Graham Massey以及制作人Howie B。在《Debut》大获成功的基础上,比约克继续在专辑中追求不同的声效,而她当时亦对舞曲以及techno音乐非常热衷。Tricky与Howie B的加入也使这张专辑显现出Trip Hop与电音相融合之感(在“Possibly Maybe”与“Enjoy”中皆有体现)。在这些制作人以及老友Graham Massey的启发之下,比约克也在专辑中做出了一些尝试,例如“Army of Me”中类似于工业音乐如风卷残云一般的鼓点。但是《Post》这张专辑中微妙及愉悦性的时刻相较于《Debut》则亦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例如像“It's Oh So Quiet”中更加深层次的爵士管弦乐编排以及直到专辑最后还依然存在着的一种亲密的暗示感。

《Post》在《Spin》杂志“1990年代最棒的90张专辑”评选中排名第7,同时亦在此杂志的“1985 - 2005百张最佳专辑”评选中名列第75名;[13][14]Pitchfork网站的“1990年代最佳专辑”评选中,《Post》与《Homogenic》两张专辑分别排名第21与20位。[15][16];而在2003年,《Post》更是被列入《滚石杂志》“500张最伟大专辑”评选的第373位(现已降至第376位)。[17]

尽管再一次比约克用她的音乐视频(而非单曲)赢得了主流媒体与大众的关注,但是《Post》还是祭出了三支英国单曲榜前十名单曲并最终在美国达到白金销量。[11] 在1995年,比约克也参与了Hector Zazou的合作专辑《Chansons des mers froides》的录制,而她在专辑中唱的是冰岛传统民歌《Vísur Vatnsenda-Rósu》。

1997-2002

[编辑]
比约克在芬兰图尔库市的Ruisrock音乐节演出中,摄于1998年。

《Homogenic》(台湾译为:《雌雄同体》)于1997年发行。这张专辑的封面完全颠覆了她以往在《Post》与《Debut》中如小精灵一般的造型。专辑中比约克选择了与Howie B(上张专辑《Post》制作人之一)、Eumir Deodato以及英国乐队LFO (英国乐队)主脑Mark Bell进行合作。《Homogenic》是她第一张独立概念化的专辑,亦被认为是比约克迄今为止最具有实验气息的专辑之一。在专辑中隆隆作响的鼓点也隐性地折射出了冰岛的全景,最能说明以上这些的就是专辑中的单曲“Jóga”了。此单曲将饱满的弦乐以及岩石般吱嘎作响的电气之声合二为一。 2001年,此专辑在美国被认证为金唱片。[11]

比约克为了此张极富情感的专辑依旧拍摄了好些音乐视频,并且有些也在MTV得到了播放。“Bachelorette” 的音乐视频是由与她常合作的导演Michel Gondry所摄制,而“All Is Full of Love”的音乐视频则是由导演Chris Cunningham摄制。比约克作商业发行的这首“ All Is Full of Love”也是在美国范围内首次有艺人发行DVD格式单曲,而这也为其他艺人发行DVD或其他多媒体格式单曲的举措铺平了道路。

在《Spin》杂志的一次访谈中,电台司令主唱汤姆·约克声称收录于《Homogenic》的“Unravel”是他最爱的歌,并说道:“我正试着让我们电台司令来做个翻唱(指这首“Unravel”),因为我觉得这是我听过的最美的歌之一了。”( "I'm trying to get Radiohead to do a cover because I think it's one of the most beautiful songs I've ever heard.") 在2007年11月,电台司令在一场网络直播演出中翻唱了这首歌。[18]

比约克在纽约无线电城音乐厅表演中,摄于2001年。

在2001年,比约克发行了专辑《Vespertine》(台湾译为:《昼伏夜出》)。在这张专辑中,比约克将室内管弦乐队、合唱团、低沉人声的元素与私人化以及脆弱易碎的歌词主题糅合在一起,并促成了这张专辑的诞生。编曲方面,比约克与电音二人组Matmos、丹麦DJ Thomas Knak以及竖琴演奏家Zeena Parkins进行了合作。而歌词方面,此张专辑借鉴了美国诗人E·E·卡明斯与美国独立电影人Harmony Korine的作品,以及英国剧作家莎拉·肯恩的作品《渴爱》(Crave)。为了配合专辑的发行,比约克还发行了一本同名精装书《比约克》Björk) ,而书中的内容大多是结构较为松散的短文以及一些摄影作品。[19]为了宣传《Vespertine》,比约克亦在欧洲及北美各大戏院 / 歌剧院展开了一系列巡演,巡演阵容包括参与专辑创作的Matmos、Zeena Parkins以及她从巡演之前在格陵兰岛的试音选拔中选出的因纽特合唱团。[20]而这张《Vespertine》也成为了比约克当时销售速度最快的专辑,据统计截止至2001年年底已售出两百万张。[21]

《Vespertine》中共有三支单曲单独发行,分别是“Hidden Place”、“Pagan Poetry”以及“Cocoon”。MTV2台率先播放了首发单曲“Hidden Place”的音乐视频,随后此单曲以CD / DVD的介质发行。不过,专辑中第二主打“Pagan Poetry”的音乐视频在该频道播出之后引起了巨大争议。原因则是此音乐视频里能看见比约克裸露的乳头,并且其中还有明显的身体穿孔以及模拟口交的镜头。[22]所以自此之后MTV很少播放此音乐视频,若播出的话也会对录像带中的某些特定部分(例如比约克在此录像带中裸露胸部的部分)进行删减修改。在2002年,此音乐视频终于在美国MTV2频道的一次深夜特辑——“最受争议的音乐视频”中播出了未删减版。第三波主打“Cocoon”(意为“虫茧”)的音乐视频由日本已故知名服装设计师石冈瑛子执导。在此录像带中比约克看起来似乎几近全裸出镜(但其实是穿了紧身塑体衣),且乳头部分长出了红色的丝线,并最终将她缠绕成茧。此录像带由于涉及敏感题材,所以并未在MTV播出过。

2002年,比约克发行了Boxset盒装专辑《Family Tree》,意在回顾她的音乐生涯。此盒装专辑收录了许多先前并未发行的歌曲版本,这其中就包括与Brodsky Quartet合作的作品。与《Family Tree》一同发行的还有一张精选集——《Greatest Hits》。《Greatest Hits》收录了先前十年间比约克以个人身份发行的大热金曲。精选集中的单曲皆由比约克的歌迷在她的官网上投票决定。 同时,DVD版本的《Greatest Hits》亦与CD版本一起发售。DVD版本收录了比约克在个人时期(从《Debut》至《Vespertine》时期止)发行的音乐视频。精选集中唯一新单曲“It's in Our Hands”的音乐视频由著名导演斯派克·琼斯执导,并攀上了英国单曲榜第37名。而在拍摄此音乐视频时,比约克已身怀六甲。

2003-2006

[编辑]
比约克在Hurricane音乐节上演出。摄于2003年6月21日。

比约克与柏洛斯基四重奏乐团于2001年录制了由作曲家约翰·塔文纳特别为她谱写的作品“Prayer of the Heart”。此作品在2003年美国摄影师Nan Goldin的摄影展览中作为背景音乐使用。 在2003年,比约克还发行了一套Boxset套装《Live Box》。套装中的四张CD分别对应其在之前为宣传四张专辑而作的现场演出。并且此套装还收录了一张DVD,内容则是每场演出中的片段部分。四张CD在《Live Box》发行之后皆以较低价格单独发售。

2004年8月,比约克发行了专辑《Medulla》(台湾译为:《精髓》)。在制作期间,比约克就计划这张专辑将会是一张完完全全以人声为基础的专辑。尽管专辑中的大量编排声效皆为人声,但是其中还是有多处较突出的运用了电子节奏来打底,所以最初“完全以人声为基础”的计划并没有彻底实行。在此专辑中献声的分别有:

  • 因纽特呼麦女歌手Tagaq;
  • 嘻哈节奏口技表演者Rahzel;
  • 日本节奏口技表演者Dokaka英语Dokaka
  • 前卫摇滚音乐人迈克·派顿;
  • Soft Machine乐队鼓手兼主音罗伯特·瓦耶特;
  •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合唱团亦参与了专辑录制。

歌词方面,她再次将E·E·卡明斯的作品放入其中(“Sonnets/Unrealities XI”)。此时,《Medulla》也成为了她在美国公告牌榜单上成绩最好的专辑,最高攀至第14名。不过后来该成绩则被她的下一张专辑《Volta》超越,而后者最高曾攀至公告牌榜单第9名。

2004年8月,比约克受邀在希腊雅典举办的2004年奥运会开幕式中表演歌曲“Oceania”(收录于《Medulla》)。当她在演唱时,她在此次演出中的裙子缓慢地伸展开来,而裙子伸展后则是一幅约900平方米的世界地图,在其演唱完毕之后各个国家/地区的运动员们均踏上这幅世界地图从而走进会场。这首“Oceania”是比约克专门为这次开幕式而写的,并邀请到英国利兹的节奏口技者Shlomo以及一个来自伦敦的合唱团参与此曲录制。此曲发行后,网上流传出比约克与女歌手Kelis合作的新版本“Oceania”。此新版本原仅仅只是出现在“Oceania”的电台宣传单曲碟中,但后来亦以B面曲目的形式收录在“Who Is It”的单曲碟中公开发行,而“Who Is It”也攀上了英国单曲榜的第26名。 在“Who Is It”单曲碟发行之后,专辑中第二支单曲“Triumph of a Heart”也于2005年初发行,还打进了英国单曲榜第31名。

政治立场

[编辑]

在政治理念上,比约克曾多次很明确地表达出她支持少数民族或特殊自治区独立自决的主张。她曾多次在不同的场合将其歌曲作品《宣告独立》(Declare Independance)献给一些有独立争议的地区,其中包括法罗群岛格陵兰两个丹麦属地,她亦声援与塞尔维亚有严重冲突的科索沃。2008年3月2日在上海国际体操中心举行的一场演唱会中,比约克在安可曲时段演唱了《Declare Independance》并在曲末高呼大喊“西藏!西藏!……”,然后留下错愕的群众迅速退场[23][24][25]。该举动引起中国政府强烈不满。2014年苏格兰独立公投前夕,她在脸书上将《宣布独立》一曲献给苏格兰,表达支持苏格兰独立的立场。

她支持环保立场鲜明,为了抗议开发冰岛东部以及兴建水坝等破坏自然景观生态的原因,她甚至举办受到瞩目的抗议演唱会,声援冰岛国内越来越强大的抗议声浪。

2020年9月10日,中国大陆地区音乐平台下架了Björk的全部音乐作品,并将其个人主页移除。[26]

音乐作品列表

[编辑]

录音室专辑

[编辑]
  • 1977年 - 《Björk》
  • 1993年 - 《Debut》
  • 1995年 - 《Post》
  • 1997年 - 《Homogenic》
  • 2001年 - 《Vespertine》
  • 2004年 - 《Medúlla》
  • 2007年 - 《Volta》
  • 2011年 - 《Biophilia》
  • 2015年 - 《Vulnicura》
  • 2017年 - 《Utopia》
  • 2022年 - 《Fossora》

电影原声

[编辑]
  • 2000年 - 《Selmasongs: Music From the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Dancer in the Dark》
  • 2005年 - 《Drawing Restraint 9》

注释

[编辑]
  1. ^ http://entertainment.timesonline.co.uk/tol/arts_and_entertainment/music/article3586432.ec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Down time: Bjork] The Sunday Times, Robert Sandall, 23 March 2008
  2. ^ Roberts, David. Guinness Book of British Hit Singles & Albums. Guinness World Records Ltd 17th edition (2004), p. 60 ISBN 0-85112-199-3
  3. ^ Inside Björk DVD documentary (2003). Documentary spanning Björk's musical career.
  4. ^ Björk. Swedish Royal Academy of Music. [2011-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2-08-20). 
  5. ^ Festival de Cannes: Dancer in the Dark. festival-cannes.com. [2009-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20). 
  6. ^ The Greatest | Show Cast, Episodes, Guides, Trailers, Web Exclusives, Preview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VH1.com. Retrieved 2013-10-08.
  7. ^ MTV 22 Greatest Voices. MTV. 8 March 2005 [1 Januar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21). 
  8. ^ Martin, Chris. 100 Greatest singers list. Rolling Stone. [December 30,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22). 
  9. ^ Selective justice at Kárahnúkar says Björk's father. Iceland Review. 2005-03-08 [2010-01-26]. 
  10. ^ Michel Gondry. Filmbug. [2012-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14). 
  11. ^ 11.0 11.1 11.2 RIAA Searchable Database. RIAA. [23 December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26). Note: reader must define search parameter as "Bjork".
  12. ^ The Brit Award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everyHit.com. Retrieved 2011-02-28.
  13. ^ SPIN Magazine's Top 90 albums of the 90's. Spin. [23 December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24). 
  14. ^ 125 Best Albums of the Past 25 Years. Spin. 30 November 2010 [23 December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23). 
  15. ^ Staff Lists: Top 100 Albums of the 1990s. Pitchfork Media. 17 November 2003 [23 December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29). 
  16. ^ Staff Lists: Top 100 Albums of the 1990s. Pitchfork Media. 17 November 2003 [23 December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29). 
  17. ^ 500 Greatest Albums: Post - Bjork. Rolling Stone. [23 December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26). 
  18. ^ Radiohead Testcast: Entanglement (pt 2 – Bjork's Unravel)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YouTube (2007-11-08). Retrieved 2011-02-28.
  19. ^ Björk : book, A project by Björk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6-10-28. Official Bjork website. Retrieved 23 December 2011.
  20. ^ Bjork Gets Orchestric: Bjork. Rolling Stone. [6 August 2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1月6日). 
  21. ^ Q Magazine, February 2002, Q Concert Review, "Björk – Haskolaboi, Reykjavik", by Nick Duerden.
  22. ^ NSFW! – It's The 18 Most Explicit Music Videos Eve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me.Com. Retrieved 2011-02-28.
  23. ^ Bjork makes 'free Tibet' gesture(BBC). [2008-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07). 
  24. ^ Bjork - Declare Independnce for Tibet - Shanghai. YouTube. [2022-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7). 
  25. ^ 冰岛歌后比约克上海演唱高呼西藏. BBC中文网. [2022-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9). 
  26. ^ QQ音乐 Björk 主页.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7) (中文(简体)). 

延伸阅读

[编辑]
  • Björk – The Illustrated Story, by Paul Lester. Hamlyn (1996).
  • Björk – An Illustrated Biography, by Mick St. Michael. Omnibus Press (1996).
  • Björk Björkgraphy, by Martin Aston. Simon & Schuster (1996).
  • Björk, Colección Imágenes de Rock, N°82, by Jordi Bianciotto. Editorial La Máscara (1997).
  • Dancer in the Dark, by Lars von Trier. Film Four (2000).
  • Lobster or Fame, by Ólafur Jóhann Engilbertsson. Bad Taste (2000).
  • Army of She: Icelandic, Iconoclastic, Irrepressible Björk, by Evelyn McDonnell. Random House (2001).
  • Human Behaviour, by Ian Gittins. Carlton (2002).
  • Björk: There's More to Life Than This: The Stories Behind Every Song, by Ian Gittins. Imprint (2002).
  • Björk, by Nicola Dibben. Equinox (2009).

外部链接

[编辑]